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不當行為』撿便宜與宰客

這章探討到「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事實上有時難以判斷是何者 (對我來說),書中有免費球票贈與來當成案例討論,以下是本章節的重點摘要:

消費者的基本經濟理論: 所有經濟決策都是透過「機會成本」這個透鏡來判定。

今晚看電影與吃晚餐的成本不只看帳面上的財務支出,也要看這些時間與金錢若另做他途會有多少效用;當預算吃緊時,購買決策會變得更重要。

損失造成的痛苦,強度是獲得帶來快樂的兩倍。

獲得效用「消費者剩餘」:評估所獲得物品的效用之後,減去放棄的機會成本而得到的剩餘;唯有當消費者對某件事物的評價超過市場對它的評價時,購買行為才會產生夠多的獲得效用。

交易效用:真實生活中的人,考慮的另一個層面,他們所認知的交易品質,其定義是我們為某件物品實際支付的價格,與通常預期支付的價格,就是參考價格之間的差異。

理性經濟人沒有交易效用的體驗:購買地點是無關因素,但對一般人來說,他們有自己的預期,會預期飯店的啤酒售價會比超商來的高。

這邊又討論到損失與獲得的強度對比,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何人們在已擁有時傾向風險規避,而在失去時又偏好風險,這也能直接套用在投資上。

因此我後續會再閱讀行為金融學 「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一書,來探討心理學對投資的影響有哪些。

當心理學遇上經濟學及金融學,就能描繪出真實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非常有趣。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不當行為』舌戰群英

先前讀到「不理性的力量」,而後我又找了一本「行為經濟學之父」的書來讀,搞清楚甚麼是非理性行為,以及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跟經濟學或財務學結合後,怎麼形成一個新的分支「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

這本書讓我獲益良多,值得一讀,以下是重點摘要: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若要從經驗中學習,有兩個要素不可或缺: 「頻繁練習」與「即時回饋」。

當上述兩項條件存在時,無論學騎腳踏車或學開車,即使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事故,我們最後總是能夠學會。

然而生活中有許多問題並未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如住屋、房貸或工作上的抉擇,就沒那麼多練習或學習機會;至於存退休金或投胎轉世,基本上一生只有一次

學習是需要練習的,我們比較可能做對的其實是「利害關係」較低的小事,而非「利害關係」高的的大事。

若關鍵在學習,那麼隨著利害關係升高,決策品質就可能會隨之降低。

假如你決定創業,因為你過度自信,自認有九成的成功機率,實際上絕大部份的新創事業是以失敗告終,那麼你不是僥倖成功,就是連餬口都快成問題,也可能乾脆放棄,關門大吉另做打算。

市場儘管冷酷,卻無法將人變得理性。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貨櫃航運的續航力還有多久?

繼上次分析貨櫃三雄的文章又過了一段時間,誰知道萬海的股價一轉眼就跳到 300 元,長榮也來到 176 元,這本來是我預估 Q3 才會有機會看到的數字,整整提前三個月達成,就可以知道現在航運股的資金行情有多可怕。同時,長榮的市值已超過中華電信,萬海也進台灣前十大市值公司,真是不可思議阿!

但我認為短期內股價的波動應該還是相當大,因此還是想先從產業基本面來判斷是否該續抱,或是何時才考慮要不要出場。原本就會抱到今年除權息後,並看到 Q3 財報後才做決定,這是第一個判斷的時機點;最近又有下列數個需求與供給的變數導致貨櫃行情可能再延續一年:

-需求面
1. 美國零售業庫存比例降至歷年新低點,預計要耗時一年以上補庫存。

2. 美國接種率提升,雖有 Delta 變種病毒影響,但離全面解封不遠,其累積一整年的消費慾望及力道不會低,再加上美國的紓困方案,過去一年美國家庭的平均儲蓄率上升近7%,當其轉換成消費力道應有機會一整年都大爆發。

-供給面 
1. 鹽田港因疫情關係封港近一個月,此港口主要出口美國,又碰上出口旺季,恢復正常輪轉可能需要2~3個月以上,疫情的變數仍舊存在,運力供給不穩定。

2. 明年(2022) 6月底美國西岸碼頭工人工會 (ILWU) 合約到期,根據2002年經驗,當船公司大賺時,合約重談期間必定會歷經多次談判破裂,屆時怠工、罷工等會影響碼頭運作效率。 2002年時,談判長達半年,兩度封港,其具體內容如下:

"美西碼頭工會勞資協商,通常2、3月就會展開,談判期間工會就會以怠工行動施壓,到了6月就可能進一步有幾小時或1、2日的限時罷工,2002年那次是兩度封港,期間還驚動美國總統布希使出塔夫特法案,下令勞資雙方重回談判桌,給80天的重新談判期,而該年10月底工會展開的10天封港行動,估計讓美國經濟損失高達194億美元。

罷工期間不少貨載被迫改從加拿大或美國東岸港口運進,航空貨運則大發利市,而農產品、生鮮貨品或季節性貨品損失最慘重,當時有業者多進一個月的庫存,未料怠工、罷工一拖半年,完全是失控狀態。" 原文出自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017458?redirect=1

基於上述的供給與需求變數,托運人應會思考提前補庫存,這一個動作可能會導致今年Q4及明年Q1淡季不淡的狀況;如果再考慮工會罷工及疫情影響的因素,運價指數的高點可能會延續至明年底,也就是說明年貨櫃三雄的全年獲利有機會高於今年。貨運航運的運作要順暢估計要等到 2023年,這大概也是萬海為何近期不斷加碼造新船的因素之一,除了提高自有船隻比例及優化財務結構外,應該就是看好未來幾年貨櫃航運的行情,並藉此一舉擴張遠洋航線。

基於以上的分析,判斷出場的第二個時機點應該是明年4月左右,待公布 2021年財報、股利政策及 2022年 Q1 營收後,再決定是否續抱至 2022年 Q3。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週末動畫漫畫瘋

因為「排球少年」的動畫太好看了,以至於假日兩天都在搜尋有無類似的動畫,順便也將排球少年的漫畫看到完結篇。

這部動畫吸引人的還是它的「運動家精神」,沒掺雜太多與現實無關的內容,例如超能力等。

記得早期看日本的運動競技漫畫,例如奧運高手(我要高飛)、足球風雲、棒球大聯盟及灌籃高手等,都是充滿運動家對抗與競爭的情境,就是這股熱血精神才會感動人。

成年人經歷的熱血場景已經越來越少了,年紀越大越往現實靠攏。

但很可惜找了幾個當紅的動畫,都不是純粹的運動競技,這點讓人不解,難道下一世代的口味變了嗎?  

又或是我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回想過往的比賽經驗,我比較熱血的時代,主要還是在小學跟國中,後來到了大學也有參加球隊,但感覺已經不太一樣。

當時主要心力已經轉為專業技能的競賽,不過也是有熱血激情的場面存在。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研究所,但方向就改為專注在自己的研究上,在不同的領域追尋競爭的樂趣。

很可惜工作的這些年,這股熱情似乎慢慢消退,但我相信並不是它不存在了,而是潛伏在某處,等待適當的時機再爆發出來。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不理性的力量』適應力

看完這個章節,我腦中最記得的是:「快樂的事別急著做完,可以分次分時間慢慢做,享受每次快樂的感覺,避免享樂體驗隨時間遞減的問題 (人會慢慢適應)。」

但痛苦的事要一次做完,這樣痛苦的體驗會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淡化,如果分次做,就每次都會重新痛苦一次, 這真的是好想法阿!

書中討論如何應用人類的「適應力」在生活中如下:

1. 放慢享受的速度。

2. 為我們的消費設定上限。

3. 改變消費方式,將錢花在能帶來「間歇性滿足感」的事物上,而非投資於會帶來「持續性經驗」的東西。

4. 增加生活中的意外或不確定性。

5. 幸福感跟同儕團體有關,環境對心態的影響比想像中大。

這本書看完,推薦往下一本書「不當行為」邁進,可以幫你開啟「行為經濟學」以及「行為財務學」的大門,讓你有機會依循前人的學術研究,來討論個人的理財行為,真是太棒了!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排球少年,讚!

最近幾天運動時間增加很多,其根本原因竟然是一部動畫,太神奇了! 

偶然在 Netflix 上看到一部日本動畫 『排球少年』,描寫一個沒落的日本高中「烏野」排球社,如何重返榮耀的故事。

其實我從小就開始看日本的運動漫畫或動畫,一直覺得日本在高中這塊的運動社團描寫很利害,超級熱血,尤其是在「灌籃高手」神作誕生後,陸續在其他的球類運動動畫中都有看到類似的情節。

排球少年的作者跟灌籃高手作者一樣,都有類似的球類社團背景,也就是說或許這個熱血情節是真實在日本的高中社團活動中上演。

當然,台灣也有 HBL 這一年一度的高中籃球超級熱血盃賽,棒球也有慢慢在加溫的趨勢。

還是必須誇讚排球少年動畫製作的超好,因為我沒看過原作漫畫,單就動畫品質及觀賞度來說,排球少年是超過灌籃高手的,難怪當年井上雄彥放棄全國大賽的動畫版本,估計他自己也非常不滿意吧!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全國大賽篇的動畫(電影已上映「山王之戰」),更大的希望則是灌籃高手的動畫重製。

熱血、搞笑及誇張的描述手法,我彷彿是看到排球版的灌籃高手,當然日本有名的排球漫畫還很多,以前看過好幾部不同的,都畫的很好,棒球足球也是多部精彩。

不得不提,後來我還收藏一部「奧運高手」的體操漫畫,能把我沒接觸過的運動項目畫到讓人入迷,實在是了不起。

而且從這中間發現運動訣竅,先前邊運動邊看影集是很不錯,但總是運動不久;但看運動動畫,當看到主角在拼命練習的過程,不知不覺就會一直想動下去,熱血的精神也影響到我運動的心態,這真是太神奇了! 

也因此這幾天的運動強度提高好多,抓到這個訣竅後,之後,我應該都會找運動動畫來搭配運動時觀看,增強自己的動力,真棒!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不理性的力量』工作的意義

這個章節我反覆看了幾次,因為這個問題確實一直存在我的心中,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嗎? 除了錢之外其他事都不重要? 

理想與成就感只是存在於想像中,還是本來就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中呢?

作者用了一些簡單的實驗回答這些問題,人的天性是達成目標及完成任務;就如同我自身的登山及環島經驗一樣,這些過程「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無情的磨難」,但卻為我創造極大的成就感。

以下是內容擷錄及整理:

多數人對身份認同與工作之間的深刻關聯性,似乎都有一定的認知。

「工作」已成為現代人身份的重要內涵,而非只是賺錢餬口的手段,許多人也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個人尊嚴」及「人生意義」。

「反不勞而獲」的基本概念其實與經濟學概念 (生物多半會選擇以最小的勞力換取最大的收穫) 互為衝突。

根據傳統經濟學的看法,任何支出 (包括精力) 都是一種成本,因此生物不可能會主動去做勞心勞力的事;如果能夠免費取得相同的食物,為何要浪費時間去工作?

除了薪水以外,還有哪些事情可以構成工作的意義? 只要所做的事情與「自我形象」有關,就足以成為動力,更賣力工作。

現代專業分工將一件事情分割成許多細瑣的環節,使每個人只負責其中很小的部份,讓人完全不清楚整個流程的進展,看不到最後工作的結果。 

專業分工跟亞當‧斯密提出的「效率」概念有關,在「國富論」中指出專業分工可以為生產流程創造出極高的效率。 

當我們把一些工作分割成較小的環節,便可以創造出「局部效率」→ 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上更專業。

但專業分工也會讓人付出代價,馬克思點出「勞動異化」的重要性;一位「異化」的勞工將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他的勞動目標,以及生產的流程產生疏離感。

這將使工作成為一種事不關己的「外部性活動」,因而讓人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及意義。

現代的「知識經濟」工作需要運用到許多想像力、創意、思考能力以及二十四小時的投入,所謂的「異化」可能是當今職場中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

考慮到「內在激勵因素」以及「工作意義」對工作動力及生產力的重要性,當員工無法看清全局,以及工作意義及工作成就感被剝奪,專業分工就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上述的內容我是認同的,就自身經驗出發,我也更傾向於弄清楚整個事情或流程的來龍去脈,而不甘心只是做著自己不清楚也不確定有無貢獻的環節。

即使都一樣是在賺錢,我更願意做對產業或對人有幫助的工作內容而賺錢,不想浪費無謂的時間務虛。

可能也因為這個動機,所以我選擇自行創業,深刻體會到一個事業體從無到有,到底錢是怎麼賺進來的完整過程。

但對個人來說,財富的累積不見得要創業,賺錢有很多種的方式,創業只是讓自己更了解完整流程,我很慶幸有這個經歷,不論成敗也是自我成就的一種方式吧!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不理性的力量』給的越多,得的越少

先講實驗的結論,確實有點反直覺,也值得參考,不管是在職場或家庭都可以借鑒。

當進行簡單、機械性的工作時,提供「高額獎金」確實能夠激發出更好的「工作表現」。但當你要受試者運用大腦時,結果卻適得其反。

對於需要大腦思考的工作,低額到中等的績效獎金確實能發揮作用,但當獎勵金額太高時,它卻會引起過多的「注意力」,讓人分心。

高獎勵金可能會製造出不必要的壓力,因此拖累工作表現。

父母激勵小孩或是主管激勵員工,都要考慮到這點,並不是給的獎勵越豐厚,小孩或員工就會越拼,表現越出色。

如果是計時性或計數性的工作,僅需動作的熟練度,那確實可以用高獎勵來激發潛能;但如果是要鼓勵多思考、提升想像力或創新,高獎勵卻可能造成額外的壓力,反而導致成效不佳。

看到這個實驗,我聯想到:如果上一代的父母從事偏勞力性質的工作,往往會用高壓或高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小孩努力,甚至是用「負面激勵」或「同儕比較」來進行對話。

在他們的工作經驗中,這樣是有效果的,有錢賺又有時間壓力,大家就會拼命做。

只是當場景移轉到「知識經濟」的現代,當父母以相同方式期待小孩時,或許容易得到反效果,他們可能也無法理解,為何不認真唸書又或是工作上為何不像他們這麼拼。

在舊有的觀念中,「愛拼才會贏」,現在是不是還一樣? 又或是要另外加入其他元素,這也是值得探討的部份。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該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模式?

繼先前「續航力」的討論後,今天再來討論一下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原子習慣」確實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可以理解就更好了。

Youtube 頻道上看到一段討論總結如下:

*環境決定思維

*思維決定行動

*行動決定結果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結果時,其實已經是末端,決定結果的是行動,但為何想去做這件事,背後絕對是不同的思維所導致,這在讀書、就業、創業及投資上,都可以看到其脈絡可循,我自己深深有感。

但決定思維的關鍵因素是環境嗎? 這邊我打個問號,環境我認為是關鍵因素之一,但到底這背後影響的機制是甚麼? 有沒有人在研究或討論這個問題,則是我所感興趣的部份。

恰好瀏覽到「艾爾文」頻道的好書推薦,裡面就有本書 「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講到這個部份,或許是時候來探索一下影響自己思維的因素及機制為何,如此一來,當對結果不滿意時才有辦法往上溯源,徹底改變。

俗話說得好,治標不治本,只是著眼在結果本身,對行動模式反覆修正,可能最後還是不如預期,因為本質並無改變。

一直想了解,當一個成年人或小孩,有在多個國家居住的經驗時,這對他的思維模式到底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我自己是有在英國長住過一段時間,但覺得幫助有限,希望疫情過後,等存到錢,有時間能夠到世界各地都短住一陣子,具體實驗這個想法。

至於小孩,可能就要等我有孩子後才能測試了。

說不定樂觀一點想,連兩次的管理在職博士班沒錄取,就是為了讓我以後再出國唸書一次呢! 

誰知道上天是怎麼安排的,哈!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友達,我梭哈了!

繼先前分析過面板的文章後,我陸續又買進了友達及群創的股票,但在昨天收盤時,友達及群創又跌到了這個波段的低點 20.8 及 19.1;同時,多個外資同步調降面板的目標價至18元以下。

但依照現在的營收及已經公佈的Q1財報,再結合近期的面板報價來看,面板業維持獲利至 Q3 是可預期的,至於 Q4 我判斷報價即使不再上漲,也下跌有限。因此,整年的 EPS 上看5元~7元為其基本面。當然,多家機構預測明年整年 EPS 會掉到3元左右,這也符合我先前的認知,面板業未來將以傳產來看待,且友達先前擴廠的攤提也到了尾聲,兩年後的毛利應該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判斷重點再重複一次,當中國面板廠商的市佔率已經來到 75%,而目前大陸產業補貼方向轉往半導體業的情況下,我不認為它們會繼續殺價競爭,而是應該更積極調配產能,技術性的歲修來讓獲利最大化。

根據基本面及個人對產業供需前景的判斷,我認為當下的價格是低點,價格終究會回歸到它本身的價值,今天開始要積極建倉,然後等到年底或明年來驗證我的想法是否正確。謹以此做為記錄,希望之後看到現在的想法時,是開心愉悅的對自己說 "Good Job"。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好債與壞債 (下)

上次有提到「自住的房貸」到底是算好債還是壞債呢? 

華人相對重視「有土斯有財」的想法,可能跟我們的歷史上處於「農耕社會」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久有關,再加上地狹人稠,沒有土地或房子感覺就像沒有根基。

古代對「流民」的定義也是沒有自己土地或房子而四處流動的群體。

所以在今天台灣人的觀念中,有自住的房子當然很重要,有根基「心才會安定」,以上的說法我都認同,但是請別購買超過自己能力的房子。

揹負超額的房貸,只會把自己的潛力消耗怠盡,變成「一生只為一房」,那這時的房貸我認為就是壞債。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住首都很貴,全世界都逃不了這個魔咒,首都圈的教育、醫療、生活品質及工作機會等都領先其他城市,當然居住成本就不會太低,「供需決定價格」。

尤其是台灣這種海島國家,目前看來可以借鑒日本的發展方向,雖然規模有落差,但人口往大都市集中的現象似乎完全一致。

日本的「大東京都」常住人口約 1,400 萬人,而實際容納人口可能遠超過 2,000 萬人; 而台灣的「大台北地區(北北基)」常住人口約 700 萬人,如果算上同屬一個生活圈範圍的桃園,則已經逼近 1,000 萬人。

這代表全台灣接近一半的人口是集中在大台北地區,而事實上台北的土地儲備是比中南部少的。

種種因素,造成在台北購屋變成年輕一代的夢魘,但現代城市的交通建設已經讓「時間換取空間」得已實現。

也就是說,當把距離拉開時,或許房價也變成可負擔的價格,自住貸款也變成好債。

其實台灣因為城市間的距離都很近,所以大家都希望通勤距離可以在 30 ~ 40 分鐘內,但國外的大城市其實一小時以上也是滿正常的;先前在英國工作時,同事也都有開車一小時來上班的。

至於「自住房貸」佔收入比重多少是合理負擔?  我個人認為是 2 成~ 3 成,才會有餘力發展其他重要事物,而不被房貸綁死,例如進修、理財能力、生活娛樂、旅遊及教育兒女等。

當然,在薪水不漲的情況下,成 ~ 成能買到哪裡,在台北來說,似乎只有基隆還能看到 2 字頭,其實我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又或是桃園八德之類的,不是往東走就是往西看,至於通勤時間就看個人想法了。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好債與壞債 (上)

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在「富爸爸與窮爸爸」,欠債這件事在東亞民族來說,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

先享受後付費的觀念是當「美國文化」強烈入侵台灣後,才被年輕人慢慢接受。

但今天要進一步了解何為好債? 何為壞債?

基本上對於好債的認知是:「借來的錢是用於建立資產、創造正向現金流,也就是說當借債但現金流為正時,可視為好債務。」

當然這要視「負債資產比例」的高低而定,每個人所能承擔的風險不同,有些人可以承擔 70% 的負債資產比,但多數人或許高於 40% 就覺得受不了。

但謹記一點,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向現金流」,並留意盡量借長債而非短債,避免「系統性風險」。

那壞債就是相反的情況:「借錢來用於消費,無法產生任何現金流,反而增加自己財務上的負擔;如果是壞債,那通常負債資產比都會超過 100%。」

或許單純看「負債資產比」都知道哪些債是不該欠的,但人在面對消費的誘惑時,往往分不清甚麼是有用的「資產」,而哪些只是「垃圾」。

個人理財能力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清楚認識哪些是好債及壞債,如此才能從容的建立自己的資產,創造「正向現金流」。

那麼問題來了,自住的房子到底算好債還是壞債呢?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從「人生七年 (Up series)」談階級複製

最近又重看了「人生七年」的成長系列,嚴格來說應該不是重看,因為我當時在英國看的應該是 56 Up ,而最新也是系列的最後一集是 63 Up2019 年這個系列紀錄片畫下句點。

其實主角群才63歲,應該可以記錄繼續下去,但因為導演死了,估計也就這樣結束了吧! 就像當年「黃易」的盛唐三部曲也還沒寫完就離開人世,留下永遠無法完成的篇章一樣。

人生七年是英國相當有名的紀錄片,它將 14 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小孩集結在一起,就台灣的說法應該是「中低收入、中產階級及富裕階級」,從 7 歲開始,每 7 年進行一次訪談並做成紀錄片,於是這個系統的片名會以 7 的倍數 7 Up、14 Up...63 Up 排列,對應到受訪小孩的年紀。

這應該是我所知最大型的社會對照觀察,為期長達 60 年。 

我不確定導演一開始的想法,是要進行「階級固化」或「貧富差距」的觀察,又或是單純記錄不同階層的人生軌跡。

從 50 歲後的訪談可以看出來,只要在自己的角色上不停的努力,就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精彩的人生,別一直悔不當初或憤世嫉俗就好。

英國的「階級固化」現象確實比想像中嚴重,都說「教育」是翻轉人生的最好機會,但英國大學的低錄取率 (相對台灣而言) 讓很多人沒有大學學位就出來工作。

當然唸不唸大學跟經濟因素也有很大的關聯性,尤其是後來英國大學學費調漲三倍,原先英國本地人的補助大幅取消,估計現在很多大學學生畢業即負債的應該不少,這點跟美國有點像。

在台灣,則是高等學位氾濫,人人有大學可讀,造成後來的「學位競爭」延伸到研究所;這固然跟亞洲父母在教育上,都抱持著能唸盡量唸的態度有關,但就我的看法應該也是學費便宜很多,經濟上相對能負擔吧。

但在台灣也不乏畢業就負債的學生,後續要花上多年薪水來還學費,這時就要探討「投資自己」付這個學費到底有沒有價值?

當我們回過頭來探討「個人資本」的來源:一個人的資本包括「財務資本 (錢)」、「文化資本 (教育)」及「社會資本 (人脈)」,這三者相輔相成。

其中,財務資本跟社會資本往往是可繼承的,當代的努力可傳承到下一代身上,但文化資本無法直接傳承,需要透過自身的努力得到。

當然很多論述都是強調「個人素養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家庭,這邊講的應該是「價值觀」而非教育水平。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當新一代透過自身努力累積文化資本時,也同時在累積自己的社會資本;而在初始階段,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就有機會產生及累積財務資本。

當然,在以「資本主義」為主的社會中,當財務資本的回報率高於勞務的回報率時,就會有人認為只要有個有錢的老爸,不需要唸太多書或受太高的教育 (累積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光財務資本的回報就遠超過同儕多年的積累。

但就我的觀點,除非家裡真的太有錢,否則自身無法累積財務資本,也是件相當危險的事情,再怎樣都要確保發生最壞的狀況也能生存下去。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表達的也不過是,多累積文化資本不是壞事,只要是自己想要學習、想要進修,不管有沒有學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養分跟資本,這是別人掠奪不走的;而憑藉著文化資本就有機會把另外兩個資本累積起來,形成自身優勢。

當然,如果本來其他兩個資本就有從上一代繼承,結合自身累積的個人資本,那崛起的速度應該會超乎想像;而這也是「階級複製」造成固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比你有錢有社會地位的人,比你更努力在個人資本的累積上,那結果應該不難想像。

常言道「富不過三代」,通常都是單純認為有財務資本的繼承就足夠,當發生「黑天鵝事件」時,就很難再爬起來。

但現代的富人通常都會培養下一代的個人資本,不單純只是錢的傳承而已,一代一代的累積,如果沒有外力確實難以打破這個系統。

不管怎麼樣,反正都要累積自身的資本,也無需抱怨自己沒有富爸爸,因為我們都可以選擇當「下一代」的富爸爸,對吧!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將『原子習慣』應用在運動訓練

時間過的好快,轉眼又來到端午節了,為期三天的連假但毫無感覺,現在每天都關在一個地方,就算連假也避免出外,雖說宅在家耍廢應該很爽,但時間一久也是很悶。

過去這兩年真是難忘,發生了很多從未經歷過的事,人生解鎖,但現在不知道第三級何時解除,更別提疫情何時能過去,重返正常生活。

疫苗快來吧! 提高台灣的接種率超過 70% 時,或許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但根據小英總統的說法,看來要達成此目標得等到 9 月或 10 月後,想想 2021 年就這樣過去,極其空白的一年。

由於疫情擴散前買了一台商用等級的「心肺交叉訓練機」,再加上自組的影音電視(Netflix + Chromecast + 電腦螢幕),邊運動邊看電視。

安排每天規律的運動時間,而不受疫情、天氣及惰性影響,確實大大提升我的運動效率,針對宅在家想運動及追劇的我非常有效,很慶幸當初做了正確的決定。

只不過,早上 35 分鐘,晚上 55 分鐘的訓練,剛開始覺得沒甚麼,過了幾天後突然覺得腿超級酸,人也變的非常疲倦,甚至前天竟然在椅子上莫名其妙的睡著了,這種種現象讓人感慨歲月不饒人阿!

新訓練目標,除了原先的訓練項目外,要再增加仰臥起坐鍛鍊腹部肌肉,看肚子那團肥肉不爽很久了,希望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鍛鍊好,帶著更健康的身體重新上路。

當年紀越來越大,現在比較成熟的想法不是去強迫自己改變,反而是針對自己的慣性、惰性、個性及喜好,想辦法設計一個舒服的方式,讓健康的行為或行動自然而然的形成,這也是「原子習慣」裡面所強調的。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對快樂缺氧的恐懼

以往對於新冠肺炎的恐懼,主要來自於它對肺部的不可逆傷害太大,所以貪生怕死,盡量規避可能的風險。但近期台灣發生的案例,已經不是單純的肺部傷害而已,而是每天的死亡人數都超過20人以上,而且跳脫先前只有年長者才會致死的印象,有相當比例是30幾歲到40幾歲的青年死亡。

最可怕的是,當身體缺氧時而不自知,這個病毒根本是生化武器用來殺人的吧,有好幾個案例是本來人還正常,下一刻就倒地不起,然後送醫前就身亡,像這樣連自己已經要死亡都還不自知的狀態,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這時候,衷心希望疫苗能及早施打,我也準備好要買居家快篩及血氧機,希望能做好準備打這場硬仗,天佑我家,天佑台灣。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重點摘要 (下)

昨天終於一口氣把這本書剩下的內容看完,但後半段很多如何「吸引流量」以及如何把「流量變現」就留待給有興趣的人自行閱讀,至於「寫作技巧」之後我會分享另一本書的內容。

坦白說,我寫部落格的初衷是為了記錄每天生活或工作內容,或是思考了哪些事情,對朋友有幫助的內容會傳給他們看,另外就是別忘了寫作的技能,就這樣。

其實,每次看到別人挖空心思在銷售自己過往的經驗,或是想盡辦法賺流量,都覺得很無言。

如果是真正認真在準備素材、整理內容,或是說單純記錄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卻也有人願意看的,這些都值得鼓勵;但若是一昧的只想吸引流量然後變現,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或許有人會說,工作就是要賺錢,有付出就是要有收穫,但我想表達的是:「收穫不見得是錢,然後能賺錢的事其實很多,發揮的空間也很大,不必汲汲營營在自己沒那麼開心的事情上面打轉。」

當然,如果能分享的很開心或是鑽研的很開心,那就是天命,恭喜你。

別因為「賺錢」這件事而開心,要為了自己做的事開心,這樣才會持續的做下去。

回到書的內容,我摘錄了一些有意思的句子如下:

「痛點」決定選題。

四個人性中的永恆痛點:

1. 事業上的激進與保守,典型例子是大城市與小城市的矛盾與博奕。

2. 生活上的穩定與冒險。

3. 認知成長的前與後,思維方法對收入模式的改變,強調認知和格局的升級。

4. 能力與平台的博奕,個人能力與平台資源是相互博奕和補充的關係。

少數人年齡越大,收入越多,人生越穩定;而更多的人,年紀大了,困惑和迷茫卻一點都沒少,只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用成熟的心理狀態 (註:又或說是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等),壓抑和消化了這些情緒,最終和一個不滿意的自己握手言和

趁未老,早點投資自己,別輕易失望和絕望。

狀態不好的時候,走慢一點,恢復體力,但千萬別停。

正因為知道自己走得慢,走得費力,所以才要早點走。

早日出發奔跑的人,摔倒的樣子都不會太難看。

未來我會找機會針對上述的四個永恆痛點,分享我的看法,雖然可能是無病呻吟,但也是側面記錄一下自己對特定主題的看法,從寫作內容來了解自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運價指數爆衝,貨櫃三雄會往哪去?

昨晚看論壇的眾多留言,兩個重點: 1. 長榮被要求發佈5月營收及獲利,營收雖然沒有比3月大幅度成長,依舊在350億左右,但單月的 EPS 2.91,代表毛利又更高了,這應該是運費提高的結果;2. FBX 日指數漲幅超過5%,主要是遠東到美東線的指數單日爆漲10幾%,遠東到美西線也有5%的漲幅。

總結眾人的討論,目前造成運價指數每日爆漲的原因,主要有:

1. 大陸深圳鹽田港的處理速度下降至原本1/3 (因疫情擴散),這是世界級的大港口,這會導致出口貨櫃要經由陸地轉運至其它港口,更嚴重會造成大陸主要港口壅塞,包括香港港口及上海港等,在未來的半個月內處理速度可能都會下降。

2. 美國零售業的庫存比降到新低,由於先前疫情爆發時沒有增加庫存量,今年美國疫苗接種率已經上升準備解封的程度,不管是感恩節或是年底的耶誕節備貨等,或是因解封而爆發的消費潮,都將對零售業造成莫大的壓力,補庫存的時間點只能快不能慢,而主要進口來源國都為亞洲居多。

3. 先前長賜號塞港風波,到現在還造成歐洲的往來船舶調度問題,這個串起世界各國的供應鏈比想像中脆弱,一個環節出了問題,要花數倍的時間才有機會緩解。

以上,其實可以歸納為供不應求,供給端的運量不斷的被疫情干擾所壓縮,而需求端又因為歐美大國率先解封而復甦,運價指標可視為後行指標,再來應該可以緊盯美國的零售庫存數據當作先行指標,來判斷航運業的黃金週期還有多久。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因為美國線運價太高,導致連萬海都拿本來跑東南亞線的船去跑美東線,這也造成東南亞運價的上漲,幾乎是過往運價的5~10倍,同樣的道理,原本像馬士基等一級船公司會用長線來補短線,搶奪東南亞線的市佔率,目前的狀態看來是有錢大家賺。因此,運價要回落還是得看美國零售業何時能將補庫存需求降下來,相對來說歐洲的復甦沒有美國這麼明顯。

上面說明及討論的已經非常明顯,台灣現在內外資法人都判斷貨櫃三雄2021年獲利,全年 EPS 25元以上,至於市場就這個績效給出多少價格,拭目以待。















事實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失落的一年

轉眼間又到了 6 月,去年的這個時候正在準備論文口試,當時每天都有進度表要執行,兢兢業業的把握時間完成工作。

從去年拿到畢業證書到現在都快一年了,但感覺好像才過沒多久,而中間的這段時間我到底做了些甚麼,一時間好像也想不起來,時間彷彿就這麼遺失掉了。

疫情的這段時間,哪都不能去,或許是幫自己重新擬定新的短期衝刺目標,以及重新思考人生中長期目標的好機會,否則每天晚上都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這樣的感覺很糟糕。

我希望自己每天睡前都覺得自己有多進步一點,甚麼方面的進步都可以。

雖說如此,但要我回到前一年那樣,無止境的會議與應付心態,不斷的催促與盯進度,看似工作滿檔,實則無聊透頂,那樣的工作內容,做幾年都不會覺得自己有任何長進,只剩下嘴巴上的經驗。

但也是因為有這個契機,才會讓我反思自己一直以來的目標,是否為自己內心渴望的,還是單純是因為世俗的想法而設立。

這真的需要花一些時間來釐清楚,重新設定目標、重新聚焦,然後重新出發。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亞洲疫情又擴散!

原本不是很想再談疫情的事,但最近看到馬來西亞、越南跟廣東又開始在疫情擴散,甚至到半封城的狀態,對照台灣的現狀,不禁想問這疫情到底何時才是個頭阿? 怎麼陰魂不散,一下子印度大爆發,再來台灣守不住,然後亞洲地區也都陸續再淪陷。

在這個時刻,反而是先前非常嚴重的美國跟歐洲一帶的國家,因為疫苗接種率高,看起來疫情有控制住的趨勢,只是反覆幾次變種病毒的誕生,都增添了許多額外的風險。隨著疫苗產能的提升,有報導預估今年底明年初,全世界的接種率會超過6成,到時是否能讓人類群體免疫,讓這可怕的疫病成為過去式,是我們心中所期盼的。

時間一直過,當初的恐慌也因為有解決辦法,而轉變為漫長的等待,增強防守然後等待勝利的曙光到來。每天被關在一個地方的日子確實不好過,雖然現在已經有網路電視等,讓人可以在家做很多事,但免不了就是悶,希望再過兩個月可以接種到疫苗,然後慢慢地恢復原有的生活模式。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奇亞幣的官方農場協議又延期!

昨天聽到一個噩耗,奇亞幣的官方農場協議又延期了,這已經是第二次延期,令人有點無法接受,本來預期要在 HPool 貢獻一半的容量,然後另一半轉移到官方農場的想法瞬間破滅,目前還是沒有一個預定的時間可以上主網,這會造成我接下來所做的 Plotting 都會跟 HPool 綁在一起。

目前收益已經超過 0.5 XCH,估計這個月底前有機會超過1 XCH,我還在等幣安交易所能交易XCH時再轉移過去,雖說等了有一段時間,還是需要耐心。最近狗狗幣準備上 Coinbase 因此大漲25%,我也好奇當上幣安交易所及 Chia Network 正式IPO時,奇亞幣會有怎樣的波動。

奇亞幣是我玩加密貨幣的起點,再來不管是轉換成 USDT 或 USDC,然後再加入它們衍生性產品的行列,或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消費加密貨幣,又或是將加密貨幣出金法幣至美股私人帳戶,這都是很值得期待的新體驗。我個人是不會直接用法幣來購買加密貨幣的,會當好小農夫耕種奇亞幣,再拿這個本錢來探索加密貨幣的世界。

今年有好多新事物可以期待,希望能改變部份投資行為及創造新的體驗。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頭痛的根源

這兩天又開始了我最討厭的頭痛,而且是那種頭脹到不行的不舒服感,好久沒發作了,究其原因可能還是我上個星期作息比較不正常引起的,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身體會自動提出警訊反撲,只要作息稍有錯亂,再來的日子就不好過。又加上最近的天氣,早熱晚涼,反覆的冷熱變化也是我最害怕的原因之一。

之前克服這個問題的方法,其實我也慢慢摸索出來,就是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不斷的喝水喝茶,然後有氧運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擺脫這個不舒服感,可惜知易行難阿! 昨天不舒服時只想著早點休息,但這樣反而不利於擺脫這種症狀,今天還是得乖乖的按照方法做,不管頭多暈都要多喝水多運動才行,希望痛苦的感覺趕快過去。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動力的來源

最近把更俗的「梟臣」看完了,每次看完「長篇小說」都有種又經歷了一次別人人生的感慨,然後休息幾天,就又充滿動力。

其實慢慢有發現,每當我陷入低潮期的時候,最能幫助到自己的方式就是去找本好看的「長篇小說」,然後全心投入故事內容,等完結後休息個幾天,動力就都回來了! 

這好像是從學生時代就形成的模式,結果到現在都改不了。

也感謝有這麼多作者,從年輕時就一直陪伴,我應該會跟他們一起慢慢變老,然後繼續在作者的故事中自由自在的遨遊,這對我來說是種恩惠。

也幸好有小說的存在,當很多人因疫情被關在家,第一個想到的是追劇,但說真的一來我年輕時沒這習慣,二來戲劇對於想像力的延伸有其跼限性,所以我的最佳選擇還是看小說。

運動也是從年輕就養成的習慣,但近年來因為時間天氣及身體的因素,還是得選擇能陪自己走完下半生的運動種類會比較好。

如果能從小培養「聆聽音樂」、「閱讀小說」以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應該對一輩子都能有所助益、生活愉快。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以前能培養一項音樂能力,現在應該能更愉快吧!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