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九) 需求與供給的法則

以前跟經濟有關的書上,常聽到看不見的手的說法,這章節清楚解釋它的定義以及為何會存在。當供需雙方都以自身利益在行動時,市場就會自動進行調整,資源會依據現在的價格或預期的價格做重新分配。

按道理來說,定價是相關複雜的事情,要了解市場需求市場供給的狀況,才能進一步制定,但利基型市場似乎又不是這樣運作的,所以這部份還要再確認。

估計 7-11 或 全家在推出新品時,應該就會有比較完整的定價策略,畢竟它們面對的是整體的市場消費者,不過這部份我所知甚少,只是提出來討論而已。

至於現在的雞蛋價格問題,到底是供給端需求端出現變化,彷彿一團迷霧,其結果就是價格節節高漲,價格能反應供需兩端的變化,但事實如何就有待日後揭曉了。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市場需求曲線市場供給曲線畫在同一張圖上,兩條曲線的交會處被稱為均衡點,此均衡點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交易數量則為均衡交易量

在兩條曲線交會的均衡點上,需求量與供給量是相等的。

商品不可能總是永遠維持在均衡價格,因為定價者無法預測均衡價格是多少。

供給比需求多的狀況,可以說是發生了超額供給;反之,當需求大於供給則發生了超額需求

市場的調整機制會讓價格逐漸趨於均衡價格。

所謂市場的調整機制,就是供需雙方各自以自身的利益為考量而行動,最後趨近恰當的均衡價格,此調整機能也被稱為看不見的手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八) 價格、供給與需求間的關係

這個章節進入重頭戲,供需與價格之間的關係,所有的價格問題都圍繞著供給與需求轉,當價格發生變化時,可能會有下列幾種情況: 1. 供給端出現問題,供給量大減需求量不變,價格上揚、2. 供給量大增需求量不變,價格下滑,例如原物料或農產品的波動、3. 供給量不變需求上升,價格上揚 或 4. 供給量不變但需求下降,價格下滑。

當然,供需之間的關係未必如上述如此單純,因此價格的波動也會被多種因素所影響,當我們簡化所有變因,單純就供給與需求來討論會比較清晰。

這次的疫情剛發生時,大家都預期需求會下降,又因為防疫措施停工,因此大量公司減產,造成供給量不足;而後續各國政府的紓困方案造成需求量大增,在供需兩端都被影響的情況下,價格的變化非常劇烈,在很多行業都迎來最輝煌的時刻,高獲利讓資源的分配大量挹注在供給端,造成供應量大增。

但在後疫情時代,各國政府已經陸續停止紓困,需求端開始降溫,而供給端又因為疫情期間的超額投資,造成供給量大增而需求不足的情況發生,在很多行業都有價格持續下滑的趨勢,這勢必會讓資源重新分配,生產者因為無利可圖而減少供給,讓供需重新平衡,維持價格的穩定性。

歷史上應該很少供給與需求兩端同時發生劇烈的變化,但過去三年我們見證到供需劇烈變化所帶來的價格波動有多可怕,而且它的副作用到現在還沒完全消除。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價格會隨著供給量的改變而上升或下降。

價格改變,購買量也會跟著改變。

價格的改變,能讓供給量充足的商品被大量消費,而稀有的商品則被節省下來,這就是價格的角色。

價格之所以會改變,都是由於需求量供給量出現變化所造成的。價格能夠傳達供給與需求的變化訊息,並進而調整資源分配

需求是指在某個固定的價格(被決定的價格或主動決定的價格),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曲線就是用圖表來敘述經濟學中的需求。當不同的價格有不同的需求量時,可以把需求曲線畫出來。

當價格越低時,通常消費量會增加,個人的需求曲線則稱為個別需求曲線

市場需求曲線就是將一條條個別需求曲線統整起來的結果。


供給是指在某個固定的價格(被決定的價格或主動決定的價格),生產者願意販售的商品數量

在不同的價格下,生產者的供給量也會有所不同,可以畫出個別供給曲線

把參與市場的所有個別供給曲線加總在一起,就可以產生市場供給曲線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被老婆打臉的我

昨天才剛說創業投資或顧問公司的想法,看是否能加強自己在網站設計數位行銷的能力,來謀求未來兼職的機會,結果馬上被老婆打臉,還打的很腫。她舉了一堆例子說我在這些部份都不佔優勢,而且現在市場上自動化部署的套件很多,不看好我在這方面的努力會有成效。

整理一下上面的敘述,意思就是她覺得我在這些地方不僅沒有絕對優勢,連比較優勢都沒有。好吧,一般來說還是會以比較優勢為基礎來決定選哪條路走,但這也跟昨天的文章相呼應,依循比較優勢做專業化的提升,某種程度上會擠壓到其它技能的養成,這事實上也有潛在的風險。

某種程度上我被說服了,應該繼續深化一些有比較優勢的技能,但我也在想該如何用迂迴的方式來學習新的技能,如網站設計及數位行銷等,雖然沒有比較優勢,但說不定結合其他技能或資源可以發揮綜效,這點不試試看其實心裡也沒譜。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七) 交易可為雙方帶來利益

這個章節簡單扼要的說明絕對優勢以及比較優勢的定義,在我看來卻收穫頗大,尤其是比較利益又跟機會成本相關,這樣的說明讓人融會貫通社會上發生的種種現象。

當然,持續專業化比較優勢也有其缺點,就像先前美國專注在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或軟體產業,導致美國本土逐漸喪失製造業生存的土壤,雖然在全世界專業分工的情況下,會提高生產效率,但也限制了許多可能的發展,或是在貿易保護下發生危機。

個人來說也是如此,當專注在某個領域的專業時,或許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但也會同時喪失其他技能。當該專業領域供需失衡時,可能也會對個人職涯產生很大的衝擊,該怎麼降低其風險,值得深思。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在經濟活動中,沒有人是可以獨自生存的。

家戶企業是彼此都少不了對方存在的相互依存關係。

家戶與企業會進行交易是因為對雙方都有好處。但之所以會進行交易,只是一種個人與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採取的自利行動。

交易不見得能 100% 滿足彼此,不過只要能為雙方都帶來利益,交易便可成立。雙方只要進行自己擅長的工作,之後再與對方交換即可。

將自身擅長的工作專業化後再進行交易,彼此就都能獲得利益。


何謂絕對優勢(利益)與比較優勢(利益) ?

表現明顯比對方優異的狀況就被稱為絕對優勢(利益)

比較雙方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方就具備相對/比較優勢(利益)

比較優勢(利益)原理→不管是個人或國家,只要專注於具備比較優勢(利益)的項目上,然後再將生產出來的商品拿去交易(貿易),便可以增進彼此的利益。

成績比對手優秀叫絕對優勢(利益),機會成本較低的叫比較優勢(利益)

持續專業化比較優勢(利益)也有缺點,這代表自身會逐漸喪失其他技能,不但會限制將來的發展,也難以克服不擅長的技能。

貿易保護是國家針對貿易進行限制,讓貿易無法自由進行的一種手段。

有關創業投資或顧問公司的想法

昨天在半夢半醒之間,突然有個想法,今天趕緊記錄下來。這想法是有關創業的事情,在先前的感想中,曾分享過目前在台灣創業的難處,尤其是技術創業或科技創業,只要是需要先投入研發人力做產品開發的商業類型,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挹注,而且成功機率並不高。

餐飲業的創業門檻或許較低,但也因此競爭激烈,基本上都是用長工時來變現。我自己因為某些原因,也不偏好製造業類型的事業,而這種類型現在也都需要較多資金的投入。

以我自己創業的經驗來看,雖然不甚成功,但以軟體為主的輕資產創業模式,或許是一個可以切入的創業類型,即使失敗也能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虧損範圍內,但因為現在人力資源的成本急遽上升,如果創業團隊自己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並熬過最初期的低谷,那這也是非常難切入的一個業種。

因為我老婆偶然接觸到零售買賣業,當起了財務會計的顧問,因此進口零售買賣的商業類型,才又重新出現在我的創業雷達內。它跟技術類型的創業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說是在賺管理財,財務會計、行銷以及供應鍊管理可以說是零售買賣業的核心內容。

重新思考後,如果有一間投資公司要專門輔導零售買賣業的創業過程,除了資金的挹注外,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協助的? 例如財務會計數位行銷網站建立等,這些相關類型的公司需要的基本要素或工具。

那未來我有沒有條件可以創建這樣的創業投資或顧問公司呢? 半夢半醒之間,竟然在想這些事情,真是莫名其妙,但這或許是冥冥之中,老天爺給我的指示也說不定。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六) 理性人會考慮的成本

這章節講的是很重要的概念,包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以及邊際效益邊際成本,名詞解釋很簡單,可要了解箇中含義卻需要多花點時間。

這本書用了一些淺顯的案例說明這些名詞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但我依然覺得講的並不是這麼到位,最好的練習還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選擇時,思考哪部份是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以及多花費的時間所帶來的邊際效益與成本。

初次思考,應該會有些卡關,反覆確認其定義後,才會有所得。這是我自身的經驗,因為當初我聽到這些名詞跟一些案例介紹時,就以為自己已經懂了,但遇到一些實際狀況分析時,才發現其實也沒搞懂。

學習新事物或是說做學問,還是得經過自己反覆的思考與練習,才能有所收穫,專注力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選擇時該考慮的成本→機會成本

除了考慮自身偏好的事物能帶來什麼好處外,還得將目光放在被放棄的選項上,將其列入成本(犧牲、壞處)的考量。

所謂的犧牲→為了選擇偏好事物而付出的成本。 因為犧牲某個選項而帶來的壞處(成本),就被稱為機會成本。


選擇時不該考慮的成本→沉沒成本

我們已經付出、拿不回來的成本,在理性選擇下,已經覆水難收的過去就不需要列入考量

在經濟學中,追加的好處被稱為邊際效益追加的成本被稱為邊際成本

效益費用的重要性在於可用來比較,從現在起會發生什麼變化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理性選擇的基本手段

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因此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來最佳化自身的效用;但以前討論過的「匱乏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指出,人在做決定時常常是不理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結果就是無法達到最佳化。

因此,是否可以經過適當的訓練,在日常生活中用「理性選擇」的方式來取代直覺做決定呢? 我想這應該是讀完這章後最值得討論的地方。

記得很多年前看過謝文憲的一本書說到,「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這個概念其實跟理性選擇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用學術而另一個用通俗的方式表達。

至於「生產可能曲線」,是企業在分配資源上面的重要概念,我們常聽到「邊際效益遞減」的說法,卻很難有所感受,其實從日常生活出發,大概就能解釋這個現象。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小吃店老闆娘在賣餐點時,她或許一開始每小時可以盛 50 碗魯肉飯,在材料不欠缺的情況下,可能第二小時後的生產力就會下降到 40 碗,到要收店前可能只剩下 25 碗,也就是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生產數量卻發生遞減現象。

以上所述的狀況很好理解,人的精神體力也是生產條件之一,當體力逐漸下滑時,生產力也隨之下降;當人被機器人取代自動化後,或許就會讓產能穩定下來。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個人與企業都是依照自身的希望以「理性選擇」採取行動,個人是依據自身的「效用 (滿足感)」,企業則是要將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機會組合」代表有機會選擇的複數選項組合,人們會在機會組合中以理性挑選出一個最佳的選項。

為什麼選項有可以選跟不能選的區分呢? 這是經濟學理論中的「限制」所造成的。

限制大部分都跟「金錢」「時間」有關,人們之所以無法隨心所欲,基本上都是受了金錢與時間所限。

金錢與時間上的限制可以稱為「預算限制」與「時間限制」。

所謂的「預算限制線」,就是代表將預算剛好用完的組合,位於預算限制線內的組合,就是沒有花完預算的組合。

購買越多商品會讓個人得到的效用(滿足感)越高,因此在經濟學的假設下,最佳的結果就是將預算花完。

個人所擁有的金錢與時間有限,所以不可能全部都要。

企業所受的限制→生產可能曲線

企業除了跟個人一樣會遇到預算限制與時間限制,還會有另外的生產商品時的限制。

企業在生產財貨的組合,稱為生產可能曲線。

以同樣的人數、條件進行生產,可增加的產量會逐漸下滑,這是所謂的「邊際報酬(效益)遞減」法則。

當生產量逐漸增加,優越的生產條件就會逐漸消失,最後只能在不利的條件下進行,所以生產的數量才會發生遞減。

取捨→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一方增加,另一方就會減少的關係。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模型

要「理性選擇」的前提,就是要掌握所有資訊,包含外在環境及內在自我的想法,看似簡單,實際上要滿足這些條件相當困難。

光是要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知道自己的「偏好」為何,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及反覆實驗,因為有時候自以為的並非事實;活到現在,我仍舊對於自己的偏好不甚清楚,但慢慢有體會哪些是自己不想要或不喜歡的事。

了解自我,或許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因此要做到理性選擇相當困難。

很多時候,人們做選擇沒有太多思考的時間,很難收集到充足的資訊才做選擇,所謂的憑直覺跟擲骰子差不多,所以「非理性的選擇」是很常見的。

經過上述步驟後,還要確認自己的目的,然後更進一步分析哪些步驟可以達成目標,很多時候目的都不明確了,更遑論如何達成的步驟。

在沒有目的的道路上行走,再努力也是茫茫然,永遠找不到終點。

「完全競爭市場」要滿足太多的假設,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看見,因此適合用來當做對照組分析,這應該是研讀教科書的基本功。

先有動機,才有行動

我們先找出誘因,才能觸發自己的行動,這點跟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係,這讓我想到「原子習慣」一書的重點摘要,下次有空再來復習。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理性選擇有三個重要的假設:

1.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清楚比較所有壞處與好處,並加以選擇。

2. 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或偏好為何。

3.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清楚知道該怎麼做。


在經濟學裡,將選擇所帶來的好處改稱為「效益」,壞處則稱為「成本」

效益 = 效用 + 利益

經濟學假設,人們熟知所有選項的效益與成本,並進行選擇。

為了配合自身的目的進行「理性選擇」,必須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然後才能依喜好程度對所有選項進行排列。

「偏好」是經濟學中用來稱個人喜好的用語;對人們的偏好標出優劣並不是經濟學的目的。

經濟學關注的重點是,這些擁有不同偏好的人們,在可依據自身喜好行動時,會如何「進行選擇」

效用:得到什麼會讓人開心,有滿足感。 人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偏好(喜好),根據選項的不同,所能帶來的滿足感也不一樣。

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會依據自己的偏好進行理性選擇」;這種假設認為人們都會事先整理所有資訊,並審慎思考什麼才是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接著才會採取行動。

在經濟學中以人是「自利」的來形容,指不受他人限制或壓抑自我,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行動之意。

企業也是「自利」的,它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

在經濟學中,是以企業因利潤而採取行動為前提;「利潤極大化」就是表示企業會想盡辦法賺取更多利潤的行動。

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

完全競爭市場有兩個前提:

1. 在買賣商品的市場中,賣方與買方都有非常多個。

2. 每個賣方所賣的商品都完全一樣。

有無限位買方與賣方的狀態,就稱為完全競爭市場。在這個市場中,企業或個人(消費者)都是價格接受者,商店與顧客無法單獨決定商品的交易價格。

店家在考量自己販賣的商品價格時,還必須同時參考附近店家的標價(市場價格)才行。

「誘因」是行動的背景,經濟學稱有想變成這樣、想這麼做、想擁有這個的動機為誘因。

每個人決定要這麼做或決定要買這個的行動背後,一定存在各式各樣不同的誘因。

理解誘因的機制後,就可以讓他人在之後照著自己的意願採取行動。只要有誘因,人們的行動就會發生變化。

今日閱讀: 勝算 (十六) 商業模式創新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商業模式創新,就是交易結構的創新。 Uber 幾乎沒有計程車,卻是市場上最大的計程車公司; Airbnb 幾乎沒有任何一家飯店和房間,卻做得比任何一家連鎖集團都大;它們靠純粹的「 商業模式創新 」,獲得了成功。 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用更高的效率,降維打擊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