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21再見,迎接2022!

昨天跟風,跟老婆到市民大道上去看了場 101 的煙火秀,因天候不佳,坦白說沒甚麼看頭,純粹是去湊個熱鬧罷了。

這是艱難的 2021,整年一直在跟疫情抗戰,終於平安度過,在身心方面也得到很好的休息,從讀博士到創業,中間還跑去唸了個 MBA,馬不停蹄的方式,雖說在短時間內讓我達成許多想做的事,不管好壞都經歷了一遍,但在 2021 年因疫情而暫時喘口氣時,才發現身心都已不堪負荷。

身體其實早幾年就不斷的發出警訊,但因為時間匱乏的緣故,我始終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在2021 年終於能全方位的休養。

而心裡的倦怠感也已經好多年了,在 2020 年底終於有個轉折點,也在去年得到喘息的空間,這時候才懂得為何總有人說要留一段空白時間給自己,別總是填滿它,沒有彈性的下場只是讓自己更沒有效率,跟這幾天讀的「匱乏經濟學」說的一樣,寬鬆會帶來更多的好處。

人生總有起落,反而是在低谷時才會仔細思考生活方式是不是自己要的,因為這時才有空閒的時間吧,在一個角落裡療傷,然後養足精神重新出發。

有了挫敗,也讓自己更成熟一些,有時候我覺得人還是要一直挑戰,不要怕犯錯跟失敗,這都是養份也是「終身學習」的重要關鍵,只要做好「風險管控」,就勇敢的往前走吧!

期許 2022 平安健康,然後在管理好風險的情況下繼續勇敢挑戰,跳出自己的節奏感,別盲目跟隨主流想法而喪失自我,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匱乏經濟學』匱乏的思維模式

從上次看到好書介紹到實際借到這本書,又過了好幾個月,還好這本書的內容沒讓人失望,收穫頗多,讓我來為這本書做重點摘錄,希望以後能快速回想重要的內容。

經濟學就是在研究如何運用我們有限 (稀缺) 的管道和資源,來達成我們的欲望。

匱乏會擄獲我們的「專注力」,這帶來小部分的好處:我們對於迫切需求可以做比較好的處理。

但它也讓我們付出代價:我們忽略其他該關切的事,處理生活的其他部分也會比較沒效率。

心理學家也曾在較嚴謹的實驗中研究過「完成期限 (deadline)」的好處,其中一項研究裡,大學生受雇用以較長的期限來校對三篇論文:

實驗組是三個星期後交回所有論文;對照組則是時間較為匱乏的,必須每星期交回一篇校對過的論文,總計同樣是三個星期完成。

完成期限較緊湊那一組比較有「生產力」,一旦時間短暫,你就會想要充分利用時間,不管是用在工作或是享樂。

我們把它稱為「專注紅利 (focus dividend)」,這是匱乏俘虜心智所帶來的「正面結果」。

專注在一件事上表示會忽視其他事情;我們都體驗過,當我們專心讀一本書或是看電視時,沒注意到旁邊的朋友問話。

專注的力量同時也是關閉隔絕其他事物的力量。我們說匱乏「聚焦」,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匱乏引發「隧道效應」:注意力只能集中於處理手邊的匱乏。

隧道效應所引發的是隧道視野,也就是在隧道裡面視覺範圍變狹隘,讓我們對裡面的東西特別專注,完全看不到隧道外的事物。

「專注」是一種正面價值:匱乏讓我們專注於當下似乎是最重要的事;「隧道效應」則不是:匱乏讓我們視野窄化而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

對匱乏的專注是不由自主的,也因為它會俘虜我們的心智,所以它也會損害到我們對其它事物專注的能力。

忙碌的業務主管不是在她努力準備關鍵提案的過程出狀況,而是在她扮演母親角色的時候。

學生出問題也不是在他設法籌措學費的時候,而是在他想專心準備考試的時候;而低薪員工出狀況也不是家裡的財務管理,而是在職場供應餐點的時候。

核心假設:因為對匱乏的專注是不由自主的,也因為它會俘虜我們的心智,所以它也會損害到我們對其他事物專注的能力。 

這邊使用「認知頻寬」來衡量我們的運算能力,以及我們專注、做出正確決定、遵守既定計劃及抗拒誘惑的能力。

當我們持續受到隧道效應的吸引,匱乏將佔用認知頻寬:匱乏會直接窄化認知頻寬。

認知頻寬被匱乏佔據 (被課徵稅負),匱乏不只是降低流動智力,還會降低自制力。

所有的人,當他們變窮時,「有效認知頻寬」會變窄;我們必須擴大對匱乏的定義:擁有的東西太少 (時間、金錢、卡路里),則必須用更少的心智資源來應付問題。

匱乏不只導致我們過度借貸或無力投資,它讓我們生活的其它面向變得更綁手綁腳;也讓我們變得比較笨拙及更為衝動,用較少的「流動智力」和較弱的「執行控制力」來應付生活,這也造成生活變得更加不容易。

以上的內容,不用我多說,幾乎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遭遇類似的事情,當我們專注在某件事的時候,往往會對其他事物視而不見,或者是說知道有甚麼事發生,但完全沒放在心上,這就是「認知頻寬」被佔據了。

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當我們運用時間的匱乏來獲得「專注紅利」,並藉此提高生產力時,也引發了「隧道效應」,損害到我們對其他事物的關注能力。

要怎麼利用「專注紅利」,而且盡量降低「隧道效應」的影響,就得要養成習慣來保持「有效認知頻寬」。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富國的糖衣』重點摘要 (上)

最近看了幾本書,「富國的糖衣」就是其中一本會讓人改變觀念的書,我本來也是傾向「自由貿易主義」,對於政府的一些關稅保護或補貼政策嗤之以鼻;原本認為讓市場來提高公司或個體的競爭力是最佳選擇,殊不知這也是陷入迷思。

或許是長久以來被歐美先進國家洗腦的緣故,總以為「高度競爭」及「自由貿易」才能讓企業保持活力及高效率,但作者用歷史的富國發展脈絡告訴我們,這一切都不是原本想的那樣。

不管是個體或企業,都應該在其幼年或幼稚期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培養足夠的競爭力後,再慢慢的面對挑戰與競爭,並從中獲取養份漸漸茁壯。

以下是本書的部份重點摘要:

1841 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批評英國自己透過高關稅和大量的補貼方式,攀上經濟的巔峰,卻鼓吹其他國家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他指控英國在到達世界經濟巔峰的地位後,一腳「踢開梯子」,也就是過河拆橋之意。

這是相當顯而易見且聰明的做法,任何人只要達到卓越的巔峰,便會踢開讓他達成目的的梯子,以防止其他人跟上來。

富裕國家藉由迫使貧窮國家實施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政策,已經是踢掉梯子,過河拆橋了。

已經穩固的國家不希望其他國家循著他們過去成功的模式,也就是採用國家主義政策 (例如關稅、補貼、限制外國貿易) 而成為競爭者。

對開發中國家來說,自由貿易根本無效,在「保護主義」進口替代工業化這段期間,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成長率是實際自由貿易時代的兩倍。

根據「自由貿易理論」,每個國家都會有某些產品的「比較優勢」,也就是比其他國家更擅長生產某些東西;國家較為密集利用其較富足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也就是比較優勢所在。

如資本較勞動相對富足的德國,可以比瓜地馬拉生產成本更便宜的汽車和填充玩具,但若把生產要素投入汽車工業,因其生產過程較能密集利用資本,會更有利。

儘管瓜地馬拉在汽車和填充玩具的生產效率都低於德國,仍應專攻填充玩具,因其生產過程利用勞動力多過於資本。

一個國家越是奉行其「比較優勢」的先決模式,消費能力就越高,可能是由於自身生產量的增加 (本身具比較優勢的產品),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和專攻不同產品的其他國家增加了貿易量。

當企業能自由選擇時,會合理地專攻本身相對擅長的領域,並與外國業者交易。

以上結論是根據「生產資源可以在經濟活動間自由移轉的假設」;這假設意指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釋出的資本和勞動力,能立即且無須耗費成本的被其他經濟活動吸納,經濟學者稱之為「完美要素移動性」,貿易模式的調適不會造成問題。

但這個假設成立嗎?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我只是好好生活,工作竟然變順了』重點摘要

作者在求學及工作的過程中都很順利,但卻發現生活跟她的期望越來越遠,直到健康出了問題才徹底檢討自己的方向,這本書就是用來協助跟作者有類似問題的人們,提早發現、盡早解決。

疫情發生後,反而有更多的人思考起工作的意義,如果是經濟上的需求,那就不用想太多;但如果只是為了成就自己外在的標籤而工作,那就值得看一下這本書,反思自己的人生。

當然,作者講的也並非完全符合每個人的狀況;舉例來說,假設你現在上有老、下有小,每天活的都跟「三明治夾心」一樣,那可能連停下來思考的時間都沒有,畢竟需要你努力工作賺錢的人太多了,這時你是為了其他人而努力工作。

或許你會問,那健康呢? 很多朋友都會說一句:「為了家庭阿,沒辦法。」但他們可能都沒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幸倒下來,那麼誰可以來接這一棒? 

本書的重點摘要如下:

為了行動而採取的行動,可能會讓你在當下感覺良好,但卻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浪費你去建立讓自己開心的事業的時間。

不努力就不會有今天的你,但當它影響到你的健康和快樂時,就得要考量優先順序了。

在生命走到盡頭時,人們不是希望自己有更多成就和賺更多的錢;相反地,他們後悔花了太多時間工作,沒有忠於自己,也沒有讓自己快樂。

本身的狀況或優先考量改變了,曾經有「成就感」的工作現在卻只是「壓力」的來源。

擺脫傳統的標準,自己的成功自己定義。

就像你會改變一樣,讓你感到快樂和有成就感的事物也會改變;正常來說,每隔幾年就要重新定義成功。

如果你不先照顧好自己,那就無法在工作上發揮最好的本事。

設立界線讓我們能夠在心理、生理和情緒上都把自己照顧得更好,跟那些未設立界線的人相比,你會感覺更良好,也會更受到尊重。

要是你每天工作十個小時,回到家之後又繼續工作,那麼不是你效率太差,就是工作量太多。

想像二十年後的自己,未來的那個自己會叫你怎麼做?

他會叫你再堅持一下嗎? 還是他會說你已經浪費夠多時間了,鼓勵你去探索其他選擇? 他會叫你現在辭職嗎? 還是繼續留在這份工作,同時去探索其他「比較不切實際」的熱忱? 也許他會督促你好好考慮自己創業? 

問完未來的自己這個問題後,請靜下來傾聽,通常答案很快就會出現。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硬要跑起來,還是跑的動

昨天又跑去打球,跑跳的次數明顯多於上週,雖然多數人會用年紀大來當成「自己無法繼續打籃球」的藉口,但我就是捨不得這項從小玩到大的運動。

經過兩週的試驗,證明只要別太爭強好勝,先以運動流汗為主要目的,還是可以慢慢打起來的,但盡量避免受傷,現在一受傷可能不容易復原。

看到場上有個熟悉的面孔,他是幾年前就已經六十幾歲的阿伯,想不到還奔馳在球場上;多年前我曾對他一把年紀還能「即停跳投」跟「變速切入」感到讚嘆,畢竟人的膝蓋也是有使用壽命的,不過這也讓我了解到,只要身體保養的好,一切皆有可能。

能再次在球場上跳起來的感覺真的很美妙,以前習以為常的事,現在是如此難得,要珍惜每次打球的機會,得來不易。

人生走到這個階段,有太多的事要兼顧,常因為要追求某些目標而放棄原有的習慣,但有關於身體健康的事,應該還是要盡可能的維持住,不只要活的久、還要活的好,身體健康一切才有可能。

當下看似困難的目標,理論上都可以透過拆解成無數個階段性任務來慢慢達成,其主要因素就是「時間」以及「健康」,老話說慢慢走才走的快,現正在領悟箇中道理。

設定目標、時間安排、身體健康以及自律,是一生必修的課題,而我卻在人生已過了一半才慢慢領悟其重要性,希望下半輩子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貨櫃三雄及面板雙喵回神了!

經過了好幾個月的低檔,貨櫃跟面板被借券賣的亂七八糟,放空空到極不合理的價格,其實這時就是撿便宜的時候,但又因為恐懼讓大多數人不敢出手,等到情勢明朗時,已錯失最好的時機。

到目前為止,貨櫃跟面板都已經從底部反彈超過30%,而這只是剛開始而已,持有股票超過一年回頭看,就會感受到投資人或機構的決策有時確實是非理性的,恐慌情緒會漫延,這時就要考驗投資人的心理素質,到最後才會發現選股跟技術面都是輔助,重點還是心態能否經歷反覆的考驗,以及資金來源是否穩定等。

2021年已經到了最後一個月,很快的又過了一年,年中時都說要明年見真章,現在很快就等到了,拭目以待。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九局下半落後,能否逆轉勝?

繼上次的豁然開朗一文後,我該斷捨離的應該是自己的負面情緒,上週末打完球後,不知道是不是找回熟悉的感覺,自己的情緒又開始轉向正面思考,接下來就是盤點接下來要開發的產品內容以及行程安排,讓我九局下半打出逆轉勝吧!

人在順境的特質很難表現出來,但遇到逆境就很明顯,我自己遇過幾次碰壁很想放棄,但又堅持下來,照理來說我應該很習慣這種狀態,只是這次的逆境還是讓我又停滯不前了半年,我好像每次都這樣,卻學不乖。不過目前的心態確實調整過來了,慢慢來或許走的更快,這句話有點道理,做自己時間的主人,堅定目標達成任務是專業的表現,也是到目前為止我最大快樂的來源之一。

迷惘人人都會有,我就是碰壁時就開始想找藉口閃躲,醒悟過來後又覺得浪費時間,但換個想法,這也是讓自己調整心態以及保持健康的方式之一,跟走平衡木一樣,如何在保持身心健康的情況下又穩穩的往目標前進,每一步都是關鍵。

謹以此文留給以後的自己,當又碰到低潮或碰壁時,能否再仔細思考,別總為自己找藉口,但適當的休息是需要的,當中的平衡請好好掌握。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雪球-巴菲特傳』 重點摘錄

不管做甚麼事都講求『安全邊際』,投資當然也不例外。

投資就是「延後消費」,先拿出錢以便日後回收。

投資只需要問兩件事,一是可以回收多少,二是何時可以回收

利率 (借貸的成本) 就是『何時』的代價。

利率」對金融的作用相當於重力對物體的作用。

當利率變動時,房屋、股票、債券等所有金融資產的價值隨之變動。

影響人們行事的一大因素,在於他們拿的是一張「內在成績單」還是「外在成績單」;能安於內在成績單,對你有好處。

子女年幼時,父母看重什麼他們就學到什麼;如果父母看重的是外界對你的看法,而不是你的行為,你會追求一張外在成績單。

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而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自己當老闆,我不要別人指使我做事。

不要老是想著買入時的股價,不要不經思索就急著賺小錢。

除非很有把握,否則不要為別人的錢負責。

員工可以分享他們付出勞力所創造的利潤,但他們必須對雇主負責,而且當企業價值提升時,只有雇主能從中獲利。

當然,假如員工購買公司股票,他們就成為公司股東,和其他出資者成為合夥人,但不論持有多少股票,只要他們仍是公司員工,就必須為自己的工作成果向雇主負責。

當你和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會向上成長一些;反之,如果你和比你差的人在一起,很快就會往下掉。

登山後,豁然開朗!

登山後,又好一陣子沒發文了,邊看邊想下一步該怎麼走,直到昨天大概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其實自己的行為比內心更早反映出來真實想法,人有時不該欺騙自己,斷捨離很難,但虛度光陰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先前念書時常會把沉沒成本掛在嘴邊,但事實上當自己面對抉擇時又容易想不清看不明,這也是我個性上的一大弱點,優柔寡斷。最近反省過往行為,就是太愛說"順其自然",明知道不合理或不可為的事,卻因為害怕麻煩而無法提出反對意見,這樣的模式很容易讓事情一步步走向最糟糕的發展;偏偏自己又無法斷捨離,只能透過時間來淡化許多事情,再回頭來處理,現在想想真的很沒有效率,但這就是我。

在這段時間,除了調整身體的健康狀況外,不斷的校正方向以及問自己到底想要甚麼,發現我還是難以忘懷那"從無到有"的感覺,不論是產品開發還是創業,持續做有價值的事應該是我一生的職志,而非只是沉沒成本或賺錢的考量而已。這邊一想通,其實很多事的安排就很清楚,這才發現先前其實都已經做了安排,行為真的能反映出真實想法,而我已經在路上。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