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甚麼是累積性的工作內容

最近又快到期中考週,我除了準備上課的教材外,同時思考期中測驗的題型,並著手微調接下來上課的方向;想跟去年有所差異,否則可能會有學生直接參考學長的報告,失去自己練習的機會,那就可惜了。

當我在查一些資料的時候,剛好看到自己十幾年前發表的文章內容,靈光一閃,這剛好可以做為補充教材的一部份,甚至可以當成期中測驗的出題方向,畢竟跟我現在教學的內容是強相關。

為什麼一開始沒想到呢? 原因是有些文章的內容,隨著時間過去,連我自己都記憶模糊了,甚至今天找到的這篇,我完全沒印象有發表過,真的忘了。

於是,我又翻箱倒櫃地把以前寫的程式跟投影片都找出來,把素材準備好後,腦海中就開始在思考該怎麼重新整理,才能讓學生可以吸收。

授課的初衷還是希望學生能夠真的學到東西,所以即使有很多內容想要分享,還是得掌握節奏跟進度才行。

不過當我看著多年前整理過的文章,心裡百感交集,想不到十幾年後還能用上當年努力的成果,我以為它們已經完成使命,就此塵封起來了;想不到它們還能重見天日,並且對別人有所幫助。

或許這就是具累積性的工作內容,曾經的努力不會白費,而且可以在重新整理後,展現出它們應有的價值。

其實我早該這樣做了,但一直沒有開竅,找不到切入點來把過往累積的成果重新整理起來,透過這幾年授課的經驗,才慢慢地有一些想法湧現;透過實際授課、反覆迭代的情況下,或許真能有一些自我的突破。

等這學期課程結束後,再來思考如何讓它們更完整一些。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態度(二) 人生哲學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樂觀的人生態度

樂觀的人生態度比什麼都重要,快樂和財富多寡的關係並不大,它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

快樂來自於家庭的和諧,夫妻之間的矛盾要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解決。

除了樂觀的天性外,作者提出在四個方面對過得幸福有所幫助:

1. 不斷地接受教育,與時俱進。學習,獲得新知,了解世界的發展本身就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終身學習很重要。

2. 有理想並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人無理想,就會厭倦當前的生活,快樂也就無從談起;有理想卻不採取行動、不去做,又會失望、苦悶。因此,有理想和身體力行相輔相成,同時具備就是快樂的泉源。

3. 與人相處共事,盡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4. 看透人生,人最終必須看透很多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體會到這一點。


幸福的來源

幸福是一種感受,而且是和一個人生活的環境相吻合的;幸福需要基本保障,當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大家沒有後顧之憂,就可以大膽追尋自己的理想。

人窮志短,當人吃不飽肚子時,很難有崇高的理想。

作者認為幸福感的來源,主要有兩點:

1. 生命透過基因傳承而延續,人和其他物種一樣,都擔負著傳承基因的使命,因此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生命可以夠過基因一代代延續時,都會不自覺地展開微笑,這種幸福感並非工作中的成就可以取代的。

2. 當我們得知自己的所作所為給世界帶來或多或少的「正面影響」時,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如果做一件事背離了這個初衷,就需要好好審視自己了。


如何擁有抵制誘惑的定力

戶外運動對孩子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鍛煉肌肉,消耗多餘的體能,而且可以放鬆因看書而疲勞的眼睛,同時對身體發育也有很多好處。

團體遊戲 (包括體育比賽),可以把利己性(獲勝)和社會性結合,也是交友的好方法。

遊戲的規則是它的精髓,在規則內想盡辦法獲勝則是遊戲的技巧;練習這些技巧,不僅能夠有利於遊戲本身,而且是將來在社會上掌握做事原則的預演。

實際上,很多商業活動就是在「規則內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戶外運動 (戶外遊戲)都需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身體才會分泌一些多巴胺,獲得一些快感;但打電動時,腦中的化學物質分泌得非常快,所以快感也來得非常快,又強烈。

當人們對一種簡單而強烈的快感上癮後,對其他事情就失去了興趣,這如同吸毒帶來的快感一樣,年輕人非常容易上癮。

電玩是有誘惑力的,但擺脫這種誘惑也是我們必須做到的事,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能力或品行。

抵禦誘惑最根本的方法是有一個長遠的大目標;這個目標要有意義,讓你願意為之努力。

因為大的目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於是你的關注點和精力都聚焦在這個目標上,漸漸就會對打電動這樣的誘惑失去興趣。

第二個能擺脫打電動的方法是做一些有成就感、有回報的事情;打完電動後,除了眼睛累,人其實沒有多大成就感,甚至還要花錢,回報是負的。

如果養成習慣,把時間都用來做有回報的事,不管是勞動或運動,會把自己很多的生活和工作技能訓練得更好。

有回報和上癮、受到傷害通常沒有交集,因為任何回報都不可能白得,需要付出努力,甚至要逆著自己的欲望行事。

例如想在考試中多得幾分,就要付出努力,如果方法得當,隨後就會有所回報,這時同樣能獲得跟打電動一樣的快感,還外加成就感;想再次獲得這樣的快感,就要更努力獲得好成績,這樣的情況很難會上癮。


成功是成功之母

實現長遠的目標,要養成一個做事習慣:「用平和的心態,日積月累地實現目標。」

當人們體會到努力的收益,就會主動去養成不斷努力的習慣。

對於大部分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每天看到進步,或者每天得到獎勵,才更有動力做一件事;如果不能馬上看到成果,人們通常會失去耐心。

當遇到進步緩慢的困難時,有兩個選擇:

1. 迴避這種困難。

2. 挑戰一下自己,看看能否克服這個困難。

一群年紀相仿的人在小時候沒有太大差距,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分化;有些人遇到一些困難,或許在別人的幫助下克服、或許自己克服,總之把問題解決,那麼他就往前走了。

另一些人可能因為沒有人幫助,也沒有人告訴他們需要克服困難,總之退縮了,就在原地停留。

態度不同、結果不同,日積月累,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很多時候,練習一項運動或技藝,並不是要靠它實現甚麼偉大的目標,更多的是透過這個過程,讓人知道怎麼挑戰自己,做一些自己不太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時間長了,就會知道做事情不會僅僅是隨性,而是有目的、有主動性的。

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做成幾件事,並且透過這些成功的過程,學會取得成功的方法。

人只有成功過一次,才更容易成功第二次、第三次;失敗後雖然可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但第二次哪怕他離成功再近,都有可能在最後時刻功虧一簣。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

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實本身很難一步到位;很多時候,一些人無所作為不是因為不想做事,而是想追求最好,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追求卓越,要實現最後的百分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接受部分改進;很多時候,一個完美個結果需要完成很多改進,而不會一步到位。

大部分產品的改進都是漸進的,即使是新產品,也難以第一次就很完美。將一個比原來更好一點的版本按時提供給用戶,總比為了追求一個完美的版本,最後什麼都提供不了好得多。

雖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不斷地接近完美,但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不會為了最後的一點點工作而永遠無法把它們做完。

一個更好的改進讓我們獲得兩成收益,兩次這樣的改進就可以獲得四成收益,而我們原本自認為最完美的改進,說不定只讓我們獲得三成收益而已。

隨著我們不斷地進步,會發現過去認為的完美其實並不完美。

做事情不怕慢,就怕停。

我們能夠從小事、身邊的事、容易做的事開始,一步步改善我們的環境和社會,最終達成進化的目的;別在等待和推諉中度過,永遠開始不了,更完成不了,讓時間白白流逝。


好習慣成就一生

人的運氣首先由環境決定,從做每一件小事開始,慢慢形成習慣,習慣塑造了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

我們從小養成的很多習慣 (做事方法和行為),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決定個人命運的第二個因素則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裡,看一個人在小時候挨了一巴掌的反應來說明:

1. 一巴掌打回去。

2. 認命,默默忍受。

3. 先冷靜分析原因,再根據不同的情況找出改進方法,並落實。

今日閱讀: 態度(一) 態度決定命運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人類的進步,在於文字的出現讓知識和經驗可以更快、更準確傳遞;特別是父母將自己的學識和生活經驗傳遞給後代,這讓幾乎每一代人都可以輕鬆超越上一代人。

要試著從前輩那裡學習有益的經驗,如果凡事都靠自己試錯、摸索,那麼我們的進步無疑會比同齡人慢。

在和子女溝通時,作者有四個心得分享:

1. 明確了解子女不是家長的私有物,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需要尊重;有了這個前提,才能夠平等地進行溝通。

2. 雖然子女和自己在基因上有傳承關係,但是不要將自己這輩子沒有實現的願望轉嫁給子女,特別是要求他們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在子女面前,榜樣的力量遠遠大於說教。自己以什麼態度對待事務、對待他人,子女就會不知不覺學習。

很多人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其實,家長應該不斷精進,以此影響孩子。如果父母一昧要求孩子,自己的做法卻相反,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上,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對缺乏教養的父母,因為他們的言行「培養」了熊孩子。

注意你的態度,因為它能影響你的想法。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詞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詞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3. 同一件事,對不同人來說,給予的建議常常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沒有絕對好和不好的建議,只有適合和不適合的。

4. 溝通需要是雙向的,很多時候,傾聽孩子的想法比發表意見更重要。在一些問題上,孩子的想法不僅很合理,而且能給長輩帶來很多啟發。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終) 做好自我管理,朝目標邁進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社會影響力」是指人們會被其他人的觀點或社會規範影響。

一般人行事通常會依循以下原則:

1. 符合自己堅守的價值觀與信念。
2. 符合先前的承諾與決定。
3. 還人情。
4. 維護名聲。

壓力和績效有一定的關聯,無論是來自內在或外部,我們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壓力 (通常來自於正面獎勵或是不行動的後果),才能做出一番成績。

培養個人紀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等於真正會去做;一個人的成敗取決於日常選擇的累積,不是促使你朝正確方向前進,就是將你推入深淵。

個人紀律是每天強迫自己遵循的常規和慣例,哪些紀律對你來說最重要? 這取決於你的優點和缺點。

做計畫的計畫:你有沒有每天或每週排出時間,執行「計畫→做事→評估」的循環? 如果沒有,就要改善這方面的紀律。

每一天工作結束時,請花十分鐘評估自己有沒有朝著目標前進,然而計畫隔天的工作;每週結束時,也同樣這麼做,只要養成習慣,即使進度稍微落後,也不至於太失控。

集中精力處理要務:請花時間處理最重要的工作,要事經常被急事排擠,要找出時間關注中期或長期目標。

不要太快承諾:遇到有人要求你做事,你可以說:「聽起來不錯,我先想一想,再讓你知道。」

我們每天都要督促自己,一個人最終的成敗取決於一路上做出的所有小選擇。

這些選擇可能為組織和個人創造動力,也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今日閱讀: 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四) 策略調整及改變的動力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要有合適的策略方向,才能朝著目標前進,但只要有任何一個要素沒有到位,再好的策略都可能失效。

常出問題的環節包括:

1. 策略方向和技能基礎不一致。
2. 策略方向和核心流程不一致。
3. 組織結構和流程不一致。
4. 組織結構和技能不一致。

策略方向包含使命、願景和策略。

使命:你們希望實現什麼目標。
願景:員工為什麼有表現卓越的動力。
策略:為了達成使命,該如何配置資源和做決定。

只要將做什麼、為什麼、怎麼做謹記在心,就不會混淆何謂使命、願景和策略。

決定策略方向時,最根本的問題是組織打算做什麼,以及更重要的:不做什麼。

重心則在於客戶、資金、能力與承諾。

SWOT 分析法可能是分析策略最好用的框架,但順序要先由外部環境開始,再來分析組織內部。

先評估組織的外在環境,尋找可能的威脅和機會;找出潛在的威脅和機會後,再來比對組織的能力。

組織是否因為有哪些缺點,尤其容易受到特定威脅影響?組織是否擁有某種優勢,因而能追求特定機會?

最後,才是將評估轉化為策略重點,以削弱主要威脅、追求有潛力的機會;也可以運用這些分析結果進一步規畫策略。

無論別人為什麼挺你,都不要把他們的支持視為理所當然;光是找出支持者絕對不夠,你還要鞏固、培養他們的支持。

真正與你對立的人,有可能基於以下原因抵制你的計畫:

1. 安於現狀。
2. 擔心自己能力不足。
3. 核心價值遭受威脅。
4. 權力遭受威脅。
5. 對他們的盟友不利。

不要輕易假設別人與你作對,請先探究背後的原因,了解反對的動機,或許有助於反駁對方的論點。

要評估「情境壓力」,也就是環境形成的推力和約束力;推力會把人們朝著你希望的方向推,約束力則是他們礙於情勢反對的原因。

許多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我們判斷別人做事的原因,往往高估個性、低估情境壓力的影響。

要花時間思考,你希望影響的人受什麼力量驅動,然後設法增加推力、移除部份約束力。

一旦人們覺得改變勢在必行,通常就會從「反對到底」轉變為相互較量變成什麼模樣。

重點是能否讓關鍵人士認為現狀不可能維持、非得改變不可?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終) 實戰心得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一家公司只要研究透了,就應該要重倉。

「客戶的信任」是一個資產管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有客戶的信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更從容一些。

通過基本面研究,把投資變成了對「商業模式」和「獲利的判斷」,變成可複製、可持續的操作,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投資組合管理辦法。

波動不是風險,雖然會影響心情,但其實很多市場風險都可以通過選股來化解。

選股票一定是先選產業,就像買房子,一定是先看社區環境;股票本身再好,只要這個產業不好,一樣很難漲起來。

定價權的來源基本上是壟斷、品牌、專利、資源礦產,或是相對稀缺的某種特定資產。

有的產業因為技術變化太快而很難有積累,或許你拼命挖了很深的護城河,但別人可能不進攻這座城,而是繞過去建了新城;最明顯的是高科技產業,電子、科技、媒體和通訊技術更新換代太快了。

在產業低迷時開始追蹤,觀察到出現好的跡象時開始投資,在產業開始穩定時加大投資比例。

人們容易被市場熱點所驅使,但市場長期總是會反應基本面的「均值回歸」,出現偏離的機會時,就是獲取「超額利潤」的時機。

散戶有天然的資訊劣勢,所以更適合在消費品、醫藥和零售等產業投資;消費品產業的特性不像別的產業那樣容易被訂單、政府或上下游情況左右。

做擅長領域的投資,用好的價格買入好的企業,這本身就是最好的風險控制。

很多人在股票投資上遭遇風險損失的原因,就在於選擇太多;如果想買入某檔股票,就必須把投資標的當作一家未上市的企業看待,把股票投資視為股權投資,在事先想清楚投資的邏輯,重倉進入後便不再為股價的短期波動所困擾。

做投資,要比誰活得久。

所謂的「風險控制」,就是不帶主觀判斷,即使最差的情況突然出現,你還能夠輕鬆應對;風險往往在最不可能出現的時候出現,而在大家都很擔心的時候,風險收益反而更好。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說走就走的宜蘭輕旅行

今天是本週最後有陽光的日子,接下來要大變天,整個北部降溫又降雨,變成濕濕冷冷的天氣。

因此,我們乾脆就趁著還有陽光的日子,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出發到宜蘭啦!

早上起來我就在查宜蘭哪邊有好吃的早餐,剛好看到我好久沒吃到的蒸餃,於是就跟老婆商量好,今天的第一站就前往宜蘭頭城的「蒸餃阿姨」吃蒸餃啦!

幸好這個店家的蒸餃水準沒有讓我們失望,同時又因為它的份量比我以前常吃的都大,感覺吃完早餐都可以不用吃午餐了。

既然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代表我們事前都沒有規劃,走到哪查到哪,討論後決定前往路程不遠的「蘭陽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的外觀很特殊,這應該是拍照的好地點,再搭配上前方的湖泊以及周圍景色,讓人感覺到非常放鬆,這就是度假的滋味。

因為昨天晚睡、今天又早起,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我其實精神狀況不是太好,跟老婆討論後,決定在網路上搜尋一間評價比較高的腳底按摩店,看能否讓精神好一點,趁機也休息一下。

電話預約後,趁中間的空檔,我們前往離「蘭陽博物館」不遠處的「啾咕咖啡」喝下午茶,坦白說這是我難得遇到觀光地點有這麼讚的下午茶組合,它的甜點真是好吃,我很少推薦別人美食,但這間是我會想來第二次的地方。

腳底按摩結束後,我們照例前往不遠處的「拾松」用餐,每次來宜蘭市必定拜訪的地方,口味一樣地令我滿意。

吃飽後,想著回家前再去一個地方散步,順便消化一下肚子裡的食物,看到網路上有人推薦「跑馬古道公園」的動物光雕秀,就興高采烈地前往,雖然今天非假日沒有主秀,但我們還是有看到很特別的光雕秀,搭配寧靜地夜晚與舒適的氣溫,這也是一個晚餐後散步的好去處。

由於今天是平日,雪隧非常順暢,我們花不到四十分鐘就從宜蘭回到家中,雖然是一趟說走就走、沒有規劃的旅行,但吃喝玩樂都有兼顧到,更重要的是心情放鬆、不跟人擠的感覺很自在,真的很棒!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三) 加速學習與溝通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每天有太多的資訊,反而很難快速抓出重點,錯過重要的訊號。

你可能過度關注產品、客戶、科技、策略等經營的技術層面,反而忽略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學習。

很少經理人接受過系統化的訓練,不知該如何診斷組織問題。

有計劃的學習代表要事先釐清重要問題,並了解如何找出最佳答案。

卓越的領導人能在「動」(採取行動) 與「不動」(觀察和反思) 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在轉職過渡期保持「不動」是很大的挑戰;急欲證明自己能力的心態,反映出領導人缺乏自信,是想要「動」的壓力來源之一。

真心渴望學習和理解的態度,就能轉化為聲譽和影響力。

因為過度忙碌而無法學習,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損害個人信譽。

在一個組織行得通的方法,可能在另一個組織一敗塗地。

要思考誰能為你的學習投資提供最佳回報,並找出最佳資訊來源,能夠讓學習更完整、有效率。

請同時聆聽組織內外關鍵人士的意見,與抱持不同觀點的人交談,能夠提升你的「洞察力」。

有價值的外部訊息來源可能是:

1. 顧客,外部客戶和內部客戶(包括企業的經營者、員工、股東等等)對組織有何想法? 主要客戶對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何評價?

2. 供應商,藉此了解公司管理品質和客戶滿意度。

3. 經銷商,藉此了解產品物流、客戶服務以及競爭對手的做法和服務。

4. 外部分析師,客觀地評估公司與競爭對手的策略和能力,也會分析市場的需求與產業的經濟狀況。

不可或缺的內部資訊來源包括:

1. 第一線的研發與作業人員。

2. 業務與採購人員。

3. 職員,例如財務、法務與人資等部門的負責人或主要員工。

4. 整合者,包括專案經理、廠長和產品經理。

5. 歷史學家,在公司待很久的「老前輩」,了解公司的組織文化和辦公室政治的起源。

維持成功的關鍵往往是必須不斷啟動、加速和調整不同業務。

如果不了解組織過去的成就以及走到這一步的原因,就不可能確定組織未來的方向。

積極跟主管溝通,建立合理的期望、達成共識,並確保你能取得充分資源。

大多數主管認為,部屬沒有及早呈報,比問題本身還糟;最糟糕的狀況是主管從別人口中得知發生什麼事。

不要只帶著問題找主管,也要告訴主管你打算如何解決。

適應主管的風格是你的責任,不要指望主管改變。

請注意跟主管互動的基本事項,讓你做起事來更加輕鬆:

1. 趁早並經常釐清期望,降低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定期核對,確保老闆的期望沒有改變。

2. 主動建立良好關係,不要指望主管主動接觸或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時間和支持;最好先假設與老闆維持良好互動是你的責任。

3. 和對方溝通診斷問題與行動計畫的時間表,別讓自己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得滅火或做決定,為自己爭取一些時間,用來深入了解組織問題和制定行動方案。

4. 針對主管重視的領域,及早做出成績;著重主管最重視的三件事,並在每次互動時討論你的進展。

5. 從主管尊重的人那裡獲得好評,主管對你的看法一部分是根據直接互動,另一部分則是來自不同管道的評價。

少承諾、多做事:這個策略有助於建立個人信譽,承諾時要盡量保守,如果信口開河,最後卻做不到,聲譽必然受損,就算實際上取得不少進展,但在主管眼中還是沒有達成目標。

爭取資源時,請牢記以下有效協商原則:

1. 找出潛在利益,盡量深入調查,設法了解主管與其他掌握資源管道的人有什麼計畫,這件事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2. 尋求互惠,尋找既能協助主管達到目標,又能推動自己計畫的資源。

3. 將資源連結成果,強調若能投注更多資源,對績效有哪些助益。設計一份選單,列出在既有資源條件下,你能做或不能做到什麼,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資能夠帶來什麼成果。

跟主管的做事方法不同,就先把談話的重點放在「目標」與「結果」上,而不是達成目標的方式。

關於「個人發展」,不要只專注於「硬技能」:你的位階越高,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判斷、協商、建立盟友和衝突管理這類「軟技能」就越重要。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八) 價值創造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投資股票想要獲得長期的成功,必須具備三個特點:穩定性、可重複性、可持續性

-穩定性,所有投資結果都可以從數學角度拆分成「勝率」和「期望收益」,這種源自於量化投資的視角,同樣適用於基本面投資和其他方法的投資結果分析;要確保自己具備長期穩定勝率和期望收益的基礎,同時避免犯大的錯誤。

-可重複性,長期投資最重要的是時間帶來的「複利效應」,如果一種投資方法不能帶來可重複的投資機會,那就無法成為長期飯票。

-可持續性,由於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能夠為未來累積價值和打造護城河,這樣的路才會是越走越寬的路;基本面投資、量化投資都是如此,在此基礎上「慢就是快」

「量化投資」源自於理工科出身的學院派,因此它也是所有投資流派中最接近自然科學研究思維的:觀察現象、提出假設/模型、實驗驗證、證實/證偽/再修正。

量化投資的邏輯很嚴謹,但可惜的是股市作為社會科學的分支,天生不具備自然科學的主動實驗條件 → 你只能等待實驗的發生,而無法主動創造實驗。

這代表我們只能用事後的局部數據去檢驗或修正設想的模型,而無法用完善的假設和實驗獲得總體數據去擬合精確模型;因此,越是複雜的模型,就越難以取得持續成功。

投資最大的隱性限制條件是「人性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賺錢效應」和「虧錢效應」對於人們心理的激勵是不對稱的;人們的心理容易下意識地忽視虧錢的可能性,這也是人們經常願意冒險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大多數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處於不利環境中」的時候。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大腦天生不具備複雜機率的計算能力。

人們往往只會注意到容易觀察到的分子,不會進一步考慮不容易統計的分母;這代表人們只想到直觀的收益空間,而不會考慮疊加了機率和風險之後的預期收益概念。

不能只考慮表面收益,還要考慮風險調整後的收益。

由於股票市場進出過於容易,股票投資者普遍容易產生「交易沖動」,下單前深思熟慮的人少之又少;這種交易沖動具有慣性和成癮性。

人們常常認為懂得去做什麼是最重要的,但事實上由於現實生活的複雜性,懂得不去做什麼也是非常重要的 → 避免失敗,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對於成功的長期投資而言,持續不犯大的錯誤,是非常重要的

股票市場上的獲利來源根據確定性程度可分為三種:

1. 確定性最高的是用「數學套利」,例如封閉式基金套利、股指期貨期線套利和分級基金套利等,但這種獲利來源的缺點是資金容量有限、套利時間有限。

2. 確定性次高的獲利來源是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優點是獲利空間大、適用性強,缺點是需要研究能力以及耐心持有。

3. 確定性再次之的獲利來源是「博奕性收益」,表面上看是捷徑,但本質上比拼的是資訊優勢以及博奕技巧,難以重複和持續,而且不穩定。

整體來看,以「價值創造」為主要收益來源,短期來看可能又笨又慢,但長期看,這是一種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令人心安的獲利方式。

今日閱讀: 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二) 加入新公司

本章節重點摘要:

找出個人弱點的方法之一,是評估自己對各類問題的偏好,也就是你自然而然想解決的問題。

個人喜好可能會影響你選擇的工作,這樣就能多做自己想做的事;日積月累下的結果是你更擅長處理那些事,解決相關問題時也感覺愉快。

這樣的循環不斷累積,就好比鍛鍊右手臂,卻忽略左手臂,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最大的風險就是失衡

你必須自我約束,要求自己花時間處理你不喜歡、傾向避免的問題;除此之外,你可以主動尋求團隊成員支援,顧問則是能幫助你跳出「舒適圈」。

缺點很危險,但是優點也要當心,「如果你手上拿著槌子,那麼所有東西看起來都是釘子。」

幫助你大放異彩的特質,可能在接任新職變成你的弱點。

重新學習「如何學習」,許多經歷轉職過渡期的領導人說:「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好多事不懂。」

重頭開始學習,可能引發內心深處令人不安的無力感,尤其如果一開始就受挫,會感覺到自己又回到職涯初期缺乏自信的時候。

新挑戰和擔心自己無法勝任的恐懼,可能引發拒絕承認現實、防衛心過重的「惡性循環」。

在組織裡爬得越高,你需要的建議也會隨之改變;準備接任新職時,你必須積極重建諮詢和顧問網路。

了解自己必須建立哪些類型的諮詢網路,才能彌補自身專業或經驗的盲點和缺失。

找出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並與他們建立有成效的工作關係。

不僅要考慮建立「垂直關係」,也就是上至老闆、下至團隊,也要與直屬關係外的同事和重要相關人士建立「橫向關係」。

無論你認為自己有多了解別人對你的期望,正式到職後,請務必再三確認。

除了新上司的期望,也要理解其他關鍵團體的期望,如果對方可能影響你的績效評估,這點就格外重要。

加入新組織,最艱鉅的挑戰就是適應陌生的文化,例如從偏重威權與程序的文化,轉換到注重共識和人際關係的文化。

文化是人類溝通、思考和行動遵循的一套模式,基礎是共同的假設和價值觀。

表面上的文化元素就是「符號」、「共同語言」這些外人最容易看到的部分,例如公司標誌、員工的穿著打扮,以及辦公室空間的規畫和分配等。

符號和語言的表層之下是更深層、沒那麼明顯的組織規範和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

加入新公司的困難之處在於適應新組織的辦公室政治結構和文化。

加入新公司就像器官移植,而你就是新器官;如果適應新環境時考慮不夠周詳,可能被組織的免疫系統攻擊和排斥。

從外部到職的挑戰比內部升職「困難」,其高失敗率歸因於幾個障礙:

1. 來自外部的領導人不熟悉公司非正式的訊息和溝通網路。

2. 外部聘用的員工不熟悉公司文化,因此難以確定方向。

3. 大家不認識新人,因此不像從內部升職的人那樣受到信任。

你必須不斷努力,確保自己有能力面對新職位的挑戰,而不是退縮到「舒適圈」。

老習慣令人安心,卻十分危險。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企業的戰略選擇

我個人認為台灣企業更擅長的是「效率與成本領先」的道路,近年是有往「差異化」邁進的跡象,但前進地步伐非常緩慢。

慢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擔當「快老二」的角色 → 先讓龍頭公司突破成功,知道大方向跟趨勢後再快步追上。

要知道領先者也有它們的痛苦,那就是前頭沒人領路、無人可抄,得靠自己慢慢地摸索求突破,這個摸索期的耗費相當驚人;早期台灣企業沒有這麼多資源,只好當老二或老三,等老大找到路之後,再透過效率跟成本的最佳化追上去,老大吃肉、老二至少也能喝到湯吧!

但隨著台灣企業的能見度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當「快老二」的機會好像也沒有以前這麼多了,反倒是要作為探索者、領頭羊繼續前行;這聽起來是好事,但也暗藏許多潛在的危機。

回過頭來探討「新創公司」,文中說明只有在滲透期快速成長時才有「估值溢價」的機會;但難就難在「孵化期」時,因為滲透率很低,其實也很難知道哪間公司可以走到最後,所以想要壓到對的那間公司,其實難度也很高。

以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既然選擇投資龍頭公司也有所謂的「估值溢價」,那倒也未必要冒上述投資新創公司的風險。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對企業來說,無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服務,其戰略選擇無非兩種:

1. 在技術、工藝路徑與精實管理上不斷提升,從而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累積競爭優勢,這是「效率與成本領先」。

2. 通過消費者研究、大數據技術不斷啟發產品設計與創新,來提高差異化、獲得更高的溢價能力,這是「差異化領先」。

優秀的製造業公司通常需要兼備這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要在管理上非常優秀,保持成本與規模優勢;另一方面還要不斷通過研發與技術進步,加強這個優勢,或是開發出更領先市場的產品與服務,來獲得更好的定價權。

如果一家企業不具備這兩方面的能力,那它能賺的利潤就是最基本的辛苦錢。

美國走的更像是技術領先的差異化道路;中國主要以成本與效率領先道路為主,差異化為輔。

科技、精英人力資源、資本,這三者的合作使得這些最優秀的大型公司更加集中、維持領先的能力也更強,這也是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即資本報酬率持續大於經濟成長率,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

一家公司的增長通常來自兩個方面:變得更大的蛋糕和切得更大的份額;更大的蛋糕來自產業的成長、產品的升級,而能否獲得更大的份額則來自公司的競爭優勢。

滲透率是一個產業成長的重要指標;在產品的生命週期中,隨著滲透率的提升,會逐步經歷孵化、成長、成熟及衰退四個階段:

1. 孵化階段 → 滲透率低於 10%,產品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性能還不完善、市場的需要還不充足。

2. 成長階段 → 滲透率 10% ~ 70%,產品進入成長階段,需求開始爆發。

3. 成熟階段 → 滲透率 70% ~ 80%,市場逐漸進入成熟階段,需求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對應滲透率的上升速度開始減慢。

這就是一條經典的 S 型曲線,在滲透率快速上升的成長階段是投資者最喜歡的時光,因為在這個階段往往可以享受到公司業績和市場估值兩方面的提升。

在成熟市場中,龍頭公司享受一定的估值溢價,因為此時已經進入「市場佔有率」競爭的階段,龍頭更具有競爭優勢,這體現在產品品質、品牌、規模效應、研發投入等方面。

當一個新興市場或新產業在滲透率快速成長的階段,中小型的公司因為具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才有「估值溢價」的可能性。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投資的觀念

才剛了解到「經驗主義」的好處,這章就提到「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經過了幾年的投資實作後,確實有感受到有經驗跟沒經驗的差別。

先不談會不會賺大錢,而是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判斷市場當下是什麼狀況,相對容易做出適當的決策。

光是鍛鍊個人投資的心態,就要花上很多時間了。

作者還有講到一個重點,那就是投資人專不專業,要看其投資組合在熊市的績效表現,因為長期來看,如果有某幾年是負報酬,那其長期投資報酬率就不會好看;與其在牛市拼命衝刺、倒不如想辦法在熊市做到不虧損,這樣整體下來的投資報酬率也不會差到哪去。

另外,本章也提到「科技」會改變我們的認知,例如「規模不再是商業模式的敵人」,當客製化也能透過軟體做到量產的時候,那就會在「邊際成本」下降的同時、提高「邊際效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而事實上日本的 Keyence 在某種程度上就做到了這點。

而對投資者來說,最困難地就是判斷技術的趨勢,不管是科技變化快或慢,都很頭痛;在這個時代做投資確實不容易。


本章節重點摘要:

成長很難判斷其持續性,持有具有價值的股票至少能抗通膨。

長期拿著現金肯定虧,而長期來看股權肯定賺錢,畢竟人類社會要發展,資本就必然會獲得回報;所以在股票市場永遠都要有部位,選擇相對好的機會,做時間的朋友,至少不能是敵人。

做價值投資,把時間拉長,是賺兩方面的錢:

1. 賺的是企業被低估的錢,這個是市場過度悲觀、市場情緒化定價所帶來的機會。

2. 賺的是企業成長的錢,是管理團隊不斷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創造的新收益。

底是圓的,頂是尖的,因此風險控制必須是無時無刻的;高槓桿的市場一旦下跌,免不了會出現踩踏事件,容易形成「尖頂」。

對股票的炒作只能支撐股價一時,只有基本面的良性發展,才能長久地支撐股價上漲。

不管科學技術如何進步,人性的貪婪和恐懼都是不變的;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

在資本市場的波動中,每隔幾年或十幾年都必然要大震盪一次;做投資要居安思危,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各種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

對於職業投資人來說,決定其長期報酬率的,並不是他的股票在牛市中能夠漲多少,而是他在熊市中的表現。

自動化技術與生產管理 MES 系統、全流程的軟體等技術,讓複雜商品與服務的客製化與規模化量產成為可能,並有機會實現規模上的邊際利潤,規模可能不再是商業模式的敵人,這也是製造業產業升級的重要邏輯之一

電子商務不僅在總體效率與成本、長尾市場突破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而且在累積與分析用戶數據、挖掘用戶潛在需求,並以此啟發上游企業更多的研發與創新方面,有著更多新的可能性。

數據已經比消費者自己、比企業更能夠深刻了解消費者,電商將從過去的交易方式轉變成新的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這可能也是未來新零售的一個重要邏輯。

技術進步的速度決定著一些創新產業化、商用化的進程。

「品牌效應」就是產品與消費者體驗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累積與傳播。

對投資者來說,預判技術的演進與變遷非常困難,技術進步越快的產業越難把握,一個技術變化少的、工藝最佳化在方向上穩定的產業,既存領先者可能更容易持續累積優勢。

時間與規模化: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與多變化 VS. 企業要求的效率與規模化。

過慢的技術進步阻礙了創新產業的發展,但反過來看,過快的技術變遷又會使得企業無所適從,它在過去三年學會的能力可能在三年後就不管用了,這對投資者來說不是好事。

好的生意是時間與規模的朋友,企業的優勢與核心能力是可以通過持續的學習與創新,不斷最佳化與加強的,從而實現時間上的可連續,以及空間中的可規模化。

這個時代的商品已經變成產品、服務、流程與客戶經營的融合;硬體是軟體、硬體、內容與服務的融合;軟體是雲端處理與大數據;顧客不單指買賣的消費者,而是成為用戶,參與生產、創造與體驗的全過程。

企業是產品與服務規則的制定、維護、最佳化與創新的組織者;組織是社群與生態。

零售不僅是一種交易與供應鏈的組織模式,更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溝通機制,是基於資料科學對消費者的研究,以及對企業創新的啟發;網路更加像是市場的民主投票器,是一個線上永動的巨大 AI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投資實務探討

作者在這章說明了各個產業現行估值差異的原因,所以在「投資」這個行業,也是屬於「選擇比努力重要」的情況,如果一開始選擇了走下坡的產業,那就算再努力做產業調查,可能也只能得到比較低的報酬率。

就如同作者所述,二級市場怕買錯、沒有買不到的問題;我們一般投資人每天在想的都是怎樣可以選到未來前景看好的公司,而不是挑到地雷、一個不好直接下市的公司。

當然,作者也有給出一些指引:「把產業龍頭或利益分配者找出來,然後再找到利益分配環節中最強的公司,或是階段性最強的公司。」

通常大家都認為的好公司,股價不會低到哪去,雖然獲利穩定向上,但資本利得的空間相對沒這麼誘人;因此,還是會有很多人想投機,壓寶中小型股,賭一個爆衝的機會,但也因此面臨較大的風險。

一級市場的股票,就不是一般投資人可以輕易參與的,獲利有可能更多、但也有可能全盤皆輸,風險相當高,而且不是你有錢想加入就可以加入。

依照作者的說法,我們可以用「消費品行業」的狀態來判斷當前市場的情況,例如當下估值的高低、以及經濟是否過熱等狀況。

就我自己的在美股及台股的持股來看,由於台股沒有所謂的「消費品行業」的龍頭公司股票,所以只能去美股買。

此外,「醫藥產業」的龍頭股票也只能在美股買,全球前十大製藥公司,有五間以上都在美國掛牌上市,至不濟也有 ADR (例如英國的 GSK) 可以買,但台灣在這塊偏弱,至今還沒有一間世界級的公司,倒是日本有一間「武田製藥」是亞洲唯一進前十大的藥廠。

不過,像金融股或半導體股,我目前主要的佈局是在台股,之後也會慢慢在美股佈局金融股;雖然都是金融產業,但美國的金融業跟台灣的金融業不太一樣,這點要稍微注意一下。

以二級市場的投資來說,現在佈局全球的門檻變低很多,我們外國人要開立海外券商的帳戶也非常簡單;當投資工具越多、就越考驗我們的眼光與判斷能力,同時也需要我們花時間去收集資料及做研究。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金融產業」的估值一直是低於平均水準的,主要因為這是一個高槓桿的產業,同時因為委託代理機制,用其他人的錢去冒險,導致金融產業的風險更大,所以要考慮較高的風險溢價。

「消費品行業」是一個估值水準和整個系統市場接近的狀態,但「能源產業」長期的估值低於其它產業,這可能是市場對於它的可持續性抱有一定的懷疑。

做研究的本質是收集訊息和數據,然後再分析處理這些數據。

跨國企業的分公司是由專業經理人管理,考核機制決定了他們更在意短期的財務指標,無法做出戰略決策和整體性考量。

銀行業本質上是一個資產負債表的生意、重資本產業,有資本金的需求,要放貸款必須有資本金,這是一個槓桿率的約束,這是個古老的生意。

美國標普 500 的前十大市值公司分屬四個產業:網路、消費品、醫藥、金融;這些產業本質上都是接觸到廣大用戶的產業。

國家經濟的發展一定會帶來「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企業要能適應這個變化,才能生存。

當產業進入穩定的狀態後,標準化產品的回報率比較低,客製化產品的回報率比較高,品牌會出現溢價;這時你會發現「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一個比較差的產業裡面,可能只會得到一個比較低的產業回報率。

當產品標準化的程度太高時,每個環節都賺不到錢。

當資本市場的效率太高時,委託代理的模式已經不能直接創造更多的「超額收益」,就必須自己走向前台,仿傚美國 3G 資本的方式,收購企業後再造。

對於投資產業或投資公司來說,首先要把產業龍頭或利益分配者找出來,然後再找到利益分配環節中最強的公司,或是階段性最強的公司。

零售業的庫存是整個產業利潤的先行指標。

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商業模式比較重要,不要把絕對的本益比高低作為投資的依據,這只是一個參考指標,要從企業本身的價值創造和發展角度來看。

如果看到好的產業、好的公司,就記錄下來,隔一段時間拿出來看一下,這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讓你過去投資的時間在未來有價值。

做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最大的差別是:一級市場怕買不到,因為這個市場是「私募市場」;二級市場怕買錯,根本不存在買不到的問題,只要你真正覺得有價值,隨時可以買。

先發現基本面的驅動,並在之後半年、一年狀況明朗後再提高持股比例,這可能是更好的做法;整體上我們希望能夠比市場更早發現機會,但如果領先太早會讓人很煎熬。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從 1 到 N

當現在台股準備衝擊史上新高兩萬點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下來看看作者怎麼說,到底現在只是資金浪潮帶動? 還是台股的基本面真的發生了巨大變化呢?

我自己的觀察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 投資行為的改變,這幾年透過投信與財經網紅聯手打造 ETF 的存股神話,從年輕一代就開始習慣定期定額投資 ETF,現在已經轉變為全民瘋存 ETF,這也會間接推高台股的本益比;因此,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些陳年牛皮股開始補漲。從某個層面來說,ETF 這類型會比較接近機構型投資。

2. 產業升級,這就屬於作者所說的「結構性變化」,台灣這幾年在台積電的帶動下,不管是在晶圓代工或是先進封裝,都持續領先國外競爭對手並贏得客戶的信任,而台灣本土供應鏈在有領頭羊的帶領下,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這波股價上漲,持平而論不算泡沫,而是投資人對於這些公司的未來發展投下自己的鈔票。

3. 消費升級,通過產業升級而賺到錢的人,不管是受雇員工或是投資人,其消費能力都在默默地提高;因此,產業升級的受惠者會慢慢擴散出去,包含房地產、金融業、餐飲業或百貨業等,都將迎來一次躍升。

因為台灣這波 GDP 的增長是以台積電的「先進製造」為主體,最擔心失去客戶的信任,以及自身的技術優勢弱化;但短期內會阻擋台灣這批半導體產業前進步伐的,大概只剩來自「戰爭的威脅」,以及「全球大環境的不景氣」。

事實上,2023 年台灣的製造業非常不景氣,在客戶去庫存的影響下,其實都是在慘澹經營中度過;但就因為有半導體先進製造的存在,讓台灣躲過了一次製造業的風暴,可以安穩地撐到 2024 年製造業開始復甦;就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比以前有韌性多了。

至於押注新技術的路線,這一向都不是台灣企業能主導的,交給美中歐日去玩吧。

不管是產業升級又或是消費升級,其背後穩穩獲利的都是做莊家的「金融業」,雖然它們的成長爆發力沒有出口產業這麼顯眼,但在整體經濟成長的情況下,還是有著亮眼的表現,這也是資產配置中重要的一環。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投資中面對很多變化,經常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它是一個「結構性變化」,還是「週期性變化」?

週期性變化,企業盈利短期可能會翻幾倍,但它只是一個短期沖高,要對變化本身有一定的認識才行。

長期投資者更關心的是長期變化,建議尋找「結構性變化」的機會,這是可持續性的。

「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就屬於結構性變化,消費升級是需求端,產業升級是供給端。

在三大產業有結構性變化:先進製造、品牌消費、金融地產;這三大產業既有定價權、產業格局清晰,在商業模式上就決定了它能否實現長遠發展。

投資中的不變,有四個理念與方法:

1. 便宜是硬道理,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特別是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

2. 產業格局相對清晰,相對容易研究的產業。

3. 把商業模式及產業屬性研究透徹,要有對產業的洞察力。

4. 逆向思維和獨立思考。

萬事起頭難,要實現從 0 到 1,中間會經歷很多坎坷;比爾‧蓋茲說:「人們總是高估新技術出現的第一個五年,但會低估第二個五年。」

從 0 到 1 的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舉例來說:當年手機支付 NFC 爭論是採用 「13.56 M 標準」還是 「2.4 G 標準」,但五年後勝出的是「讀碼支付」,而不是 NFC。

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正在推動很多產業「從 1 到 N」的進化;本來大家不願意消費,但現在開始願意,這就是「消費升級」的快速推動。

有傳統的製造業過去五年員工減少一半,但利潤增長一倍,人均獲利多三倍,就是靠自動化及機器人的應用,這就是「產業升級」的力量。

從 1 到 N 的機會才是「長期價值投資」的主線。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定義好企業

最近我們在協助一間健身房新創設立公司,這個章節讓我們可以從「投資人視角」去設計一間好企業。

舉例來說,依賴健身教練的健身房就是「規模」的敵人,但凡想要連鎖擴張的健身房,就不能依賴教練;同理,烘焙麵包店的擴張也不能依賴麵包師傅。

以上這些都算是「服務業」,而服務業要規模化的前提,就是要把「流程標準化」;文中所提到的系統能力對服務業來說非常重要,而且我覺得對服務業來說「商業模式」是顯學。

別忘記,要先有優秀的服務,才會有後續的「品牌」與「用戶黏性」。

不管是製造業、服務業或是技術研發型企業,都要思考流程的標準化問題;唯有先「標準化」,未來才有機會「規模化」,從而達成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自我複製能力。

有時轉換一下視角,創業者也能從投資人的觀點得到很多收穫。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一個好的企業除了做時間的朋友外,同時還不能做規模的敵人。

大部分商業活動,隨著「規模擴張」,一般都會出現「效率遞減」;比如依賴廚師的餐飲公司就是規模的敵人,凡是實現了有效連鎖擴張的餐飲企業,幾乎都不是依賴廚師,而是仰賴「流程標準化」。

服務業規模化的前提就是流程要標準化,好的商業模式應該在時間與空間上具備不斷複製與持續優化的系統能力。

強大的系統能力形成可持續的「成本優勢」與「規模優勢」,強大的研發能力形成技術或產品創新上的持續領先;優秀的產品與服務形成品牌與用戶黏性。

企業的核心能力構築對競爭者的可持續性壁壘。

從產業邏輯來看,傳統製造業的核心邏輯是產品與流程的標準化與規模化,從而達成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自我複製能力。

在計算能力、大數據與雲端計算高速發展的現在與未來,過去難以規模化的非標準產品,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全流程的數位改造,並有實現「客製化量產」的可能性。

從財務邏輯來看,技術導向型的企業,其收入、利潤、現金流的變化,不像傳統製造業那樣呈現線性變化。

技術研發型的企業:最先增加的可能是技術人員與研發費用,然後才是收入,淨利潤與現金流更為滯後。

商業模式創新的服務型企業:最先體現的可能是流量與用戶增加,然後是收入的增長,最後才是淨利潤與正的現金流。

不同產業、不同公司的估值是否貴,最終還是按照長期的自由現金流貼現的思路來思考,即判斷未來的價值,而不是簡單地按照當期的 PEPB等指標,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可能是判斷未來價值最為可靠的方法。

人生最缺的就是「時間」,時間是每個人唯一稀缺的資產,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學習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極致。

股市中獲利的方式很多,但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本質上投資的利潤來源只有兩種,一種是企業成長帶來的內在價值增長,另一種是股價從低估回歸到合理所帶來的估值提升。

取捨有時是一種守拙,不急於求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用自己熟悉的打法打自己擅長的仗。

取捨之後就是聚焦,把資源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少下注、下重注。

做投資,深度比廣度重要,對少量公司有很多了解的人,投資決策的準確性往往遠勝於對很多公司有少量了解的人。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創新與護城河

說真的,就作者這邊的標準來選台股的公司,大概也沒剩幾間留在名單上,難怪會說可以透過「選股」來化解市場風險。

首先,ROE 15% 在台灣已經算表現很好的模範生了,但在作者的分類中,僅屬於「中等資本回報率」;以這個標準來看,就算是在金融業,台灣也沒幾家金控是合格的。

要判斷「創新」,其難度比分析「護城河」高出太多;要是看不清楚「創新」的前景,那還不如投資自己看得懂的「護城河」。

懂得分析企業的「護城河」,就已經比只會人云亦云、事後諸葛更好了。

所以我覺得可以用大部份的資本投資看得懂的「護城河」,然後再用可以承擔損失的部位投資「創新」,順便鍛鍊自己的眼光及分析能力。


本章節重點摘要:

很多市場風險都可以通過「選股」來化解,把個股想清楚就好了。

投資要聽三個聲音:

1. 「企業的聲音」,就是了解企業基本面。

2. 「市場的聲音」,借助市場智慧完善認識。

3. 「自己內心的聲音」,長期持有的過程會碰到許多考驗,極端情況下一定會放大自己內心的缺點,傾聽和體會的過程就是通過增減,不斷假設和變換角度。

產業升級的路徑:新產品的逐漸規模化生產,導致價格降低和居民收入提升,當收入提升到某個階段,使得價格收入比較適合的時候,某類商品就會有一個需求爆發增長階段,這種需求爆發按照消費升級過程逐次發生。

高資本回報率的生意 (ROE 30% 以上):高增長、低資本投入、強網絡效應和規模經濟護城河的生意,如具壟斷性質的網路公司。

中高資本回報率的生意 (ROE 20% 以上):中等增長、低資本投入、強品牌護城河,如白酒生意。

中等資本回報率的生意 (ROE 15% 以上):中等增長、高資本投入、中等規模經濟護城河的生意,如銀行、房地產等。

先仔細分析供需關係,研究每個公司在供應鏈上的競爭力,推敲在不同的假設條件下生意和公司的發展,強化自己在變化中的投資理念。

護城河是保證投資可以賺錢的關鍵。

「創新」是以已經有、但沒用過的技術,再造新的產品和生意,與現有商業環境結合,創造出十倍不同於以往的「體驗」和「效率」。

成功的創新是那些能夠充分利用成熟技術,實現重大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幅度地改善體驗和提高效率,從而創造價值的創新。

新產品可能有多種技術實現路線,很難提前判斷哪種路線會贏;新產品的研究是否成功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何時成功也具有「不確定性」。

創業者:要善於分析新的要素能夠給哪些產品帶來革命性的「體驗」和「效率」變化,然後設計好的產品、生意模式和組織。

投資者:要時刻關注各類新產品的誕生,關注哪些新產品能快速被接受,開始出現「深度滲透」,同時分析是否帶來「價值鏈」的本質變化,以及生意的屬性如何,找出最優秀的企業進行投資。

好的創新是否還處在快速滲透過程,有一些檢測標準:

1. 產品已經推出,並廣受好評。

2. 該業務的收入超過 100% 增長,對於公司的收入和市值已有貢獻。

3. 業務符合「邊際成本遞減」原則。

4. 業務具有規模經濟,達到一定規模後可以盈利,並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好生意就是規模收益遞增的生意,一般而言具有「網絡效應」、「品牌效應」、「產品黏性」、「規模經濟」。

從用戶端來說需要「邊際效用遞增」,需要有「網絡效應」和「品牌效應」;從企業端來說需要「邊際成本遞減」,需要有規模經濟。

最好的生意同時具有「用戶效用遞增」和「企業成本遞減」的特性。

創新比護城河重要:創新指的是本質完全不同的產品競爭,例如網路和電視、報紙的競爭;護城河指的是產業內部以及相鄰產業的競爭。

創新是「質」的競爭,護城河是「量」的競爭;以護城河為核心的投資一定要在「創新」很難發生的領域,例如食品和飲料。

消費品產業的護城河是「品牌」;醫藥產業的護城河是「專利」;網路產業的護城河是網絡效應及用戶黏性。

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中年人適合看的『移獵蠻荒』

上次看完「噩盡島」後,突然又很想回頭看無元世紀的系列,但「星戰英雄」跟「星路迷蹤」這兩套我都看到快會背了,所以把目標瞄準「移獵蠻荒」這套書。

「移獵蠻荒」是莫仁比較長篇的小說,當年出版的時候,我因為看的有點悶,同時間又有新的小說類型「飄渺之旅」出現,所以到底有沒有徹底看完這個系列,都沒印象了。

過了這麼多年,我已經從大學生變成中年人,再次讀完「移獵蠻荒」,它的結局跟「夢華傳說」一樣是悲劇收尾,但整體內容就我現在來看,是寫得比星戰系列更完整。

本來三主角的小說就不容易寫,然後又要符合前兩個系列所架構的世界觀跟相關設定,難度更高;而且我認為這是比較適合成年人讀的小說,連小說男主角都無法事事盡如己意,這才符合現實狀況。

當我還是學生時比較喜歡「星戰系列」,主角總是能化險為夷、功力大進,靠主角光環橫掃眼前的一切困難,這也符合年輕人勇於作夢、敢想敢衝的特質。

邁入中年後,對於「移獵蠻荒」則更為喜愛,對於生活中迫於無奈跟取捨的種種狀況,內心掙扎才是中年男子的主旋律。

如果老年後還有機會,不知道再重讀一遍這些小說會有什麼感想?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價值投資

這是一本講價值投資的好書,從它的上一本「投資中最簡單的事」講到這本「投資中不簡單的事」,釐清了我對於「價值投資」的基本觀念,以及該如何應用。

當我看到底下這句話:「企業持續地創造價值,投資人去分享收益,這才是價值投資的方式」,馬上明白自己的方向一直沒有走偏,我參與的不是短線投機的「零和遊戲」,而是跟著優秀的公司站在一起,讓時間成為我們的朋友,分享企業的獲利,創造雙贏的局面。

在實務面上,心理層面的因素可能還大於技術層面,要理解何謂「風險控管」,得先讓自己進入有風險的狀態才能學習到;這就像只在岸上學游泳,怎麼學也學不會,必須先選一個不會溺死的泳池跳進去學才能學會,然後再慢慢挑戰更大、更深的泳池或大海。

不面對風險,學不會管控;但要記住別一開始就跳到大海裡,直接跳一次可能就沒救了。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價值投資根本的出發點,是看我們投資回報的來源是什麼。

如果是企業持續地創造價值,投資人去分享收益,這才是「價值投資」的方式,才是基於基本面的投資。

價值投資的三種流派:

1. 積極行動主義的投資3G 資本擅長透過併購來控股品牌消費品企業,主動介入公司的經營管理,削減成本、提升效率來改善企業的盈利能力;這種方式不局限於發現價值,而是直接參與到創造價值、釋放價值的過程中。

2. 賺企業價值被市場低估的錢,格雷厄姆關於「市場先生」、「安全邊際」以及「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基本思想一直是價值投資的基石;他的投資更注重低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強調便宜是硬道理,。

3. 賺企業內在價值增長的錢,巴菲特投資中後期更注意企業的品質、生意的屬性、管理層的能力和誠信,長期持有優秀的企業,做時間的朋友。
  
以上這三種投資方式,都是「價值投資」的康莊大道,但第三種方式或許是最快樂的,因為你知道「時間是你的朋友」,在等待的過程中,你所投資的公司的內在價值正在與日俱增。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控管」能力,而不是技術多炫。

投資的本質不在乎你懂各種新鮮的名詞或雕蟲小技,而是用合理的估值買有價值的東西。

市場定價是根「指揮棒」,能夠指導企業家和管理層的行為, 這是作為「職業投資人」最大的價值。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終於看完莫仁的小說

我是「莫仁」早期小說的忠實讀者,但在讀研究所跟博士班時,就沒時間去追他後續新出的小說,這讓我一直感到很可惜。

開始工作後,有試著去看他的「噩盡島」第一部,但當時不知道為什麼,看完第一部後就不想看第二部了,更別提其他沒看過的新作品。

這次連假,終於試著把「異世遊」、「遁能時代」以及「噩盡島」第二部給看完,這麼多年後才把他的所有作品看完,也算了結我的心願。

坦白說,到現在我都還是認為「莫仁」是台灣少數的科武小說一代宗師;從他的「星戰英雄」開始,到「噩盡島」系列,我們這群老讀者也見證了他的成長。

莫仁的強項是在於世界觀架構上面的創新,但弱項是在主角群的個性描寫,不過人物特性這點在「噩盡島」的表現還算不錯;相較於「星戰英雄」,多數人都認為他在「噩盡島」的表現好非常多。

但「無元系列」是陪伴著我年輕的歲月,二十幾年後再回頭看這些小說,滿滿的回憶,這點很難取代。

只是說「莫仁」後來就不寫小說了,真心覺得可惜,「無元系列」都還沒寫完,他老兄又不知道去哪晃悠了,而且一晃就是十年。

衷心期盼有一天能再看到「莫仁」寫新小說,我永遠是他忠實的讀者之一。

擁擠的南門市場

從新聞中得知「南門市場」已經蓋好,要從中繼處遷回原址,而且號稱是百貨公司等級的市場改建案,都宣傳成這樣了,不去看一下好像也不行。

於是,老婆跟我就在連假期間,興高彩烈地前往新南門市場一探究竟,看是不是像報導說的那麼棒。

本來都已經想好要靠捷運來走完今天的行程,包含南門市場跟新光三越忠孝復興新的商場,誰知道一開始就碰到老婆手機忘記帶的窘境,但我們還是順利搭上捷運了。

搭乘捷運就是方便,我們很快地就到南門市場,還沒進去就嚇一跳,這是什麼人潮?比百貨公司周年慶時還可怕,不就是一個新市場開幕罷了,也太誇張了吧!

跟隨著人潮,我們上到二樓可以吃飯的地方,但完全沒位置,雖然場地是全新的,但人只要一多,品質就很差,只好跟老婆商議改天再來,不要在這邊人擠人。

我們本來還很天真的以為,那就去隔壁的金峰魯肉飯吃好了,仔細一看,人都排到外面人行道上了,這是怎麼回事,到處都是人。

迫於無奈,只好想著邊走邊看還有什麼店有位置的,隨便吃一下就前往下一個點,哪知這附近似乎沒太多選擇,而且我越走越餓,心情越來越差。

好不容易找到一間麵店,但老婆叫了碗乾麵卻沒加肉燥,她也開始在不爽中,人在肚子餓的時候,情緒真的不好控制。

吃飽後,想說直接前往新光三越復興店,這個地方竟然沒有公車直接到! 看了一下導航,坐車轉來轉去跟直接走過去差不多時間,剛吃飽就直接走吧!

誰知道一走才發現好遠阿,好久沒在台北走這麼遠了,但一到新光三越又傻眼了,這邊也是塞滿了人,再加上它的場地不大,讓我覺得更難怪。

至此,我只能說連假期間真的不適合安排台北市區的行程,到哪裡都是滿滿的人潮,這也讓我今天的心情始終好不起來,真是失算!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掃興的白晝之夜

昨天預計要去的幾個地點,到最後都敗興而歸,希望今天去的地方能夠有趣一些。

老婆跟我昨天前往台北漢來飯店,想說試營運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吃的,結果到地方才知道餐廳真的只是「試營運」,無奈之下只好前往附近的中信總部用餐;只不過昨天就已經看到人前往住宿了,對於那個地方是否值那個價位,我心中打個問號。

傍晚,終於等到白晝之夜活動的時間了,本以為會沒雨或小雨的,誰知道越下越大,像這種主要辦在戶外的活動,碰到下雨就準備投降。

當我們步行到國父紀念館時,看到一堆雨傘在排隊,前面到底是什麼活動也看不清楚,大雨一直下,讓人只想快步離開。

只能說,老天爺太不賞臉了,至少也晚個半天下雨嘛! 如果能維持昨天早上那樣的天氣就好了。

天氣的因素很難避免,但像台北的冬天基本上都很難避免濕冷的天氣,所以如果有大型的活動還是得考慮在室內舉辦。

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音樂餐廳的體驗

講了好久的音樂餐廳,打從北流一開始營運,我就說想要去體驗一下音樂餐廳是怎麼一回事,以前雖然有跟朋友去過 PUB,但那種場合有點吵,我比較想要的是在週末的晚上,好好吃頓飯,聽場樂團演出,就這麼單純。

今天終於做到了,邊吃東西、邊聽樂團表演,不得不說今天的團還滿有水準,可以讓台下觀眾點歌,真有自信。

北流那一帶的商業氣息還沒建立起來,希望音樂餐廳能夠撐下去,撐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到來,那一區要等周圍的大樓都蓋好,有人入住後才會有人氣。

我估計應該還要花上四到五年,北流到南港車站這一帶才會慢慢繁榮起來,要知道 CITYLINK 也是撐了好多年後,才有現在的榮景,不太可能一步到位。

明天台北漢來就要開始試營運了,等明年南港 LALAPORT 也加入戰局,經貿園區的商圈才會慢慢成型,期待能早點看到南港的空橋系統成型,到時應該很壯觀。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終於拿到新筆電

三年前買的筆電,從去年開始一直故障,開不了機;送修了四次,結果每次都不到一個月又發生同樣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這次我終於忍不住跟客服人員說,不然就別修了吧,你們看有什麼辦法一次性解決我的問題,一直修一直壞,根本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

我看客服人員也很傻眼,同樣的問題發生了四次,他只好註明客戶希望能更換新機,不要再維修了。

在那之後過了一個月,今天終於拿到新的型號的筆電,還好之前那台是在保固期內故障的,不然我就真的暈倒了。

不知道是現在的筆電品質都這麼差,還是我遇到機王,印象中以前的筆電還算耐操,用個四、五年沒什麼問題,這次兩年不到就一直壞,讓我對這家品牌廠越來越沒信心。

幸好,他們這次換新機的舉動,至少讓我滿意度有回升一些,產品出問題就用售後服務來補救吧!

嘞! 這句話怎麼好像很耳熟阿,感覺工作上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耶.......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亞運男籃進四強

亞運的關注度雖然不如其它國際賽這麼高,但好歹它對台灣來說也算是可以在國際上檢視實力的好機會。

順帶一提,三對三的男籃賽竟然讓我們拿到金牌,這畢竟是亞洲區運動會,能拿到金牌就是不簡單。

五對五的男籃就比較辛苦了,從小組賽碰到香港、中國以及蒙古,打球的狀態跟整體的內容都不算出色,也在社群媒體上被噴爆了。

幸好從附加賽對哈薩克開始,有如倒吃甘蔗,以大比分全場領先的方式贏得八強賽的資格,然而對決日本隊的前夕,還是很多人不看好;雖然這支日本隊並非國家一隊,應該算是二隊的陣容,但他們在小組賽也是打贏韓國國家隊,令人驚嘆。

韓國國家隊算是精英盡出了,意外敗給了日本隊後,也讓台灣的本土球迷更不看好這次對決,甚至連台灣運彩都開出日本讓 12 分的賭盤!

或許是受到三對三拿金牌的鼓舞,這次竟然又是大比分的贏日本隊,這下讓社群平台上的酸民瞬間都消聲,轉而支持台灣國家隊繼續前行,畢竟只要再贏約旦隊,就能創下亞運史上最佳紀錄了。

我們的男籃已經好久都沒有在國際賽上面拿到獎牌,真希望這次能有亮眼的表現,把籃球的熱潮再炒起來。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小說「修復師」帶給我的啟發

先說這個啟發是很莫名其妙的,跟小說內容也沒特別的關係,但我就是突然聯想到其他地方去。

在小說中,主角晉升到金仙後,就可以建造自己的秘門,秘門的好處有很多,包括探險、逃命、還可以租人賺資源,但建造秘門時需要很多珍貴的材料,用越好的材料、秘門就越強大,而且一個人終生只能建造一次。

但矛盾的事就來了,要有秘門才比較容易收取到珍貴的材料,但建造秘門一開始需要花費這些材料了,雞生蛋、蛋生雞就是個死局。

故事裡的所有金仙都被這件事困擾著,修二代除外,畢竟他們有家族的資源可以起個好頭;就算是依附大型宗門的人,也必須用自己的時間跟貢獻值去換取物資,就更別提無依無靠的散修了。

作者分析了一下,決定跟有秘門的資深金仙合作,但他深知要別人的資源,自己必須有被利用的價值,才能在這個合作過程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位資深金仙跟主角說,他當年也想打造出超強秘門,但無奈沒有管道獲取想要的材料,只能乖乖地幫宗門打工,來換取貢獻值,最後才勉強有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秘門。

雖然資深金仙有了秘門後,可以更輕鬆地獲得材料,但秘門就只能打造這一次,之後有再多貴重的材料都沒用了。

當我看完這段敘述後,馬上就覺得作者是在映射現實的社會,當我們想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資產 (秘門) 時,如果不是富二代,就只能靠幫人打工或是不走尋常路冒風險,看能否攢夠足夠的資源。

但不走尋常路有很高的風險,小說中一個不好結局就是死亡,現實生活中沒這麼殘酷,了不起就是讓人生不如死而已。

只是說累積不到可以打造自己秘門的程度,其實也沒用,要有耐心,只要有了秘門,就算品質再差,那也是比沒有好。

我在想,加入大型宗門跟現在去大公司工作的意思也差不多,小說的主角都是有奇遇,肯搏命,才能在短時間內崛起;其他一般人就只能尋正常軌跡慢慢修練。

小說中,修真除了天賦外,決定修為的就是資源跟歷練的多寡,然後再加上運氣;這其實跟我們的現實人生是一樣的,所以我看著看著,就突然聯想到這邊來,不知道作者在寫作時,是否也是有類似的想法。

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投資心理學

在投資的過程中,撇開專業的「財報分析」及「估值技巧」不談,最難過的一關就是「自己」的心理障礙。

股票一漲就想賣,但真的漲太多時又捨不得賣,總覺得以後會一樣這麼好,這就是把「短期趨勢長期化」;等到價格回歸正常的價值後,才醒悟已經錯過了「超漲」的機會點。

而「過度自信」容易發生在一直透過高風險的操作獲得高報酬,但又幸運地還沒出事的人身上。

舉例來說,我在美股的個股選擇權上面,逃過了好幾次被履約的可能,要是那幾次被履約應該會損失慘重,但因為都幸運地逃過去,所以反而有不錯的報酬。

但也因為這樣,讓我越來越低估「個股選擇權」的風險,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下場就是去年底有一檔重倉的個股選擇權被提前「全數履約」;因為它發生了一件對投資人來說算是「黑天鵝的事件」,新上任的管理層決定在該年底進行「商譽減損」高達數百億美元,股價應聲大跌 10%

「商譽減損」並無實際的現金支出,也不影響現金流量,因此股利還是可以正常發放,但該年度的損益表就會有重大虧損;如果我單純持有個股,其實也不怕這種「黑天鵝事件」,就穩穩地領股利就好,但持有選擇權就不同了。

當時滿慶幸自己雖然下重倉,但還沒昏頭,不是以賭博的心態在操作選擇權,從挑選哪檔「個股選擇權」時,就有考慮到如果被履約的話,後續該如何應對;因此,我選擇的這檔是有高股利保護的股票,可以讓我在被履約時低價承接股票,至少在有股利可以領的情況下,慢慢等待股價回升,而不至於全盤皆輸。

做好自身的「風險控管」是投資的基本功;沒有風險的地方,沒有報酬。

不過經過這一次被提前全數履約,也算是幫我自己上了一課,在調度資金時,被迫賣出了一些自己本來看好的美股股票;因此,不要小看高報酬背後的高風險,有時沒感覺到風險這麼高,只是因為時候未到而已。

還好我沒有主動開啟進階的投資人資格,所以只能在帳戶價值 50% 的範圍內操作選擇權,這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外部拘束器,讓我在被履約時還可以從容地調度資金。

輪盤多轉幾次,總有一次會指到自己,這是「機率問題」。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實踐中投資者必須提防許多東西,最重要的是「提防自己」。

投資者常見的心理盲點:

1. 過度自信,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比平均水準強十倍。

2. 倉位思維,一旦買成了重倉股,對利好消息就照單全收,對利空消息就不以為然,心理學上叫確認偏誤。正確的決策流程是先有論據,再有結論;但多數人是先有結論,再找論據。

3. 錨固偏見,潛意識把原有股價當成合理、有參照性的錨點;其實,一個股票便宜與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漲跌更可靠。

4. 短期趨勢長期化,某公司利潤去年 1 元,今年 1.1 元;管理者故意透過財務操作的手法,報成去年 0.7 元,今年 1.4 元,增長高達百分之百,於是本益比大漲。這就是利用人性中易把短期趨勢長期化的傾向手法,行為金融學稱為「過度外推」。把不可持續當作可持續,是成長股陷阱和週期股陷阱的共性。

5. 榔頭症,美國消費多,適合「價值投資」;加拿大資源多,適合「趨勢投資」。差異化產品,買品牌;同質化產品,買成本低的。不同國家、不同產業,適用的方法應不同,但人們常生搬硬套同種模式。在一個榔頭看來,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釘子。

6. 差點就贏,同樣是統一發票沒中,號碼只差一點的最痛苦;與成功擦肩而過,比從未接近成功更令人難以接受。

7. 心理帳戶,是否應賣出取決於很多因素,但與買入成本無關,因為你的買入成本根本不影響股價未來走勢。心理帳戶指的是人們喜歡在腦袋中把錢分成不同部份 (例如買房的錢和買菜的錢);投資者最常見的心理帳戶是把錢分為本錢和賺來的錢,並對這兩部份的錢體現出非常不同的風險偏好。

股市處於底部時,流動性萎縮,任何拋盤都能打壓股價,因此,股價能跌多深往往是由最恐慌的人決定。

市場的極端價格常常是由最大的傻瓜決定,所以股價總是上漲時超漲,下跌時超跌。

價值投資者應該感激這些「非理性行為」,沒有超跌,哪來的價值低估?沒有價值低估,哪來超額收益? 理解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並加以利用,是「逆向投資」的關鍵。

「聰明人」常希望傻瓜們傻得「剛剛好」,但其實,低估傻瓜傻的程度也是一種「傻」,市場持續非理性行為的時間可能長過你持續不破產的時間。

歷史總是一再重演:別再相信「這次不同了」。

人性的弱點總喜歡把短期的事情長期化,樂觀起來就是「黃金十年」;碰到困難時卻又覺得從此再也看不到光明,因為「這次不同了」。

「經濟週期」和「市場週期」總是起起伏伏、周而復始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用四個字總結「價值投資」:知易行難。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會計師低價存股術』閱讀心得與感想

看到丁彥鈞這本書,再次印證了一句話,書名真的很重要。

坦白說,他出的幾本書我都有看過,內容很有水準,但書名跟封面都很糟糕,如果不是有人推薦他的書,基本上我是不會想去看。

會計師出身寫投資的書,果然會從財報分析下手,跟我先前看過的教財報的書相比較,這本的內容絲毫不遜色,而且更有針對性,如果要學投資用的「財報分析」,直接看這本就好。

又因為作者同時有財金的背景,在財報分析之外,又提供了一些必學的金融常識與術語,像我這種門外漢,也看出了點門道,科班出身的作者寫投資類型的書籍,有先天上的優勢。

只是他主推的「模型評價表」,要不要採用就看狀況而定,我個人是看過知道有這個東西就好,不過我有記錄作者所推薦的股票,列入我的零股買賣名單中。

對投資策略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作者所整理的方式,從「總經研究」→ 「產業分析」→ 「進場策略」→ 「出場策略」等,不管是操作策略還是實戰技巧,這有點像是熱門理論的濃縮版本,要整個融會貫通到上手實作,估計要花上不少時間,幸好現在可以用零股買賣來累積經驗。

對我來說收穫比較大的是「金融常識」篇,我覺得這也是本科生跟非本科生在「投資理財」上很大的差異點。

像是怎麼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估算股價合理報酬率,這個除非特別去研究,不然一般人不大可能會了解;雖然蒙格不怎麼認同這個定價模型,但它畢竟算是個財務金融的基本功。

再來就是算折現率,有上過財務課程的人應該都有碰過,差別只在了解程度的深與淺而已,簡化後的「72 法則」就常被用來推算本金翻倍所需的年數。

這次讓我學到一個新的模型,那就是「現金股利折現模型」,又稱為「高登股利成長模型」,可以用來評估合理股價;此模型認為公司的價格為未來每年發放的現金股利的折現值總和。

我們可以用無窮等比級數公式來推導出現金股利折現公式,其中現金股利的長期成長率計算公式為「ROE * 盈餘保留率」。

這個折現模型大概是我能看懂、也覺得推導過程相對合理的估價方式之一,從公式中的推算可看出,股利發放率和預期成長率都對公司的股價有關;從這個角度來說,適當保留盈餘再投資,公司才有成長性。

書中有提到兩種情況,將 EPS 全部以現金股利發給股東,或是保留部分盈餘再配發現金給股東,其中各有優劣,並不是現金股利發得多,股價就會比較高。

當產業邁入成熟階段,找不到其它投資機會時,公司才會傾向將大部分的盈餘都以現金股利的方式發給股東。

當我們選擇投資標的時,除了計算這家公司的本益比外,也要考量未來的成長性;最好選一家本益比低,未來成長率又高的公司,股價爆發力才會強。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