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銀光盔甲』跨國金融家 35 年的人性洞察

昨天逛書局時,偶然看到本書作者的新作品「狐狸與獅子」,順手翻了翻,覺得作者的經歷真是難得,很少見到高階的跨國金融家願意分享見聞,而作者的文筆也很好,讀起來非常流暢,也讓人很有代入感,有些情境也帶給我很大的啟發。

因為新書通常不會這麼快在圖書館上架,因此我先找作者的舊書來看,恰好這本「銀光盔甲」有電子書的版本可以借閱,立刻線上借閱並快速瀏覽一遍。

本書中除了「日本人的職場文化」讓我覺得有衝擊外,在細節中也描述了「金融業」是怎麼做生意的,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以下這段話:

在金融交易中,團隊的工作內容可分為三部份:「前台」負責交易、「中台」擔任風險管理、「後台」則進行交割與會計事務。


其實,對我來說,個人投資理財或管理應該也要分成以下三個部份:

1.「前台」負責尋找交易標的與執行方式。

2.「中台」負責整體的風險管理,例如負債比率與現金流為正。

3.「後台」則是銀行帳務處理與會計事務。

這三者構成完整的操作模式,但當前講的「個人投資」都偏重於前台的交易,而輕忽了中後台的重要性,導致有些投資者連自己的現金流或銀行帳戶餘額都無法掌握,也很難輕易判斷當下的投資機會對整體財務的影響有多大。

市面上部份書籍有強調「記帳」的重要性,但我認為應該要更進一步跟經營公司一樣,逐月提供「財務報表 (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 參考,這樣才有足夠的資訊讓「中台」管控風險。

所謂的「風險控制」並不是完全規避風險,而是要很清楚的知道當下的操作與配置,在甚麼情況下會有危機,也就是下限為何,然後何時該預警做好準備,並事先研擬「解決方案」。

要穩健的進行投資理財與管理,我覺得「中台」的工作會比「前台」更為重要,而「後台」的工作則是基本功。

為何要讓自己的財務組合或資產配置有所謂的「風險」存在呢? 

莫忘「高風險高報酬」這句老話,假如一眛的規避眼前的風險,就算把錢定存在銀行,也無法擺脫高通膨或銀行倒閉的風險;「不作為」一樣要面對大環境的影響,那何不想辦法讓自己可以控制部份風險呢?

以上是看完本書其中一個故事後的體悟,當然書中還有許多精彩的內容,但因為我的閱歷不足,很難有發自內心的共鳴,其餘部份也只能當故事看,長長見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