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40歲,精彩人生才開始」讀後心得

前幾天在書店看到這本新書,最近有太多類似的書名,都在講 40 歲後該做的事或建議。

匆匆看完的感想,除了組織內的溝通技巧外,不外乎都是在講這個年齡是時候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了。

上次跟一個朋友有聊到,他目前出來創業的收入,比當初在公司上班低很多,但他覺得創業更有價值,除了能做自己認為值得解決的事情外,也更有動力及責任感。

在這種情況下,會去建立自己個人品牌則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自己的想法是:「在大公司任職,所接觸到的人講到你會先想到公司、部門、職稱,然後才會是你這個人。」

當離開組織後,個人帶來的印象是極其模糊的,因為外人並不知道離開組織後的你,哪些能力是存續的,而哪些是離開後就不復存在的。

而當創業自立門戶後,你變成公司的代表,因為公司太小,所接觸到的人是先想到你然後才是公司,公司是你、你是公司,這個顛倒過來的順序就是關鍵,也是差異。

這時,外人會主觀認定有你才有這間公司,因此你個人的品牌與能力就會被突顯出來,公司變成擴大個人品牌的組織。

當然,一間不賺錢且沒有未來發展性的公司,也談不上甚麼光彩;但請記住,能不依賴組織而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與技能,一旦掌握到,就不再有失業一說,因為你自己本身就具備獨立營利的能力。

這能力有點像野外求生,可以先行訓練,但沒真正把人丟到野外生存一段時間,是沒辦法完全掌握的。

或許有人會問,那在野外快活不下去了怎麼辦?

那趕快逃回有人類的地方不就好了,重點是你是否有獨自前往野外求生存的勇氣,以及事前做了哪些準備,是兩手空空而去,還是攜帶了輔助求生的器具或相關經驗,這都決定了能否生存下來的可能性。

我身邊有很多勇敢創業,但最後還是逃回去的人,佩服他們的勇氣,但有時也在想能否多點準備與訓練,來提高生存機率。

我其實也滿懶散的,但在野外遇到事不能躲不能逃,否則受傷的都是自己,得不償失;因此,也稍為提高了一些積極性,人的思維跟習慣是會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化的。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奇亞幣的大躍進

昨天收到新買的12TB外接硬碟,把快裝滿的 Plots 移過去,解決儲存空間不夠的問題,現在再把一台暫時用不到的筆電接上外接硬碟,火力全開,同時有五台電腦在線 Plotting 跟 Farming,如果這樣還是沒有辦法種出奇亞幣,就得再想想其他辦法,唯一可能性就是等奇亞幣上交易所後,官方推出 Pool 的協議,讓我們這些自耕農有機會加入大農莊一起分享收成,這或許是相對保險的做法,但在那之前只能先當自耕農一陣子。

不過,才短短一個星期,農田的數量已經爆增一倍,現在想想沒有在主網上線一開始就加入,確實有那麼點可惜,但時間在走,人要向前看,或許等到幾個月後又會為自己現在有加入而感到慶幸,剛才上 Hotbit 看 XCH IOU 已經來到 1,215 USD,這個兌換數字變動非常大,現在無法預測正式上交易所後會到多少,只能盡可能的做好萬全準備,等待時機到來,加油!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讀『下町火箭八咫鳥』展望未來科技

今天忍不住把最後一集看完,收尾收得漂亮;雖說如日本一貫的手法,都是偏向好的結果,但這也是導引人們往良善的方向走,不影響閱讀的樂趣。

我覺得作者真的有在「產業面」下功夫,而不只是單純描寫人物間勾心鬥角的樣貌。

從第一集「帝國重工」的火箭發射,到過了十幾年後,八咫鳥衛星都成功運轉,然後用「智慧農業」做應用端的結尾;不管是無人農機還是物聯網應用,光看小說就能感受到未來農業科技的樣貌,獲益良多。

當然,衛星精準定位不只可以應用在農業上,現在當紅的自駕車或未來的計程車及公共運輸工具,只要在路上跑的都有機會導入。

台灣現在熱門的外送服務,也有機會可以智能化,讓生活變得更舒適,我期待著那個未來的到來。

書中主角也透過不少對話來表達想要把事做好,希望自己的產品能真正幫助到人。

佃社長這段對「人事鬥爭」的感嘆 :『如此熱愛技術,願意為製造產品奉獻人生的人,竟然被剝奪了發揮這種才能的機會。

之前任職的這兩間公司,都只是把她視為一個齒輪,把她當作消耗品用完即丟,那些人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自尊心和利益 。』

不禁讓人反思,現代公司的經營者真的有把員工當人看嗎?還是就是視為一個小齒輪,不合適或不堪用就換掉,這值得探討。

另外,當員工的人,心態是否正向,能夠明白自己工作的價值,如同書中所說: 『對我們來說,一旦被迫離開生產第一線,就等於否定我們的存在。』

對自己工作的內容有信念、有自信,才不會糾結於一些人際關係上的不愉快。

當然,「人事鬥爭」無所不在,能否把握工作的本質,更積極面對消費者,才能讓自己工作上如魚得水。

最後,以書中一段話做結尾: 『公司內部的權力鬥爭,或是宣傳的巧拙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產品本身;使用的人認為有需要,認為是好產品,就可以繼續生存。』

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讀『下町火箭 GHOST』反思創業過程

「池井戶潤」的小說彷彿有股魔力,讓人一直想看下去,就像是同為他的作品改編的日劇『半澤直樹』,當初我也是一直追看下去。

今天這本算是第三集,我看完後覺得,內容依舊吸引人,但整個節奏感比較像是在為下一集鋪陳,相對於「高第計畫」較緩慢,多了一點自我思考的時間。

看日本職場小說的收穫,在於從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可以一窺日本社會的職場認知,也可以讓我們反思日本這個在台灣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國家,他們的人民怎麼看待工作、家庭跟生活的,好的觀念我們可以借鑒。

主角「佃社長」的發言都讓人懷疑,現在真的有經營中小企業多年的老闆,還能這麼有理想嗎? 

如果這在日本社會中真的存在,那無疑就是日本的職人精神在各個層面的具體表現。

如書中有一段對話: 『我們不會削價競爭,我們也不會為了降價而製造劣化版的引擎;技術是我們的強項,以技術為賣點的公司怎麼可以放棄技術,面對消費者並不是迎合消費者。

說的真是好阿,當年我還沒畢業,在做產學合作案時,也有類似的想法;反倒是開始創業後,這個想法就越來越淡,最近又想重新聚焦在這個思維上面。

文中的另一段對話: 『不需要付出辛苦的代價,可以輕鬆完成的產品有甚麼價值?

就連有技術和經驗的人都需要絞盡腦汁、一籌莫展的進行開發設計,所以才能製造出優秀的產品。

可以輕鬆完成的產品無法帶來任何喜悅,我們來開發一個能夠讓我們感到自豪的利害產品。』

道出了身為工程人員的自豪與驕傲,我也期待自己在往後的職涯中,能帶著這個自豪感一直努力下去。

這集主要人物「伊丹」的父親經營小工廠到人生尾聲時,說:『我的小工廠無論遇到任何狀況,都是憑著能不能賺錢,有沒有錢這件事來決定。

仔細想一想,就覺得很悲哀,被金錢束縛是最難堪的事。』

這句話我也相當有共鳴,『人是英雄錢是膽』,當做甚麼事都被金錢卡住,又背負重大的責任時,才是讓理想湮滅的主要殺手,這需要智慧來克服這個難關。

最後,可能是日本早期的「終身僱用制」,也影響了包含經營者與工作者的心態,以下談話: 『對經營者來說,讓員工失去工作,讓員工的家人生活沒有著落,無疑是最糟糕的事。

連中小企業都有這種「社會責任感」,在台灣已經相對少見。

台灣的公司文化融合了日本的加班與應酬文化以及美國的利益導向思維,現在跟上班族說把公司當一個大家庭看,根本就是癡人說夢話。

就我的經驗,現在的求職者想法更接近美國職場思維,換工作不是壞事而是累積經歷,公司如果沒前途也沒必要久待。

而早期台灣企業以前那套共體時艱的說法,估計也會因為工作者的思維改變,未來對待員工只會更現實及果斷。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也未必都是如此;期待下一集內容,希望能帶給我更多思想上的衝擊。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從『下町火箭高第計畫』回想創業初衷

高第計畫算是下町火箭續集,主角依然是從研究員轉任中小企業經營者的「佃航平」。

這集的描述,除了日劇常看到的醫院白色巨塔情節及商業上的爾虞我詐外,我的感受是作者把前一集描述主角自己的夢想,轉變成「協助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以及屬於他們的夢想」。

當書中的主要研發者「立花」與「加納」遇到無法突破的瓶頸時,底下這段描述很棒『起初很明確的目的漸漸變得遙遠模糊,就像失去了指南針的旅人,始終有一種徒勞感』。

不管是研究者還是創業家當遇到不確定性及困難時,可能都有類似的感覺,而他們兩位所做的不是消極怠惰或是忽略這種感覺,而是回頭去尋找當初「投入熱情的源頭」,保持持續探索及堅持的毅力所在。

當他們看到自己在研發的東西,可以救小朋友的命時,終於明白自己努力工作的意義在哪裡『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像圭太一樣的孩子,我就是為此而戰』。

了解到目標在哪裡和為誰努力,這跟上一集單純從佃社長的夢想出發不同,他們是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我自己在創業的過程中有類似的感覺,常常在忙碌後思考當初創業的初衷是甚麼? 

只是為求得溫飽應該不需要去扛這個風險,甚麼才是我的使命,以及讓我努力前進的推動力,絕不是單為了錢或其他虛名而努力。

另外,這次書中常拿來比較的 NASA 經歷跟中小企業對比,這個社會確實常會被名氣所迷惑,靠名氣吃飯的也大有人在,但在第一線工作上實力才是重點「過去的經歷只是過去」。

「名氣」代表過去的經歷被大家認可,相對容易取得入場的機會跟注意,但如果沒把該名氣對應的實力表現出來,被看破手腳也是遲早的事。

我認為這個論點也可以延伸到台灣人所重視的學歷,學歷代表在學生時代的努力與肯定,公司當然也會期待你發光發熱,但絕不是吃老本一輩子靠它。

最後,本書的大反派「貴船教授」終於恍然大悟:「我之前都不知在幹什麼? 這些年來,一直汲汲營營地追求系主任和在學會內的地位,但這些東西根本沒任何意義。

雖然我嘴上說是為了病人,但我在不知不覺中,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但是醫生就是醫生,醫生必須面對病人,和病人站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醫生。在遠離地位和利益後,我才終於想起這件事。」

人常會忘記自己的初衷,或許有時候要再回頭想想,甚麼才是支持自己出發的原動力。

另一位反派主角「久坂」也是感嘆,他當初是想要製造拯救人命的醫療器材,但在追求業績和收益目標後,漸漸把自己內心的偉大理想推到一旁,整天只顧著追求收益和效率。

「即使公司越來越繁榮,心靈卻走向荒廢,而且自己完全沒有發現。」

『搶別人的功勞,用各種手段阻礙別人為拯救人命付出的努力,因為比起病人的生命,自己的地位和自尊心更重要。

但名聲和地位終究只是自我滿足的裝飾品,醫生只有面對病人時才是醫生』

票房破三億的國片『當男人戀愛時』

看新聞得知它的票房破三億時,確實滿驚訝的,畢竟這應該算是一部韓國片的翻拍片,將台灣文化重新置入包裝;當然不得不說男女主角選的好,男的帥女的漂亮,兩人看起來都很有個性。

邱澤從「小資女孩向前衝」的偶像劇開始,我就有一直在看他的作品;他剛出道時是以台灣瀧澤秀明的稱號讓一堆小女生著迷。

但我認為他本身不管是賣相還是氣質都很有男女通殺的可能性,並不是模仿誰成名的。

他也有到對岸去發展,應該是演出不少作品吧,但一直被定位在霸道總裁的角色上,其實看多了也會疲乏。

一個先天條件這麼好的演員,本來就該像日劇天王「木村拓哉」一樣,多嘗試演出不同的角色,跨領域表演,讓觀眾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後來,邱澤回台灣發展後 (因唐嫣事件嗎? 我不清楚),終於讓大家看到他的努力及可能性,一舉在金馬獎拿下影帝,同時在之前也已經拿到金鐘獎男主角獎,雙料冠軍。

我個人是很喜歡邱澤的,也希望他能帶給我們更多不同層次的電影及電視劇,成為我們這個世代台灣電影圈的代表人物。

回到電影本身,我確實沒有很懂為何每次電影演出類似 『8 + 9』 的角色時,就相對容易得到共鳴,票房也比較容易衝高。

這感覺好像早期香港的古惑仔上映必賣,搞的大家以為香港都古惑仔一樣,後期香港電影比較多的題材就是在警匪片中間打轉。

而台灣的電影從海角七號、角頭到現在這部片,難道會賣座的電影都是類似的題材嗎? 不禁讓人疑惑。

不過日本電影也有同樣的問題,拍甚麼都好像在演日劇的特別版或動畫片,它們的戲劇跟動畫太成功,結果連電影風格都往那個保證賣座的方向靠攏。

說到這邊,就要誇讚一下台灣的戲劇,在偶像劇熱潮過去,沈澱下來後,反而造就這幾年多元題材的發展。

可能是因為現在有串流平台助陣,當台灣戲劇有足夠的預算,以及跟連結國外發展經驗後,爆發力驚人,最近都有讓人驚豔的作品誕生,而且叫好又叫座。

慢慢地我們也跟日本一樣,可以從職人劇中看到不同職業的發展軌跡及不同理念的衝擊,而不單純是在愛情上面打轉。

而從人物故事發展中所看到的社會問題,令人從中得到反思,說不定還會掀起新一波的社會運動。

最後,也期待邱澤能再帶給我們更好的作品。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奇亞幣『Chia』的大冒險

距離上次寫奇亞幣(Chia)的事才過去兩天,已經架了四台電腦起來做 Plotting,今天早上已有12個 Plots 在 Farming,為什麼這麼趕時間呢?  

今年三月奇亞幣的主網才上線,目前都還不能交易,從網路上得到的消息是「將在太平洋時間2021年5月3日上午10點開始交易。交易平台 Hotbit 已於4月20日開始交易奇亞幣的借條(IOU)及期貨」。 

到 Hotbit 看目前 XCH(Chia) IOU的價格是 868.6621 USD/枚,想趕在正式上交易所(希望是Coinbase) 交易時,手上能有一枚奇亞幣,這樣就能嘗試建構如何交易奇亞幣的流程,對此一無所知,該怎麼把加密貨幣放到交易所去交易,所得到的美元該怎麼樣匯到銀行帳戶等。

等利用手邊閒置資源能夠實際產生獲利,下一步才會用這個獲利擴充所需資源(如硬碟及外接盒),整個計劃跟合理的資源配置已經在腦中有個雛型,只待時間來驗證是否可行。

另外,前文提到加密貨幣的商業價值,後來想了下,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加密貨幣的特色是去中心化,沒有國家或組織背書的貨幣,先前講到的是壞處,但好處呢? 

因為化整為零了,今天不會有政府要凍結你的財產這種事發生。

因為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所以理論上來說,當它被普遍使用時,沒人可以沒收屬於你的財產。

從這個觀點,就又回到當初比特幣最常被人提到的功用。

1. 洗錢,髒錢黑錢貪污錢

2. 地下匯兌,針對有外匯管制國家

3. 避稅逃稅

又想到 BT 當初會多人使用的場景,違法盜用智慧財產權,但因為沒辦法抓然後又是剛性需求,所以紅極一時。

如果奇亞幣能大範圍的被人使用,那它就有上述灰色地帶交換的價值,這個地方確實是剛需。

光地下匯兌跟洗錢,產生的利益就很可怕了。 其背後的成因也是要躲避國家或組織的監管。 

所謂去中心化,反過來講就是化整為零,做非法的事讓你抓不到。

以上是自己亂想的,或許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真的會有看不到的價值存在,但我的目的還是在種幣換錢,而不是去炒幣(交易)或從事其他非法行為。

也就是說我自己定位在生產端,為何要想這麼多,還是怕沒有實際需求,最後變成空氣幣沒有價值,那就白忙一場啦。 雖然是利用閒置資源,但忙了一陣子還是希望能有所得對吧!

在此要感謝我同學介紹奇亞幣,已經好久沒有為了一件事感到興奮。

先前的美股是新嘗試,但並沒有跳脫一般的股票買賣,我們也沒有辦法有「生產」行為,只能單純的當交易方。

種幣好玩的地方在於能拼湊資源,自己當生產者,再拿去交易,然後獲利後再進行擴充。 這種商業行為跟一般工廠比較接近,只當交易方總是少了那麼點感覺。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奇亞幣『Chia』的新鮮事

前天晚上同學傳給我 Ptt上現在正在討論的事件,奇亞幣所造成的硬碟缺貨事件,引起我的好奇心。

以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都需要用高運算能力來獲得,雖然之前一直聽到有人在炒幣,而且先前唸 MBA 時,也有同學在這個圈子中,但卻因為不了解它的實際商業價值而興致缺缺。

相對於比特幣,奇亞幣是以硬碟空間及時間來獲得,不需要高運算能力,因此耗能程度相對應該較小。

重點是,進入門檻低多了,我把家中的閒置電腦整理一下,就可以跟著一起種幣。

為何叫種幣不是挖幣呢? 因為是用空間跟時間計算,感覺很像我們是農夫,硬碟空間是農田,隨著時間過去,作物是奇亞幣。這跟比特幣的礦工、挖礦工具及礦池其實都是一樣的說法。

不過昨晚我也在思考加密貨幣到底有何商業上的價值,雖然 Coinbase (加密貨幣交易所) 在美國成功上市,似乎為加密貨幣的前景掛了保證,加密貨幣間也可以互換或是換成實際貨幣如美元。

但我還是不甚明白其背後的邏輯,感覺更像是台灣以前的老鼠會,也就是所謂的「龐式騙局」。

因此,我嘗試著用不同的觀點來詮釋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希望更能說服自己加入種幣體驗潮流。

第一個觀點,像現在的 Line points 或「街口幣」,說是點數但因為能實際做消費折扣,因此我們認為它是有效力的,它背後的邏輯應是發行商後台會跟商家做消費結算,因此消費者跟商家都認同這個虛擬貨幣或點數,它的存在價值是依賴發行商的擔保。

但加密貨幣是去中心化的貨幣,利用區塊鏈技術讓其主權歸屬所有參與者,但該如何讓消費者跟商家信賴應該還是要透過實體貨幣的轉換才對。

目前有交易所可以進行加密貨幣跟實體貨幣的轉換,卻很少商家直接接受加密貨幣直接消費,我在思考是否為信任或交割上的問題。

第二個觀點,以前總說淘金熱最賺錢的不是挖礦的人,而是賣挖礦工具的商家。

同樣道理,除了交易所賺錢外,就是賣礦機或是挖礦相關工具的公司大賺錢,像比特大陸、顯卡廠商跟 GPU 廠商。

這次奇亞幣又把硬碟廠商拉進來,讓人不禁猜想,是否整個生態鏈的構成,就是由工具廠商將部份行銷費用轉為交易加密貨幣,有出海口,來帶動整個體系的運作。

當加密貨幣有實際的貨幣價值,才能帶動農夫加入,然後想辦法搶農田,讓農田價格上升,農田主再透過當中的部份獲利購買農作物,直到農作物可以被農夫以外的人接受為止。

以上的論述都是基於貨幣擔保的想法出發,像是新台幣價值的擔保就是台灣,美元就是美國,國家所發行的貨幣由該國主權擔保,因此其他國家是認同才能進行交易。

不過,像台灣是用美元外匯存底來做為新台幣發行的擔保品,那為何美元可以當作擔保品呢? 

歷史上是如何從「金本位」逐漸變成現代的「美元本位」?  這我還得去了解一下貨幣歷史,因為非科班出身,我的論點可能有誤,但確實是當下所認知的架構,希望後續能更有系統的去理解這背後形成的邏輯。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上班族到創業者的轉變

昨天跟 MBA 的同學聚餐,很高興在學程結束後,真的有團隊出來創業,聚會中有聊到過去一年來他創業的一些心路歷程。

我開玩笑的問到『從領薪水到給薪水的感想是甚麼?』 ,同學回說 『滿腦子都是公司的事,晚上都在想,眼睛一睜開都是費用支出』

他接著充滿怨氣的說『為何員工不能多幫公司想一點,時間到就準時下班,都沒看到事情這麼多做不完嗎? 』。

但我記得同學還在當員工時,也是天天抱怨主管腦袋有洞,怒批公司制度僵化以及同功不同酬等,根本不想賣命加班為公司賺錢阿!

果然,換了位置一定會換了腦袋,老闆思維跟員工思維真的大不同

其實,同樣的狀況我在幾年前也是都有,出來創業不管是哪個行業,最初的心路歷程轉變應該是差異不大,但事前的準備還是有差。

相比於我搞不清楚狀況就出來創業,第一年還摸不著方向,我這同學已經追上我創業第年的那個樣子了! 一年換三年,還是滿划算的。

之前在想,如果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怎麼做之類的,但現在的經驗就是用過去無數正確或不正確的決策時間換來的,所以說回到過去都是白搭,還是多思考接下來的事情比較重要。反思固然重要,但繼續前行信念意志力才是更重要的事。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DUV 的推手「林本堅博士」

最近因為各類晶片大缺貨,晶圓代工廠又被各大媒體熱烈討論,台積電的產能甚至都成為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對話,尤其是在車用晶片代工這部份。

除了因需求激增而導致產能不足的問題外,中美貿易戰的戰場也從關稅延伸到高科技設備禁運的制裁手段。其中一再被拿出來討論的便是 ASML EUV 曝光機。

EUV 無疑是當下最先進的曝光機,也是美國嚴格限制的半導體重要製程設備,但 DUV 曝光機目前還是可以銷售到中國去的。

其實 DUV(Deep Ultra-Violet) 深紫外線曝光機是屬於浸潤式設計,有別於當時主流的「乾式」微影技術。

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跟主流的想法完全不同,這就是創新思維,也因為 DUV 的成功,讓ASML彎道超車日本的 Nikon Canon ,到今天成為半導體製程往前推進的關鍵角色。

還記得 2002 年時,台灣新聞也曾經大篇幅報導這個讓人振奮的消息,林本堅博士就是其中的核心推手,他雖然不是在台灣土生土長,但由於高中及大學均是在台灣就讀,因此媒體就自然而然的將他視為「自己人」。

究其後續的發展,攻讀博士及 IBM 22 年的工作經驗都是在美國完成,說是美國培育出來的人才完全沒有疑議。

但難得的是,在台積電的這個平台上,是在台灣研發及引導 ASML 開發出 DUV 的設備,這就表示台灣公司是有能力引領尖端科技發展的。

如今,沒有人會有疑問,畢竟台積電已經是世界級的大公司,不斷的突破最尖端的半導體製程技術。

但在 15 年前,這就是大新聞了,所以到現在都還有印象,可見當時這個突破是多麼可貴的事情。

據悉,林本堅博士早已自台積電退休,並轉往清華大學作育英才,他也快 80 歲了,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有今天的成就,真的多虧了他們這群 70 90 歲的人打下的基礎,時代不會忘記你們,這個創新創業的精神將永遠流傳下去。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2021傳產股大驚奇

如同先前在"初論財務自由"一文中所提到,本業、股票及房地產都是資產配置中重要的一環,詳細的論述可以在"漫步華爾街"一書中得到,今天我實在忍不住來談一下最近令人驚奇的事情-->傳產股大噴發。

昨天的大盤交易量中,電子股的量體竟然低於45%,這跟以往台股交易比例電子股通常佔70%以上,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新聞紛紛打出傳產股的春天難道要來臨了嗎? 謝金河"蟄伏了卅年的反撲"來形容這波傳產股的行情,從中可以了解台股本質上就是電子股的形狀。

中鋼很不可思議的昨天拉了一個漲停,印象中中鋼還是熱門股的時代應該追溯到我大學(2005)剛畢業時,當時很多研究所的學長都去中鋼報到,在當時中鋼是穩定錢多的代名詞,但好景不常,從2010年至2020年,中鋼應該落寞了整整十年,如果有買中鋼股票的就代表套了十年。至於這波的反撲是單純資金行情還是鋼鐵產業真正迎來景氣循環呢? 是美國推出的基礎建設方案影響還是台灣本土資金及產業回流的現象,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航運股更是黑馬中的黑馬,貨櫃三雄於昨天收盤後,市值都進入了台灣前50大,航運一樣低迷了十年,去年的疫情竟然讓航運股谷底翻身,法人分析的目標價一調再調,彷彿是航運股裝上了台積電的翅膀一樣,2020年是半導體股的時代,2021會是航運股的天下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

金融股2020年悶了一整年,2021年的開頭還是低迷,農曆過年後像吃了大補丸一樣,像是突擊隊的速度,景氣復甦的訊號讓金融產業的前景轉向樂觀,各家金控第一季的財報表現也都在水準以上,又因為近期台股每日交易量都有4,000億元以上的水準,證券相關類股更是一飛沖天,昨天的元大金控在外資的賣超下,照樣上演飆車戲碼,股價飆漲到以為是元大"電"而非元大"金",又是一個大驚奇。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饑餓遊戲』自由的代價

很多年前,曾耳聞這個系列電影風靡一時,但當時人在英國唸博士班,最後關頭幾乎是把外界的干擾降到最低,因此很多當時的事物都是似曾相識而未知。

終於在 Netflix 上面看到了前兩集,曾經的反抗區被壓制,每年挑選一男一女來參與自相殘殺的遊戲,這個簡單的故事背景,揭開了系列電影的序幕。

女主角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勇敢,沒有甚麼人生來就是「勇士」或「領導者」,在種種不利的環境及艱難的挑戰下,先嘗試當「領導者」,然後再慢慢蛻變才是真理。

當然,這個過程就跟很多小說塑造勇者或智者的方式雷同,因為它本身就是小說改編的,但 PTT 電影板上,有人說這個系列電影就是二流的小說造就一流的電影,這就要感謝該電影的編劇跟導演了!

看完頭兩集的觀後感,覺得第二集的整體節奏感跟故事編排,遠勝第一集,用很多隱喻的方式說明人民自由被壓抑的不滿情緒,革命的時代又將到來。

到底怎麼樣的環境及氛圍下會造成人民『主動的反抗意識』,這不禁令人想再去跟「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做個對照,有機會再來做這個功課。

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由『下町火箭』看技術創業的困難

很久以前有聽過這本小說的同名日劇,但一直沒有機會看,最近從圖書館借了原著小說來看,薄薄一本卻讓我迫不及待想把它看完,太精彩了!  

成年男人到底還能不能有所謂的夢想?

從家庭、工作及個人的視角出發,一起奮鬥的同伴卻無法理解你的想法,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觀點,種種因素交雜在一起,這就是人為何複雜的原因吧。

日本人真的很會描述這種熱血的場面,從學生時代的運動漫畫到成年人的事業理想,滿心的理想及無限的熱血,但現實卻很骨感。

這本小說也提出主角曾經動搖的那一瞬間,很佩服作者能用極短的篇幅讓讀者有代入感,看完後我也想問 「你的火箭會升空嗎?

主角原先是研究員,技術本位,因故被迫辭職回去接家業,對實體經濟一竅不通,為了公司經營傷透腦筋。

這部份我有同感,在學術界或擔任研究員專注研究或技術開發,跟創業或經營事業所面對的人與環境複雜度大不相同。

原本是每個月穩定進帳的薪水,只要煩惱技術或產品問題,變成每個月要付錢出去,產銷人發財都要管,這個轉變也是個大考驗。

主角的老婆本來也是研究員,後來受聘為教授,她跟主角離婚前說:「現在的你既沒有夢想,也沒有希望,你整天只想著錢的事,我不希望自己未來的人生都必須跟這樣的人一起生活,我也不願意再欺騙自己。

在主角前妻的眼中,放棄研究者的道路,成為中小企業經營者的伴侶,是從浪漫主義者淪落為現實主義的落伍者。

書中老闆對員工說:「我認為工作就像一棟兩層樓的房子,一樓的部分是為了養家餬口,賺取必要的錢,為了生活而工作。

但如果只是為了這個目的工作,就太沒意思了,所以我認為工作必須有夢想,這就是二樓的部份。

只追求夢想無法填飽肚子,只填飽肚子卻沒有夢想也很無趣。你應該也有希望我們公司變成什麼樣的夢想,這些夢想去了哪裡?」  

這段話某種程度對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但我在創業的過程也常常跟自己對話:「我的夢想去了哪裡? 我創業的初衷怎麼變調了?」

人的理想在現實的壓力下,每次小小的妥協,都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說是變成熟,倒不如說是變的社會化及麻木了。

員工回應主角: 「我能夠理解老闆的夢想,但內心也浮現一個大問號,老闆有沒有想到我們,誰受得了老闆為了追求夢想經營公司,比起夢想,薪水、福利及獎金是不是更重要? 」 

主角回覆:「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身為引擎製造商的夢想和尊嚴的問題,靠智慧財產的生意賺錢的確很簡單,但並不是我們所做的生意。

我們開發的專利是為了運用在自家的商品上,一旦開始用輕鬆的方式賺錢,就會覺得製造商品太傻了,根本做不下去。」

人在面對賺快錢的誘惑中,到底有多少人可以不改初衷堅持原本的想法?  

員工說:「很抱歉,我工作不是為了興趣,我們必須養家餬口。」

並不是所有人在工作上都有夢想的,更多的是當成賺取生活的費用。

這種心態應該也能理解,否則面對老婆小孩的需求,難道一句為了夢想而戰就能解決嗎?

成年人的煩惱絕對不止以上這些,但也把我們的困惑及煩惱都表達出來。

最後,該問自己的是,內心真的想要的是甚麼,條件是否允許你克服萬難繼續前進,不管怎樣的決定最終都有取捨。

有得必有失,只是在深夜裡跟自己對話時,是失落還是滿足的差別而已吧!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窮查理的普通知識』重點摘要

這是一本讀一遍也不夠的書,我擷取了「查理‧蒙格」在書中說的話,這些是看的當下,深深有感的片段。

有機會要再多讀幾遍,作者的論述對我有深深的啟發作用。 

以下為「窮查理的普通知識」重點摘要:

「投資相當於賭馬,要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二分之一,但賠率是一賠三的馬。

尋找的是標錯賠率的賭局,這就是投資的本質。

你必須擁有足夠的知識,才能知道賭局的賠率是不是標錯了,這就是價值投資。」

跨領域知識的重要性,終身學習。

「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

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中說: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有句諺語說: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某些受過教育而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激勵機制的驅動下,卻有可能有意無意做出不道德行為,以便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而且還會找藉口。」

「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 => 代理成本。」

「與有底薪的業務員相比,單純拿抽成的業務員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從另一方面來說,無底薪的業務員工作績效會更加突出。

因此,企業在制定業務員的薪酬制度時,往往面臨兩難的選擇。」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一個人只要假裝擁有某種身份、習慣或者結論,他自己通常就會信以為真。」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造成的維持現狀偏見,會對健全的教育造成莫大傷害。」

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妒忌。

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何謂法匠?

近日因為勞動局開罰事件,引起現任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發言抨擊為『法匠』,這篇文章我個人覺得滿有道理。

以前也曾看過黃珊珊當市議員的質詢影片,她應該是少數比較符合人民想像中的代議士角色,至少發言上是合邏輯的。

像這樣的議員應該多一些,或者是說立院的立委,如果能力平均值往這邊靠攏一些,估計台灣的政治會更上一層樓。

少數作秀的我們就不說了,越看越難過,而且還是在我的選區!

這也就是政府需要被監督、要建立成熟的公民社會原因之所在。

黃珊珊說:「自己讀法律也當律師,但她這二十多年來最討厭法匠,因為太多法官或公務員只死守著法律,讓很多民眾受到傷害。

所以自己從政的初衷,就是希望百姓不要再因為不懂法律受到傷害,尤其是食古不化的官僚。」

她認為有些民眾真的是違法該罰,但有些是因為公務員有不敢擔當,先罰了再說,讓民眾再去訴願就好的心態,這也是以前當議員幾乎每天跟市政府辯論的內容。

很多事情需要依法行政,但是依法行政還是有很多原則,這個案例就很明顯是那個員工故意利用婚假,想要從中得利,顯然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銀行只給一次婚假。

勞動局完全沒有考慮這種權力濫用的脫法行為,只憑勞基法就對銀行裁罰,就是法匠,「不知變通、不查證也不考慮各種情節緣由,有如恐龍判決,是會傷害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

法律是為人民存在的,不是被人利用得利或傷害他人的,「依法行政當然重要,但是死守法規不知變通,才是真正的災難!


以上發言中,「法官或公務員只死守著法律」這句話,我解讀為怕犯錯。

其實不管是在求學或工作中,越是循規蹈矩的人,越難跳脫束縛,因為他們就是按照體制內的規矩存活下來的。

所以在做事時會先確保自身無恙,不會犯錯,這並不是說完全不用思考,而是說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去做事,超過或有模糊地帶需要進一步討論時,因為有出錯的機會,自然會選擇往後退,這就是慣性。

在工作上也是,怕犯錯,不做不錯,就會越限制住自己發展的空間,更別說離開體制這種想法。

在求學階段越不照規矩來的人,在工作時越有可能跳脫體制自行創業,這也是一種慣性。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再戰管理博士班

先前去唸在職 MBA 已經被長輩唸到不行,甚至我爸還說一直唸書是在逃避現實,這點我都不理解邊工作邊唸書算哪門子的逃避現實,長輩們好像不太吃「終身學習」這套。

MBA 畢業後,心中還是有繼續進修的念頭,在去年 10 月又報考了管理博士班甄試,但很遺憾的落選了,該單位只有一個名額,看來我的競爭力不太夠。

因此,今年的博士班入學考試,決定找錄取名額比較多,而且相對比較近的學校報考,希望考試委員看我如此有心,給個機會讓我繼續「終身學習」吧!

本來對於唸這個學位有一些想法,但現在倒是認為盡力去做即可,跟當年去英國唸博士班一樣,選定目標盡力衝刺,先別想畢業後能幹嘛,而是先想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甚麼。

最近在看一本「窮查理的普通知識」,雖然我覺得翻譯的不是很順,但不減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一直以來世人皆知「華倫‧巴菲特」,很少人知道他還有一個很威的合夥人「查理‧蒙格」,這本書就是他歷年的演講稿跟相關討論。

基於現在看說教的書越來越不耐煩,上次看「漫遊華爾街」也是快速翻過去,但這本書卻是越看越愛,作者確實用他那與眾不同的想法帶給我一些啟發,也越堅定我想「跨領域研究」的信念。

或許有一天,當我管理博士班能錄取也畢業後,還能繼續攻讀社會學或智慧財產相關的課程,最浪漫的想法是可以跟自己的小孩一起上學及讀書,這也是很美妙的!

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

我與小說的不解之緣(四)

當兵後,透過「起點中文網」看過很多小說,但至今讓我想一看再看的應該就是「更俗」寫的系列,雖說像「凡人修仙傳」等小說,也都有在追,但不會想再看一遍。

更俗寫的小說為何能讓我想一看再看呢?有幾個因素:

一、是它滿足了小說最基本的需求:娛樂。以幽默風趣筆風跟緊湊的節奏,讓人想一直看下去,而不是因為太想要寫實或描述一些細節,而讓讀者有不耐煩的感覺。

我覺得這應該是網路小說的特色,畢竟一天一更或兩更,要吸引讀者娛樂性必須要足夠。

二、是帶我了解對岸特殊的政治制度,說真的不看小說還真不知道,市委書記比市長權力來的大,省委書記也比省長大,省長管經濟,書記管人事。

這對於在台灣的我們完全是新的感受,畢竟台灣的政治制度所帶來的官本位思想沒這麼重,邊讀小說邊認識不同的政治制度與思維模式,很受用。

三、是作者在經濟、商業、產業與對城市建設及教育文化的見解,更是讓我覺得值得贊嘆,而他後來寫的歷史架空小說跟玄幻小說, 也展現了在軍事上的想法,我常在想這位作者到底是花了多少時間在構思整體大架構以及收集相關資料,只能佩服。

我也從作者的主角行為模式中,學習到很多思維方式。唯一比較讓人疑惑的是,幾乎每本小說的主角都是種馬,這可能也是網路小說的一種特色。

然後『裝逼』的場景一再出現,永遠都是旁人不知道主角身份,看低他,然後被打臉,這種爽文看了是讓人開心沒錯,只是難以想像現實中有這麼多類似的場景嗎?

以更俗撰寫的現代小說來說,我看最多次的應該是「重生之官路商途」,然後「重生之鋼鐵大亨」及「大地產商」,在這幾本書中,針對電子產業、鋼鐵產業及房地產等,都有深刻的描寫,邊看小說彷彿自己也是在時代的大洪流中跟著主角一起前進,這種感覺真好。

但可惜的是,「重生之官路商途」因為跟起點的合約糾紛,草草結尾;「重生之鋼鐵大亨」也因為當時的網路言論管制,被迫提早結束。

他的歷史架空小說及玄幻小說,下次再來討論,玄幻我應該也看了好幾次。

久違的運動聚餐

上週末跟大學同學相約到台南跟高雄,一方面是因為一個同學的小孩滿月,另外就是趁機聚餐閒聊。

本來都已經訂好星期六一大早的「普悠瑪」直接到台南車站,便宜又方便,誰知道當天早上睡過頭,起床看到時間已經離發車不到 15 分鐘,匆匆忙忙的起來梳洗及準備行李,最後只能搭高鐵才可以在約定時間前抵達台南。

想到多花的車錢就心痛,但還好有順利赴約,非常愉快的聚會。

中午就先到高雄同學家附近的餐廳用餐,還好餐廳內有非常不錯的親子遊樂設施,所以才有機會讓我們四個中年男子有機會好好坐下來閒聊。

重頭戲是稍後的「羽球館」打球,很難想像吧,從台灣頭搭車到台灣尾,結果重點行程是到「羽球館」打球。

痛快的打了一個半小時,洗完澡後神清氣爽,又安排到一間不錯的餐廳用餐,繼續閒聊,這種運動兼聊天的模式,是我覺得最能放鬆也最喜歡的方式之一,以後有機會還是可以多多益善。

當然,晚上用完餐後,又繼續到朋友家喝酒聊天,然後才在凌晨前結束一天的行程,返回台南的朋友家住。

很緊湊的時間安排,但卻很爽,因為感覺像回到大學時期,打完球就天南地北的亂聊。

雖然一下子就已經畢業十六年,我們在晚餐時也約定,希望今年可以來一場重返學校之旅,順便當作是同學會吧!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創業前該做哪些準備?

昨天聽到研究所的學長說另一個大學長要出來創業了,內心第一個想法是,幹得好終於要出來闖盪,但冷靜下來後,覺得創業前還是要先有一些準備,轉眼間我也創業六年多了,中間的風風雨雨現在回頭看也只剩回憶,當然從中我確實也獲得了許多用時間金錢換來的經驗,這很難從書本中習得。

如果回到六年多前,甚至是七年前,我會提醒當時的自己哪些事呢?我應該會跟『』說,心不要急,不要想一步到位,花錢要謹慎,每一筆錢必須確認是值得花或是說沒有別的選擇才花。然後,提醒『』要會看財務報表,每個月或每季檢討財務狀況,用人要謹慎,然後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扛起來,別找理由偷懶

再來就是創業前的心理準備,我覺得要告訴自己已經沒有穩定的收入了,每月薪水初期能夠應付生活所需就好,要有好的心態去應付有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關,不管是公司還是家庭,甚至是自己的健康。最後,別忘記創業的初衷,有些事情可以妥協但有些事不行,永遠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些甚麼,加油!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論在職進修的感想

昨晚剛好有大學同學詢問申請博士班的事宜,順便跟他聊了一下。

我最近也想要去申請博士班,雖然我要申請的是管理博士班,而我同學要申請的是理工博士班,但內心的想法應該是雷同的。

同學說是被長官點名去進修博士班,剛好他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他不得不去。

唸過在職 MBA 的我,給出的提醒是要注意時間分配,在職進修最累人的不止是課業,更是在工作、家庭跟進修三方面的分身乏術

一心多用到底是好是壞,關鍵還是在於最原始的動機為何。

面臨四十大關,很多人心裡都會焦慮不安,卡到位置的擔心長官不喜歡,改天就下臺一鞠躬;沒卡到位置的,盤算何時能上位,再不升上去,專業能力還能撐多久。

因此,走出去在職進修,擴展自己的視野,先行動後思考,也是一個不算差的選項。

並不說是學歷有多重要,事實上周遭的人大多已有碩博士學位。

但人越活越久,當外在環境或條件都沒有新的變化,那思維就越容易僵固,有些人說這是舒適圈,但或許也是能力陷阱

像我惰性這麼強的人,就需要更強的推力跟拉力,才能繼續前行。

我是用好奇心跟終身學習來說服自己,先有強烈的動機後再行動,最後拼執行力完成它。

想辦法讓自己扮演那個想要的角色,久而久之,思維跟行為模式就會漸漸轉變,做什麼最後都會像什麼。

但如果內在動機不強,只是被動地去執行自己並不完全認同的目標,到最後也是滿腹怨氣而已。

所以在職進修前,先想辦法強化內在動機,然後再行動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內心踏實才有夢想成真的一天。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我與小說的不解之緣(三)

初次接觸對岸的起點中文網,是從退伍後到某家公司上班開始的,當時整個心思都撲在出國唸書這件事情,事實上從研究所的第二年到當兵時準備留學文件跟送申請,一直以來都是在跟時間賽跑,總希望能夠無縫接軌。

人很奇怪,回頭看都覺得不差這一年兩年,把事做好比較重要。基礎打好其實更有利於後續發展,但在當下就希望很多事能速成,連半年都不想拖到,這或許也是跟成長背景與環境有關吧! 

剛退伍,一邊上班一邊準備出國的文件,在這個時空背景下,我又重新回到小說的懷抱。

為何說重新回到呢? 看小說的習慣在研究所時幾乎全部中斷,當時讀論文寫程式都來不及了,根本沒心思看小說。

當兵時期也因為出國的壓力,沒有重拾讀小說的熱情,但這個狀況終於在退伍後,徹底改善。

有次跟上班的同事閒聊,發現他也很愛看小說,當時就建議我去看一下網路小說的網站,起點中文網,並推薦了我一部小說,到現在都還記得它的名字:「慶餘年」,現在都改編成電視劇了。

從此之後,就跟網路小說結下不解之緣,很高興從 25 歲到現在,這十幾年都有它的陪伴。

接下來會陸續分享這幾年看過最有印象的小說。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清明連假的噩耗

清明四天連假,原本想要輕鬆渡過,最後一天才是掃墓的日子,誰知道第一天就出了台鐵的火車出軌事件,死傷慘重,台灣突發事件死亡人數超過50人的情況應該屈指可數,這再次提醒了我們別輕忽細節,一個疏忽就是幾十條人命。

衷心希望此次事件後,別再有下次了!   一起為死者祈福。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