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何時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

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我已經年屆「四十大關,雖然「生理上」一直提醒自己有年紀了,打球跳不起來,跑個幾趟就喘呼呼,也不怎麼能熬夜,但坦白說「心理上」還是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步入中年」。

我在猜測,是不是因為我還沒有小孩,沒人可管,一直都是被管、被唸的角色,所以從來都沒意識到自己的年紀越來越大,但終究會有些事情提醒自己已經「不再年輕」。

上學期在碩專班開課時,來了位特別的學生,他一開始就跑來說要「隨班附讀」,已經跟進修部詢問過,這門課可以附讀。

我一開始都沒聽懂這是甚麼意思,後來才知道他是要來修學分班。

當時覺得很奇怪,我不是沒聽過「學分班」,先前也有跑去政大跟台大修過「管理學分班」,這東西對我來說不陌生;但來理工科系修學分班,雖說學校有這政策,但這麼多年來還第一次碰到「隨班附讀」的。

於是,我好奇問了一下,是準備來考碩專班嗎? 所以先修學分,後續可抵免,回答卻不在我的預期範圍內。

這位學生已有「理工碩士」學位,因此他並不需要再來讀碩專班,那修學分班的用意是? 

這個疑問一直到期中考時才揭曉,那週有安排來學校進行期中討論,這位學生跑來找我討論的問題竟然不是期中考相關的內容,而是他因為準備「出國留學」,所以想請教我的意見。

畢業這麼多年了,第一次碰到有學生問我出國唸書的事,而且還是外校生隨班附讀的。

仔細了解他的背景後,只有「佩服」兩字;先不提他本身算是名校背景,光是大學唸「商學院」,然後研究所才轉到「資訊學院」,就已經很有決心跟毅力,更別提博士班還想攻讀「人工智慧」相關系所。

當我們聊得更多,深深感覺這是位有規劃且積極準備的年輕人,他在研究所畢業前就已經拿到公費的「留學獎學金」,其實這很困難,名額很少。

然後再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申請學校的事宜、就因為大學非理工科系,他申請博士班前得先補足不夠的學分,所以才有我們碰面的「機緣」。

跟我當年出國唸書不同,這位學生是有「選擇」的,正為選擇美國、英國還是德國而傷腦筋,而且因為是自帶獎學金,我認為他被海外名校錄取的機會很高。

看他興高采烈的說著自己未來的規劃,分析選擇哪個國家的優劣,畢業後留下來工作的機率,以及對未來的期許等,突然一瞬間我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這次是「心理上」的感受。

當我在羨慕並祝福別人有選擇的自由,並且憧憬未來美好的前景時,就代表自己已經失去了這個「可能性」。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被「禁錮」的或許不止是生理上的活動範圍,就連心理上的自由與憧憬也隨著歲月默默地消逝。

這時我腦中浮現幾個場景,當年我出國前,父母與師長對我的祝福與期許,他們當下的「感受」是否和今天的我一樣? 或許是吧!

這是我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的瞬間,那你們呢?

該如何用 GitHub Pages 架個人網站 (上)

怎麼會突然想架站呢? 其實是想找個地方放自己的「個人簡介與資料」,以前唸博士班時,系上都會給我們每個人一個空間,只要把網頁放到那個空間去,就可以在網路上查到我們個人的網頁。

當時其實沒有去了解為何可以這樣做,反正交差了事,照著範例做就可以。現在想說自己在網路上跟無名氏一樣,但又不想把資料更新在社群平台如 LinkedIn 或是 Facebook

於是就想到了自己架個人網站來試試,說是個人網站,也不過就是想跟以前唸書一樣,找個地方放「個人網頁」,然後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的到而已。

說做就做,Google 了一下自架站的資料,主要針對是免費的部份,所以我沒有要用自己的網域名,畢竟申請要錢。

另外,網站托管的伺服器 (虛擬主機) 也要錢,所以當我看到免費的 GitHub Pages 可以當「網頁伺服器」使用時,就選定它了。

我先查了『使用 GitHub Pages 架設個人網站』,按照它的說明操作,但應該是 GitHub 有小改版,流程畫面好像不太一樣,不過我還是成功上傳了 Test.txt  檔,並且可以在瀏覽器上開啟。

但想了一下,我是要放「個人網頁」耶,就是那種輸入網址可以跑出我自己背景的網站,那該怎麼做呢? 

於是我又查到另一篇教學『使用 GitHub Pages + Hexo 來架設個人部落格』,這個作者自己的部落格就是用 GitHub Pages 架設的,它裡面有說明 GitHub Pages 是相當好用的免費個人架站方式,但唯一缺點就是只能架設「靜態網站」。

設定 GitHub Pages 的方式都一樣,但這邊準備用 Hexo 框架來架設個人網站,因為這邊比較複雜,我把自己的操作流程放到另一篇文章敘述。

在使用 Hexo 前, 先測試網頁能否正常顯示,於是先手刻了 index.html 檔案,並放到 GitHub 的根目錄,然後再把網頁設定指向根目錄,這樣就可以看到手刻的網頁:https://otakuyeh.github.io/

但我對於怎麼用設計工具生成網頁還是很陌生,認知還停留在很多年前的 FrontPage,所以又找了些「靜態網站生成器」的資料參考一下,不過說不定最後還是回去用 FrontPage,畢竟我只是要最簡單的「個人網頁」阿!

這邊順帶提一下,因為近年來很多「部落格平台」都關閉了,導致很多部落客都得打包資料搬家,所以部落格的文件內容是不是容易轉移就變得相對重要,如果是支援 「Markdown 語法」的,通常都比較容易整個打包帶走。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部落客是傾向用 「WordPress + 虛擬主機租用」的方式自行架站,但如果只是很單純的部落格內容分享,我覺得採用 「GitHub Pages + Hexo」 的方式應該也很理想,可以選擇要不要自己的網域名,如果不需要的話就完全免費,如同『使用 GitHub Pages + Hexo 來架設個人部落格』一樣。

不過嘛,如果想要免費,就得祈禱 GitHub 別倒,或是說這項服務別被「取消」或是改為「收費制」。

GitHub 已經被微軟收購了,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程式碼代管平台,倒閉這事應該不容易發生,但會不會收費就......微軟做事,懂得的人就懂。

其實我漏掉一個「免費之王」,那就是「 Google Sites 協作平台」,我們公司打從一開始的官網就是用它做的,雖說功能陽春,但卻能讓完全不懂程式設計的同事,也能搞定一個公司網站,真神奇!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創業之路 (二)

上一集說到家庭背景對於創業動機的影響,這集就要開始進入實務面創業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國外博士班在繳交論文等待口試時,往往要等上一段時間,記得我當時從送論文到口試當天,應該還有近兩個月的等待時間。既然都覺得自己是創業路上的天選之人了,就不用浪費時間拖延,趁口試前直接飛回台灣,準備公司設立的事宜。

由於回台前已經跟潛在的投資人談好設立的資本額出資比例,因此返台後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就開始進行設立公司的流程,當然經過一些討論及發生點意外,比例有些許更動,但這並不影響大局,看似一切還在掌握中。

我是委託會計事務所協助辦理公司登記的,想著後面還有一個口試大魔王,沒辦法自己跑流程,於是就匆匆忙忙的搞定這一切,然後直接訂來回機票,飛過去口試,然後口試完只留給自己三週左右的時間就要處理好所有畢業的流程,再飛回台灣接著處理公司的事。

其實我當時心臟很大顆,完全沒料到口試後的工作量其實還滿大的,導致後續為了不想改機票,每天跟時間賽跑,才在期限前幾天辦完所有手續,坦白說人的潛力可以深挖,一旦被逼急了,甚麼都有可能。

講到我的博士班口試,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那一個月真的過的很慘,以後有機會再分享。

說到這邊,其實我現在也不理解當初為何要這麼趕?不管是開公司還是處理博士論文口試及畢業流程,都是趕趕趕,彷彿被追殺似的。

現在想想,當時如果不要那邊趕,把一些想法釐清楚,說不定也不會有後來發生的許多事情了。或許當時的我,只是不想讓時間空在那邊,一畢業回台就有事可以做,不讓自己有太多遊手好閒的機會。

我的離校手續雖然趕,但沒出甚麼差錯,一切順利只等著拿畢業證書,而我回國前已經先跟學校申請了畢業證明,因為我是 11 月畢業,但畢業證書要到隔年的 5 月才會統一寄發。

我早就確定不會參加畢業典禮,所以直接在台灣等畢業證書即可,先拿畢業證明是為了後續有需要,才預做準備。

回到台灣時,公司已經登記好,用錢找人幫忙果然很順利,但說真的剛忙完一陣,而且不斷生病一直沒完全康復,導致腦袋一直放空中。

但辦公地點還沒找,該怎麼走出第一步也不知道,就開始瞎忙,雖說先前透過網路有跟一些潛在客戶聯繫,但畢竟跟實際營運還是有所差別。

後來請長輩暫時商借一間沒人用的房間充當辦公室,因為沒網路只能連手機的網路基地台,偏偏那個地方的手機訊號不強,讓我前幾個月過的有些痛苦。

同時,我天真的想說,邊去學校兼課應該能提高公司的能見度,之後說不定還可以找學生來公司實習或上班,一舉兩得

於是,就拿著自己的博士畢業證明,回母校去應聘兼任助理教授,然後一切就看似順利地往前走........嗎?

錯錯錯,都是錯,兼任的事是搞定了沒錯,但公司最重要的營收在哪裡?雖然聽長輩的建議,在公司只有我一人又沒客戶的情況下,先領個生活費意思意思就好,但總是要找到客戶讓公司動起來吧 ! 那客戶在哪裡?

讓我們重回創業前的準備,我是個剛畢業的菜鳥,上一集曾說過唸書時有些產學合作的經驗,也有私接案子的成果,但這些看起來都不足以撐起公司的營運,要知道產學合作是用學校的名義去接案子,跟我們這種新創公司能比嗎? 

多數人創業是已經在原產業有過一些經驗人脈,不管是挖原公司的客戶,還是本來服務的客戶願意跟著私奔,我都沒有這種機會,當然也少了一些糾紛。

本來預期之前產學合作的公司可以作為早期的使用者導入,先幫忙一把,誰知道公司開下去後,跑去跟他們副總簡報,才知道完蛋了,對方是想要我們這個團隊的人跟技術,而不是想跟我們做生意,這下巴比Q了,我這個傻逼。

而另一間技術合作很久的公司,則因為我們的產品尚未達到他們認同的水準,希望我們繼續努力做到他們的要求後,才能開始採購

媽呀,這怎麼跟事前規劃的都不一樣,那我要怎麼繼續玩下去阿。

是的,因為公司創立後,太多事不如預期,這也說明當初事前的準備出了很大的問題,我真的是太急了

為了讓公司有營收別乾燒錢,事實上我也只領點生活費而已,只好拿起電話詢問以前認識的朋友,有沒有人給口飯吃,產品暫時賣不成,做點專案也可以。

幸好有個老朋友願意給個機會,幫襯一把,於是乎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在跑學校兼任、處理家裡的房屋事、自己的終身大事以及爭取有現金流的專案中度過。

因為我把公司的費用支出壓到極低,所以這樣經營一年後竟然沒有虧錢,真是神奇。

但是,因為我省過頭了,公司並沒有請專業財會人員,只有讓外面的會計事務所記帳,其他是我自己充當會計記記流水帳,然後自己跑銀行等雜務,原以為自己曾在當兵時當過預財士,簡單的財會應該可以勝任吧?

誰知道這就是個笑話,這個地雷在短期內不會爆,等後來找人投資時做盡職調查,才一次爆開,炸得我頭昏眼花

講真的,財務會計這部份,我真的不懂也不重視,當時的觀念就是讓事務所記帳,我想辦法把產品做出來,再把它賣出去就好。

其他的事碰到再說,就是這種搞不清楚狀況的天真想法,之後對我造成很大的困擾。

如果重新再來一次,我肯定會把公司內部的制度都盤算好再出手,但你懂得,沒有先一步踏出去踩雷再想辦法解決,不知道要花上多久時間才能學會創業先行動後思考

好啦,不知不覺就講完創業前準備到創業的第一年了,現在回想只有兩個字形容,那就是『混亂』。

不過各位看倌可以試想,我一個理工博士畢業後,每個月只領生活費 (大約只比當時的最低薪資再多一些),然後四處找案子的悲慘狀況,真的只有悲哀。

但換個角度想,至少我還年輕,頭還低的下去腰還彎的下去;更令人害怕的應該是人至中年或老年,還要從頭開始,到那時就不確定我的腰還夠不夠軟了。

下一集將把時間快轉至創業第二年第三年,當團隊慢慢成形,產品開始有人青睞,專案的營收也如計劃逐步降低,看似漸入佳境的公司營運,到底潛藏著哪些危機呢? 敬請期待!


重點整理與提醒:

創業前的準備很重要,但通常會跟你預期的不太一樣,計畫趕不上變化,窮則變,變則通。

有些錢可以省,但有些錢別省,尤其是財會相關的工具值得投資;當初我是『無知』,也不單純是想省錢。

前一集有提到家裡其實有經營工廠,但也是交給會計事務所記帳,大多數的傳統中小企業應該都是這樣幹,我只是如法炮製,最後卻滿頭包。無知者無懼,所以我還是勇敢地向前衝。

『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吧!』讀後感與心得

這本書的摘要有點多,事實上我覺得作者大概有 80% 的內容都是以「老闆視角」為出發點;如果以「員工視角」來討論,只出得起香蕉當然只能請到猴子阿,就算我是人也只做猴子的工作。

老闆希望員工先「證明」有資格值得更好的待遇,員工則希望老闆先拿出「誠意」給更好的待遇,然後再表現給老闆看。

當遇到這種思維上的衝突時,就看誰掌握關鍵資源誰說了算。

不過嘛,同為創業家,我是滿認同書中的一些說法,例如打棒球跟打籃球的比喻,以及「信用存摺」的說法。

如同作者所說,信用建立要花很長的時間,卻可能一夕就崩盤。

另外,對待辦工作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如果老闆與員工的「認知」有落差,往往也會造成很大的分歧。

老闆往往不會太在意「例行性」的工作,但希望員工能重視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如果這個尺度拿捏不好,員工在老闆的心中往往會黑掉而不自知。

該分配多少時間到老闆認為重要的事上面,然後自己有把握在剩下的時間內,完成例行性工作而不掉隊,這些都是「眉角」

少了名片那天,你是誰?

這是所有人都需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問題,當不再有公司光環的庇護時,自己還能發揮出多大的才能。

順手牌跟逆風牌的打法完全不同,人在谷底時做甚麼事都幾乎無效,這就是書中說的「無正面回饋」;然而,比氣長跟鍛鍊意志力說起來簡單,實際碰上想要跨過去,真的是非常困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去。

奧斯卡影后楊紫瓊在「哈佛法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時說道:「跌倒時,人往往會收緊自己的身體,以因應沖擊;但事實上,最安全的方式,是保持輕鬆,並對周圍不斷變化的世界充滿好奇。」

面對困境,「學會墜落,會教你如何平穩著陸;學會平穩著陸,能給你勇氣跳得更高!」

要怎麼鍛鍊自己並做好準備,說起來也簡單,就設想今天公司突然宣布一個月後要資遣你,當下你是否已做好準備被離職? 

這邊的準備包含心理上的準備和財務上的準備。

請為自己做一個中長期的規劃,試著想想自己十年後會變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然後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再用盡全力去做到。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創業家精神」就是老闆思維,懂得運用最小效益,創造最大效果。如果公司花的每一塊錢都是你的錢,你的做事方式是否會有所不同?

「組織慣性」指的是大家習慣依照現有的方式做事,並習慣否定任何不同的做法;當慣性深到一個程度,組織就會僵化。

新人先挑戰「投入成本很低」,但對大家最有好處的地方著手,才能獲得支持。

想推動改變,從「小處著手」,不要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的項目;並將功勞歸給大家,如果沒有好的人際關係,要推動什麼都很困難。

新創公司為求生存,每天和時間作戰,「彈性」和「速度」是唯二優勢。先在角落生存並壯大自己,再慢慢往舞台中央靠近,迎接更大的挑戰。

在職場中,「信任」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建立,但卻可以流失的很快;必須一次次地達成「承諾」,才能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但只要一次跳票沒做到,在對方心裡就可能變成「不可靠」的人。

累積「信用存摺」,不只是被動達到主管的期望,最佳狀況是不等老闆要求就自動回報目標。

多數主管對於那些信用存摺存很滿的部屬,可以花很少時間管理他們。沒人想被主管緊迫盯人,存好自己的信用存摺吧。

要成為主管,通常需要時間和機緣;要成為主管的左右手,通常需要的是努力和才氣。

如果想在職場中成功,多數情況,應該只能 30% 的時間做例行性工作,70% 的時間專心做主管心中覺得「著急」的事。

多數工作者在職場上不順利,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甚至整天怨東怨西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從沒真的「了解老闆在意甚麼」

員工想著薪水、福利,老闆看的是成本、獲利;老闆的角色就是「效益計算機」,要確定錄取的人,能創造出比公司提供的薪資更高的產值。

員工上班像在打棒球,老闆卻期望你像打籃球;棒球是一項「等你上場」的運動,輪到你上場時上去打擊,其他時間在一旁觀戰;但公司是要你來打籃球的,「主動去搶球」,不要只站在原地等球傳過來。

請主動為自己爭取工作,帶著「打籃球」的心態工作,表現出超乎常人的積極,主動追著球跑,才是老闆眼中的人才。

不一定要加班,但該為自己的職涯付出;要贏,就得比別人花更多時間。

有太多技能沒辦法藉由工作學會,得自己利用時間想辦法補足;我們都在職場上賽跑,你不追過別人,就會被別人追過。

你是人才還是人力? 其差別是所表現出的工作態度和企圖心。

「人才」是讓老闆放心的人,分內事做完,還能把別人掉的球撿起來一併完成,可以為了公司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為公司的下一步找出口;

「人力」讓老闆放不下心,只想完成分內事,把工作和薪資福利想成單純的勞務報酬,「領多少錢,就只想做多少事」,總在座位上等待工作,老闆只要不小心沒分配好,這個人的產能就閒置了。

在老闆的視角,能信任誰坐這個位置,可以把事情做好,減少老闆的煩惱,就會交棒給誰。

「信任」,就是這一切的基礎。每個部屬在老闆心中都有一本「信任存摺」,把事做好,信任存款增加;闖大禍,老闆幫忙收尾,信任存款減少。

要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斷增加自己的信任存款。在會議上勇於表達,讓老闆知道你是有「想法」的人;承諾的完成時間不拖延,讓老闆知道你是有「時間紀律」的人;定期回報進度,老闆不用整天盯著你。

當公司出現新的機會,老闆就會開始在心中查閱每個人的「信任存摺」,把任務交給他最信任的人。

如果兩個人選各方面條件都差不多,「學歷」較好的自然會勝出,這不是老闆偏心或是真的堅信學歷的價值,而是老闆只能從有限的資訊中,做出對公司「合理」的判斷。

如果你有好學歷,請善用它的優勢;它也可以用來快速建立業界人脈。

學歷和真實能力不是完全正相關,不是說高學歷的人在學校學會了特別厲害的能力,主要是「好習慣」的延續。

很多過去在學校認真讀書的人,到了職場也會繼續奉行「把事情做好」的好習慣。

少了名片那天,你是誰?那些大公司的光環都會在選擇離職的那天一起離開。當光環褪去,只有能力帶得走。如果沒有了公司或學校的光環,戰功、成績、紀錄都已消失,曾以為屬於自己的一切,終究不屬於你。

離職後,剩下的只有過去累積的工作能力,看你可以多快用這些技能創造出新舞台。它們可能有助於創業、找到新工作,或是任何可以依附的下一個光環。

好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態度,可以隨時跟著到新公司,多關注及學習產業上的熱門新知,在失去名片的那一天,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請用肯定的態度看待沒有名片的自己,必須肯定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全世界也不會有人相信你。你必須隨時做好「離職」「被離職」的準備,假使明天失去這份工作,你是否依然能過得很好?

走出谷底,比的是誰的氣長和意志力強。

很多職涯掉到谷底的人,用盡方法想爬出來,只要不放棄,多數人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後,都可以找到方法從谷底爬升。

很多新創公司的創業者,實際創業後都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容易,但只要氣夠長,公司就可以做出足夠的轉型次數,終有一天會找到市場的甜蜜點;不過創業者除了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外,也要有足夠的銀彈才能支撐到那一天的到來。

順手牌人人會打,但逆風牌就沒那麼容易。

人在逆境時,往往是做了再多努力,也很難獲得「正向回饋」,這種時候才是考驗意志力的大好時機;能堅持下去才是真本事,大多數的人會放棄,但堅持的人就有更高的機率離開谷底。

換工作也像賣股票,最好每次脫手都是在公司發展最好的時候,這對個人經歷才會有最大的加分效果;可惜也跟賣股票一樣,多數人總是選擇在低點出手,因為多數屬於上升段的公司,待起來都相當舒適,會聽到各種好消息,感受到薪水福利的增加,再加上外界的看好,實在很難找到離開的理由。

選擇跟隨對的主管,和選擇加入對的公司,兩者同等重要。

有時候要「相信」,才會「看到」;想想未來十年,你想變成什麼樣的人?回推到現在,你需要學習及擁有什麼樣的技能? 如果這麼想,永遠會很忙,因為有太多事需要提前準備,時間保證不夠用。

在職場這個馬拉松賽道,有時候你需要先相信,才會看到;相信可以到達,你就會到達。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快閃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

聽老婆講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好幾次了,先前因為天氣不好或是懶得動,就一直延期,直到今日天時地利人和,不去好像對不起自己,於是在夕陽的陪伴下,開車前往大稻埕碼頭。

那邊的大眾交通工具對於住在台北東邊的我們來說,有些不方便,搭公車要花上很多時間,旁邊也沒有捷運站,於是還是決定開車前往,並停在有麻吉付的大稻埕公園地下停車場,這樣我可以免付停車費,而且距離貨櫃市集不遠,然而有好就有壞,缺點就是不能喝酒,可惜了!

停好車走過去時,越接近目的地就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同行,我就跟老婆說,看來西區的復甦真的是有感,才會有這麼多的年輕人來到這個舊市區,旁邊的建築物都很有歷史感,但路上都是充滿活力的年輕臉孔,乍看之下有點突兀,但衝突背後卻又有些獨特美感。

來到貨櫃市集後,我感到非常驚訝,不單純是因為人很多,而是對於碼頭、河岸、夕陽,以及人群喧鬧所形成的圖像,觸動我腦中埋藏深處的回憶,我努力的搜索那感覺從何而來,終於讓我想到這相似的場景曾在赫爾辛基看到過。

擁擠的人群,露天座位中的老老少少,不管是台灣人或外國人,桌上都是各國美食及啤酒,這種氛圍真是滿分。老婆在旁邊虧我說,早就叫我來見識一下,卻東拖西拖,到現在才知道原來台北市也有這種地方,真是台北俗

離開貨櫃市集後,我們漫步到迪化街,晚上的迪化街沒有白天熱鬧,但走在台灣早期的特色建築旁邊,格外有感覺,跟先前白天來逛街不同。

等哪一天解決交通問題,可以喝酒,我們肯定會重返貨櫃市集,享受那個獨特的夕陽美景以及放縱自由的夜晚。

以下是隨手拍的照片: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Joeman 在創作者年會演講所帶來的啟發

談到 Joeman ,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很喜歡他,可能是受到我老婆的影響,普遍來說,好像很多女生都不太喜歡他。但這幾年疫情期間,我在運動的時候常常看他的 Joe 是要對決,平價對決奢華,看著看著好像也習慣了。

昨天運動時看到 Joeman 在『創作者年會』的演講,突然對他的好感度有所提升,他在演講的節奏以及流暢性與完整性來說,表現非常好,這個人是有料的,我心裡默默地改變對 Joeman 的刻板印象。

當然,改變對某人的印象,這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這場演講的內容帶來甚麼樣的啟發,又跟我自身的經驗有甚麼連結呢? 以下先稍微整理演講內容中我認為重要的部份:

網路節目的定義:
1. 有一個固定主題
2. 盡量要定期更新
3. 盡量要製作精良

網路節目的優點:
1. 養成收視習慣達成穩定流量
2. 頻道可容忍低流量題材
3. 固定套路達成穩定題材
4. 節目 IP 與標語的記憶點
5. 固定板位可以販售置入

網路節目的缺點:
1. 找到一個可以做的主題
2. 每周更新
3. 前期流量不佳時的判斷

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幾個重點,那就是主題很重要,然後定期發布更新也很重要,穩定更是重中之重。演講中有提到,當節目固定播出時,就會有穩定的收視客群 (前提是主題別太冷僻)。穩定流量是一個非常珍貴的事情,有了保底流量後它就是你頻道的護城河

有了護城河,你的頻道就可以容忍低流量題材,也就是有更多的機會試錯創新,即使它們有可能流量不佳沒人喜歡。更重要的是,更新頻率只要固定,經紀人跟業務就可以提早去賣業配跟廣告板位,對公司的現金流團隊穩定性幫助非常大。

做節目非常的難,也非常花時間跟花錢,可是它會是你頻道的護城河;今天如果沒有一個固定更新的節目,忽高忽低的流量,可以想見的是你會很容易走心,因為心理狀態會隨著財務狀況起伏而一起不穩定

其實 Youtuber 做頻道,跟創業家開公司邏輯是相通的,要怎麼找出保底流量來創造出公司的穩定現金流,這或許就是每間公司的營業秘密護城河

突然聯想到,可以用產品公司跟專案公司來說明 Youtube 頻道的經營模式。

有固定時間發表的帶狀節目、穩定客群及保底流量的 Youtube 頻道類似產品公司,但要先投資做節目;而專案公司就像是不特定主題及時間發布影片的 Youtube 頻道,最好是有接到業配再製作影片。

上述兩者的經營模式截然不同,其背後的商業思維當然也大不相同

同理,誰最有本錢創新,其實就是有穩定現金流的那個頻道或公司,他們可以在高度不確定性下,就先嘗試看看新主題或新產品/技術,反正再怎樣都有穩定的流量兜底

其實,這跟我以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長期目標或興趣愛好需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撐』有異曲同工之妙。

Youtuber 創業者個人都是同一個心智模型,先想辦法找出保底的流量,再來想辦法試誤創新追求自己個人的理想。

當然,如果個人已經有穩定的現金流就想爛軟,那也無所謂,自己爽不要影響他人或成為他人的負擔即可。

我的部落格大亂鬥!

這兩天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公司的部落格 (架在痞客邦上,但有自己的網址),以及我個人在方格子上的轉載文章。

由於 Google Blogger 平台沒有太多的流量,導致我在上面的發文都只有主動傳送的人能看到,少數幾篇因為可以在 Google 搜尋上被搜到,所以加減有些自然流量進來。

其實,我是不太在意文章有沒有人看,就當成是自己在寫筆記或工作紀錄也可以,亂寫也不怕,功用只是把自己的回憶凍結在某個時刻罷了。

但三不五時,我會寫出一些比較有深度的文章,當然這個比例不高,但只有少數人看到就有點可惜了。

於是,我覺得篩選過往寫的文章,主題雷同且較有自己想法的部份,轉載到「方格子」上面去,或許這個習慣會是個「正向循環」。

原則上我還是會每天在 Google Blogger 上寫文章,讓它變成每日例行的工作,但會定期篩選較好的文章轉載到方格子上去。

至於公司的部落格,就是個比較大的挑戰,我會設定一系列主題的文章,把它們列為公司每日工作項目之一,然後努力督促自己去完成它,就當成是參加  iTHome 鐵人賽的前哨戰吧,備感壓力阿! 

想到這就會聯想到去年開新課的慘狀,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不止要試新的想法,還得把它們做成教材及實驗,有壓力但也是「自我學習」進步最快的時候。

雖然已經「步入中年」,不過我覺得現在才慢慢開始形塑自己的「工作風格與方式」,能感受到自己在進步,或許不是在工具的熟練度、也不是在知識的累積,而是在「思維模式」的突破上面,我終於能有這種感受了,真開心。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陽明山的繡球花之旅

被老婆強烈要求的情況下,我們開車前往陽明山看繡球花,其實也是在上次看海芋的附近,甚至有店家是收完海芋的錢,再收繡球花的錢,非常聰明。

我們一開始選擇大梯田,但它開花的比例還不高,太早來了,就在它下方的曹家倒是快要滿開了,雖說每人入園費要 100 元,而且不能抵園內餐飲,但我們還是爽快的付錢進去參觀這佔地一千坪的繡球花園。

繡球花種類坦白說非常多,從絡繹不絕的旅客看來,這種民間自辦的花園也是頗受歡迎,雖然我總覺得動線不太好,而且整體規劃有點小氣,但能做到這個程度應該算了不起了。

在這個山谷間的餐飲或小店幾乎都是靠花季在過活的,難以想像非花季時他們要怎麼生存,畢竟一年裡算上海芋跟繡球花季了不起也就三個月,其他時間是直接關門放假了嗎? 一年只需要工作 1/4 的時間即可。

下面就是漂亮的照片: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創業之路 (一)

今天路過書局,偶然看到樊登的書 『還煩惱嗎?』,翻了幾頁,裡面跟創業及管理有關係的內容,應該都是從他的另外兩本著作『低風險創業』及『可複製的領導力』衍生出來的,當然我也馬上從圖書館預約這兩本書,加強一下自己在這些領域的理解,尤其是領導力這部分。

分享書中幾個有趣的句子『尋找邊際成本更低的收入模式』、『管理者是透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以及『不創業,就永遠是在拿自己的時間去換錢』等。看一本書,同時也被作者推薦好幾本相關領域的書,這種感覺還不賴,至少我認為樊登的書讀起來是比劉潤的書有收穫不少。

看完樊登的分享後,心裡在想,雖然我的創業之路跌跌撞撞,但好歹也撐到現在過了好幾個年頭,中間有過失誤但也有啟發,或許我也可以把創業前後的故事及歷程記錄下來,不管是給自己留個回憶,又或是從這個過程中能讓其他創業者避開坑坑洞洞,減少損失降低風險,應該都是好事一樁。

那廢話不多說,故事開始:

小時候,家裡是機械加工廠,就是那種聲音很大的工廠,這種家庭,其實也不怎麼在乎讀書讀得好不好,正常來說不讀書承接家業即可,講白點就是不讀書就去做工,再怎樣也不會餓死。不過對比同樣開工廠的其它親戚來說,我爸媽算是比較希望子女能多讀點書的,因為做工的真的很辛苦。

不過嘛,因為有跟上台灣的經濟起飛,普遍來說家裡的氛圍還是覺得有機會自己創業當老闆,絕對好過去給別人請,我是覺得很多觀念都有其時空背景,當時創業有所小成的人,當然都覺得創業比較好;如果父母是公務員三師 (老師、醫師、律師),肯定是希望書讀高一點,往他們認定比較好走的路去走。

於是呢,在下我小時候就跟我姐一起在工廠磨練,當時應該是沒有童工這種說法,國小三年級能做啥事? 就是工廠裡面最簡單的工作,幫忙處理好的規格品穿衣服(包報紙),依數量算錢,稍大一點就去倒角機幫鐵板倒角,現在看來應該很少父母會讓自己小孩去做那個,畢竟還是有危險性,但在當時好像很自然,反正別人放假去玩我們就是要在工廠磨練

當時心中當然很悶,又是愛玩的年紀,也沒這麼會想,常趁爸媽不注意就偷溜,不過在我心中這個過程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原來賺錢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所以我一直覺得創業的種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種下,後來國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都還是有去工廠幫忙。

印象深刻的是國中,覺得自己反正也考不好,說不定唸個五專或後來唸完二專就出社會工作了,考完聯考還沒放榜的那個暑假,就直接在工廠跟正職員工一樣,磨了兩個月的外圓磨床,每天上班就是聽收音機,早八晚五,比上班族還像上班族。賺多少錢我已經忘了,只記得那種生活很枯燥乏味,學到技術之後,每天就是做重覆的動作,人就是綁死在工廠裡,真的是拿時間換錢

高中時,我進一步的對做生意賺錢有興趣 (因為常聽家裡面的人在討論),也會買理財雜誌來看,是比那個年代的小孩成熟一些,但也有限。畢竟還是不知道靠自己要怎麼賺錢,只有黑手技能出了工廠啥都不會,有自學程式語言,但也是半桶水,更何況當時身邊沒人懂要怎麼靠軟體賺錢,自己也沒有管道接觸。後來,就跟以前的朋友弄了學生都會玩的 - 遊戲光碟。當時的第一個生意竟然是賣遊戲光碟給同學! 記得 CD 燒錄器當時剛上市,我用身上所有的錢買了台 IDE 2 倍速的燒錄光碟機,專門拷原版光碟跟大補帖來賣,其實當時光華商場已經很多人在賣了,我們就是拼價格。

只不過,這個生意還沒開始就被我爸給毀了,它不僅違法,也佔用了我太多時間,被發現後就馬上被禁止,人生的第一次創業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但我覺得,這次還是有點收穫,從採購光碟機、光碟片、光碟盒、標籤貼紙以及原版碟片,然後再製作出可以銷售的盜版光碟,這是我第一次自己處理生意中所有的供應鍊與銷售過程,雖然浪費很多時間也沒成功,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大學前,跑去以前老師跑出來單幹的小補習班當助教,說是助教其實是打雜的,錢沒多少但事不少,從旁邊看著補習班老師自己當司機載學生、授課然後還要處理學費及教室內外的環境等,同時也要協調其它課程老師的時間,這也是一種微型創業,真心覺得累,才知道做哪一行只要是初創都不簡單,校長兼撞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嘛,我內心深處是想創業,但看看自己好像甚麼也不會,要創啥鬼?

真正的轉折點應該是在大學,大一大二書唸著唸著,寒假還是有去工廠打工,但說實話我都不知道以後要做啥,是繼續考研究所然後畢業去公司上班,還是有甚麼機會完成我想創業的夢想? 至少在大二前,我還看不到未來。直到大二下進了實驗室做實務專題,剛好指導教授有在接產學合作,反正就是幫業界做一些開發,這就有點意思了,於是我不計代價積極的投入,想不到以前自學的程式設計在這個地方派上用場。

幫著教授做了幾個案子,然後自己也同時有私接一些軟體專案,最後都順利完成,為了推甄研究所,也跟著去參加幾個國內的專題競賽跟論文發表,人嘛就是這樣,當有明確的目標時,就會有用不完的精力,當時就是兩個想法,摸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能力是可以在業界混口飯吃的,如果不夠用的話,再想辦法去研究所繼續鑽研。一直都半桶水的我,為了可以在業界站穩腳步,也是想盡辦法把水桶給填滿。

在這過程中,大學教授跟私接的軟體專案都要給我錢,後來我都沒收,內心覺得別人給我機會磨練,讓我知道自己的水準在哪,這就是最大的報酬了,那時真的是一心想驗證自己的能力,也是整體實力進步很快的時候。

知道自己能力的不足,但又隱約覺得某個方向可以成為未來創業的機會,我離開原本的學校到離家比較近的學校唸研究所,同時又幫自己設定了幾個目標:想在唸書時就鍛鍊自己有技術開發及被業界採用的實務能力,又希望能培養出國唸書的學術能力。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如果想在這個領域創業,我希望起點能高一點,接觸的面能廣一些。

碩士班順利畢業後,也因為學術上有一點小成績,因此申請國外的博士班沒有太大的問題,在出國前,有短暫去公司上班,然後又跟大學教授做了幾個小案子,這件事延續到我出國時都還在跑當地的客戶服務,總之到目前為止,雖然都沒有太大的成功,但也有了一些心得體驗。

攻讀博士班的過程中,因為有跟碩士班的指導教授合作,因此同時也在做國內的產學合作案,當時真是蠟燭兩頭燒阿,我心中的盤算是,趁著唸博士期間,也累積之後能創業的能量,因此不能斷掉跟國內的聯繫。當然,博士口試前,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也推薦我去一間研究中心兼職,雖然很為難,畢竟時間有限,但我還是緊抓住這次機會,前往見識一番,了解在國外工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以上的過程,再加上一些創業資料的收集,不管是在心理層面還是實際營運層面,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於創業的準備是足夠的,想不到這才是我天真的開始。

我大概用了一集來說明創業前的準備,以及創業的動機家庭背景等。我覺得家庭的氛圍對於創業動機的影響頗大,當然還有之後一連串的過程會加強減弱創業的動力,但只要有火種,我覺得冥冥之中會把人導引至有火的地方點燃。或許是我在就學的過程中,一直表現出以後想自己創業的想法,所以我遇到的老師也都默默地在旁協助,一點一滴的把我往那個方向推進,這也是吸引力法則中提到的。

所以說,父母對於小孩行為的影響非常大,家庭教育可能會成為主要影響因子,學校教育除非遇到更大的吸引力,不然慣性作用下,可能會駛向同一個軌道上。

下一集,我將說明創業開始時遭遇的種種問題,以及所做的一些蠢事 (當時覺得自己很利害),並分析如果重來一遍,怎麼做可能比較好。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在家創個好生意』讀後感與心得

這本書對於想要居家或精實創業的人來說,是一本大補帖,從最初的「創業發想」「聚眾」「目標客群」「最小可行產品」再到「產品與市場契合」等,讓我感覺重新上了一次 MBA 的課程,而且作者還在書中舉了很多實際案例來輔助說明,讓人更能了解箇中含義。

其中,我以前上課一直未能明白的「社群行銷 故事行銷」,以及如何建立「個人品牌」跟品牌的重要性等,在這段時間的惡補下,終於慢慢有些領悟。

對於一個幾乎不用社群平台的我來說,先前一直未能用新的思維來理解「自媒體行銷」的概念,對於「個人品牌」也是似懂非懂,但現在已經大約能理解,且即將邁向實作。

歐飛先生的部落格實戰中有提到,個人品牌就是內容定位 + 持續曝光,接下來就是努力持續曝光吧!

話說回來,我已經創業邁入第九個年頭了,中間歷經上市公司投資以及疫情三年,再加上在職進修 MBA 三年,但對於該如何創業這件事情,還是沒有理出頭緒來。

因此,真的很佩服當年的自己,一身傻膽甚麼都不懂也敢亂闖,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才能更快累積「實戰經驗」,現在看創業相關的書籍才能有所得。

未來希望自己能在「個人品牌」這部分有所收穫,只有努力實作才知道能不能成。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網路世界的「居家創業」者,並不需要把整個市場都吃下來,只要能運用聚眾力跟故事力找到自己的「小眾市場」即可。

平台的作用,不出聚眾與銷售兩種,選擇「社群媒體」或「部落格」來聚眾,再用「網路平台」來銷售。

作者以「部落格」出發,跟潛在顧客互動,並以公司的「官方網站」為據點,銷售產品與服務。部落格的讀者因為長時間的互動,會增加彼此的信任感,深化客戶關係,建立「品牌」

建議在製作網站前先申請一個專屬的網址,不要將網站掛在其他公用網址之下,讓客戶很難記得或搜尋到,就失去了效果。

官網可以減少很多重複提供資訊的時間,將公司 (或你)的介紹、商品和服務等詳細資料全都放上去;官網就像是你的網路店面,只要清楚呈現資訊,並讓客戶知道該如何購買即可。

居家創業三部曲:活用社群媒體加入網路購物平台 → 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

社群平台除了「聚眾」外,對發想創業主題也很有幫助。在免費的環境中,人們會更開放的討論他們的需要,也就有更多機會,腦力激盪出可能的方向,並醞釀出「最小可行產品」,並可能有現成的客源來購買產品。

很多創業者總是先跳下去發展產品,等到費盡時間金錢完成產品後,才發現這並不符合目標族群的需求。

「獲利模式」是初創業者最需要尋找出來的,無法獲利就稱不上是一份生意。

獲利的事業不一定是成功的,但成功的事業絕對要有「獲利」,否則就只是嗜好而非事業了。

講到「利基市場」就必須談到「你是誰」這個問題,尤其是從一個人開始的居家事業,剛開始都是靠創業者的個人行銷起步,因此告訴大家你是誰,是最重要的出發點。

利基市場:一位創業者由於本身的特殊條件,得以在他所選擇的產業範圍中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小眾市場。

在這個強調「個人品牌」「故事行銷」的時代,如果能讓自己與「目標市場」產生獨特的連結,事業發展將會變得簡單許多。

有時候,消費者不買單,也能讓創業者回到原點,重新思考和理解消費者的需求。

剛創業時,先思考「目標客群」是誰? 他們在哪裡? 再為目標客群量身打造「產品」與「服務」。

不要把所有人都當成你的顧客,不要覺得自己應該要往人最多的地方走。

在還沒有確定市場是否需要前,推出一個試水溫的「最小可行產品」,比研發出腦中完美的產品藍圖更重要;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比完美主義更有價值。

一旦接觸了潛在客戶,就能讓客戶協助你的服務或產品更貼近市場需求,符合「產品與市場契合 (Product Market Fit, PMF)」。我們不能希望消費者買單,卻不關心消費者想要的是什麼。

「故事行銷」,會讓創業者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從「要來賺我錢的廠商,變成跟我有同樣需求並找到解決方法的聰明同好」,信任感自然會上升;從創業開始,就扎實的累積真實的正面評價。

所謂耕耘,就是要求自己每週至少都要產出一則貼文,而且持續一年以上,最好有累積三年以上的心理準備。

成功的居家創業者有個共通點,他們都能精準使用文字或語言來快速分享自己的想法,這是非常關鍵的「品牌塑造力」

看起來很厲害的,不一定活的久。

居家創業者要找到自己擅長的縫隙市場與小眾族群,雖然小但「生存力」驚人 (因為每月的固定成本很低);不追求看起來強,生存優先。

訂價,不但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獲利,還會決定你在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力。

把所有細節「文件化」,將所有接觸的流程都「標準化」,才能成功的把經驗複製下去。

很多初創業者會忽略這個部份,因為公司就一兩個人,「決策」就在腦袋裡,不需要交接或傳承。

如果從第一天就把這些腦袋想的東西給寫下來,對於公司未來規劃找外包或聘請員工,非常有幫助。

如果每天都覺得事情做不完就必須思考是不是承諾了太多工作? 還是哪個工作環節出了問題,浪費太多不必要的時間?

評估一天能做完的事,請安排三天;一週的工作量,請預留兩週的時間,千萬不要「過度承諾」。

所有的交易或承諾都要白紙黑字,不只是在你和客戶之間,也包括你公司內部的同仁,以及你所有的合作對象。合約要經過律師確認,雖然要花錢,卻可以有效預防後續的損失。

要學會接受,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動機」,有些人真的是為了餬口飯吃,有些人則是有遠大的志向。把每個人放在適當的位置,才能發揮各自的能力。

創業最考驗人的,就是你投入的所有時間、心血和金錢,都不知道會不會有回報。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我用行銷思維成為搶手的人才』讀後感與心得

先前跟同學的談話中,能感受到大家對於工作現狀上的不滿,尤其是對於人事上的安排或考核,抱持懷疑的態度,為何實力或業績不如自己的同事能夠升職或是擁有較佳的考績?

從這本書中或許能夠得到部份解釋,適當地「宣傳自己」以及「傳達自身價值」非常重要,先讓關鍵人物能「記得」自己,然後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喜歡及選擇自己。

身為理工科的畢業生,我們往往在「定義市場」 (找出自己最能發揮的領域)、「定義價值」 (找出對方真想要的東西) 以及「創造價值」 (了解自己應該做的事) 等階段做的還不錯,但在「傳達價值」的部份則不夠用心。

或許是在台灣理工科的養成教育中,認為好的商品做出來就會賣、把事情做好就眾人皆知,而忽略了「宣傳」的必要性;但「傳達價值」也是我們的義務,這樣才能讓需要的人接觸並了解我們的能力、商品或服務。

適當地讓人了解自己正在攻克的「新技術」有多複雜,能為公司創造多大的「利益」或節省多少「成本」,又或是自己的工作內容並非只是單純的一再重複,用換句話說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能見度」「醒目程度」

有話題才有讓別人記住的可能,好印象來自於適度的包裝,實力則是受賞識的基礎。

當我們有足夠的實力,但又覺得鬱鬱不得志,不被賞識或重視時,回頭檢視一下自己在「傳達價值」上面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講真的,我先前對於「宣傳自己」也不是很積極,感覺就很矯情,可是經過商學院的訓練後,雖然還是不習慣,但對於把自己在做的事說清楚講明白,變得更有耐心一些。

現在做報告時,會先設定聽眾的背景以及他們可能想了解的內容,然後思考自己能否提供合適的素材,最後再用演講的方式把整個脈絡理清楚。

至於要怎樣讓人聽的津津有味,然後無形中又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是要努力的地方。當我決定要積極演講、授課及參加研討會時,就是在想盡辦法在「傳達我的價值」

當然,現在又加入了一個新方式,那就是「經營部落格」,用文字內容來經營個人與公司品牌,希望這會有加乘的效果。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行銷」的最終目的在於價值的交換;行銷的最大前提是有值得傳達的「價值」

行銷四大步驟:定義市場定義價值創造價值傳達價值

創造出好的商品,並藉由廣告做宣傳,企業才能真正創造出價值。

傳達價值是一種義務,找出需要自己的對象;必須讓自己要提供價值的對象,有機會接觸到你的商品或服務。

會對品牌價值造成損害的,只有該品牌「違背」了消費者期待的時候。

活用行銷四階段,成為搶手人才:

Step 1 : 定義市場 → 找出自己最能發揮的領域。

Step 2 : 定義價值 → 找出對方真想要的東西。

Step 3 : 創造價值 → 了解自己應該做的事。

Step 4 : 傳達價值 → 讓需要自己的人看到你。


在工作、職涯、人生中活用傳達價值:

→ 讓對方「記住」你 (醒目程度、知名度) 60%。 

→ 讓對方「喜歡」你 (印象) 30%。

→ 讓對方「選擇」你 (實力) 10%。

宣傳自己是為了傳達自己的價值

持續挑戰「新事物」,不僅是讓自己成為「話題 (醒目程度)」 的戰略,也是讓自己成長的戰略。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暢玩一人公司』重點摘要與感想

因為先前有看過歐飛先生的部落格實戰,因此我現在看這種自媒體行銷的書,主要都是看它們如何詮釋「個人品牌」,以及該怎麼建立「個人品牌」。

除了賣本業的「貨」或「服務」之外,其他靠自媒體變現的想法就先略過,這並不是說賣書或賣課程的想法不好,而是做為輔助本業的自媒體行銷方法,最大的武器就是能透過它「深化客戶關係」,建立「互信」的基礎。

想要真正獲得客戶的信任,在實務上非常的困難。

如果有「本業的收入」,不用太急著變現,反而有助於互信,這是長期抗戰而非短期作戰。

Amazon 的創辦人貝佐斯曾說過「選擇比天賦重要」: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台競技的人很多。

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大多公司想從事兩三年就能「盈利」的產業,如果短期內沒有回報,就會轉向其它行業。

其實,貝佐斯的想法,放在個人的「職涯發展」或「技能養成」也是可以,當目光放到五年後或是更久之後,那和別人相比的「競爭優勢」就會非常明顯,因為大多數人都會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知識或技能變現。

本書重點摘要:

用最精實的方式,追求「利潤最大化」,同時將人事管理壓力最小化。

上班族的短期風險比較低,但長期風險比較高;創業的短期風險比較高,但長期風險比較低,因為可控。

「個人品牌」不是靠流量,是靠「信任」在賺錢;走在信任這條路上,追求的是客戶關係的深化。

「品牌」的價值就是定價 (能被市場接受) 的能力。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久違的大學籃球!

趁著假日跟大學同學相約母校打球,順便溜小孩,天氣熱的要命,但心中卻在想已經快一年沒碰籃球了,會不會待會一上場就受傷,之前也曾經有過類似情況。

還好同學夠聰明,找了符合我們現在水準的學弟報隊,一問之下,都是大一大二的學生,真是令人懷念的大學新鮮人阿! 

相差了 20 歲,也就是說 20 年前我們也是在這個球場上打過球,同樣的環境卻是不同的時空背景,而當時的我們也就留在了回憶之中。

我們雖然想要贏球,但熱身的過程相當緩慢,直到打了幾場球後,才慢慢抓到打球的節奏,不能太快,會喘不過氣、不能太拼,要避免受傷、想要贏球,得運用智慧。

在下大雷雨之前,我們打完了最後一場,完美收官;先別問今天球打的好不好,單就身體有活動開,而且沒有受傷,就值得開心。

或許跟同學一起回母校的打球越來越少了,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時光。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荔枝啤酒與冬瓜茶啤酒

昨晚住台南捷絲旅,因為昨下午騎腳踏車環台南吃小吃,回到飯店後都攤了,連晚餐都只是在離飯店不遠的賣羊肉小店解決。

回飯店後,因為大廳佈置地有讓人停留的氛圍,老婆跟我決定選幾瓶啤酒配免費的餅乾,放鬆一下。

打開飲料櫃,映入我眼簾的是兩瓶特殊口味的啤酒,分別是台啤的荔枝啤酒以及看著像精釀啤酒的冬瓜茶啤酒。

本著嚐鮮心態,就選定兩款特殊啤酒配餅乾,我本來預期冬瓜茶口味的會好喝,但實測過後,反而是荔枝口感比較好。

說真的,我真沒喝出冬瓜茶的味道,只感覺像是一般啤酒加糖,越喝越奇怪,但這不會阻擋我未來繼續嘗試新產品的興趣。

順帶說一句,台南真的好熱啊!別人在下大雨,它出大太陽,是有天氣結界嗎?



令人意外的電動輔助自行車

離開嘉義前,開車前往蘭潭一遊,車往白線上一停,聽老婆的話,試試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威力。

事前我都不知道 Youbike 可以借電動輔助的車,這跟一般的電動車不同,所謂輔助就是代表人必須要踩動踏板馬達才會進行輔助。

我雖然懂電動輔助的概念,但從來沒騎過,今天倒是第一次嘗試,快速繞湖一圈,絲毫也不覺疲憊,特別是上坡時,真是太輕鬆了,又能同時享受遨遊山林的樂趣。

不禁讓人感嘆,當年環島爬山時,如果有電動輔助,該有多好!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每天發表一篇文章有多難? 瞎扯也是一篇!

今天因為有事得開車下南部,雖然說有到嘉義的幾個地方走走,包含故宮南院,但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開車,好像也沒啥想法可以發文。

這說明了要日更一文有多困難,佩服那些堅持每天發文的作者。

要說今天沒任何事發生也不對,抵達故宮南院才知道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免費入館,這也算賺到了吧!

吃晚餐時,才發現嘉義市的中正路好熱鬧,跟行人徒步區一樣,第一次吃了林聰明砂鍋魚頭,吃的前半段覺得怎麼這麼好吃,但因為過度油膩,吃到最後竟然反胃。

嘉義有很多台北沒有的手搖飲品牌,價格也都便宜10元至20元不等,看來在台北當盤子久了,到其它地方就覺得格外便宜。

今天莫名其妙地有幾間新舊客戶來信/來電詢問,我都還沒開始幫公司做自媒體行銷,客戶就知道了,是心電感應嗎?

人在開始忙碌時,老天爺會讓你更忙碌,這句話好像是真的耶!

開了一整天的車,明天還有約,只能先早點休息,雖然感覺還不是很累,看來每天堅持運動還是有點效果,至少整天操下來還是精神奕奕。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一人創富』讀後感與心得

快速看完這本書,兩個主要心得:

1. 要經營自媒體,作者是「賣課 / 賣全訂閱電子報」賺錢,開設一人公司。

2. 需要強迫自己的七個習慣:

(1) 閱讀和寫作 [每天]  。

(2) 運動 [每天] 。

(3) 和家人見面或打電話[每週]。

(4) 主動邀約朋友 [每月]。

(5) 整理 [每週]。

(6) 財務檢視 [每月]。

(7) 放空 [每週]。


看完歐飛先生的部落格實戰後,我也會為公司開設部落格做品牌行銷,但這個部落格跟作者賣課獲利的方式不同,跟歐飛先生一樣是以「賣貨/賣服務」為主體,所以會以模仿歐飛先生為主。

至於七個習慣中,我已養成每天閱讀、寫作及運動的習慣,財務檢視則是把家中的帳當公司模式做,還會產生財務報表,這應該是超過作者所提及的部份。

放空不用等到每週,每天都有放空的時間,而且和家人見面每週好幾次;主動邀約朋友嘛,至少也兩個月一次吧,先前疫情期間也不好碰面,解封後每月邀約朋友一次應該是非常輕鬆的事情。

對我來說,「每週整理」應該是最難的事,我屬於很懶得做家務的人,要我整理或是改變居住環境的現狀,除非是真的受不了,要展開大動作了,否則就是能拖則拖。

其實,自己心裡也明白這個模式不好,但結婚後改了很多年,現在也只有洗衣服、洗碗及倒垃圾這種不得不做的事情,養成習慣而已;要主動去整理真的好難,還好掃地機器人的幫忙,不然家裡早就變狗窩了。

看了好幾本在家創業或一人創業的書,其實主軸都離不開「自媒體」「網路」「知識型工作」,看來這就是先決條件。

其實不管是「社群行銷」「自媒體行銷」等,都在講類似的事情,先前還在思考要如何跟目前公司業務結合,現在心裡大概有底了,接下來努力實作就對了!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我所聽聞的老年悲歌!

昨天家裡有包米因為過期一陣子了,老媽看它的包裝似乎不完整,認為再不吃會壞掉,因此打算把它帶回舊家吃,同時分享了一個故事給我聽,讓我們要「珍惜食物」

老媽退休後除了去當國小的志工外,還兼差當了鄰長,因此對於同鄰鄰居的一些狀況比較了解,當她講了個我應該認識但卻不熟悉的名字時,這就是故事的開頭。

先稱呼這位老鄰居叫阿珠,大約 70 幾歲,老媽說她拜拜多的以及家裡吃不完的食物都會拿給她家,包括我們自家種的果菜等,其原因就是台灣竟然存在著連飯都快吃不飽的家庭,就在我們周遭。

阿珠的老公生病住院請人照護,她有三個兒子,老大 50 幾歲得腦癌無法工作、老二年前上班時昏倒,原因不明,只知道短期內無法工作,剩小兒子還有能力工作,但是在一般零售業領微薄的薪資,多年來調漲有限;遇到了這波「高通膨」,連自己的家庭都快顧不上了,更別提財務支援自家媽媽。

因此,阿珠的日常生活就變得有一餐沒一餐,大多時候都靠鄰居接濟,幸好還有一間無貸款的房子可以遮風擋雨。

老媽說阿珠的先生年輕時很勤勞,也有出國去工作賺錢,但就不知道怎麼回事,沒有替自己的老年想好後路,可能以為養了三個兒子,未來可以在經濟上幫忙,誰知道「兒子的經濟狀況比父母還糟糕」

就這樣,明明是在台灣經濟起飛的一代,卻沒能留下讓自己可以安享晚年的資產,讓我聽了覺得有點驚訝,趕緊問老媽是不是有去賭博之類的行為,畢竟在那個年代只要人很勤奮別太奢侈,一般來說應該會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而受益才對,通常那代人晚節不保都是「賭博」造成的。

細節老媽也不甚了解,只是嘴巴一直講說人在年輕時要多想一點,別認為自己有甚麼後盾就能高枕無憂。

坦白說,我都不知道是講給我聽的,還是在感概她老鄰居的遭遇。

因為舊家位於老舊社區內,小時候認識的長輩,這幾年都已步入晚年甚至是人生末班車,因此常聽老媽在分享「家庭倫理劇」的情節,以及「財務管理不善的老年慘痛經驗」,只可惜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他們知道自己老後會是怎樣的狀況,那年輕時能否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呢? 

2023 碩專班專題演講感想『機器視覺技術之即時性應用』

其實我本來並不是想講這個主題,有鑒於前幾年都是分享「科技創業」相關內容,今年想說偏技術一些,但也沒想過講專業性太強的內容。

剛好適逢年初 ChatGPT 強勢登場,因此就想以 ChatGPT 輔助進行機器視覺軟體開發為演講主軸,誰知道在我訂好題目前,就已經有人設定 ChatGPT 的應用為主題,當下只能轉換跑道。

左思右想,才在演講前一個月設定「即時性應用」的主題,這也跟公司的技術開發方向一致,本來不想講是因為先前的經驗讓我感到害怕。

幾年前同樣受邀到碩專班進行專題演講,因為有張照片拍到某位客戶的設備,本來我不認為這會有甚麼問題,偏偏就這麼剛好,當天來聽講的某位同學認識客戶,因此客戶關係出了很大的問題,我也沒有妥善處理,結果就......掉了一個客戶

從此之後,我對於要「公開演講」或是「上課」用的內容都很小心,不要洩露公司或是客戶的「營業秘密」

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自己最擅長也最了解的內容被封印起來,因為這是能賺錢的內容,只能想辦法重新找出能夠教授或分享的主題,並盡量跟公司開發方向相關聯。

因此,當我設定即時性應用這個主題時,客戶的影片不能用,就得重新尋找有人公開相關應用的影片,免得無從解釋起這個主題的重要性。

從一般性的應用影片,再延伸到需「硬即時」的機器視覺應用,然後再從這個點引出所需要的相關技術來。

當我自己在整理演講資料與投影片時,赫然發現,當前的研究方向跟我們正開發的應用技術有所差異,這也是一大收穫。

但該怎麼濃縮大量的資料,並把它們的「差異性」深入淺出的說給臺下聽眾明白,這就需要很大的功夫。

除了將先前演講的資料重新整理並排序成:

機器視覺系統簡介→應用場景分析→機器視覺系統架構」

再新增「需即時性之應用場景」的說明,然後介紹「機器視覺 + 即時作業系統」的基本框架以及「硬體加速/平行處理」,最後延伸到『嵌入式視覺系統與視覺感測器』,從大範圍講到小細節。

技術上比較出乎我意料外的是,官方推出了 Real-time Ubuntu的測試版本,這會讓以後授課教到即時作業系統時,有更好的軟體實測平台可以用。

另外,就是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新的研究方向與社群,其中包含:

1. FPGA-Based Hardware Accelerator 

2. Pixel Processor Array

我同時找了兩篇近期的碩博士論文來閱讀,設法理解它們的技術優點以及實用性,這應該不是個簡單的任務,但很高興能在準備演講的同時,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

基於 SONYe2v 已經推出  「Pixel Processor Array」 的相關產品,我想在應用上或許會比想像中更快落地。

至於 FPGA-Based Hardware Accelerator 則是我今年的重要課題,希望能穩穩地踏出第一步。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換電瓶小哥帶來的商業啟發!

上星期我的車突然無法發動了,前一天明明還可以正常開,令人錯愕。

這時我才回想起來,上次進原廠保養廠時,業務請我要注意電瓶的狀況,因為蓄電力已經不太夠,但因為當時他報給我換電瓶的價格實在太貴都近萬了,口頭敷衍一下,沒放在心上,想說能開就盡量開,有問題再說。

基於上述的心態,所以車現在就像死魚一樣趴著,動也不動。

想著請人來拖吊不僅麻煩,而且估計也要花上不少錢,拖去保養廠換一樣要被宰,因此就直接去汽車電瓶專賣店問問。

本來是想直接買電池回來 DIY 自己動手換,第一間說他們沒原廠貨,只有台製副廠,這不符合我的需求;於是,前往第二間連鎖的專賣店,這次有原廠貨,但是韓國製而非德國製,猶豫了一下還是接受。

想不到,顧店的小哥竟然說要到家幫我換,這不是很昂貴的服務嗎? 因此,我試探性地問了一句,如果是我自己換怎麼算,小哥直接回說便宜 200 元,想了想還是給人賺好了,免得自己麻煩,而且也沒人專業。

換電瓶時才發現事情沒我想的簡單,換電瓶這個動作本身不難,但小哥的前置作業不少,包含檢測電瓶的狀態,換之前先接上車用電腦的電,避免突然斷電所造成的困擾,然後換完後接上車載電腦更新電瓶的資料等。

這些專業的工具我都沒有阿,本以為只是簡單的拆裝電瓶即可,想不到真有其專業性。

更換的過程中,邊跟小哥閒聊,為何要到府服務阿,這樣不是很累嗎? 他才娓娓道來,如果不出門幫客戶服務,單憑在店裡賣電瓶根本就沒生意,現在「單純做買賣是無法生存」的,因為店頭同時要跟電商競爭,蝦皮上面也有賣更便宜的原廠貨阿! 

所以只能靠服務來帶動電瓶銷售,除了賺工錢外,才能賺到電瓶買賣的差價。說完這些,小哥又騎上他的摩托車前往下一個地點去換電瓶了。

這時,我才領悟到這個時代想要靠買賣商品賺差價,就算是總代理壟斷貨源,也很難避免有人平行輸入透過電商競爭,一切還是要回到服務上,「靠服務帶動商品銷售」,為客戶解決問題,才能賺到錢。

仔細思考一下也沒錯,像機車行跟汽修廠,它們也不會自己屯材料,都是跟附近的材料行叫貨,賺的是服務的工錢跟些許的材料差價,如果消費者自己本身會修或不怕麻煩,就直接去材料行或網路上購買就好,最省錢。

材料行賺的就是當這些修車廠的倉庫跟即時運送材料的服務,甚至有可能是金流上的週轉 (先收後付)。

這又讓我想到多年前聽到大聯大副董的演講,電子通路商其實提供的服務也差不多,只是規模放大非常多,然後供需兩方都是公司而非個人,甚至是世界級的大公司。

當我們不是產品的原廠、也不是總代理商時,想要賺商品的差價就無法避免「價格上的競爭」,這時唯一突圍的方式就是在「服務的差異性」下功夫,服務賺錢的時代一點都不假,既存的商業行為已經幫我們上了一課,這就是換電瓶小哥帶給我的啟發。

『銀光盔甲』跨國金融家 35 年的人性洞察

昨天逛書局時,偶然看到本書作者的新作品「狐狸與獅子」,順手翻了翻,覺得作者的經歷真是難得,很少見到高階的跨國金融家願意分享見聞,而作者的文筆也很好,讀起來非常流暢,也讓人很有代入感,有些情境也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因為新書通常不會這麼快在圖書館上架,因此我先找作者的舊書來看,恰好這本「銀光盔甲」有電子書的版本可以借閱,立刻線上借閱並快速瀏覽一遍。

本書中除了「日本人的職場文化」讓我覺得有衝擊外,在細節中也描述了「金融業」是怎麼做生意的,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以下這段話:

在金融交易中,團隊的工作內容可分為三部份:「前台」負責交易、「中台」擔任風險管理、「後台」則進行交割與會計事務。

其實,對我來說,個人投資理財或管理應該也要分成以下三個部份:

1.「前台」負責尋找交易標的與執行方式。

2.「中台」負責整體的風險管理,例如負債比率與現金流為正。

3.「後台」則是銀行帳務處理與會計事務。

這三者構成完整的操作模式,但當前講的「個人投資」都偏重於前台的交易,而輕忽了中後台的重要性,導致有些投資者連自己的現金流或銀行帳戶餘額都無法掌握,也很難輕易判斷當下的投資機會對整體財務的影響有多大。

市面上部份書籍有強調「記帳」的重要性,但我認為應該要更進一步跟經營公司一樣,逐月提供「財務報表 (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 參考,這樣才有足夠的資訊讓「中台」管控風險。

所謂的「風險控制」並不是完全規避風險,而是要很清楚的知道當下的操作與配置,在甚麼情況下會有危機,也就是下限為何,然後何時該預警做好準備,並事先研擬「解決方案」。

要穩健的進行投資理財與管理,我覺得「中台」的工作會比「前台」更為重要,而「後台」的工作則是基本功。

為何要讓自己的財務組合或資產配置有所謂的「風險」存在呢? 

莫忘「高風險高報酬」這句老話,假如一眛的規避眼前的風險,就算把錢定存在銀行,也無法擺脫高通膨或銀行倒閉的風險;「不作為」一樣要面對大環境的影響,那何不想辦法讓自己可以控制部份風險呢?

以上是看完本書其中一個故事後的體悟,當然書中還有許多精彩的內容,但因為我的閱歷不足,很難有發自內心的共鳴,其餘部份也只能當故事看,長長見識。

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努力,但不費力』讀後感與心得

當這本書講到「剩餘成果」,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先前看到的新聞,內容是彈頭感謝周杰倫的提拔,採用他數首歌的詞曲,讓他每年光靠版稅就可以獲得超過一般上班族的數倍年薪,4 年賺進超過 1 千萬元,這就是一再收割成果的好處,當然也是需要好的平台跟貴人相助。


其實工作到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在不工作就沒錢的恐懼」中。

如果能避開這個恐懼心態,應該更能挑選適合自己的工作,並做出相對應的貢獻。

做每一件重要的事之前,大家都應該思考,如何讓「成果像複利一樣,自帶指數型成長」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不費力的狀態:身體得到充份休息,情緒沒有負擔,精神飽滿充沛。當精神集中時,就能專注在當下重要的事物上;切勿在一天之內做超過隔天一早可以完全恢復的事。

不費力的行動:花較少的力氣來完成更多事情,「停止拖延」,先踏出顯而易見的第一步;這會很快把事情做完。

慢即穩,穩即快。

以適當的步調穩定前進,不必「過度努力」,就能取得比預期更大的成就;以最小可行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學習。

不費力的成果:持續培養不費力的狀態,並採取不費力的行動;做事「目標明確」,懂得踏出小小的第一步,再以固定不變的步調推進,就能更輕鬆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成果。

學習要搞懂「原理」,充分理解後才可以一再應用,在獨門知識上下工夫,這項知識將會為你帶來永久的機會。

以教導別人做為「槓桿」,集眾人之力來成事,教會別人怎麼教,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重要的事情盡量「自動化」,不要浪費腦力;不要靠記性,利用「檢查清單」來每次都把事情做對。

別害怕「失敗」,而是讓失敗的成本越低越好。

失敗的代價越高,需要的「勇氣」就越大,既然人的勇氣是有限度的,就該想辦法以成本最低的方式體驗失敗,並從中學習。

想要在重要事情上輕鬆取得進展,就應該鼓勵學習型小錯誤,在發布新產品時,不完美才是完美。

事情沒有進展就代表需要更加努力嗎?

過了某個臨界點,投入更大努力並不會帶來更好的績效,反而會使人表現變差,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做「報酬遞減法則」

釐清你想要的「成果」是甚麼,就能讓人更專注;很多時候我們不斷拖延或遲遲無法踏出計畫的第一步,是因為心中沒有明確的終點線;一旦能界定完成是甚麼樣子,顯意識和潛意識就會接收到清楚的指令,所有資源都會各就各位,合力去實現這個成果。

如果投入努力後能產生「一次性收穫」,得到的就是「線性成果」;線性成果是每天從零開始,只要有一天沒有付出努力,那天就不會有成果,付出多少努力就對得到多少成果。

只有在積極作為的時候才能賺到錢的創業者,採用的是「線性商業模式」。

線性成果是有限的,永遠不可能超越付出的努力

要追求「剩餘成果」,只要付出一次努力,就能一再收割好處,不論你有沒有再投入努力,成果都會持續流向你。例如:

1. 作者寫一本書,後續年年收到版稅,賺的是「剩餘收入」

2. 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學生,日後把這份理解應用到各方面,學到的是「剩餘知識」

3. 創業者即使自己放假 6 個月,業務仍能照常運作,採用的是「剩餘商業模式」

4. 每天習慣性做某件事的人,則從「剩餘行動」中受益。

讓成果像複利一樣指數成長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第一次維修加壓馬達!

一晃五月就過了好多天,這陣子忙著授課跟準備演講的內容,又有段時間沒有更新部落格了,真是不可取。

要說讀書心得嘛,也看了好幾本書,但就是提不起勁或是說覺得沒有寫心得或摘要的必要,該說自己是眼界高了還是心態懶了呢?

今天會想起寫部落格記錄,就是因為第一次嘗試自己修理加壓馬達,這個過程倒是滿有趣的。

這幾天加壓馬達故障一直運轉,逼不得已只好使出開關電大法,要用時才去把馬達的電打開,但這樣很麻煩,每次洗澡前就要去頂樓開馬達,如果碰到下雨天更是慘。

於是今天下定決心,看一下網路前輩的教學,自己 DIY 修理加壓馬達。

其實它的原理不難,主要得先檢測哪個部份故障,有可能是流量開關、壓力開關或控制板。

我一開始以為是流量開關,於是乎把它拆了下來,洗洗刷刷一番,再裝回去看能否正常工作,想說如果還是壞的就去網路上買一組新的,想不到它竟然是正常的.........出問題的是壓力開關。

原來我一直搞錯方向,因為網路上大多數人有問題的是流量開關,所以我一直認為是流量開關壞掉,但最後檢測的結果是流量開關正常、控制板也正常,就是壓力開關有問題需更換。

判斷故障原因時,別急著下定論,或許跟事實剛好相反。

但壓力開關一時半刻也不會送到,只能先用流量開關頂著,反正只是反應比較慢而已,不用跑上跑下的手動開關加壓馬達,今天的任務就算成功了。


以下是維修時有參考到的內容: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大英國小職員職場奮鬥記』讀後感與心得

結合我自身的經歷來看這本書,能理解為了準時上下班,工作時必須得更專注,而這往往也非常累人。

英國的稅真的非常重,對比台灣來說,它們的實質課稅率應該是台灣的兩倍左右。

以現在來看,英國在某些領域的薪資水平並沒有贏過台灣,但物價應該超過台灣兩倍以上;因為所得沒有顯著差異,然後又重稅高物價,因此要在英國生存相當不容易。

從這本書的分享得知,英國職場對於工作家庭間的平衡,以及育兒方面的制度應該比台灣友善,但由於那麼長的通勤時間,以及低度成長的薪資水平,很難想像有甚麼誘因吸引台灣人留下就業。

話說外國人要留在英國當地就業似乎也頗為困難,唯一好處是它們不用像台灣一樣,時時刻刻面臨戰爭的威脅吧!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在英國上班會覺得正常上下班很爽,但事實上工作壓力頗大,得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效率完成工作。

平衡家庭生活跟考慮托嬰費用,是選擇彈性時數上班的主因。彈性合約因為工作時數減少,薪水也會打折,主要是想在「個人職涯」與「照顧家庭」中找到平衡點,多些時間照顧小孩並陪伴小孩成長。

英國職場企圖建立對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

英國的薪資是照著工作合約走,合約怎麼寫就是怎麼規定。額外談加薪得利用每年一次的「個人發展計畫」的考績討論會,是最佳談判時機。

英國人非常重視個人工作績效,拿著工作成績當談判籌碼成功率相對較高。

英國所得稅高,大致上是薪水的三分之一都拿去繳所得稅跟國家保險(National Insurance),領到的薪水是扣完稅後的實薪;20% 起跳的所得稅 + 12% 的國家保險費。

英國沒有年終獎金、沒有婚喪假,英國企業常見的員工福利包含:退休金制度、公司上市股票認購、私人醫療保險、死亡險、育兒照護費用折價券、通勤車資津貼、零利率火車票費用貸款及健身房會員等。

英國人把工作跟私人時間分得很清楚,上班時間就是工作,不會做私人的事,下班就是個人時間。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Review:在每年會計年度開始時,員工跟直屬主管共同討論與訂定這一年的工作目標,以及個人想發展的技能。會計年度結束後,雙方再一起檢討與回顧過去一年的績效,類似考績評估。

個人發展計畫書:依據績效需要的能力,還有個人想要加強的工作技能,訂定項目,卻定職場生涯的方向。

寫回顧書跟個人發展計畫書,是幫自己更了解職務目標及專長,並檢討有無需要改善之處。這是一份工具文件,可以跟主管要求需要的協助與資源。

寫這些文件一定要跟主管討論,這是在工作中保護自己的方式,了解主管今年需要自己達成哪些工作目標,這個職務需要做什麼事情,需要完成什麼樣的計劃。才不會到要看成果時,主管覺得哪方面沒做好,但自己卻不知道主管希望做那件事。

準時上下班的背後是無形的工作壓力。如果需要加班,大多在早上加班。

英國法律規定勞工至少有 28 天有薪年假,以及沒有工作壓力的產假跟一年育嬰假。

不罵人,從失誤中找到正面學習之道。主管的地位不是建立在「權威感」。

在辦公室吃午餐比速度、比簡單。

火車年票是英國上班族最昂貴的配件,因為火車是英國通勤族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天搭火車上下班。接近 「5,000 ~ 6,800 鎊」的火車年票,價格昂貴,這樣的通勤費用,約 100 公里的距離,單趟約一小時多,再加上地鐵到公司,大約是接近兩小時的通勤時間。

倫敦上班族,住郊區是為了生活空間跟品質。但英國火車的服務品質跟價格不成正比,而且火車年票是紙本的,要小心保護它。

在英國,公司縮編裁員是常見的事,而且資遣費很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兩年後才有資遣費可領,大約是一年的年資是一週薪水。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