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理性選擇的基本手段

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因此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來最佳化自身的效用;但以前討論過的「匱乏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指出,人在做決定時常常是不理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結果就是無法達到最佳化。

因此,是否可以經過適當的訓練,在日常生活中用「理性選擇」的方式來取代直覺做決定呢? 我想這應該是讀完這章後最值得討論的地方。

記得很多年前看過謝文憲的一本書說到,「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這個概念其實跟理性選擇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用學術而另一個用通俗的方式表達。

至於「生產可能曲線」,是企業在分配資源上面的重要概念,我們常聽到「邊際效益遞減」的說法,卻很難有所感受,其實從日常生活出發,大概就能解釋這個現象。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小吃店老闆娘在賣餐點時,她或許一開始每小時可以盛 50 碗魯肉飯,在材料不欠缺的情況下,可能第二小時後的生產力就會下降到 40 碗,到要收店前可能只剩下 25 碗,也就是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生產數量卻發生遞減現象。

以上所述的狀況很好理解,人的精神體力也是生產條件之一,當體力逐漸下滑時,生產力也隨之下降;當人被機器人取代自動化後,或許就會讓產能穩定下來。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個人與企業都是依照自身的希望以「理性選擇」採取行動,個人是依據自身的「效用 (滿足感)」,企業則是要將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機會組合」代表有機會選擇的複數選項組合,人們會在機會組合中以理性挑選出一個最佳的選項。

為什麼選項有可以選跟不能選的區分呢? 這是經濟學理論中的「限制」所造成的。

限制大部分都跟「金錢」「時間」有關,人們之所以無法隨心所欲,基本上都是受了金錢與時間所限。

金錢與時間上的限制可以稱為「預算限制」與「時間限制」。

所謂的「預算限制線」,就是代表將預算剛好用完的組合,位於預算限制線內的組合,就是沒有花完預算的組合。

購買越多商品會讓個人得到的效用(滿足感)越高,因此在經濟學的假設下,最佳的結果就是將預算花完。

個人所擁有的金錢與時間有限,所以不可能全部都要。

企業所受的限制→生產可能曲線

企業除了跟個人一樣會遇到預算限制與時間限制,還會有另外的生產商品時的限制。

企業在生產財貨的組合,稱為生產可能曲線。

以同樣的人數、條件進行生產,可增加的產量會逐漸下滑,這是所謂的「邊際報酬(效益)遞減」法則。

當生產量逐漸增加,優越的生產條件就會逐漸消失,最後只能在不利的條件下進行,所以生產的數量才會發生遞減。

取捨→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一方增加,另一方就會減少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