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歡迎 2023 年的到來!

好快就跟 2022 年說再見,因為台北又在下雨,本來計劃好要跟老婆在家裡看電視跨年,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跨年前十分鐘,老婆用來看直播的的電腦突然掛掉,害我們兩個人就在跨年夜緊急救援,想盡辦法先備份 SSD 內的資料。

當我一直碎念 SSD 很不穩定,動不動就壞的時候,交叉驗證發現竟然是主機板的問題,馬上打了自己一巴漲,看來話不能說太早,電腦出問題就要確實檢查各元件的狀態。不過這台主機也用了 7 年多,算起來值回票價。

這個跨年夜也完成了兩年前答應老婆的事,把樹莓派 4 拿來跑街機的模擬器,看著有懷念的感覺,雖然覺得自己也不會真的去打這些電動,但也是了卻心中一樁事。

回顧 2022 年,就在疫情的反反覆覆中度過,身上也打了好幾次疫苗,從恐慌到現在的不慌不忙,2023 與病毒共存應該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現實。但我們要面對的是後疫情時代的挑戰,當沒有了生命的直接威脅,卻迎來了經濟上的挑戰,內需消費雖然有復甦的跡象,但出口不樂觀的情況下,大家的心情應該都很難愉快的起來。

我自己在經過近兩年的沉澱後,終於在授課與備課的過程中,慢慢找回節奏與自信,回想兩年前的驚慌失挫與迷茫,而後採取的種種行動,點滴在心頭。人不怕面對失敗與低潮,最怕的是找不到自己要走的路,無法擺脫低潮,那才真的是浪費時間。

同時也慶幸當自己在低潮時沒有放棄,努力掙扎著向前進,我想這經驗未來也將成為自己最珍貴的養份,當我又面臨困境時,就知道該如何調適及找到出口。我跌倒過,因此將更為強韌,不怕失敗,勇敢嘗試。

2023 年已規劃了許多待辦事項,我相信自己已經有能力按計劃逐步完成,讓我們一起為後疫情時代的自己努力吧!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十) 全球資訊網 (WWW)

我就是那個一直以為網際網路就是 WWW 的人,一直以為它們兩者是同義詞,看來生活中也經常被誤用。網際網路算是基礎通訊設施,而 WWW 則是在這設施上面跑的協定,負責用來連結請求者與被請求者間的溝通。

常見的網路專有名詞,包含 URLHTTPHTMLBrowser,都在這個章節做了簡單扼要的解釋。至於網路使用者的隱私及便利性,往往是矛盾的,想要便利可能就會犧牲部份隱私權;想要完全隱私權,就有可能會有所不便。

在通訊軟體部份,強調端對端加密,防止網路通訊資料外流,但通常防不勝防。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網際網路上能見度最高的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

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並不等同,網際網路是讓全球無數電腦交換資訊的通訊基礎設施或底層;全球資訊網則是連結提供資訊的電腦(伺服器)和請求資訊的電腦。

WWW 使用網際網路來建立連結傳輸資訊,它提供一個存取網際網路上其它服務的介面。


WWW 包含四大要素:

1. 統一資源定位器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俗稱網址,明訂一個資訊源的名稱,例如 http://www.amazon.com。

2. 超文本傳輸協定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一個HTTP用戶請求一個特定的 URL,伺服器便提供此資訊給該用戶。

3. 超文本標記語言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用以描述伺服器應請求而傳送的資訊格式或表述法 (亦即網頁版面配置)的語言。

4. 瀏覽器 (Browser),現代電腦跑的 Chrome、Firefox、Safari 或 Edge 等程式。瀏覽器使用 URLs 及 HTTP,向伺服器提出請求,檢索伺服器應請求而發送的 HTML,並在螢幕上顯示它。

Chrome 是目前筆電、桌機及手機上最廣為使用的瀏覽器。

HTML 和 CSS ( Cascading Style Sheets) 都是語言,但不是程式語言。它們有規範的文法及語義,但沒有迴圈及條件判斷句,因此無法被用來表達一個演算法。

HTML 的原始設計只處理純文字, 後續又可以顯示影像等,網頁提供可填寫的表單、可點擊的按鈕、彈出或取代目前視窗的新視窗;接著瀏覽器也能呈現聲音、動畫及電影。

HTTP協定是無狀態 (stateless) 的;一台HTTP伺服器不被要求記住關於用戶請求的任何東西,一旦伺服器把用戶請求的資訊傳送給用戶端後,它就可以丟棄這筆請求記錄。

JavaScript 原始碼被傳送到瀏覽器,在瀏覽器那裡進行編譯,因此接收端可以看到要執行的 JavaScript 原始碼,可以研究它、修改它、執行它。

虛擬私人網路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在兩台電腦間建立一條加密途徑,從而形成安全的雙向資訊流。企業往往使用 VPN 來讓員工得以從家中或從那些通訊網路無法被信賴的國家工作,個人在咖啡店或其它提供開放式 Wi-Fi 的地方工作時,使用 VPN 可以更安全些。

WWW 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改變了商業面貌,尤其是在消費者層面、搜尋、線上購物、比價及產品評價網站的蓬勃發展。

WWW 也改變我們的行為,包含尋找朋友、尋找志趣相投的人、甚至尋找對象。它左右我們如何了解這世界(透過新聞)。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九) 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章節讓我看的很吃力,原本以為自己對網路算有些許了解,但連常用的 TCP/IP 跟 IP v4/IPv6 也是透過此次的閱讀才知道它背後運作的邏輯。

其實這本通識課的書籍講的都是很基本的知識結構,這也讓我明白自己在網路知識方面的匱乏。

透過這個主題閱讀,總算是勉強惡補了一些專有名詞的解釋,以後也更能理解物聯網背後運作的機制。

期許有一天能對網路有更深入的了解,畢竟它已經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基本設施之一。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網路技術有:有線電話、有線電視、以太網路 (Ethernet) 以及無線網路、Wi-Fi 和手機。這是多數人連接網際網路的途徑。

所有通訊系統的基本屬性相同,在源頭端,通訊系統把資訊轉換成可以透過某種媒體來傳輸的表述行式;在目的地端,通訊系統把這表述轉換回一種可使用的形式。

大多數有線電話是傳輸類比語音訊號,不是傳輸資料訊息。因此,為了傳輸數位資料必須使用數據機來把位元轉換成聲音 (調變, modulation),然後再把聲音轉換回位元 (解調, demodulation)。

用電話來傳輸資料,需要一條專門的電話線路來撥接,然後最大速度只有每秒 56 KB。

技術持續改進,家用光纖服務正在取代同軸電纜或銅線,訊號被當成光脈衝,沿著一條低耗損的極純玻璃纖維傳送,訊號可以在傳輸長達上百公里後才需要使用中繼器。

每一支手機有一個獨特的 15 位數字識別號碼,稱為這支手機的國際行動裝置識別碼。當手機開啟時,它會廣播它的識別號碼,距離最近的基地台聽到這廣播,向電話網路總部系統驗證。當手機移動時,基地台會持續更新它的所在位置。

網際網路是一個寬鬆、非結構化、混亂及隨意的網路集合,用一些標準的網路協定來讓這些網路連結起來,這些標準定義網路及網路上的電腦彼此如何通訊。

網路具有不同的實體屬性,如光纖以太網路無線網路

網際網路由數千萬個寬鬆連結的獨立網路構成。

鄰近的電腦由區域網路連結(通常是無線以太網路),這些網路又透過閘道器 (gateways)路由器 (routers)來和其他網路連結。

閘道器及路由路是把資訊封包從一個網路路由 (route) 至另一個網路的專門性質電腦;閘道器是通用設備,路由器是更專門性的器材。

閘道器彼此間交換路由資訊 (routing information),好讓它們知道有哪些連結,可讓資訊封包送達。

每一個網路連結許多主機系統 (host system),多台電腦可能使用無線來連結至一個路由器,而路由器透過纜線數位用戶迴路 (DSL) 連結至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

資訊以名為封包的區塊形式在網路上傳輸,一個封包是使用特定格式的一系列位元組,內含位址資訊,說明這封包來自哪裡,要送往何處;封包也內含封包本身的資訊,以及封包的裝載資訊 (payload)

資料以 IP 封包 (IPInternet Protocol  網際網路協定) 傳輸,所有IP封包都有相同格式。

每一個 IP 封包通過多個閘道器:一個閘道器把封包送至下一個更靠近最終目的地的閘道器。封包的傳輸未必經由最短路徑,便利性及成本考量可能讓封包走較長路徑。

每一台主機必須有一個位址 (addresses),以便在網際網路上的所有主機系統中獨特地識別自己,這種識別號碼名為 IP位址,32位元 (網際網路協定版本4 IPv4)128位元 (版本6  IPv6)。 

IPv4 仍是主流,但所有可用的 IPv4 位址現在都已經被分配完,目前正在加速轉向 IPv6 位址

IP位址類似於以太網路位址,一個 IPv4 位址被寫成其4個位元組的值,每一個值(每一個位元組)是一個十進數,以句點分開,例如 140.180.223.42  (www.princeton.edu),這種表示法為點分十進制 (dotted decimal)。

每一台主機有一個它所在的網路指派給它的獨特 IP 位址,桌上型電腦的這個 IP 位址可能永久不變,但行動器材的 IP 位址是動態的,當器材每次重新連結至網際網路時,IP 位址將改變。

人們嘗試一台主機必須有一個名稱讓人使用,因為很少人善於記住任意的 32位元號碼,分點十進位數也不容易記住。名稱是無所不在的形式,例如 www.nyu.edu 或 ibm.com,這些被稱為網域名稱 (domain names)。

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中的網域名稱系統 (Domain Name System, DNS) 是一個把網域名稱和 IP 位址相對應的資料庫。它能在這兩者之間做轉換,當給出一個網域名稱時,它把這名稱轉換成便於機器辨識的 IP 位址。

路由 (routing),必須有一個機制,為每個封包找到一條從來源端傳輸至目的端的路徑。

在 IP 層之上,有一個傳輸控制協定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使用 IP 來提供一個可靠的機制,把任意長度的系列位元組從來源端傳送到目的端。

在 TCP 層之上,有更高層的協定來使用 TCP 提供我們視為網際網路的服務,例如瀏覽網頁、收發電子郵件、檔案分享等。例如 IP 位址的動態改變是由動態主機設定協定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住家的無線路由器通常使用網路位址轉換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技術,讓單一一個外部IP位址 (external IP address)能夠服務多個內部IP位址 (internal IP address)。 

使用 NAT 技術的路由器,所有連網器材對外都顯示相同的一個IP位址,器材內部的硬體及軟體處理雙向轉換,例如一個家庭有十幾台電腦及其他器材需要一個IP位址來連網,它們全部由一個使用單一一個外部 IP 位址的 NAT 來提供服務。

建立網站需要一個主機,為網站呈現給造訪者的內容提供存放與代管服務的一台電腦。這也需要一台網域名稱伺服器(name server),當有人試圖找網站網域的 IP 位址,這伺服器將向此人回應你的主機的 IP 位址。

網路網路有許多協定,其中有兩個絕對根本必要的協定:其一是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 IP),定義個別封包如何格式化及傳輸;其二是傳輸控制協定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定義如何把IP封包結合成資料流及如何與服務連結,這兩者稱為 TCP/IP

閘道器負責路由 IP 封包,每個實體網路有自己傳輸 IP 封包的格式,每個閘道器必須在封包進來和出去時,在網路格式與 IP 之間轉換。在IP之上,TCP提供可靠的通訊,因此使用者(程式設計師)不必去思考封包,只需思考資訊流

協定層級由高至低為:應用程式→傳輸控制協定(TCP)→網際網路協定(IP)→實體層

使用者資料包協定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是跟TCP同一層級的另一個協定,它比 TCP簡單得多,被用於不需要雙向流的資料交換,它只是多增加幾個功能,以更有效率的傳輸封包。

網域名稱系統 (DNS)使用 UDP,影片串流、網路電話 (VoIP),以及一些線上遊戲也使用 UDP。

更高層級的協定把來自 IP (不可靠、無連接)的通訊合成為可靠通訊,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協定是 TCP。TCP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可靠的雙向資料流:把資料放在一端,讓它輸出於另一端,傳輸過程低延遲(亦即等候時間少)。

TCP 提供一個可靠的雙向流,在兩台電腦之間來回傳送資料,網際網路服務及應用程式此用TCP 作為傳輸機制。

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是網頁瀏覽器和伺服器之間使用的一種特別簡單的協定。

Telnet 及 SSH 協定:遠端登入。網際網路是個資訊載體,Telnet (Teletype Network, 電傳網路)是一種在另一台電腦建立遠端登入(remote login)通訊的 TCP 服務。但Telnet 不提供資安,它傳輸的資料沒有加密,這也是現在很少被使用的原因之一。

安全外殼協定(Secure Shell, SSH)被廣為使用,因為它把雙向的傳輸加密,可以安全地交換資訊

簡單郵件傳輸協定(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MTP),一個瀏覽器或一個獨立程式收發電子郵件。

SMTP 要求電子郵件訊息必須是 ASCII 文本,有一個名為多用途網際網路郵件擴充(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MIME) 的標準說明把其他類型的資料轉換成 ASCII 文本,以及如何把多個部分結合單一郵件訊息,HTTP 也始用此機制。

Gmail Outlook 在雲端上處理電子郵件是普遍的事,這些系統使用 SMTP 來傳輸,且表現得像網際網路訊息存取協定(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IMAP) 般,讓用戶存取郵件。

現在的檔案分享大都使用名為 BitTorrent (BT)端對端協定 (peer-to-peer protocol),由 Bram Cohen2001 年設計出來。 BT 用戶很容易受到偵查,因為這個協定要求下載者也必須上傳,他們很容易被確證從事提供受版權保護內容的行為。

智慧型手機是能夠使用標準電話系統的電腦,現代電話機都能透過無線載波或 Wi-Fi 來連結網際網路。可以透過 Wi-Fi藍牙上傳相片的相機,能夠下載娛樂及上傳所在位置和引擎遙測數據的車子,測量與控制所在地環境溫度、通報人在外面屋主的恆溫器,監看小孩與保母及按門鈴者的影像監視器,這些全都是基於網際網路連結,這全部被稱為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網際網路是一種封包網路:以標準化的個別封包來傳送資訊,封包被動態地路由,行徑大而持續變化的網路集;網際網路對每一台目前連結的主機指派一個獨一無二的 IP 位址。網域名稱系統(DNS)是一個大型分散式資料庫,把網域名稱轉換成 IP 位址,把 IP 位址轉換成網域名稱。

網路之間透過閘道器來連結,閘道器是專門型電腦,在封包從來源端傳輸至目的端的途中,把封包從一個網路路由至下一個網路。

網際網路是靠協定與標準來運轉,網際網路協定(IP)是共通機制,是交換資訊的通用語。特定的硬體技術如以太網路和無線系統把資料打包成 IP 封包,但在 IP 層級無法看到硬體的任一部份如何運作的細節。

IP在網際網路上傳輸個別封包;TCP合成出一個來自IP的可靠資料流;應用程式協定在資料流中來回傳送資料,每個層級提供的編程介面是應用程式介面(API)的好例子。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打造被動收入最重要的事→找到專屬自己的投資策略 (全)

看了不少投資理財的書,大多是作者根據自身成功經驗的總整理,然後描述這期間的心路歷程。但成功往往不可複製,每個人的背景及所擁有的資源不盡相同,就算模仿作者的做法,也不一定會有同樣的結果,畢竟他們已寫出自己的成功故事,表示投入的時間點都不會是現在。

本書作者除了自身的成功經驗外,她導入了理工科系最為常見的研究方法論,透過科學方法來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就我自己看到這個研究方法時備感親切,這不就是我們進行碩博士論文研究時的那一套流程嘛! 因此,特別把這個章節獨立出來說明,我也很喜歡用做實驗來說明我的投資想法與過程,但遠不及作者描述的這麼具可操作性,這點是她跟其他理財書作者有所差異的地方。

其實,把這套方法再延伸到創業也未嘗不可,創業也是投資方式的一種。先前有分享過心得科技創業在台灣之我見,在台灣對創業失敗的容忍度極低,彷彿失敗就是一輩子的魯蛇(Loser, 輸家),因此我們可以修改作者文中所提到的描述『將每次的創業計畫視為一場實驗,對於保持創業心態的穩定度,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把創業失敗視為只是前往成功道路上的一次實驗失敗,這樣或許反而可以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不怕失敗才能勇於嘗試。

將同樣的邏輯思維科學研究方法用在創業上面,作者文中所提到『當勝率太低時,寧願保留籌碼等待下次出手的機會』,也是做創業實驗的要點之一。只有少數人一開始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創業模式,因此如何設計一套方法或流程,讓自己可以減少試誤的時間與過程,並堅持下去找到適合的路,就至關重要。

以下是我嘗試將科學研究方法套到創業流程上的描述:

當我們觀察到市場上具有尚未被滿足的需求(痛點),然後提出假設(商業模式及流程)來進行實驗(創業),接下來就是收集實驗數據(市場調查與財報分析)來測試我們當初的假設是否正確(測試假設),如果不正確是否要修正假設(接受或拒絕假設),然後再繼續進行實驗(軸轉/再創業)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多數人投資都喜歡憑直覺感覺,如何透過科學方法找到適合的投資策略是本書的重點。

投資其實是很無聊的事,當你找到適切的投資策略,不停重複一樣的行為,就能幫助你穩穩地從市場賺到錢,寧願賺錢賺得很無聊,也不要賠錢賠得很精彩

攻讀理工科系的人應該不陌生作者所提出的想法,有系統地將投資經驗記錄下來,並且分析實驗數據→我們實際的投資績效來驗證結果,就能慢慢找出確實有效或無效的策略,進而為自己建構出一套完整的投資邏輯與方法

作者的工程師背景,讓她得以應用邏輯思維科學研究方法在投資理財上面,以下為作者的投資邏輯與方法的整理。

第一步:進行觀察

在觀察階段,收集所有現有的市場情報與資訊,並且嘗試找到一個適合實驗的策略,選定主題後,找到觀察的結果,直到一個可測試的想法出現後,就能開始進行下一步。

舉例來說,假設目前希望以美股作為投資標的,這時會閱讀很多相關知識,並且思考自己應該採用哪一個投資策略。到底是傑西李佛摩的順勢交易策略,或是巴菲特的逆勢交易策略呢? 又或者應該嘗試所謂的再平衡策略? 慢慢就會出現一個可測試的想法,像是測試價值投資適不適合自己?

第二步:提出假設

假設是用來預測未來觀察結果的描述,例如,陽光的位置會影響向日葵的方向? 烏俄戰爭會造成糧食大漲? 雖然綜觀市場變化,我們知道不會由單一因素決定市場漲跌,但仍然可以練習觀察國際趨勢與重要的政經新聞,多思考一下,這件事情會造成什麼影響? 進而造成什麼樣的市場變化?

在設計實驗前,控制變量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因此也可以盡量挑選問題較為單純的假設,例如從一籃子半導體產業股票當中,挑出兩者來做比較,觀察同一種變因

第三步:設計實驗

測試假設的方式就是設計實驗,透過實際的實驗數據來驗證你的假設是否正確。

作者驗證美股投資策略時,就選擇投入了約新臺幣100萬元,分批進場挑選股票,並且以一年為期來實測,確認投資策略是否能有效獲益,或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同樣邏輯,當她接觸加密貨幣投資時,也是設定一萬美元與半年的期限,進行投資策略的測試,實驗越單純越好,因此在標的的選擇上,也會盡可能簡化,不在一開始做太複雜的配置。

第四步:測試假設

完成前面的實驗以後,根據實驗數據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在投資領域的實驗數據並不複雜,不是賺錢就是賠錢,將每次的投資計畫視為一場實驗,其實對於保持投資心態的穩定度,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既然是實驗,就不會過度迷信與依賴巧合,或是受到市場情緒左右,而可以更理性地探究投資策略的結果。

寫下的實驗結果,若未直接與假設相關,這可能讓你找出無法控制的變量,以及其他值得注意的事件,而那些也許正是遺漏或有欠考量的部份。

第五步:接受或拒絕假設

對許多實驗而言,結論是透過數據的分析而形成的。如果數據符合假設,那麼可以再多做幾次實驗,做更多的數據統計分析,確認這項假設是實際可行的。如果假設與實驗結果不同也沒關係,可以選擇修正前面的假設,重新設計投資實驗。

例如,你原本預期的投資策略果然賺錢了,這時候可以多做幾次,並且確保在熊市也一樣有效,或者是否有相對應的避險策略;又或是你的投資策略賠錢了,那可以回到第二步驟,重新修正假設,再繼續設計一組新的投資實驗。

作者身為德州撲克愛好者,她認為投資就跟玩撲克牌一樣,手頭會有初始籌碼(資金),透過每次的下注爭取開牌(投資)機會。但是,當這次手牌勝率太低時,寧願保留籌碼等待下次出手的機會,也不會輕易浪費;同時,為了確保在錦標賽(投資市場)存活到最後,會盡可能地分散手頭的籌碼,確保自己不會提前淘汰。

基本上,不論是任何領域的投資,作者都是用同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步驟來驗證,慢慢投入,並且持續實驗,直到找出屬於自己的穩健投資策略

在了解如何有效地讓資產持續增值,並達到翻倍的效益前,必須先討論如何提升月收入存到第一桶金,以及各種投資理財的基本功。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洗冷氣師傅帶來的啟發!

今天超級冷,但因為早就跟洗冷氣師傅約好時間,今天下午來洗冷氣,因此他還是硬著頭皮來上工。

當我迎接師傅的到來時,才發現他全家都來了,老婆小孩都帶上,讓我有點尷尬,問了一句『今天本來是你們的家庭日是嗎?  真是不好意思還請你來洗冷氣』,師傅很客氣的回我說:『沒關係啦,都跟你講好了,就是一起過來洗完冷氣後,再出去玩也行』。

除了他的大兒子年紀比較大,師傅也要他幫忙拿東西外,還有一個抱在手上剛出生的小兒子。師傅邊拆冷氣外殼跟內裝,就邊遞給他老婆,請她去幫忙洗乾淨,然後他趕緊把洗冷氣的設備都裝好,準備開工。

不得不說,天氣真的冷到爆,洗室外機的時候冷風吹到身上,只有凍僵的感覺。這時大兒子在客廳顧弟弟,只能說一家四口分工合作,讓人佩服。我老婆拿了小暖爐跟飲料餅乾給兩個小孩,讓大兒子可以邊看電視邊照顧弟弟。但工作結束後,師傅對他兒子講了一句滿有趣的話:『我帶你來不是讓你坐著吃餅乾看電視的』,我想師傅應該是希望小孩知道父母賺錢有多麼辛苦,才希望帶他們來了解父母到底在做些甚麼工作養家的吧!

師傅邊工作時,我邊跟他閒聊,因為他是我套房出租物業管理的人所介紹的,套房的冷氣也是給他洗,因此我一直以為他也是跟物業管理是同一間公司,今天才知道他們是合作關係,不是同公司。他一直跟這家物業管理公司的人保持良好關係,因此幾乎物理管理的案子拓展到哪,他的業務就延伸到哪裡。

類似像我這種因為有案子給物業管理公司,然後再找他來幫忙清洗自家冷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這時師傅又介紹他們不單純是幫忙洗冷氣,也有在幫忙維修冷氣跟裝冷氣,大家都是配合著做事,大台北地區他們都有經營。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延伸到生意上的互相幫忙,雙方有著共同的利益,或許是業務量可以越做越多的主因吧!

結束工作後,本來我要多拿些錢給師傅,畢竟要人家假日的時候過來,然後天氣又冷的要死,也是應該的。但這師傅很有趣,他堅持不多收錢,他覺得講好的價格就是這樣,未來如果還有他可以幫忙服務的地方,再找他就好了。這些簡單的對談,就能明白這位師傅的高明之處,他想著的是做長期的生意,希望我未來有甚麼相關需求都能找他,而不貪圖眼前短期的利益,雖然這也是我認為他應得的。

其實做很多事,我通常都不愛找親戚或朋友幫忙,類似洗冷氣這事,也有親戚在做。我不找的原因主要還是錢給少了欠人情,給多了我心裡也有疙瘩,市場行情見仁見智,一個不好他覺得我欠他人情,然後我心裡又覺得給多了有疙瘩。最糟糕的狀況就是他覺得錢拿少了,隨便亂做,然後我又因為親戚或朋友關係,無法多要求甚麼。

像今天這位師傅,他為了跟他配合很久的夥伴交代,對我的案子也不敢隨便亂做。也就是說,我寧願相信跟自己有著共同利益或是利害關係的人,你給我專業的服務,我就給你相對應的報酬,這是陌生人社會的特徵。我不傾向熟人社會的人際關係 (心裡 OS:越熟越容易被坑);很多人說,免錢的最貴,往往是這個道理。

這個師傅的拼勁也讓我想到,或許真正為自己的事業打拼的人,所呈現出來的樣貌都是這樣吧! 積極、主動、肯做,願意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建立屬於自身的業務網絡。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八) 探索處理器

以前學過處理器的指令集架構主要分為 RISC CISC,像 ARM 就是RISC 架構,Intel 及 AMD 的 CPU 則為 CISC 架構。

但隨著 CPU 的發展,現在 ARM 的指令集也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強大,但在耗電的表現上還是比 Intel 及 AMD 優異,因此移動裝置的 CPU 幾乎都是 ARM 的天下。

現在 RISC 有一個開放指令集的架構 RISC-V 非常有名,也廣泛地在開源社群被討論,以及被實際應用;台灣的晶心科技目前就積極切入這塊領域,感覺前景一片光明。

至於為何 ARM 的生態圈這麼成熟還要跑出一個 RISC-V 的指令集架構呢? 其原因還是在於 ARM 的授權模式及費用過於複雜及昂貴,很多物聯網或工控的裝置可能不需要效能太高的處理器,但授權費就是個基本門檻,也不利於新創公司切入。因此,當有一個相對成熟的開放指令集架構誕生時,大家就趨之若鶩,希望基於這個架構的生態圈早日建立起來,也嘉惠一下我們這些開發者或使用者。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處理器有一份它能執行的基本運算指令系統,它能做算術加減乘除;能從記憶體中擷取資料,進行處理後再把結果存回記憶體中;它使用匯流排中的訊號來指揮與協調它透過電力連結的所有輸入與輸出,包含滑鼠、鍵盤與顯示器等。

雖然處理器的指令系統不大,也不複雜,但它每秒能執行數十億個運算,因此它能做複雜而精細的運算。

處理器的指令表中有一種被稱為分支( branch)跳轉(jump)的指令,讓它去重複使用指令序列。

為了讓重複執行的指令序列或迴圈(loop)停下來,需要檢查條件來決定接下來做什麼,這種指令稱為條件分支(conditional branch)條件跳轉(conditional jump)

電腦架構(computer architecture)處理有關於處理器的設計,以及處理器和電腦的其他部分的連結,在大學裡,這通常是電腦科技和電機工程這兩個領域的交叉領域

電腦架構的考量之一是指令集→處理器提供的指令表

現代的電腦在處理器和記憶體之間使用名為快取記憶體(cache)的高速記憶體來暫存最近使用的指令及資料,比主記憶體快。

處理器可以被設計成交替地擷取與執行(overlap fetch and execute),各個不同階段有幾條指令在處理中,此稱為指令管線化(pipelining,或譯為流水線或管線操作)

現代的發展趨勢明顯朝向單一晶片上有越來越多的處理器,隨著積體電路的特徵尺寸變小,一片晶片上可以擠入更多電晶體,通常被用在更多的核心和更多的快取記憶體。

一台普通的處理器有兩個或三個快取記憶體,依序一個比一個的容量大,但速度更慢,通常稱為一級(Level 1, L1)、二級((Level 2, L2)、三級(Level 3, L3),容量最大的快取記憶體可能能夠儲存幾 MB 的資料。

使用快取記憶體就是因為最近使用過的資訊可能很快就再度被使用。

手機與平板也是電腦,運轉一套作業系統,提供豐富的運算環境。幾乎所有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數位設備,都內建了更小的電腦系統。

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是一種專門性質的處理器,執行特定的圖形運算的速度遠快於通用型中央處理器。在圖形處理器能夠平行處理大量簡單的算術運算。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中,圖形處理器特別有幫助

定義一台機器的指令集架構(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的方式很多,這涉及了速度、耗電、指令本身複雜程度等因素之間的權衡,這些細節對硬體設計者而言很重要,但對多數電腦程式設計者而言,沒這麼重要。

『幫中小企業清亂帳』讀後感與心得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幫中小企業清亂帳!」,就想到在唸 MBA 時上的「財務報導」課程,一直在強調不要有內外帳,不要隱藏收入或虛增成本,這是違法的行為。

其實,就我自己創業的經驗,有時不是創業者想要做內外帳,而是因為「不熟悉會計制度」,創辦人要嘛是業務出身或是技術出身,剛創業還沒有聘請正職會計人員的需求,都是外包給會計事務所記帳。

當遇上會計事務所告知怎麼做才能「節稅」時,通常創業者也不會拒絕,久而久之問題就來了。

當時在我上財務報導的課程時,剛好碰到一間上市公司要投資我們,正在做「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第三方機構看到我們歷年的申報稅單時就問說:「有沒有給會計師做財簽或稅簽,如果沒有那在他們看來,我們這幾年等於是沒有帳的狀態。」

我當時一聽,頓時就傻了,明明都有給會計事務所作帳阿,然後也都有報稅,怎麼會說我們都沒有財務資料呢? 

後來才知道這是認定的問題,當我們歷年的帳目都沒有經過「會計師簽證」時,是不具公信力的,他們機構當然也就不認可。

這後來又衍生出一堆問題,因為上市公司投資後要合併報表,那我們就要面臨整帳的流程,把過去幾年沒做的事一次補上,光是「整帳」及補「財簽」耗費的時間、精力與金錢,讓當時的我後悔莫及。

因此在課堂上,當老師請我說出給大家的建議時,我有感而發的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在開公司的第一天就做一套帳,然後至少會請會計師稅簽。」

老師當時公開說:「在場的各位聽到這句話,今天來上課就值回票價。」

因此,有時候不是創業者不做正確的選擇,而是還沒搞清楚狀況,傻傻的以為自己是在「節省成本」,事實上犯了根本性的錯誤。

但我也很少聽到創業初期就有專業的財會人員協助,這部份也很難規劃,如果每個月只花幾千元就想請會計事務所幫忙,那大概也只能協助「記帳」跟「報稅」而已,一分錢一分貨,想要更多都是奢求。

回到開頭文章所說的,針對台灣中小型企業的「財稅規劃」是不是痛點,我非常肯定的說絕對是,但難處在於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很痛,如果不是要被投資、併購或公開發行,通常也不會理解。

文中提到的財務「ERP (企業資源規畫,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統,我也頗有感觸,這應該也是許多中小型傳統企業的問題點。

政府一直在講「數位轉型」,殊不知很多公司連 ERP 都沒有,或是選了不適用的系統,再加上沒有專業的財會人員協助處理,公司雖然可以正常營運,但老闆都無法即時得到正確的「財務報表」時,要怎麼做管理及決策,這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近期我老婆做為「財務顧問」,協助一間公司導入新的 ERP 系統,同時幫忙整理帳務跟進銷存的流程,提供老闆所需的「管理會計」報表。

當一間公司的銷售模式比較複雜時,老闆不能單憑「直覺」來經營,一切都要仰賴正確的財務數字來分析與判斷,這樣才比較有把握做對的「決策」。

也是因為這次的協助,讓我覺得台灣眾多中小企業或多或少在「財務」上都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但苦於沒有人可以協助。

因此,或許幫中小企業清亂帳以及協助導入 ERP 會是一門好生意吧!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稻盛和夫的實踐阿米巴經營 (全)

阿米巴的經營方式應該滿適合導入台灣的中小企業中,畢竟台灣中小企業有許多都是製造業,而稻盛和夫也有成功用阿米巴經營,來改造大型服務業,因此服務業也適用。

我想大公司應該早就有參考稻盛和夫的想法來進行組織改造,從接單生產(代工)到庫存銷售(品牌),然後再進一步到公司內部協助合作對價(服務),在每個不同的商業模式中,都有阿米巴經營的應對之道。

會不會只學到皮毛而沒學到精髓,常聽聞公司進行利潤中心制,每個部門單獨核算盈虧,但能否做到阿米巴組織最小化(五到十人),然後每天讓第一線的人員知道今天工作的貢獻度呢? 各部門之間會不會為了自身的盈虧而相互攻訐,而非站著公司的角度來思考(公司文化)。

從常見的製造部門業務部門對立,就知道人的問題往往比工程問題更複雜,不過書中是用塑造公司文化的方式,讓管理層先能認同。我不認為這個模式在台灣企業上是完全可行,但也想不到更理想的方式,或許顧問業就是在吃這行飯的,該如何適當地導入這套經營方式,真的很困難。

至於現金經營基礎原則,基本上就是花出去的錢就算費用支出,不算攤提折舊庫存資產,只要花錢就算費用,這樣看似跟現代會計處理(發生主義)不同,但又滿符合我們一般人的家用現金帳概念,畢竟應該沒有人自家買東西還會算攤提跟折舊吧,攤提有點機會,用信用卡分期免息的方式,概念差不多,但折舊或是列入資產或庫存的機會應該不大。

要做到阿米巴經營的方式,內部資訊系統要非常強大,會計處理方式要讓每位員工都清楚明白,然後組織間的分工要很明確,這一切都不是件簡單的事。讓每位員工都清楚今天工作內容的實質貢獻度,事實上相當困難,如果中小企業想要導入阿米巴經營模式,估計也會吃盡苦頭。

誰不想營收最大化、費用最小化,但實際做起來很困難。依我曾經學過的 MBA 課程來說,對於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邊界或使用方式還是非常模糊,要不是先前讀過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估計兩眼一摸黑,完全不知道在講甚麼。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在公司的組織架構不同商業模式的盈虧核算機制資訊揭露方式以及人員向心力與動機等,都有一套完全的流程及說明,並確實被成功應用在大型製造業及大型服務業中。但也因為書中的內容涵蓋太多層面,如果沒有相關經驗,可能也不容易讀懂箇中奧妙,像我自己就似懂非懂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確立反應市場脈動的各部門獨立核算制度。

針對各種需求,可進行分割、統整或重新建立彈性的公司組織型態架構。

阿米巴經營原則:營業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

將組織細分為多個五到十人的阿米巴小組,再以各自獨立核算收支盈虧的方式進行經營。

越小型的團體,越容易了解每一位員工的貢獻度。若是努力的成果顯而易見,也會漸漸湧現幹勁。

劃分組織條件的標準:
1. 能夠做為獨立核算組織運作的單位
2. 能夠做為個別業務運行的單位
3. 能夠做為實踐公司整體目標與方針的單位

掌握收支盈虧的核算,要對收入費用有相當的認識。

認定何者為收入,什麼樣的方式可以為部門帶來收入。

以提升每一位員工參與企業經營意識為目標,來細分組織並思考公司的組織架構。

要讓員工有核算收支損益的概念。

要讓阿米巴經營發揮應有效能,必須制定規則確實執行,這就是所謂的經營管理部門

經營管理部門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功能:
1. 建立基本體制,讓阿米巴經營發揮功效
    -> 建立可以取得收入的架構
    -> 制定與運用處理傳票等各種規定

2. 迅速而正確的提供經營管理相關資訊
    -> 製作每小時獲利表給領導層與各部門負責人在內的全體員工

3. 健全管理公司的資產
    -> 應收帳款、庫存產品、固定資產,隨時掌握庫存品的數量
    -> 包含阿米巴經營中獨自管理的訂單餘額

作業流程的各個階段都需要檢視人才金錢資訊三個要素。

以訂單生產的方式,必須遵循:
客戶端下單→資材發包→購買品項到貨→生產商品→商品出貨(營業額)→貨款入帳。以這樣的流程處理傳票。

經營管理部門不同於財務部門,前者有製作每小時獲利表(管理會計)的責任,財務部門有製作財務報表(財務會計)的責任。兩部門是需要密切協助合作。

管理會計需要使用財務部門統計的資料製作報表。經營管理部門要得知每天實際經營狀況,就要每天負責處理各種傳票或實際經營狀況的資料統計。

阿米巴經營將資材購買部門定位在管理部門內,而非製造部門中。

在組織架構中建立雙重確認機制,除了防弊,也可以累積採購相關經驗、提高價格談判的能力。

阿米巴經營的採購流程會與四個部門有關:
1. 要求購買部門(需求部門)
2. 資材購買部門
3. 經營管理部門
4. 財務部門

選定進貨廠商或討論商品價格、下訂單等,是由資材購買部門進行,而不是需求部門負責。

到貨的產品也不是寄到資材購買部或需求部門,而是由經營管理部門收貨。

貨款的支付者是財務部門,不是由該張傳票的起始部門支付。

阿米巴的採購作業能在下單交貨付款各個階段互相牽制,防範作業疏失弊端於未然。

如果今天拼命努力工作的結果,可以在明天得知的話,所有員工便會對實際經營狀況的數據表示關心。

即時確認成果非常重要。

稻盛會計學: 稻盛和夫的實學 → 營運與會計。

即時購買原則:採購原物料或進貨,在必要的時候才購買必要的東西,且只買必要的數量。

現金基礎經營原則:實行以金錢流向為基礎的單純經營。

近代的會計處理是以發生主義的概念為基礎進行,有時會產生收付款項的時間點和列入收益會費用帳上的時間點有不同的情形。

實際金錢的流向與結算報告中損益的變動失去互相連動的關係,難以看出實際經營的狀況。

著眼於經營管理中最關鍵的"現金",進行實際的"金錢流向"與"利潤"直接連動的企業管理。

需要一個能反映工作成果的收入機制。倘若第一線員工可以掌握今天努力了一整天,可以得到多少收入,便能親身感受到工作必定有相當對價以作為部門收入,隨時有做任何工作必須能達到損益兩平且能獲利的習慣。

目標就是營業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

收入方式有:
1. 接單生產方式
2. 庫存銷售方式
3. 公司內部買賣
4. 公司內部協助合作對價

接單生產為客制化生產,產品無法轉售其他客戶。並需在訂單價格中謀求獲利。

接單實際狀況顯示出業務相關工作的成果;接單數字是營業額的先行指標;接單是生產活動的起點。

接單實際狀況數字的計算:有出具訂單、下訂單的憑證、確定數量和單價、明確的交貨日期或交貨地點、已決定付款條件或送貨條件等。

不進行預測性生產,有可能會發生不良庫存;正式下單才是生產流程起點,讓業務部門盡全力想早點取得訂單,製造部門也改良製造流程,以協助交期變短的需求。

庫存銷售方式和接單生產方式使用不同的架構,庫存銷售必須進行生產預測,事先擬定最終用戶的購買價格和各個通路販售的市場價格,並考慮到各通路的銷售利潤等條件,再設定實際的買賣價格。

販賣的數量,則由業務部門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擬定計畫。其流程為業務部門向製造部門下單,以公司內部交易的方式購買商品,然後出貨到銷售通路。最終用戶所買到商品的價格 :

商品價格 = 製造費用+製造獲利+業務費用+業務獲利+銷售通路利潤。

庫存銷售模式中,庫存管理是業務單位的責任。以市場價格和預期銷售數量向製造部門下單的業務部門,承擔著獲利與否的責任。

業務部門要正確分析市場趨勢,把庫存控制在最少,一旦分析錯誤,處理滯銷庫存或評價下滑的損失由業務部門承擔

庫存銷售的業務活動中,為了不讓費用無謂的膨脹,必須經常有費用最小化的概念,時常努力節省所有不必要的開支。

公司內部協助合作對價,是公司內部買賣的一種型態,主要是在多個部門互相合作為客戶提供服務,然後計算各部門收入的機制。

因為服務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了提高生產力和服務品質,提升員工積極性的核算機制不可少。因為沒有產品的轉移,所以沒有所謂的公司內部買賣,因此必須決定事業責任部門來承擔所提供服務的損益責任。

要讓第一線員工努力達到費用最小化,需要統計自己使用了多少費用的支出數據資料,即時回報給員工們得知。其關鍵在於每天即時的統計處理支出費用。採用購買即費用的想法,而非實際使用時才改列在支出費用帳上,這是現金基礎經營原則

非獲利部門的費用採用受益者的比例分擔為原則,因此獲利部門會要求非獲利部門降低成本

在阿米巴經營中,將時間視為經營管理上的一個指標,讓員工可以自我管控時間,提高生產力或自主力。

每一小時獲利表顯示每一小時的附加價值

管理階層必須擁有工作的熱情。如果面對人生和工作無法有正確的思考方式和強烈的熱情,即使具備相當的能力也無法成功。

人們對自己訂下的目標才會產生強烈的達成意願

為了提升業績表現,最高的評價是勇於挑戰且成功的員工,其次是勇於挑戰並失敗的員工,再其次是不去挑戰但成功的員工,最後是什麼都不做且失敗的員工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全)

原本隨手翻完這本書就想還給圖書館了,後來耐住性子看完,還是有一些認知上的收穫。作者擅長用故事跟研究成果來敘述他想表達的事情,這個方式可以讓人懂得理論的前因後果,就邏輯上是比較合理的。

至於我一開始為何不想細看的原因,除了字又多又小,再加上這種敘述方式要很仔細的去研讀書中講的故事及研究成果,因為作者並非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講出結論,而是用多個故事與研究穿插而成。

但他剛一開始詮釋生產力的方式,確實有吸引到我的目光。最大收穫是了解到人有做決定的機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有自主權再加上賦予意義在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上面,就能讓人掌控自己的人生,並往內控型人格轉變。

至於認知隧道的理論與影響,可以在匱乏經濟學中找到更好的解釋;當我們提及把遠大的目標化為一連串可能做到的短期目標時,基本上就是在講工作目標的分解法。關於這部分我寫過幾次心得:職涯發展生產力計畫

最後,如何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描述成某種故事,這是很重要的技能。當我在分辨老練的作者跟新手時,往往都是根據他們能否從自身的經驗,說出令人身歷其境的故事情節來;當人有代入感時,就容易體會故事中要傳達的重點,而這也是作者或講者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生產力的週末,可能是指帶孩子到公園散步;有生產力的平日,卻是以光速帶孩子到托兒所,然後趁早進辦公室。

所謂的有生產力,就是善用體力、腦力與時間,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有意義的報酬,讓自己不用很痛苦、很掙扎、壓力很大,就能做完事情,而且不必犧牲自己所愛的人事物。

絕不是越血汗就越有生產力,也絕不是越努力工作,就會做完更多事。

生產力其實來自用某種方法,做出某些選擇。我們選擇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設定日常決策,將決定我們是否具備生產力。

研究指出,懂得自我激勵的人賺的錢比同業多,幸福感也更高,更加滿意自己的家庭、工作與整體人生。

人們想善於自我激勵的先決條件是,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身行為與環境。

製造動力的第一步,就是給人們機會做決定,讓他們感受到自主權

只要把人放在可以練習掌控的情境,喚醒心中的內控感,他們就會開始習慣掌控自己的人生。人只要越覺得可以自己掌控人生,就真的可以掌控人生。

內控型的人成功時會讚美自己,失敗時也會責怪自己,不把責任歸給外在因素外控型認為人生事件大都不由自己掌控,通常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付大環境的改變,壓力會比較大。

天生兩個字是在說你無法掌控。能力是可以學的,那是一種努力過後的結果。

訓練員把讚美留給努力做自己不在行的事的人,讓他學會相信自己。

人只要把苦差事變成有意義的選擇,自然有動力做事。把難關變成自己在乎的選擇

人要有主控感才會有動力做事。讓他們練習做選擇,就可能學會運用意志力。

人一旦抓到自己做選擇的訣竅,就會習慣成自然,知道如何督促自己做事。

做選擇讓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這選擇如果符合自身的價值觀與目標,也更能激勵自己。

養老院的老人有兩種非常不一樣的心態,一種是我可以做選擇,我依舊主宰自己的人生,一種是我只是來這裡等死的。反叛或不守規矩的老人會如魚得水的原因,在於他們知道如何掌控生活。

最能帶來動力的選擇是做到兩件事的決定:
1. 讓人相信主控權在自己手上。
2. 賦予我們的行動崇高的意義。

習慣把不得不去做的事變成有意義的選擇,證明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後,心中會出現內控感。

人會為了更崇高的使命,選擇去做眼前需要完成的小事。


高生產力的理想規範,既鼓勵團隊意識,也鼓勵人們冒險,這些稱為心理安全感


人類大腦如果被迫從放鬆的自動化狀態,突然間驚慌地集中注意力,可能出現認知隧道問題

認知隧道會導致我們過度注意眼睛正前方的一切東西,心思都放在最急迫的任務上。

人其實可以學會在放鬆集中精神之間切換,不過那需要刻意練習。

在心理學上,稱習慣性的預測為建立心智模型,每一個人都仰賴心智模型告訴自己世界如何運轉,有些人的模型比別人清楚,他們會詳細想像即將發生的對話,以及今天要做的事,因此更能選擇哪些事要注意、哪些事可以忽略。

懂得管理注意力,習慣建立心智模型的人,成績較好,也賺比較多錢。把周遭的事當成故事告速自己,就會更知道注意力該擺在哪裡。

說故事在各式各樣的情境都很重要,每一間公司都想要會說故事的人。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描述成某種故事,這樣的人直覺就知道如何把點連在一起,也懂得這世界是如何運行的

生產力要高,就要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在心中建構好由自己當家作主的心智模型,養成強迫自己預測的習慣。要強迫自己思考,開始思考後,就成功一半。

人們不得不追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時,將帶來不可思議的創新與生產力。把遠大的目標化為一連串可能做到的短期目標,最後才能付諸實現

豐田生產方式的基本精神是讓最低階的人員做決定。生產過程不免出錯,組裝線上的工作會是第一個看見問題的人,理應授權他們找出解決辦法。

最靠近問題的人員做決定,靠著讓團隊自行管理自己,自己決定要怎麼做事,鼓勵合作的精神,建立承諾與信任的文化。

組織會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永遠不准員工有機會犯錯

教人們用機率思考,能顯著提勝預測未來的能力,化直覺為統計估計。

把預感變成機率,質疑自己的假設,與不確定性共處,才能學會用機率思考。

最會做選擇的人,是最努力設想各種未來的人。強迫自己設想各種未來的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讓自己接觸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就能知道哪些預測比較可能或不可能成真。

把可能性寫下來,仔細思考,哪些是最可能發生的事? 理由是甚麼?

最有影響力的科學理論,通常奠基於前人的努力,不過組合方式相當不尋常。

靠組合舊點子激發創意,不是新鮮事。很多創意過人的人,其實是知識的仲介者,他們知道如何把不同產業、不同族群的知識帶到其他地方。

大自然讓地貌多元的方法,靠的是偶爾來點干擾,暫時擾亂生物生長的環境。生物學稱這種多元理論為中等干擾假說,干擾不多也不少時,地方上會有多豐富的物種多元性

每個棲息地一開始會被各種物種占據,但隨著時間過去,其中幾種會逐漸佔地為王,這種現象被稱為"競爭排斥原理"。

有三件事可以增加發想的生產力
1. 個人經驗,最優秀的設計師比任何人都還要常想著自己的經驗。

2. 要和驚慌與壓力當好朋友,驚慌失措實際上是我們開始願意接受新事物。

3. 適度的干擾,有破壞,有變化,才能讓我們看清楚事情。

所謂的創意就是解決問題,把創意想成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從被動接收一切準備好的數據,變成千辛萬苦才得到數據,很辛苦才搞懂的數據記得比較牢。學會理解資訊比得到更多資訊重要,找到答案了解答案是兩回事。

現實生活中,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收集數據的速度。資訊越多反而越難運用。

工程設計流程:定義困難→收集資料→想出解決方案→討論方案→實驗

一旦心中先有一個做決定的框架後,就很難改答案。

若要協助人們從新角度看待過去的經驗,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正式的決策法。

碰到新資訊時,請強迫自己運用那個新資訊,會在大腦中建立起心智文件夾,這正是學習最重要的步驟。

我們在人生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實驗,每一天都是尋找更好的決策框架的好機會。

今日閱讀: 底層邏輯 (全)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常態分布冪律分布的市場,並藉此說明醞釀指數級增長企業的土壤為何。在我讀 MBA 時,講到創新創業,老師總愛提到美國的獨角獸公司,以及最有名的那幾家軟體龍頭公司。其中,在短時間內業績能有指數級增長的公司,幾乎都是軟體或網路公司,這也符合書中所談到的,邊際交付時間為零(邊際成本近乎零),因此龍頭公司幾乎是獨佔整個市場份額。

又因為美國文化輸出到全世界,所以往往在美國是龍頭的軟體網路公司,在世界上也是寡佔或獨佔 (中國市場除外)。這種贏家全拿的產業,也是多數創業家前仆後繼想要殺上神壇的主要戰場。但只有少數人是贏家能活下來,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在這創業的風險極高。

因此,作者用了一個反向的思考模式,當一群高手都去競爭有機會達到指數級增長的行業時,我們選擇接近服務業的創業或就業目標,反而有機會能活得很滋潤。在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情況下,反而是一個避風港,不會輕易被後頭的巨獸吞噬掉。

這個想法跟我先前讀的好幾本書背道而馳,之前都是說創業要往產品型靠近,別走服務型創業。但作者也有補充,可以把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部份抽離出去交給別人做,透過標準化的經營方式,把流程、配方和品牌等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部分抽離出來自己做,這就符合一人公司公司賺錢有這麼難嗎科技創業在台灣之我見中所討論的內容。

關於多巴胺、內啡肽及血清素的差別,這倒是我第一次知道可以分這麼細,先前都只聽過多巴胺,在原子習慣向上生長的心得中,都有提及多巴胺的重要性,但似乎跟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內容不太一致,這部份得找時間釐清。

我同意作者講的沒有後顧之憂的人,才能發揮最大的創造性,先前有篇個人心得,中長期目標或興趣愛好需要有短期穩定的現金流支撐,就類似在表達這個意思。但我當時更多的還是在發牢騷,隨著時間過去,回頭看自己當初寫的文章內容時,有時也在想當時的情緒及想法為何,過了一年總是會有所改變的。

至於掌握稀缺資源才能掌握財富分配權,這點在股票市場上時有耳聞,所謂稀缺資源就是因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套利機會,這也是財富重分配最明顯的地方。講到這讓我想到先前寫過的大笨蛋理論。當然,稀缺資源有很多種,我只是舉一個最常聽到"被"財富重分配的情況。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指數級增長、常態分布和冪律分布

邊際交付時間:即每多提供一項服務或一個產品所增加的交付時間。 對應的概念是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繪畫領域,每畫一幅畫的時間是固定的,邊際交付時間很高;彈鋼琴的收入一部分來自音樂會,但主要來自唱片版權等,因此花時間彈奏鋼琴曲,無論賣多少次,都還是花費當初錄製的那次時間,邊際交付時間為零

因為時間有限,即使一個畫家技術再好,也不可能滿足所有市場需求。因此可以容納較多的人分食這個市場,好畫家收入會高一些,但也無法壟斷整個市場,整體薪資分布符合常態分布

由於音樂的可複製性,在鋼琴演奏上的邊際交付成本為零,因此一個人彈琴可以讓所有人聽到,消費者就有可能只聽彈得最好的人。所以鋼琴市場符合冪律分布(冪次法則,Power law distribution),存在頭部效應(在一個領域中,第一名往往會獲得更多關注,擁有更多資源),一旦有人獲得成功,有機會壟斷整個市場。

選擇符合冪律分布的鋼琴當成職業,很難成功,可是一旦出名就是巨大的成功。但前提是要贏過這領域的大多數人,承擔極高的風險。成為頭部所帶來的效益,就是建立在大部分人無法分食的基礎上。

常態分布的市場上,會有一股力把做得很差的人努力往中間推,同時也把優秀的人往中間推。因為這股力把所有人都往中間推,因此常態分布的市場頭部和尾部的人很少,中間的人很多冪律分布的市場正好相反,中間的人很少,頭部跟尾部的人很多

實體授課、繪畫等,因為邊際交付時間較長(邊際成本較高),因此屬於常態分布;音樂唱片、軟體產品等的邊際交付時間(邊際成本近乎於零)為零,屬於冪律分布。

商業世界裡的大部分商業模式都被常態分布和冪律分布這兩個數學模型主宰著。

理解常態分布和冪律分布後,可以判斷哪些商業有機會實現指數型增長

理髮店有機會獲得指數型增長嗎? 如果只開一家,那是不可能獲得指數型增長的。因為幫人剪頭髮的邊際交付時間很高,這造成很難有人可以壟斷整個理髮市場,它必然是一個常態分布的市場

如果改為連鎖經營理髮店,雖然有做大的機會,但連鎖店越多,人員越多,帶來的管理複雜度也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管理的複雜度會把企業往中間、平庸的方向推

而透過網路進行服務的行業,如104人力銀行591購屋租屋網外送平台等,前幾名加起來就有可能佔據大部份的市場份額。訂票網或團購網不需要開實體店,它們是做媒合的,邊際交付成本都為零。

不是每個行業或商業型態都能時現指數型增長,如果所在的行業存在邊際交付時間,必須把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部份剝離出來,才有機會實現指數型增長。

餐飲行業幾乎不可能實現指數型增長,提供用餐料理的邊際交付成本很高。做成包裝食品放在超商賣有可能實現指數型增長,但在餐廳銷售是有困難的。

從個體來看,每一家獨立經營的麥當勞都不可能獲得指數型增長。但架構在其之上的麥當勞集團,把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部份抽離出去交給別人做,透過標準化的經營方式,把流程、配方和品牌等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部分抽離出來自己做,就實現了快速增長。

整體來看,邊際交付時間越高的,越不可能實現指數級增長;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才有可能實現。對於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行業,把不為零的服務切掉,跟別人合作,自己只做那些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部分

理解以上的商業邏輯,可以幫助選擇行業。能考慮避開指數型增長的行業,因為競爭慘烈,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巨大的勝利。因此,選擇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行業,是不會被網路巨頭直接幹掉的。

服務業是一個非常值得開發的產業。這邊定義邊際交付時間越高的,越是往服務靠攏,時間越低越往產品靠近。

因為服務業市場符合常態分布,中間可以容納很多中小企業,是避風港,但把企業做大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

想要險中求勝,就選擇冪律分布的市場,贏家通吃,頭部效應,能獲得指數型增長。


許多人對神經科學感到陌生,但其實它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

多巴胺(dopamine)支撐著每個有目標的人不斷攀登;人在確定動機後,支持著他享受過程、完成目標的化學物質。因此當目標達成後,腦中的多巴胺就沒了,需要重新尋找更高的目標。但其實多巴胺與快樂無關。

內啡肽使我們在運動中獲得愉悅感;不需要很強的動機,吃辣也能刺激大腦產生內啡肽,只是效果較弱。跑步可以產生內啡肽,在跑的過程中,大腦得到溫和的刺激,就能產生內啡肽。

血清素能讓人感到單純快樂,減少抑鬱;控制抑鬱症最好的藥,就是刺激血清素釋放的,或是說增強血清素功能。吃糖就能刺激血清素分泌,因而獲得單純的快樂。

因此,獲得快樂有三種方法:

1. 透過目的性很強的多巴胺,比如說完成艱難的工作。
2. 長時間持續運動去刺激分泌內啡肽。
3. 吃甜食來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

這三種不同的化學物質,都可以用不同方式讓人感到快樂。

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分為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習得行為就是我們學習學到的那些行為,而本能行為則是趨利避害的行為。

因此可以理解多巴胺(行動催化劑)跟動機有關內啡肽、血清素(快樂泉源)和快樂有關


沒有後顧之憂的人,才能發揮最大的創造性

體力工作的人,可以用低一些的基礎工資搭配高一點的獎金,來給員工設定 KPI,激勵員工努力工作;但靠認知能力工作的人,就不能用 KPI 的方法來激勵,應該讓他有更明確的願景。最有創造力的工作來自於熱愛,來自員工內在的驅動力和創造力。

人不是靠激勵做事的,而是自身就有成長的動力。當一個人覺得不用為錢發愁了,反而會去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事

腦子裡天天想著錢的人,是幹不出漂亮事的。 給員工充分的自由和充足的安全感,來激發員工最大的創造力。

財富 = 勞動 X 生產率 X 效用

生產率代表於科技資源;效用代表商業價值。對個人來說,勞動代表能投入的時間生產率代表著槓桿(知識、工具、團隊與資金等)效用代表著勞動能創造的單位價值

我們很難衡量一個體力勞動者和一個腦力勞動者誰創造的財富更多,只能說腦力勞動者擁有的財富分配權力更大,因為他們比較稀缺

勤勞未必會致富,致富的本質並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分配財富。創造財富靠能力,而分配財富靠稀缺

掌握稀缺資源,就擁有財富分配權

信任是一種能力,被信任,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越是被信任的人,促成合作的交易成本越低,在商業世界裡,越有成功的可能。

人的一生,是贏得信任的一生,是勇敢地用責任換取信任的一生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資訊的表示法

基礎的資訊表示法,在越高階的程式語言撰寫中,越無法感覺到它的重要性,反正所有變數就一律宣告長整數或雙倍精度浮點數即可,字串都已經有設計好的 API 進行處理,只要知道怎麼用就好。

但越接近硬體層的操作,就要對這些二進制的表示法越熟悉,例如先前我們曾提過的 SIMD 加速指令集,因為要操作暫存器做多位元組的平行處理,因此就要格外注意變數是宣告為幾個位元組的型別,同時也要確認在計算中會不會溢位,另一個特別但又常見的技巧,就是在有符號數及無符號數之間的轉換或運算,這在一些影像處理中,會有特別應用到的地方。

譬如說我們可以用一個位元組來表示無符號的正整數 0 ~ 255,或是有符號的正整數 -128 ~ 127

這在計算機概論中應該都有學過,但有仔細想過為什麼可以這樣表示嗎?

正數和 0 的二補數就是該數字本身,同時最高位元為 0;負數的最高位元為 1 ,其二補數則是將其對應正數按位元取反向再加上 1,其範例如下:

                                               低
0 1 1 1 1 1 1 1 = 127
0 0 0 0 0 0 1 0 = 2
0 0 0 0 0 0 0 1 = 1
0 0 0 0 0 0 0 0 = 0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0 = −2
1 0 0 0 0 0 0 1 = −127
1 0 0 0 0 0 0 0 = −128

於是乎,當我們用無符號的正整數計算到飽和時,再用有符號的正整數做型別轉換,則 255 會被轉換成 -1;根據類似的特性,在一些加速的應用上就可能看到有符號跟無符號數轉來轉去。

同樣重要地,還有 ASCIIUnicode,常有人在應用字串類別時,被這兩種標準碼的轉換搞的暈頭轉向。

當我們應用電腦來處理數位資料變成一種習慣時,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些資料本來就該是數位表示(離散值),殊不知在自然界中的訊號都是類比訊號(連續值),是人類因應電腦計算的方便性,將類比訊號透過「取樣」及「量化」後,才變成數位訊號。

這個轉換過程可以在數位訊號處理的課程中學習如何進行轉換,而在電子產品中,常見所謂的 ADC 轉換器或是 ADC IC,這都是用來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的常用元件。

如文中所說的「數位影像」,要將感光陣列中光強所轉化的電荷量變成數位訊號,就需要高速的ADC 來進行訊號處理。

總之,當我們已經習慣用數位資料來表示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真實世界依然是類比連續的。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電腦用三個基本概念來表達資訊:

1. 電腦是「數位處理器(digital processor)」,它們儲存及處理分批進來的「離散值(discrete values,不連續值)」。

2. 電腦以「位元」來表達資訊,一個位元是二進位,不是 0 就是 1

3. 位元組代表更大的東西。數字、字母、文字、聲音、圖片與電影等,全都是以「位元組」表示。

我們的世界是「類比(analog)」的,意指一個東西的數值平滑地隨著另一個東西的變化而變化;然而,現代技術大多是數位表示,在輸入端就要轉換成數位形式,然後輸出端轉回類比形式。

電腦易於處理數位資料,且數位系統比類比系統更容易延伸擴充。

透過「取樣」跟「量化」技術,類比訊號能夠轉換成數位訊號,以類比照片跟數位照片為例說明:

1. 類比照片,把化學塗層的底片感光區域曝光於來自被拍攝物體的光線,不同區域接收到不同量的不同顏色,這影響到底片上的染料;拍照後的底片經過複雜的化學流程,顯影及曬印於相紙上,各種量的彩色染料產生不同的顏色。

2. 數位相片,鏡頭把影像聚焦到位於紅色、綠色及藍色濾鏡後方的矩形感光陣列上,每一個感光區域儲存一個電荷量,這電荷量與感光區域的感光量成比例;這些電荷轉換成數值,相片的數位形式就是代表光強度數值的序列。若感光陣列的數量越多,電荷量的轉換更準確,數位化影像對原始圖像的捕捉就更精確。

有些資訊適合用數位形式表示,例如文字、數字及標點符號等,可以對每一個字母指定一個代表數字,例如 A1B 2 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數位表示形式。

在標準的表示法中,A 到 Z 是 65 到 90、a 到 z 是97 到 122、0 到 9 是 48 到 57;其它字符如標點符號就是用別的數值代表。這稱為美國資訊交換標準代碼(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

不同地區或語言有不同交換標準代碼,但現在趨同名為「統一碼 (Unicode)」 的單一標準。

二進制表示,就是 2 1,跟人類常用的十進制有所差異。

數位資訊是用位元 (bit) 表示,這是 binary digit 的縮寫。

由於電腦裡的每個東西都是以二進制來處理,大小與容量之類的屬性往往用 2 的冪次值來表示。

十進制的 1867 可以轉換成二進制的 11101001011 → 1867 = 2^10 + 2^9 + 2^8 + 2^6 + 2^3 + 2^1 + 2^0。

現代電腦中,處理和記憶組織的基本單位是八個位元,八個位元被當成一個位元組(byte)。一個位元組能編碼 256 個不同值(2^8,全都是 0 和 1 的組合)。

四個位元組可以表示四個 ASCII 字元,或兩個 Unicode 字元。

程式設計師常會用到「十六進制」,因為二進數太長了,其表示方式如下:

0  0000   1  0001   2  0010   3  0011
4  0100   5  0101   6  0110   7  0111
8  1000   9  1001   A  1010   B  1011
C  1100   D  1101   E  1110   F  1111

打造只有兩種狀態 (例如開與關) 的設備相對簡單,例如電流 (流動或不流動)、電壓 (高或低)、電荷 (存在或不存在)、磁力 (北或南)、光線 (亮或暗),反射率 (閃亮或不敏感)。

電腦是以二進制資料進行處理,因此我們才需要了解二進制。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讀後感與心得

最近在書局看到福哥(王永福)出了新書「遊戲化教學的技術」,就讓我想起一年多前讀的這本書「工作與生活的技術」,因此又從圖書館借回來再看一遍。

不得不說福哥很令人佩服,在書中說到攻讀博士班的進度不如預期,但是在新書裡面已經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了,歷時整整 11 年,難以想像的堅持,而且也達成他進修的初心,讓教學的技術不再只是商業類書籍,也同時在學術研究上有所貢獻。

當我來到快 40 歲的年紀,很高興有位前輩已經領跑 10 年,而且他還願意把自己這 30 年來的心路歷程一一跟我們分享,讓我們了解到他當年也曾經迷惑困擾過,也面臨過停滯期,甚至都讓他說出「我不想再過這種生活,但又不知道要怎麼做」,讓讀者非常有代入感,彷彿在訴說這個年紀的心聲。

福哥在 4050 歲已經懂得用自己的「天賦」來成就自己,所謂天賦就是找到一件你願意耐著性子、花時間把它做到最好的事情。

知道自己擅長的事並願意投入時間來放大效果,這也讓我思考該如何在未來的一兩年內,得想方設法規劃,讓自己在接下來的 10 年裡,可以找到自己的天賦來成就自己,真是好難的課題。

更難得的是,福哥還想更進一步,用自己的天賦來成就別人,把教學的技術推廣出去,幫助更多的老師,而且也能間接幫助更多的學生;如果能做到,那真是功德一件,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位好的老師提攜,勝過家財萬貫。

同時,書中也有提到提升生產力的方式,我們先前在讀書心得中有分享番茄鐘工作法杜拉克談高效能的 5 個習慣,這邊更進一步提到計時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忘記時間;因為計時,才能專心投入,忘掉時間。

每天寫下要進行的工作,並反覆確認,是很多高效率工作者都會做的事。這是因為腦子是用來處理事情,不是用來記事情的;寫下來才會聚焦,如果沒有記下來,連要完成什麼都不知道。

我這幾天都模仿這些高手的做法,一早就把今天要完成的重要事項寫下來,明定目標並聚焦產出,先把想產出什麼或想完成什麼抓出來。

然後,腦中自然而然就會開始分配這些任務的時間,像我今天下午精神不好時,就提前將本來晚上要運動的時間往前挪。視情況排程,重點是產出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這些都是要靠內在動機[自我負責論在職進修的動機],激勵自己,讓自己承諾自己要做到。像我在寫部落格也是激勵自己的一種方式,這樣也比較容易判斷過去一段時間內,有什麼產出是可留下來而且看得到,讓自己覺得驕傲的成果。

我老婆一直告誡我,人的時間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非常公平,「你不可能甚麼都想要」,每個目標都會吃掉你的時間。因此,選擇自己的時間花在甚麼地方非常重要,常聽到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這句話不無道理。

太多工作方法的書都會講到自律,我先前的讀書心得有無數篇都在講自律,這部份可以直接用關鍵字搜尋;但我不自律時也會發牢騷,於是就有這篇心得生活中的恆毅力的誕生。

福哥有提到在家工作更有生產力的五個秘訣:

1. 固定工作時間。

2. 寫下重要工作。

3. 排除工作干擾。

4. 掌握工作節奏。

5. 學習效率工作。

我目前正在努力模仿與學習中,其中排除工作干擾跟掌握工作節奏,是我覺得相對困難的事。

尤其是在轉換工作內容時,要進入專心工作的狀態非常困難,總是會一直分心,其實就是內心有點抗拒轉換(這點還滿奇怪的,明明就知道不做不行),要進入專注模式才能達到最高的生產力,但我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方式來快速提高專注力。

自從這學期開了新課程後,因應新的授課內容,我就像書中說的用「每週工作計畫」幫自己實現目標,每週對焦並且每週調整。

雖說寫下目標,也不一定會達成,但是如果沒寫下來,就連要達成什麼都不知道。

到目前為止,完成的還算順利,甚至在開始的一個月左右,就已經規劃完成接下來 3 個月的進度,然後每週拼命達成設定的目標。這過程中,有時遇到我不熟悉的主題或技術時,很想放棄或是偷懶跳過,但又想到會影響整個課程內容的設計變更,只好硬著頭皮完成它。

現在看來,效果還不差,至少回顧這兩個多月的進度,竟然都符合我當初的規劃目標,這應該是除了論文寫作與攻讀學位外,我人生中少有的「按規劃目標,照進度做事」

我常在想寫了這麼多心得除了給自己看,作個記錄,是否有天也能透過文字影響別人,就跟福哥一樣分享他的心路歷程,讓像我一樣的讀者受益。

或許就跟福哥講的一樣,除了常寫跟技巧外,「生命豐富,寫作才能豐富」,我必須在現實生活中「持續累積養分」來支持我寫作;嘗試或追求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也是我自己對未來的期許。

當我們在講到「銷售」或「行銷」時,就是讓別人接受我的想法或產品。這其實在先前集客式行銷中有提及。

但福哥進一步點出,銷售或行銷是「問題導向」而非「產品導向」。

客戶購買東西或接受任何觀點,本質上不是這個產品或想法有多好,而是這個產品或想法可以「解決客戶遇到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產品、觀念或想法,可以幫忙對方解決難題? 銷售/行銷,就是一個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過程。

「信任的建立」,可以說是銷售或行銷最重要的關鍵;出書在台灣賺不到大錢,但完成一本書或寫一些文章,對「個人品牌」的加值卻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這點在先前的自我行銷也有相同的看法。

在學習及吸收新知時,福哥建議要多讀幾本相同領域的書;想辦法找到自己看得懂、能吸引的書,先透過好書來建立基本觀念,再回頭去看那些相對複雜的書。讓書來適應你,而不是你去適應書。

常有社會人士認為有社會經驗,出社會的歷練大過於學校的學習,在這點福哥也提出他的看法:學習不等於考試;在學校的學習無法取代工作、創業或社會上的學習;社會上的經歷也無法取代學校裡的學習

工作幾年後,回去讀一個學位所帶來的「認知升級和成長」,也許看起來很緩慢,但是很巨大。最大的改變不是在課堂中學到了什麼,而是與「人以及知識的連結」,還有「寫論文的過程」

我非常認同論文寫作是「被逼迫成長」的自學,每個人的投入及體會都不一樣,自己走過、經歷過,才能知道其中的辛苦與甜美。

我自己寫過好幾本碩博士、期刊及研討會論文,最痛苦的是一開始擬定整個框架大綱,然後隨著骨架架好,開始填血肉進去的時候,就會越來越輕鬆,整本論文的架構也會越來越清晰;架構的反覆調整很正常,萬事起頭難,就是要先硬著頭皮做下去,才會有倒吃甘蔗的時刻。

先前碰到我指導教授時,才跟他提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我覺得學習不單純是在學校裡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只要一直喜歡學習,很多事情就會慢慢的變化與成長。

同時,我也認同福哥所說「掌握自學與查找資料的能力」非常重要,一輩子受益無窮。

永遠都要相信自己,不要讓別人來定義你。在福哥的書中有講到一段,他親戚認為他是懶散及「眼高手低」的小孩,這段對話讓我覺得好熟悉,怎麼覺得我媽還是哪個長輩也對我講過類似的話。

不過,我通常是左耳進右耳出,自己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父母或親戚或許是好意,但他們切入的角度不同,從保護小孩的「風險規避思維」,跟我們主宰自己人生的「價值導向思維」,肯定會有所衝突,這時請「相信自己」

當福哥的文章講到「習慣的養成」時,我心中噹的一聲,又是習慣習慣再習慣,從原子習慣開始都是反覆強調習慣的重要性,例如 Soft Skills 軟實力習慣致富人生實踐版軟體開發人員職涯發展手冊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

在這篇心得的最後,直接引用了福哥書中三個重要的心態設定與重點摘要:

1. 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我還不知道背後的深意。

2. 假設一切都會透明公開,你會怎麼做決定?

3. 沒有用不到的經歷、用不上的學習。

碰到停滯期,「不要讓自己停下腳步」,雖然看不到前方的路,仍然要摸索著前進,讓自己嘗試、突破,「堅持成長」

我們經常「高估」了一年會有的改變,卻嚴重「低估持續十年」帶來的變化。別讓下一個十年白白過去。

「追求成長」,讓我們更有權利決定想做什麼跟不做什麼。

大改變要從小地方開始練習,遇到不舒服的環境時,請先不要抱怨,而是積極想一下怎麼改變現況;如果沒辦法改變別人或環境,那就改變你自己。

當你覺得自己機會不夠多、不夠好時,是不是應該「再學習、再成長」? 也許這麼一來機會就慢慢展開了。

成功是一種心靈的平靜,當你知道自己盡其所能地變成最好的自己,你不只獲得了滿足,也從而獲得了平靜。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 長尾理論(全)

80/20 法則,我們彷彿都可以在先前的讀書心得中找到案例,例如軟體開發人員職涯發展手冊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 及 Soft Skills 軟實力等,這在偏技術導向的文章中,常常被提到。

但在商業層面,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現,有效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更為顯著的地方就是降低了利基產品的曝光與取得成本,而這也就成為了作者這本書中所說的長尾理論

由於科技的進步,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在以前可能還要找實體通路販售或打廣告才能賣的出去,現在也都有專門的平台在連結消費者,因此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內容創作者最好的時代。

曾幾何時,個人就可以在家中用手機或網路攝影機錄影,用非專業的剪輯軟體編修影片,然後直接上傳到 youtube;不需要團隊,一個人就可以自行完成拍攝影片,並上傳至平台,接著讓無數人觀看。

內容創作與配銷(曝光)的成本變的如此低廉與簡單,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其實就變的很模糊,在同一個平台上面,我們可以是生產創作者同時也是消費者,然後透過平台的整合者角色,通通串聯在一起。

先前好幾篇心得[軟體開發人員職涯發展手冊會計思維免費! 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秘密]提到的集客式行銷,或是許多文章常講的開創副業,基本上都可以算是長尾理論下的案例。

如果不是在網路的時代,軟體開發者或內容創作者想要經營副業,或是想要創業應該難上加難;所以生活在網路時代的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順應時勢,讓自己不單純只是消費者,也成為內容生產創作者的一員吧[微小疊代]!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利基商品其實一直存在,不過隨著取得成本(消費者找到利基商品,及利基商品找到消費者的成本)下降,這些商品在文化和經濟層面,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傳統的貨架空間螢幕頻道注意力的成本昂貴,為了做最有效率的運用,只能留下最暢銷的商品。

數位發行(digital distribution)後,突然都能找到觀眾。

數位時代中娛樂或教育產業的新經濟學。供應無窮無盡下,我們對暢銷商品和利基商品之間相對關係的假設也就完全錯誤。

物資稀少時,人們需要暢銷商品。

各類商品之多、尾巴之長,遠超乎想像;各式各樣的商品能以合乎經濟效益的方式接觸到消費者;這些利基商品整合在一起,創造非常龐大的市場。

透過網路零售業的經濟效益,來結合大批銷售量較低的商品。

對零售商而言,唯有需求足以打平成本的商品,他們才願意陳列在架上。 在空間限制下,觀眾分布得過於分散,造成有觀眾跟沒觀眾幾乎沒兩樣

多數成功的網路公司,都運用了長尾理論

網路零售商業績成長最快的部份,是傳統實體零售商店找不到的商品

連結供給與需求的成本一旦大幅下降,改變的不光數字而已,整個市場本質都會因此改觀。

貨架空間的世界玩的是零和遊戲:擺了這個商品就不能擺另一個。

長尾的三股力量:生產商品讓商品曝光幫忙找到需要的商品

長尾理論可總結為以下現象:從只看重少數位於需求曲線頂端的熱門商品(主流商品和市場),轉向曲線尾部為數眾多的利基商品。

在不受貨架空間配銷瓶頸限制的這個時代,供應小眾市場的商品和服務,也和主流市場一樣具有經濟上的吸引力。

主因就是接觸利基商品的成本降低,其原因為以下三股強大力量的交互作用:

1. 生產工具大眾化,個人電腦與專業軟體使生產者的數量膨脹,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製作人或出版人。

2. 配銷大眾化,網際網路讓每個人都成為配銷者(distributor)。

3. 連結供給和需求,把新供應的商品介紹給消費者,如搜尋或推薦引擎、部落格和顧客評論。

為什麼有人願意在沒有任何商業計畫,甚至無望獲得報酬的情況下,去創造有價值的成果? 這問題是了解長尾現象的關鍵,其原因之一這當中大部分是不從商業目的出發

名譽經濟的誕生,是因為其中有一個和金錢一樣強烈的動機:名譽

名譽由產品所獲得的注目來衡量,它可以轉換成其他有價值的事物。

無利潤的出版也可以大有好處。書的本身不能成為有價值的商品,卻能成為有價值商品(作者本人)的廣告

無商業價值的書都被當成行銷工具,意在提高作者的學術聲望,推銷他們的顧問服務,為他們賺取演講費,或只是讓他們在世上留下痕跡。

80/20 法則一般是指 20% 的產品創造 80% 的營收,或是指 80% 的生產力,是用 20% 的時間創造的。

80/20 法則也可用來指稱少數事物卻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力的情況。


eBay商品的長尾,也是商人的長尾,更是典型的使用者創造出來的交易市集,而 eBay 本身只扮演引導者。

建立成功長尾事業的秘訣,可歸納為以下兩要件:

1. 讓所有東西都可取得。
2. 幫我找到它。

長尾市場有三個基本參與者:消費者整合者生產者,三個角色並非互斥。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