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公司賺錢有這麼難嗎? (七) 成長的空白支票

接受委託後,併購仲介會要求創業者為公司訂出「三年的經營計畫」,其中包含財務預測,並附帶說明為公司業務所設想的「目標市場」與「整體商機」。

當公司想收購時,通常是因為想要成長;如果想要得到最高的估值,就要證明公司有辦法成為「收購者的成長引擎」。

試想有一張空白支票可以給你無窮的資源,而你則要想盡辦法為公司帶來最大與最快的成長。要為收購者勾勒出公司業務的可能性。

拋開保守小老闆的想法,把大公司的資源引進公司,擴大思考格局來編寫三年的經營計畫,勾勒出你的事業有哪些可能。記住:把你收購旗下的公司會有更多資源,可以讓你加速成長。

併購公司的首選是基於營運策略不得不收購你們的公司;策略性買家一般都比較捨得花錢,因為你對他們的價值比對財務性買家的價值要高。

策略性買家會模擬說,假如他們把你納為己有,並把所有資源投注進去,你這家事業會如何表現。

財務性買家則是純粹尋求投資報酬,在發揮不了綜效的情況下,財務性買家的出價都比較低,以確保本身的資金能獲得理想的報酬。

假如你想成為有賣相、產品導向的事業,那就要把話說對;服務型企業把顧客稱為客戶,產品型企業則稱之顧客。

再強調一次,產品型企業擁有可擴充與可重複的標準流程,與服務型企業的價值完全不同,收購的模式也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八) 「知名品牌」搭配「強勢通路」就等於成功嗎?

距離上一次寫〈 品牌代理是不是正確解方? 〉又過了一個月,老婆在這期間又把設立流程繼續往前推進,目前看來跟投審會有關的申請,全部都定審了,合資公司也即將開出 B2B 的第一張發票。 當然,我最關心的還是她們品牌代理的成果,一直很好奇「知名品牌」再搭配上「強勢通路」會有什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