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商管課程(十八) 模組四「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力 3」

每次都拖到要上課的最後一篇,我才把上次授課的內容寫完,不管有再多藉口,這就是拖延症的外顯行為。

在上午的個案討論結束後,中午休息了兩個多小時,終於迎來下午精彩且不間斷的「立體個案」討論。

兩個立體個案同時分享,然後讓這兩位創辦人直接在台上對談,這種模式很讚、絕無冷場,讓我在台下也聽得很開心。

坦白說,今天這兩位的立體個案,精彩程度應該超過模組三的立體個案;但我確實沒感受到他們講的內容跟模組四的題目有很大的關聯性。

就創業經驗分享的角度來說,他們兩位都很有特色,也很適合已經在創業路上的人聽講,這兩位都太會講了,又會引經據典、又會講故事,他們當創業講師應該是一流的。

但快樂地聽完分享後,我仔細回想部分內容,似乎又跳過很多重要的過程跟細節沒提到。

以「寵物百分百」的案例來說,因為獸醫師考到牌之後,就有機會自行開業,類似這種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就可以開業的業種很多,要牌的就是律師、會計師、物理治療師、工程技師、醫師等;不用國考的像烘焙師、健身教練、理髮師等;他們從 0 ~ 1 的路相對清晰,但越往後走,從 1 ~ 10 或到 N,就越來越難,這個難度是指數型成長。

服務型產業隨規模成長的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效益遞減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利用既有的資源計算出「最適規模大小」外,就是透過「商業模式創新」或「技術創新」來降低遞增或遞減的速度。

個案創辦人所分享的、以及他現在正在從事的,並不是開很多間連鎖寵物醫院,而是想打造圍繞寵物健康的完整生態鏈;聽他的說法,比較像是「商業模式創新」,但在台灣想做商業模式創新,非常地不容易。

我個人的認知是:在台灣創業,如果「技術驅動型創新」跟「商業模式創新」兩個只能選一個,我肯定選「技術驅動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在台灣這種人口基數不大的國家,不是不能做,可是當它一旦被驗證可行,但又沒辦法靠燒資本來達到規模優勢時,就有可能被後面資本更雄厚的快老二追上、甚至取代掉。

所謂的規模優勢,就是讓後進者根本無法追上、或是短時間內無法追上,這個時間差就會阻擋多數人進入這個領域;但在台灣的規模很難形成有效的嚇阻作用,一旦這個模式驗證可行,就算你已經先佈點幾百家又如何?

台灣的本土電商盤踞已久,但酷澎先砸個五十億下來,瞬間 momo 雙率雙降、pchome 要死不活、其它小型的垂直電商不是轉型就是逃亡,完全看不到壁壘可言;資金是其有成本的,不打這個市場很多時候不是看不上、就是報酬率不划算;但如果因為某些因素,非得佔領這個市場不可,這時倒楣的就是自以為站穩腳步、已經建立壁壘的人。

不然有本事叫酷澎去打中國大陸或美國市場阿,看它們的錢夠不夠燒。

以上言論尚未經過仔細推敲,單純是我對這個立體個案最直接的想法;但如果我的猜想成立,那「寵物百分百」的困境不在前、而在後。

就拿「大樹藥局」來說,當他參考美國的連鎖藥局 WBA 的做法,也成功在台灣市場驗證,剛站穩腳步,馬上就後有追兵,一次還好幾組不同人馬一起上,誰會勝出、走到最後都很難說、未來勢必還有一波整併潮,這部份就算發生也不意外,因為英美市場都演給我們看過了。

至於服務型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要出海,那跟打掉重練也沒兩樣,每個國家的內需產業有天然的屏障,但架不住內部混戰。

另一個立體個案是一個很有趣的創業者,他說話的方式跟思考的邏輯,有點跳脫典型的台灣創業者,分享時的一些觀點,當下我都覺得值得深思,但事後全忘了。

他的公司業務內容偏小眾市場,就是那種現在看似做的很不錯,但未來上升空間有限,後續風險卻很大的狀態。我會這樣說的原因是,細想他公司目前發展的基礎,都處在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區域,既非技術創新,也非商業模式創新;本質上我還是認定他是一間服務型的軟體公司,每間 SaaS 公司都說自己想做的是產品,但最後都是以服務為主體。

再重申一次,以上只是我個人淺薄的觀點,對事不對人,而且很大的可能是我對於他們公司的業務內容不熟悉,所以才有誤判,甚至更嚴重的是我的觀念有誤。

有關於今天最後的問題討論,觀察到目前我小組成員在討論時異常沉默,這跟他們先前在討論個案或種子基金想法時是兩個極端。

課後我詢問了一下組員們的想法,得到的反饋如下:「上午討論創業是否暫時收手、下午討論 1 ~ 1010 ~ N 或融資等,都是創業一陣子才會遇到的狀況;不管是收手的掙扎、1 ~ 10 的挫折、還有投資人的犀利,再加上未賺錢的長期焦慮,即便是資深創業家,都不能輕易進入狀況。以大學部、碩士班的年紀實在不容易想像,也因此能發表的意見會比較少。」

我自己看到下午的問題討論時,也有點窘,這兩個問題在我自己被投資前,肯定也是摸不著頭緒。

人無法創「認知」以外的業、賺「認知」以外的錢,通常也無法回答或討論「認知」以外的問題。

雖說我針對本週的課程,似乎有很多意見、也給了很多建議,但我是打從心底覺得今天收穫滿滿;就是因為有價值、所以才有讓我反思的空間,都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我還是覺得其中幾個觀點給我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讓我應用在最近的「健身房新創」案例中。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想想有時候很矛盾

昨天老爸終於出院了,雖然說是個小手術,但大家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畢竟只要年紀一大,什麼意外狀況都有可能發生。

當一切狀況回歸正常、鬆了一口氣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人生中到底什麼事才是重要的。

恰巧昨天又寫了「拼教養:文化資本的競逐」,這篇的重點在我看來,無非也是「時間」要放在哪邊的抉擇。

舉例來說,為了想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環境,需要有足夠的「經濟資本」,如果不足就必須想辦法透過父母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來轉化,但這中間的關鍵要素就是「時間」。

當你花了很多時間在「賺錢」這件事上面,就容易產生匱乏感,人很難同時專注在好幾件事情上面,要兼顧自己重視的所有事物,相當困難。

這似乎代表了有所得、必有所犧牲,只是自己要先想清楚哪些事情比較重要;但我覺得「想清楚」本身就很難,人在進化過程中演變成更重視「短期利益」,也就是說當下覺得最重要的事,長期來看或許無關緊要。

我這幾天進出醫院時,爸媽一直說如果工作忙就別浪費時間在這邊,所以到底是工作重要,還是家人健康重要?

從「短期利益」來說,去工作可以賺錢、待醫院有很高機率只會花錢;但拉長時間軸來看,陪伴父母的時間是越來越少了,平常沒事也不會特地陪在旁邊,如果連生病住院都不把握機會,我不確定未來的自己會不會留下遺憾。

同樣道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工作忙為由、找不出時間陪伴,要知道小孩成長也就那幾年的時間,這時才有機會長時間跟在父母身邊,這個時間窗口擺在一生的長度中,也只佔很小的一部份。

但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來看,父母要看護、小孩要陪伴,這些時間都扣掉後,到底還有多少可以留給自己?

不管是「自我成長」或是「職涯發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因此,中年人的日常生活其實每天都在上演時間爭奪戰,我們每天都在做決定、思考時間該如何分配,是工作多一點、還是家人多一點,甚至還得想要不要考慮「自己」多一點。

想到最後,其實「時間」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我們的一天就是只有 24 小時,要怎麼分配,就依每個人心中看待事情的重要性 (權重) 為何。

這一生過得幸不幸福、自己滿不滿意,大概只有永遠閉上眼的那一天才會知道。

願大家在回想自己這輩子時,不留遺憾。

今日閱讀: 拼教養(十) 文化資本的競逐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許多中產階級家庭裡,父母間教養風格的差異,相當程度反映出照顧工作的性別分工;父親的「自由放任」,往往是建立在母親的「規劃培養」基礎上。

在時間緊縮的條件下,規劃培養的教養方式也強化「代間關係」的文化矛盾 → 既要促進親子關係的民主化與情感連帶,又要鞏固家長權威以利執行學習安排。

面對經濟資本雄厚的上層階級,專業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做為一種「階級劃界策略」,只能標榜「文化資本」的優勢。

有個案母親告訴他們唸小學六年級的小孩,將中學階段看成人生暫時失去自由的過渡階段,此時的「沒有選擇」可以幫助他在未來職涯上享有較多的選擇,才能贏得真正的「自由」。

有餘裕去「選擇」而不是「被選擇」過你的人生。

相對於勞工階級父親,中產階級男性的工作具有較大的時間彈性 (如休假較多或非固定工時),容許打破傳統的性別化照顧分工。

中上階級父母是全球化的得利組,他們透過跨國遷移進行求學、工作、經商,不僅取得學歷、外語等跨國文化資本,也將這些「文化資本」轉化為職涯發展與財富積累。

國際教育的保安策略凸顯了「教養實作」的文化矛盾 → 要求父母投入大量金錢成本,又需要密集情緒勞動,結果往往強化了教養的性別分工。

「教育母職」的使命讓母親進退維谷,他們既要細心營造親子連帶、保護孩子的快樂童年,又要規劃多元學習,好替孩子準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殘酷競爭。

為了提供培育孩子全球競爭力的「經濟資本」,父親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賺錢養家,反而導致「陪伴」的父職角色的時間擠壓,甚至是空間分離。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六) 個人品牌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作者認為「副業」經過時間、精力的灌溉,可以發展成「第二曲線」;從「第二曲線」中找到使命感,就可以打造出長遠的、一輩子的個人品牌。

在「副業」的選擇上,人們往往會選擇從最容易的那條路開始,先賺到錢,有了正回饋,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但在「個人品牌 (IP)」方向的選擇上,我們應該傾向於選擇更長遠的路,而不是滿足於短期賺點小錢。

「個人品牌」經營方向如果對別人沒有價值,就很難找到受眾;有了受眾但不賺錢,也無法堅持下去;對擅長的事不熱愛,就會消耗自己,直到你因堅持不下去而放棄。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你不要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先小步行動起來,用「最小成本」積極試錯,再快速迭代。


你可以先做以下設想:

1. 做什麼事情時,自己能夠達到心流狀態?

2. 做什麼事情時,自己不用費太多力氣就可以做得比旁人更好?

3. 做什麼事情時,即使受到別人的打擊,自己也可以調整情緒後繼續堅持?

4. 做什麼事情時,即使沒有報酬,自己也樂在其中?

5. 跟別人聊到什麼事情時,自己眼裡閃著光?
   
人生每個階段的興趣都不同,你找當下的興趣就好。

如果「興趣」只是停留在喜歡的表層,就無法成為長久堅持下去的事業;我們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去滋養興趣,既然要做,就要盡己所能做好。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交易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價值交換的原則是「共贏」,共贏則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

我付出「價值」,你付出「金錢」,才會有更進一步的關係;否則,我的勞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心受委屈了,人也就離得遠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談錢,是因為內心卡著自己這關:

1. 不好意思談錢,背後的心理是「自我價值感」不足。

2. 不敢訂高價,是因為無法為客戶解決更高價值的問題。

3. 不捨得花錢,是因為自己的「配得感」不足。
  

在「個人品牌」方面,一個人能賺錢與下面兩件事有關:

1. 你是否有很強的「自我價值感」。

2. 你能否為客戶解決更高價值的問題。 

如果連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有「價值」,就沒辦法利用為別人提供「產品」和「服務」賺錢了。

商管課程(十七) 模組四「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力 2」

因為我的頭從一開始就不太舒服,但個案分析就是要不斷的討論,這也是種另類的煎熬,間接影響到今天的學習狀態。

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從上午的個案討論中體驗到不同老師帶個案的差異性,這也是很大的收穫。

上午個案老師帶個案的節奏,讓我有重返進修 MBA 的感覺,似乎管院老師帶個案分析的風格都很像。

幸好今天上午的授課節奏比較緩慢,再加上這次中午休息時間比較長,稍微緩和了我頭部不適的狀況,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撐下去。

我滿喜歡個案老師的「監軍」說法,透過個案分析來鍛鍊自身思維的廣度,不斷地深挖每個決策背後的相關資訊,以期未來能提供給決策者不同的視角或思考方式。

但我對於最後白板上分組討論時,「合資公司」的提議有很深的疑慮,這個點子並非只有優點,它也有相對應的風險,而且在現實世界中常發生;我自己就看過兩個實際案例,最後都是規模小的公司吃大虧。

在發想可能的點子時,可以天馬行空的先發散,但到了慢慢凝聚共識或是說準備做決策時,應該就要反覆思考其優缺點,最適方案有時並非是「最大收益」的決策思維。

當然,以上只是我最直接的感想,或許個案老師後來有帶到,但我忽略了。

其實還有一點內心話想說,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偏好」,這是很正常的;但在個案分析及討論時,如果引導者的傾向太明顯,無形中會干擾或影響小組的想法,這點當然有好有壞。

我自己在小組討論時也有自己的偏好,每個決策都有優缺點,背後也都有其成因;開放性問題沒有正確答案,這才有思辨的機會。

講白話,那就是先別預設立場,然後隱性地迫使大家往那個方向去,這是領導組織時在做的事 (有共識、行動才有效率),而不是引導個案討論時該做的事 (討論的過程或許比結果更重要)。

商管課程(十六) 模組四「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力」

這週上課前,因為整個星期都太忙了,在沒有充分的休息下,導致我的頭有點不舒服;但不管怎麼說,都還是得撐完這一天阿!

在業師早餐會中,得知今天一整天的流程,對於早上的個案分析,以及下午的兩個立體個案,充滿期待;同時,從這個模組開始,授課模式從「效果邏輯」開始轉向「因果邏輯」,也就是從 「Being Yourself」轉變為「Becoming Yourself」。

說起來好像很複雜、高深莫測,但我個人感覺這就是兩個典型的學習模式,一個是「先做再說」、另一個是「想好了再做」。

在上午的個案教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而是「策略性休息」、以及「創業與人生階段配適狀況」。

人是不是非要到了危急生命的狀態,才會真正地強迫自己停下來休息? 通常都是嘴巴說要放下,但被自己認為的責任繼續推著往前走。

等到身體真的垮了,回頭一看才發現似乎不太值得。

我幾年前跟個案老師有類似的狀況,身體其實出問題了,而且症狀很明顯,但自己卻視而不見,總覺得再撐一下就好了。

幸好碰到「疫情」,瞬間讓大家都強迫慢下來或停下來一陣子,這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已經垮了,後續慢慢調養也花了兩年的時間,現在才比較正常一些。

在這之後,我確實更重視身體及精神上的健康,具體作為可能就是運動、休閒活動等,要是活不夠久或總是病懨懨地,可能也很難增加人生體驗的機會。

「人生階段的配適狀況」也很重要,但這在我年輕時是無感的;舉例來說,當我慢下來,有多一點時間在家庭生活中後,才發現先前我是很任性的為自己而活,不管是創業追逐自我的成就實現、或說追逐自己的夢想,又或是花了大把時間再進修,似乎做了很多事,但仔細一想,到底哪些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

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就代表自己已經接受並認同這件事所帶來的責任、以及應盡的義務;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我選擇了創業、結婚或生子,就該面對它們所帶來的一切。

今天上午的個案分析,或是個案老師所分享的自身經驗,都讓我再次思考「人生階段的配適問題」;這在 20 歲時不太需要考慮、30 歲時可能需要考慮、40 歲時是被逼著不得不考慮。

總而言之,生活上要多注意健康,發展事業或職涯時,要再想一下在這個人生階段,到底什麼事比較重要。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經濟學) (十五) 做個靠譜的人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靠譜」或「不靠譜」可用來形容人事物合不合邏輯,是不是很可靠、值得信賴等。

有些聰明的人,他們閱讀了許多書籍,研究了大量案例,卻一直未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未能把握準確的機會嗎?

事實上未必如此;優秀不一定等於成功,有時過於聰明反而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聰明的人通常難以安心執行單一任務,他們在一些知識方面稍有瞭解,可能就「自以為」已經完全掌握,甚至可能對某一產業的「運作」和「邏輯」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可以從頭到尾改變整個產業。

自認聰明的人,往往成為所謂的「知道分子」,他們對於新事物充滿好奇、渴望學習;但過於信賴「眼見為實」,執著於憑個人觀察下結論,這不代表學習能力強,反而是一種「偏見」。

香港李嘉誠曾說:「要找靠譜的人合作,因為聰明的人只擅長談天。」

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提出了靠譜的人有九個特點:守信、守時、勇於認錯、不愛背後八卦、關心他人、不吹噓、足夠真誠、不佔小便宜、具備一定的能力。

作者則認為,最重要的是:

1. 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瞭解自己的長處,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適合從事什麼,制定計畫並進行驗證。

看待事情應該過於「主觀」,不可草率下結論;要理解世界的多樣性,又要堅持內心的選擇,同時也要不斷學習、進步,更新自己的「認知」。

2. 堅定的意志力至關重要;無論成功或失敗,都不會自滿或自卑,不受外界評價或誤解的影響。

3. 自我約束力強;擁有高度的底線,不會輕易陷入誘惑,遵守規則、信守承諾。要有責任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情感不會影響正常判斷。

4. 具備同理心;不以自我為中心,關心同事、客戶和社會;懂得傾聽和尋找事物的真相,不該佔便宜,不容易被人欺騙。  

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老了還是得住醫院附近!

最近老爸身體又出了點狀況,這幾年來由於年齡越來越大,再加上年輕時沒有妥善保養身體,導致進廠維修的機率越來越高。

這次雖然是個小手術,但再怎麼說也是得動刀,像這個年紀一旦動刀,復原都要花上好長一段時間。

不過按照醫院的規定,還是得去住院三天,這其實還挺麻煩的,不管是對生病的人或是家屬來說,都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以今天為例,整個下午就耗在醫院了,其實也沒幹嘛;幸好老家附近有國泰分院,否則就連往來醫院的交通問題以及這過程所浪費的時間,都很可怕。

前幾年我們去台北比較有名的醫院看重聽問題時,就花了大把的時間在往來交通上面,但如果在家看病附近就很輕鬆;本來在醫院掛號等待就很久了,如果再加上交通時間真的會受不了。

現在想想,住家附近有間靠譜的醫院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生病的人又或是家屬,都能夠在保有原本的生活節奏下,照護好身體的健康問題。

年輕時還沒感覺醫院有多重要,當年紀越來越大後,自己雖然還不太需要用到,但父母都已經到了常跑醫院的時候,這時就真的覺得太重要了。

難怪,住在台北市的老人比例越來越高,畢竟它是全台醫學中心比例最高的城市,再加上方便的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要想在看病的同時,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可以選擇的地區其實很有限。

想不到我也碰到了這個問題,時間過得好快,父母也一天天老去,我想以後大概都要跟醫院當好朋友、好鄰居了吧!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一) 什麼是影響力?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所有的「管理」,本質上都是一種「影響力」,都是促使你影響別人。

如果你擁有一種影響力的話,那你就可以影響你的老闆、影響你的下屬、影響你的同級、影響你的合作夥伴,甚至可以影響你的客戶、影響你的家人、影響你的朋友,影響一切的人。

要先理解「影響力」的來源,才會明白管理的權力來源是什麼。

作者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關係,就是「基於價值的合夥關係」。

你要思考自己對別人的價值是什麼,如何能幫到別人;反過來說,別人為什麼要為「你幫到他」,而對你付出回報? 這個回報可能是錢,也可能是別的東西。

在今天這個時代,人才比資本更加重要,「個人影響力」逐漸擴大,所以很多公司都在推行「合夥人制度」。

「個人影響力」來自其手中的權力,而權力無外乎分為「壓力性權力」和「動力性權力」兩種:

1. 壓力性權力;比如你今天有幾件事沒做好,被老闆罰款,這叫壓力性權力;若是做得好,老闆幫你加薪、加獎金,這也是壓力性權力。

表面上看來,老闆似乎有很大的權力,可以決定員工的獎勵;但實際上,權力是由「接收者」來定的。

當員工決定聽老闆的,老闆方可行使其權力;員工若是甩頭走人,老闆的權力則無法實施。

2.  動力性權力;真正的權力來自正向的鼓勵性權力,這包括「表率權」和「專家權」。

一個嚴於律己的人,會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進而影響到他人,即為「表率權」。

一個人在其工作領域是佼佼者,諸多環節都比他人精通,可以為他人分配工作、指導他人行動,即為「專家權」。

當你擁有了「表率權」和「專家權」,就可以影響所有人;擁有「表率權」,你和客戶合作的時候,彷彿你是甲方、客戶是乙方,這正是因為客戶相信你的能力。

你和合作夥伴也是一樣,合作夥伴知道你非常講誠信,就會非常願意與你合作。

如何對老闆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呢? 首先要跟老闆建立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是行使你的「專家權」和「表率權」的一個前提。

產生「信任」之後,你要儲存在他那的影響,最終才能把「影響力」拿出來用;這就要不斷讓老闆感受到你的「專家權」。

你要做好一件事,需要老闆手上的資源,只有用這樣的方法才能把老闆的資源拿過來為己所用,這樣方可影響你的老闆,影響所有人。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極度疲憊的一天

這週展開了為期三天的產品測試與修改工作,每天從客戶公司下班開車回家時,腦袋都是放空狀態,最困擾我的其實是,開很遠的車、然後直接投身高強度的工作內容,最後再一路塞車回家。

連續兩天我就快扛不住啦,連吃晚餐的時候都想打瞌睡,但晚上固定的運動時間可不能省,這就考驗我先前的運動習慣養成夠不夠力了。

說到這,其實就很能體諒那些每天高強度工作的人,下班要他們再去運動,真的是有點為難人阿!

雖然我事先就有養成「運動習慣」,但當我碰到這麼疲憊的狀態時,一時間真的很想洗完澡、趕緊去睡,腦中自動分成天使與魔鬼兩個陣營:

魔鬼說:「都這麼辛苦工作了,是該好好休息一下,養足精神,明天還要忙耶!」

天使說:「好不容易養成運動的習慣了,再堅持一下,你每天工作都是動腦為主,是精神疲憊、不是身體疲倦,去運動流點汗反而更好,一點都不衝突。」

這時我開始催眠自己:「運動後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以及腦內啡,依照過往的經驗,運動完後會覺得很舒服的。」

就這樣,我內心掙扎了半小時,終於還是決定去運動了,因為我知道運動後真的會很舒服。

現在還有精神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運動後再去洗個澡,頓時覺得懶洋洋很舒服的感覺,精神也稍微恢復了一些。

我想這樣更能迎接明天上一整天課的挑戰,想到假日又要早起趕八點的業師早餐會,頭就大了;一大早還沒睡醒就灌進來一堆新觀念,每次筆記都來不及寫,就又往下一個環節了。

但或許是被虐待狂吧,這樣的步調似乎更適合我一點,等到學期結束後,我想我應該會懷念這段時光的。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商管課程(十五) 模組三「由個人決策進入企業決策 5」

這次上課的內容竟然多到讓我整整寫了五篇文章,不過今天就要把它寫完,不然週末又有新的課程內容,再拖下去、沒完沒了。

話說距離我上課後已經過了兩週,這期間完全不想再寫相關的內容,只想要好好喘息一陣子,先轉移注意力到別的地方去;這表示學新的東西真的會有倦怠期,這部分不是我想避免就可以躲開的,只能在求進步的過程中、且戰且走。

因為這次上課也是期中考週,本來以為是學生的負擔會比較重,想不到業師們也被搞得好累;以下就是我對於期中考內容的感想與心得:

1. 同學需要在三十分鐘內討論個案問題;凝聚共識後還要製作簡報投影片,並組織好要怎麼報告。

2. 業師要在五十分鐘內聽完十組簡報;搞清楚他們分析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的可行性,並打分數。

說真的,我聽到最後幾組時,大腦都幾乎是當機狀態,它直接拒絕工作了。

即便如此,還是很佩服這十組都能在短時間內做出簡報並上台報告,雖然成果有好有壞,但至少都完賽了。

在這邊,特別要提一下其中有一組,三十分鐘內能做出令人驚嘆的內容,而且是兩個個案都保持一定的水準,這點我自己是做不到的,甚至我回想當年在攻讀 MBA 的專題報告內容,也是遠遠不如 (難怪當年一直被嫌),人比人果然氣死人;幸好創業不是簡報大賽,不然我們還是洗洗回家睡比較快,就不要出來丟人現眼了。

在這種壓力測試下,團隊的反應速度跟簡報實力就一目了然;至於對於問題的了解程度,我倒是覺得短時間內很難辨識個案真正的狀況到底是什麼,所以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行性應該都不高。

理論上來說,這個期中考的過程應該是比結果重要,但這樣說又有點違心,因為我們是靠結果來打分數,而且也是透過上台的表現來認識不同組的組員。

這也算符合現實狀況,畢竟很多時候別人沒那麼多時間慢慢認識你是誰,而是透過一些具體活動有了第一印象,然後才有後續的可能性。


聊完了期中考,另外再講一下課堂中的活動內容,這是出乎我意料外的有趣,本來以為是趣味性大於實質意義,但也讓我有許多心裡話想傾訴:

我想每個人應該都有影響自己最深的一句話,但不見得是名人說過的話。

這個活動也有請業師想一句,我自己是選「執行力」相關,但要說認同嘛,其實也還好。

我內心的那句話很短,也不知道是誰說的:「走自己的路。」

所以當其中一組寫出他們有共識的話,然後自帶一個非常好的詮釋時,瞬間就打動了我:

To go wrong in one's own way is better than to go right in someone else's.

事後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會瞬間打動了我,是因為我本來就認同這個價值觀? 還是因為這位同學的詮釋方式,進而認同這個價值觀?

這個活動是想要組員們透過某些方式來凝聚共識 (價值觀),這可以是「說服」,但也可以是「認同」。

我想辦法來「說服」你們,跟我想爭取你們的「認同」,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說話方式;當最後 PK 的三組人馬,其中兩位男生卯足全力來「說服」大家他們的 Quote 有多好、有多適合創業者的時候,第四組的女生用她自己的故事打動了我,也爭取到我的「認同」。

想到這些凝聚共識的方法,再延伸下去就是要講到領導力了,到底要領導一個團隊,是「說服」好、還是「爭取認同」佳呢?

這延伸的思考問題,我沒有標準答案 (應該也不會有),但值得你我深思。

回到問題本身,這個活動超乎預期地帶給我很大的啟發;要說建議,那就是它還有進一步延伸的可能性,如果還有時間的話。

商管課程(十八) 模組四「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力 3」

每次都拖到要上課的最後一篇,我才把上次授課的內容寫完,不管有再多藉口,這就是拖延症的外顯行為。 在上午的個案討論結束後,中午休息了兩個多小時,終於迎來下午精彩且不間斷的「立體個案」討論。 兩個立體個案同時分享,然後讓這兩位創辦人直接在台上對談,這種模式很讚、絕無冷場,讓我在台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