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職場又不是沙發,追求舒適要幹嘛? (一) 自我認識與獨立思考

昨天去書店逛逛時,偶然發現周品均又出新書了,她是東京著衣的創辦人,但後來因為私人因素被迫離開公司,這個過程也是經典,年輕時就創業成功然後莫名其妙摔了一跤。但也是因為這個經歷,才讓我注意到這個人,否則很難會去關注一位女裝電商創辦人的故事,更別說去看她寫的書。這本書主軸是在講職場,但我翻了一下,也可以套用在個人發展上面,以下就是前半本書的重點摘錄,有機會再分享下半段的心得。

在人生任何階段上所遇到的問題,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性格的缺失。與其不斷換工作,不如解決問題的本質,誠實的檢視自己的性格缺失,先好好處理它。性格不止影響你的職涯,更影響你的一生。

不斷的自我反省,是個很好的思考習慣,如果你常常這樣練習,做每件事時,不時反問自己是為了什麼? 就不會做到最後,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忙。

興趣就算當不成職業,還是可以為你加分。善用你的天賦,花時間去累積經驗。分辨“我喜歡的” vs. “我擅長的”。

年輕時別對自己太好,不放過自己才會出色。遇到質疑,不要花時間反駁別人,而要花時間提升自己。職場上怕的不是老,是你都沒有變得更好。

先了解自己,再去找工作。了解自己,就是不斷問自己各種問題。你的人格特質是什麼? 你對工作的需求是什麼? 你的能力到哪裡? 你喜歡尋求挑戰,還是渴望安逸? 然後考量現實可行性,千萬不能只想做簡單的事,卻又希望領高薪、有高發展性,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甘於平凡沒有錯,比起眼高手低更勝一籌。選擇適合自己性格與需求的工作,是在掌控自己的人生;決定你能做什麼的,是你的能力。

用擅長的事賺錢,再花錢做喜歡的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要先選擇在對的地方努力。想要出色,重要的是特質不是態度。你是在盡力,還是在強求? 發現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然後做到極致出色。別急著努力,先停下來,抬頭望一望。

方向不對的話,就算做對事也沒用,養成好的工作習慣:把細節確認清楚,再向前衝,不然請不要輕言的答應,這是一種自我負責的態度。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只是你的努力。所謂的思考,不是只看事情本身。大部份人只看眼前處理的這件事情,而不理解背後的邏輯和目的,所謂舉一反三,指的是你能否理解事情背後的邏輯,然後運用這個邏輯去應對其他事情。

讓自己更有想法的日常練習:
1.練習對任何人事物,說出你的想法,多淺都沒關係。
2.練習對不同的事物多一點觀察,然後形容出來。
3.試著用你的看法去對照別人的看法。

從小訓練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要小孩聽話就好,他就沒有機會思考。

把眼睛打開,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再鍛鍊自己的思考力,每件事都逼自己產出一些想法,也請更廣泛的去認知這個世界。

空想不等於夢想,讓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野心。別被別人的價值觀制約,沒有夢想並不可恥。

想要有選擇權,先證明自己的實力,每個機會都要懂得掌握。

成功的人,是因為他們敢對自己狠。

擁有多少的自由,來自於你有多少的自律。

我們會面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生活型態,不斷的評估當下,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要過度貪心,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知道什麼要捨棄,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生活、親情、工作、健康,兼顧著這些,要把選擇權跟自主權握在自己手裡,而且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所以不要抱怨也不要動不動就生氣,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別讓自己狀況外。

霍金曾說:不要放棄工作,工作帶來意義和目標。少了工作,人生是空虛的。



周品均應該不算專業作家,但她寫的書我覺得比很多所謂的"職場專家"有邏輯多了,文筆流暢,簡單扼要的說出她講告訴讀者的道理與背後的邏輯,只可惜當不同章節的主軸不同時,似乎核心觀念並不一致,這部份我可能要再反覆確認一下。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投資所需要的耐心

最近的空閒時間都拿去看小說,但我似乎沒有「耐心」為每篇看過的小說寫心得。

今天早上在觀看別人的閱讀心得時,又找了幾本書放到閱讀書單中,等圖書館可以預約時再來看,因為一次只能預約五本書,熱門的書通常都要等好久,等書也要有「耐心」。

話說回投資的主題,先列上一句巴菲特老爺爺的名言:「股市這種東西,會把錢從沒耐心的人那邊轉移到有耐心的人手中。

「耐心」是一項重要的投資技巧,但許多人常常沒有完全發揮它的潛能。 

我們通常不是生來就有耐心,年輕時總是更想快點取得成就,但耐心可以幫助你降低失控與失去冷靜的「非理性決策」,對投資或對職涯都很有幫助。

這段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常常「知道但做不到」,這就是人性。

今年的等待過程也讓我知道,當人在密切注意一件事的時候,很容易把所有因素都放大解讀,而且耐心有限,要做到像巴菲特所說的「投資耐心」,不容易。

所以呢?我覺得在投資的過程中,還是要想辦法把「注意力」轉移到其它地方去,別讓心情隨著市場的波動起伏不定,這可能也會波及到設定好的投資策略,要設計一個方式讓自己更有耐心才行。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友達 2021 Q3 開獎

繼上次分析完面板股後,伴隨著報價慘跌而來的是股價持續探底,跌到讓人感到害怕,不過今天適逢友達法說會,早上它們又公布了 Q3 的財報數字 EPS 2.03,到目前為止 EPS 5.33,全年破6應該問題不大。

回顧一下今年的獲利狀況:
Q1 EPS 1.25
Q2 EPS 2.05
Q3 EPS 2.03

接下來等2022 4月~5月間公布 2021 Q4 跟 2022 Q1 獲利,這是關鍵時間點,搭配股利政策看能否給予面板股合理的評價 ,耐心等待吧!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加密貨幣的股票跟 ETF 也買的到

昨天各買了一股 COIN.US 跟 BITO.US,其中 COIN 是指加密貨幣的交易所 Coinbase;BITO 是針對比特幣期貨的衍生性 ETF,不直接購買比特幣而是操作期貨為主。

加密貨幣也慢慢跟主流金融市場接軌,似乎看起來也能被廣大的投資人所接受,現在只是先買起來暖暖身,因為重頭戲還在後面,等奇亞幣上市後,我應該也會湊一下熱鬧,也期待這些加密貨幣的相關金融商品,是真正能盈利的資產,而不是單純炒作的工具。

投資美股也快要一年了,屆時再來寫相關心得,希望投資的每間公司每年都賺大錢,股利多發一點,讓錢滾錢的願望早日實現!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終於等到 AZ 第二劑!

千呼萬喚始出來,昨天終於打完第二劑,看到健保卡上面又貼了一張貼紙,距離上次打已經快三個月啦,時間過的真快! 這次的副作用就沒有上次明顯,到目前為止只有左手微酸,然後昨晚有點小燒而已,希望接下來幾天都平安無事。

最近台灣疫情又趨緩下來,已經好多天都是本土案例 +0,值得慶賀! 同時,疫苗施打的速度並沒有因此慢下來,我想如果繼續守到11月底,等第二劑接種率破50%,那大概就相對安心了。也因為疫情趨緩的緣故,現在出遊跟餐廳內用的人潮大爆發,跟五倍券一起迎來台灣人消費力的反撲,眼見日常生活漸漸步入正軌,心裡有股輕鬆感,終於也等到這個時候。

明年不知道還會不會有甚麼變化,這個大流行病絕對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我們可能也會被它困住好幾年,因而改變許多習慣,希望能將此時的不方便轉變為進步的動力,等疫情結束後,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加油!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奇亞幣官方農場的里程碑達成 (累積 1 XCH)

昨天官方農場的幣終於累積到破 1 XCH啦,整體累積突破 2.5 XCH,可喜可賀! 從期待官方農場的協定出現,然後轉換過去重新 Plotting,到現在穩定種幣,也經歷了快三個月,感覺好像在養小動物,前期花費心力照顧到上軌道後,就讓它自己一天一天慢慢長大。 

目前總容量還是在 35 EiB 上下浮動,沒有像之前的容量爆衝的現象,這估計也是因為價格因素吧! 奇亞幣目前價格從最高點跌到只剩 10 %,這對很多觀望者來說,應該失去進場的動力,但對已經身在其中的我們,正是累積奇亞幣的好機會,我也希望能就這樣穩穩的過完一年,按目前累積速度到明年底,應該會有 8 XCH 左右。

如果接下來的兩年半都沒太大變化的話,說不定到大後年底可以有 20 XCH,想想也滿興奮的,不過期待已久的 DeFi 應用,目前還是持續等待中,等它正式推出,估計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啦!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棲蘭神木之旅結束了!

好快,一晃就兩天了,棲蘭山莊的早餐還不錯,雖然樣式很簡單,但每樣都有用心,滿好吃的。

早上 11 點退房後,跟老婆去爬後山的步道,這景觀真是舒服,爬了一圈又是兩個小時,做甚麼都很有療癒的感覺。

下午老婆說要去聽導覽,本來我想也就打發時間用,想不到只有我們兩個人參加,這下就好玩了。

導覽志工是位退休的小學老師,年紀很大的伯伯,但精氣神都很好,從介紹的過程中,也能感覺他對這片山林以及榮民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這次導覽中,也著實上了一課,為什麼台灣多溪少河,明明濁水溪就這麼長、河面也這麼寬,為何還是「溪」,然後基隆河、淡水河是「河」呢? 

比較深、水流比較平緩、流量比較穩定的天然水道,一般會稱之為「河」;而比較窄、比較淺、水流比較湍急、流量比較不穩定的天然水道,一般稱之為「溪」。

另外,又學到台灣貴重的「針葉五木」:台灣扁柏、紅檜、台灣肖楠、台灣杉跟香杉;目前棲楠神木群大多是紅檜,據老師的說法,是因為「台灣扁柏」的材質比較好,所以都被砍光送去日本了,反而是紅檜被留了下來成為神木群中的主力,但這個說法未經驗證。

聽完導覽後,四點準時搭車回宜蘭,我們這次把車停在宜蘭車站附近的停車場,利用接駁車來回接送,減輕我開車的疲勞感。

晚餐又去車站附近我們都很喜歡的辦桌小吃吃飯,帶著滿足的心情從宜蘭開車回到家,也才晚上七點左右。

不塞車的雪隧就是迷人,快速連接渡假聖地跟家的距離,還好老天爺給面子,天氣沒預期的糟糕,真是一趟既開心又放鬆的旅程!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如電影場景般的棲蘭神木群

今天的天氣看來如我們所願,應該可以好好地欣賞神木之美。

在棲蘭山莊用完午餐後,就搭上往「神木群」的接駁巴士,山路並不好開,我坐在副駕駛座上,覺得司機大哥真的太猛,上山路段我是不敢開,感覺跟過山車一樣,都快飛起來了。

在一小時的車程後,終於抵達入口處,不過山上的天氣就不像山莊那麼好,雲霧繚繞的感覺彷彿來到仙境。

套上輕便雨衣,開始兩小時的神木導覽行程,聽著導覽解說,了解到「棲蘭神木群」是比「阿里山神木群」更密集的存在。

看著用歷史人物命名的神木,最老的一棵神木都兩千多年名為孔子,站在神木旁不僅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也感嘆時間的飛逝,人類的改朝換代在神木面前完全不值一提,它就默默地在這個地方待上千年。

沿路觀覽,透過解說,對大自然的力量感到敬畏,如此巨大的神木,還是不敵颱風的攻擊,殞落了不少神木。

走到一半,下起了小雨,我們也加快腳步到達出口處,開開心心的跟老婆一起吃了馬告茶葉蛋。

搭了瘋狂小巴回到山莊後,肚子餓到爆炸,但因為不想去吃中式餐廳,等著峽谷吧的輕食,順便聽音樂會,因此只能先回到住宿處,小木屋登場! 

這些小木屋應該都經過改裝,內部非常舒適,跟我老婆很久以前來的體驗完全不同。

晚上非常開心的用完餐,也聽完高手的薩克斯風,他還能吹出「追追追」的台語歌曲,真是厲害。

回房間的路上,晚上漫步在森林中的觀景小道非常療癒了,整個人放鬆下來,宜蘭對我來說,就是最棒的旅遊聖地,太舒服了!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看神木去! 棲蘭,我來了

先前知道疫情趨緩後訂的行程,到棲蘭去看神木,沒想到因為東北季風的關係,本來想取消或延後行程,但目前看來就這兩天最合適,只好硬著頭皮上。秋天的天氣真是千變萬化,本來還是有炎熱的太陽高高掛在天上,一下子就變成冷呼呼的東北風吹來,今早的天氣又跟昨天大不相同。

現在的我只能祈禱今天跟明天的旅程順順利利,天氣能如我們所願,好好的欣賞神木之美,不要被雨追著跑,拜託了!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真富人,假富人』資產與資本

昨天把這本書快速看完,主要觀念基本上也在很多地方都被提過,只是作者身體力行後,再把他實踐的方式說出來,這邊快速整理幾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部份:

資產 = 負債 + 資本

「資本」才是真正擁有的財富,資產的好壞很多時候要看負債品質的好壞,好的負債會帶來收入,持續累積資本,壞的負債只會持續消耗資本;因此資產的優劣主要看負債

好的負債越多越好 (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資本的累積速度會加快,這時稱為「財務槓桿」的應用,房地產買賣為最顯著的例子。

收入可以分為:勞務(工作)收入、系統性收入、半被動收入及其它收入,所謂資本主義主要內涵是要能靠資本賺錢,但在韓國不勞動而有收入,感覺很像不勞而獲 (台灣或許也有類似狀況),因此作者將常見的「被動收入」改稱為「系統性收入」。

建立一個系統來獲取收入,在建造系統時也需要花費一次性的勞務或資本,而後就不需要再投入自己額外的時間就能獲得收入,例如股利收入、房租收入 (代租代管,不需利用自己時間)。

我這邊新增一個挖礦或種幣收入的選項,前期投入資本與時間架設設備,後期就是穩穩出幣拿去交易所賣,它應該也可以列在系統性收入的範疇。

就我來看勞務/工作收入還滿容易定義的,舉凡正職或兼職工作,只要需要利用自己時間而獲取的收入都為勞務收入。

半被動收入需要專業技術或經驗,並週期性的付出時間修改或維護,例如書的版稅、線上課程或 Youtube 頻道或文章發表平台收入等。

至於其他收入應為買賣股票、房地產或加密貨幣等資本利得的收入等。

以上幾個收入可以發現,系統性收入及其它收入基本上都需要資本來運作,勞務收入及半被動收入則跟「自己的專業技能與時間」有比較大的關係,畢竟說到底「專業技術」需要透過「工作時間」來變現。

至於創業者應該介於勞務收入跟半被動收入之間,前期需要投入自己大量的時間,但能否變成半被動收入還是要看公司的形態而定。

至於變成系統性收入則要看自己能否成功將公司建立起系統而定,這點相當困難,所以創業家應該還是屬於半被動收入為主,同時利用專業、資本與時間賺錢。

說了這麼多,還是要找時間盤點自己有哪些收入來累積資本,同時判斷資產品質優劣,也就是負債的好壞。

如果未來需要有更多自己的私人時間,那就要想辦法增加不需要工作時間即可有收益的資產,所謂資產配置應該也要包含收入的配置才對。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第二曲線』領導 VS. 管理

「管理」或許是讓社會和組織凝聚在一起的膠水,「領導」則決定前進的方向,並確定一路上有人伴隨。

「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

作者加上管理與領導的另一個分別:我們會用「管理」來形容組織或系統;但談到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的詞彙是「領導」。

在大學或專業機構之類的組織中,「人才」一直是最重要和唯一的資源,這類組織通常會用校長、院長、合夥人等職稱來代表高階職位,而把經理的頭銜用在餐飲、交通運輸或工廠等以系統為要素的領域。

管理的語言是工程的語言,把人看成可用的資源,組織則是可以微調、操控和指揮的機器。

沒有人喜歡被管理,但很少人認為接受別人領導有損尊嚴。

這是因為領導的時候,我們會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設法說服、鼓舞和誘導。

領導談的是願景、使命和熱情;管理則討論目標、控制和效率。

管理要仰賴地位帶來的權力和職務賦予的權威;領導則需要仰賴贏得的權威,也就是相關人士賦予領導者的權威。

每個組織都需要領導,也需要管理,但都必須用對地方;沒有管理者/執行者當後盾的領導者很可能失敗,他的領導力無從發揮,因為沒有追隨者的領導不會有太大的用處。


作者幫我上了一課,說明了管理和領導本質上的差異,但兩者在組織內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的商管書籍普遍討論的是「管理」,畢竟目標、控制和效率的定義比較具體,也相對容易被理解,但「領導」就比較難加以闡述。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背部肌肉又拉傷了!

也不知道老天爺是不是在懲罰我,繼前幾天睡覺落枕拉傷後,這幾天做伏地挺身訓鍊時,又拉傷左半邊的背部肌肉。

昨天想說已經快好了,又繼續做訓練,想不到這次拉傷右邊背部肌肉,而且傷的很重,昨晚睡覺時都很難入睡,不碰它都在痛。

最近幾次訓練下來發現,我背部跟肩膀的肌肉實在是太糟糕了,必須開始規定自己每天都做一套動作來補足背部肌力訓練不足的問題。

接下來的時間要好好思考這套動作該怎麼設計,每次只要天氣比較冷,背部就容易拉傷,這感覺實在太糟糕。

我甚至也懷疑平常容易頭痛,是不是肩膀肌力不足所引起的,所以才容易緊繃導致頭不舒服;找到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以前常打籃球,這畢竟是全身性的運動,肩膀、背部及腰部的肌肉都會運用到,還能勉強維持各部位的肌力,所以身體的狀況還沒這麼糟糕。

但現在需要多人的團體運動不容易橋時間,還是盡量以單人能進行的運動為主。

家中買了台「心肺交叉機」,可以訓練下半身的腿部動作,不過忽略上半身也是有很多問題,現在正深受其害。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真富人,假富人』真假資產

多數人會用薪水、不動產、消費能力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錢,但不少人賺得多,也花得多,每個月賺來的錢都拿去購物、繳卡費、房貸及車貸,因此必須換個方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有錢:

假富人:高薪、有車、有房,但沒工作,生活就無法繼續,為錢所困。

真富人:不一定高薪、有車、有房,但沒工作,生活也不受影響,當人生真正主人。

何謂「真正的資產」與「假的資產」? 「資產」的定義是甚麼? 

在會計理論中,資產的定義如下:係指因過去事項而由個體所控制之資源,且由此資源預期將有「未來經濟效益」流入個體 →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之觀念架構;意即無論是付錢購買或別人贈予獲得資產的「過去事項」,讓我們得以「控制」。

如果汽車是我的資產,我必須具備能隨時駕駛的控制權,而且必須是「資源」。

「資源預期將有未來經濟效益流入個體」意思是指必須具備賺錢的可能性。

簡單來說資產就是:「我擁有的事物中,未來能變成錢的事物。」

要確認汽車是否屬於資產,先分辨有沒有符合資源的條件。

資源代表未來具備賺錢的可能性,如果把未來能賺錢的意思擴大解釋,即擁有這項資產,往後收入或所得就會增加,這在「富人公式」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真正的資產是,持有它,未來的所得會增加!

購買「假資產」,只會花錢,未來也無法讓收入增加;反之,只要擁有真資產,未來收入就會增加。

從這個觀點來看,如果你的職業是計程車或貨車司機,汽車可以成為資產,因為是靠那輛車賺錢;反之,對無法靠車子產生收入的人來說,則為假資產。

雖然買車也能減少大眾交通費用,但如果養車費用大於減少的支出,就不能算是資產。

如果買車後能縮短上下班時間,可以思考,省下的時間能產生什麼「效益」。

縮短通勤後,收入是否有增加? 省下的時間有賺到錢嗎? 是否有利用那段時間增加收入? 資產淨額的增加速度是否有提升?

以出租為目的和以居住為目的的不動產,兩者屬於不同類型的資產。

如果買房是為了出租,這就是好的資產,因為收取租金會增加收入;但買來自己住的房子則否。

必須區分清楚「投資型不動產」是良性資產,但「自住型不動產」則不是好的資產。


以上觀點,大致上認同,但對「自住型不動產不是好的資產」這句話有點疑慮;自住房屋雖然不能產生現金流,但擁有它所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以及自由感,很難用錢去衡量。

因此,我認為自住型不動產仍然算是好的資產之一,也必須擁有它。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當時間排滿滿時,便是退步的開始?

這個重要的概念值得被討論:為什麼當時間排滿滿時,便是退步的開始?|《匱乏經濟學》|文森說書

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突然想到以前讀到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在測試的是「延遲享樂」的自制力,然後追蹤自制力表現較佳的小孩,長大後成就普遍較佳。

如果跟『匱乏經濟學』歸納的想法一一對照,會不會是有自制力的小孩本身家庭條件較好,平常就可以吃到糖果或甜點,物質不虞「匱乏」,因此才會擁有自制力放棄爭奪眼前的糖果,來獲得後續更大的利益。

反之,家庭條件差的小孩,因為「匱乏」影響他們的判斷,寧願先吃到眼前的棉花糖再說,匱乏帶來更多的匱乏。

如果真如上述推論,那麼用「棉花糖實驗」來確認後續小孩的成就是有所偏差,因為家庭條件也是影響小孩日後成就的重大因素之一。


為什麼欠缺只會帶來更多欠缺?   為什麼「匱乏」會讓我們自亂陣腳,招致更多壞結果? 接下來將說明影片中所整理的『匱乏經濟學』概念。

當我們對某件事物越匱乏時, 心智就偏好去尋找那些事物。

「隧道效應」:人們在面臨壓力和困難時,只會看見眼前利益,而忽略成本和風險。

隧道效應會帶來另一個負面影響,缺乏前瞻性思考。

在隧道內的多半是立即可得到的利益,其特點是立即看得到成效,但不一定重要,且完成期限近在眼前;隧道外的往往是需要長時間經營但很重要,其完成日期較遠,它所帶來的利益較難進入隧道視野裡。

經濟學中的「雙曲貼現」,可以用來解釋隧道效應的狀況。我們容易為了爭奪眼前的糖果,而放棄明日可得的盛宴。

心智越忙碌時,就越難克制自己的第一個衝動,「自制力」大受影響,容易作出較差的決定。

以上種種因素,就可能導致匱乏帶來更多匱乏。

不是匱乏的人才會做出拙劣決定,而是每個人變得匱乏時,都會影響他的判斷力及自制力。

解決之道:「刻意寬鬆」有助於思考長久目標及抵禦突發狀況,避免「隧道效應」。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第二曲線』 效率 VS. 效能

這幾天又重新把「韓第」的「第二曲線」翻出來看,其實他在好幾本書都提到第二曲線的觀念,包含「你拿甚麼定義自己」一書中,也有個章節是在講第二曲線。

不過當「第二曲線」做為一本書出版時,還是有相當多的內容與觀念是值得我記錄下來的,在其它書中因篇幅關係並沒有如此深刻討論。

以下就是我看到覺得很精彩的一個部份,同時也是常令人困惑的地方。

效率和效能的分別,在實際運作上有所不同;效率從產入端開始影響,效能卻要從最終成果回溯。

彼得‧杜拉克指出:「天底下最徒勞無功的事情莫過於發揮極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該做的事。」 

本書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只因成本較高,看似較無效率,就不去做原本該做的事,這樣也不妥當。」

英國政府要求監獄削減成本,提高效率,因此許多監獄為了維持必要的保安水準,只得砍掉他們認為是非必要性的服務。

問題在於早有明證,這些非必要活動 (例如教育和園藝等活動)是防止受刑人出獄後再犯最有效的方式。

換句話說,追求效率的節約會導致更多人因再犯而回籠,長期而言,反而會「提高成本」。  

假如他們從一開始就先看最終成果,比較獄政的不同層面所發揮的長期功效,那麼決策或許就會有所不同。

組織都希望提升效率,因此會實施緊縮政策,並削減成本;如此一來,就比較不可能展開未經規劃或協調的行動。

當組織中的個人或團體發現無法在未經許頋的情況下擅自行動時,就會扼殺他們積極主動的精神,帶來混亂。

中央擔心組織失去動能,士氣不振,於是忍不住加強管控,變得更中央集權,各單位不滿處處受限,開始放棄嘗試。

當組織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創意時,「效率」反而扯了「創造力」的後腿。

追求效率的壓力也會提高「化約主義」的誘惑:「認為整體是部分的總和,只要把系統分解為各個不同片段,並設法讓各部分達到最佳狀態,就能夠得到最理想的整體結果。」

於是,組織變成環環相扣的眾多部門所構成的複雜網路,「交易時間和成本」也隨之增加。或許在工程領域,「化約主義」的概念還行得通,但如果用在組織身上,就形成危險的謬誤。

我剛好也有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童子賢先生表示:「追求完美容易落入短期最佳化陷阱,因為這不符合長期利益。」

只要是著眼在局部的狀況,就很難窺視全局,因為局部的最佳化或是短期的最佳化,放在全局或是長期來說,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或決定,但這往往要回頭看才會發覺。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人要先滿足自己,才會想到其它事

連假期間,讀了些書,也追了幾部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及對話如下: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  亞當‧斯密說過,競爭會迫使任何商品回歸「正常價格」,但他也說過:「根據道德行事,我們必然會尋求最有效的方式來促進人類幸福。」

亞當‧斯密更像是道德哲學家,而非經濟學家,他並沒有放任自私者為所欲為。

雖然亞當‧斯密的名言是:「我們有晚餐可以吃並不是因為屠夫、釀酒商或麵包師傅的善心,而是源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重視。」

為顧客的自我利益著想其實正符合這些商人的利益。

簡而言之,開明的自利能帶給所有人最大好處,但亞當‧斯密不抱持任何天真的幻想,他的觀察,綜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人類遵循一條卑劣的座右銘來行事:「一切全為自己,不為他人。」


『最佳利益 EP. 6』在弱者的字典裡面,沒有「尊嚴」這兩個字,只有像妳這種在溫室裡的花朵,才會成天把這兩個字掛在嘴上。

妳永遠都不知道走在外面的人,曬了多大的太陽,淋了多少的雨。 

我不討厭你,但是我討厭那個甚麼都能夠讓妳唾手可得的背景,妳以為妳沒有靠爸媽,那只是妳自以為,在別人眼中妳就是何次長的女兒,這個「標籤」永遠撕不掉。

如果把對方放到跟自己一樣平等的位置,怎麼會用「包容」這兩個字呢?  

包容跟施捨一樣,都有上對下的意思,帶有歧視的含義,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善行,不過就是一個包裝過後的糖衣,一旦揭開,你就會看裡頭赤裸裸的歧視,只是大部份的人不願意承認。 

人不糟,只是不夠勇敢,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不坦率,心本來長得就是偏的,怎麼可能做到公平正義,兼容並蓄呢?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國慶連假的颱風天,突如其來的感想!

昨天的天氣好到讓周圍的景觀像一幅畫,一個人在家安安靜靜,彷彿整個世界發生甚麼事情都與我無關,也因此就耍廢了一天。今天早上起來發現風雨交加,這次的颱風雖然離台灣很遠,但它的外圍環流加上東北季風,反而比之前那個颱風帶來的風雨更明顯。這也就表示,連假最後一天要泡湯了,繼續窩在家中耍廢。

耍廢的時候總是會想一些平常不會去思考的事,從去年的驚濤駭浪到今年的平淡無奇,也整整過了一年。在時間的消逝中,我的思緒也慢慢收斂,未來會繼續朝著創造可持續性的收入邁進,除了自己的興趣外,盡量不浪費時間做沒有中長期效益的事。穩定的現金流是對家庭的承諾,等做到了這一步再來追求自己小小的興趣與理想。

思維能否變現我並不是很在意,畢竟能變現的是少數人,而且也不見得能創造可持續性的收入;對我個人來說,要怎麼花前期耕耘及後續維護的時間在資產配置跟專業技能上,就能帶來可持續性的收入,並且呈現累積狀態,這才是值得去做的事,畢竟人的時間有限,流失的時間不會再回來,要好好珍惜並妥善應用。

希望10年後的我,看到自己現在的一些想法時,能夠說出"你的方向是對的"這句話來;從大學開始,就很喜歡"以終為始"這句話,不斷的勉勵自己去想像十年後自己的狀態是甚麼,並努力去完成當初的想像,用這個方式讓我這懶散的個性,在外人眼中卻是勤勤勉勉地往自己的目標邁進,這也是對當年自己的一種積極回應。

在這個過程中,當然吃了不少苦頭,畢竟想像中的自己總是有無限的可能性,但現實中能力跟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大二時就想著以後要出國唸博士,說來也好笑,當時的成績並不理想,都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讀研究所,英文也很糟糕,卻還是一直在收集資料並想著自己該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後來,做實務專題期間,又發現原來專業技能可以這樣變現,於是又有了創業夢,也就是說當時的自己就是希望能夠出國唸博士,然後畢業後再去創業

現在想想,年輕時的自己確實敢想敢衝,能力明明就這麼差,目標設的這麼高,唯一讓它有機會實現的是時間。現在來看,遙不可及的目標,如果搭配上時間這個要素,就有可能達成。把目標設的比能力值高,再把時間拉長,用最違反人性的方式持之以恆往目標邁進,那就有一絲絲成功的機會。

當我 20 歲時,曾經跟未來 35 歲的自己說 "你未來要出國唸博士班,博士畢業後回國創業,並且在大學兼課";當我 35 歲時,有一次在學校上課突然有感而發,想跟 20 歲的自己說"你做到了,真棒"。但也因為這個方式,讓 35 歲的自己有些迷惘,因為不確定 45 歲的自己該是甚麼樣貌,可能是眼界不夠寬廣,讓我無法想像。人一直都是藉由模仿自己身邊強大的人而成長,但突然間那個時候的自己就停住了,這種狀態並不是說甚麼都不做,而是失去未來的目標設定,同時也失去了成長的動力。

當時很掙扎,因為一直以來的方式突然沒辦法用了,於是工作之餘,一直想辦法去進修,想透過外力刺激自己振作起來。在一個因緣巧合下,匆促地報考了 MBA 在職專班,尋求自己在思維上的突破,很可惜在這三年時間內還是沒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我依舊無法想像十年後的自己該是甚麼樣貌;但至少這次的進修讓我獲得一些在創業上的新想法,也盡力去達成一些短期目標。

當好事來臨時,壞事通常也會跟著一起來,公司獲得外部投資後,原本的節奏加快了,在磨合中我嘗試著更積極的跨大步前進,想追回已經失去的時間,但激進的下場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這次骰子擲到大壞,高風險高報酬確實也傷的不輕,很久沒嘗到的失敗滋味一次吞下。不過也是藉由這次挫折,才領悟到為何很多前輩說創業艱難,一次失敗可能就萬劫不復,就算有做風險控制的情況下,也是花了不少時間才調整過來。

不過當壞事發生時,好事可能也會跟著一起來,經過這次挫折,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這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可能跟韓第說的一致,人唯有在面對重大事件發生時,可能才是自己的轉捩點,而且是事後才會領悟到。經過這一次風波,突然對45歲的自己有了新的期許與想像,也重新了解到自己不想做甚麼事非常重要。

還有7年可以努力,希望45歲的自己別讓我失望,要記得人生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別侷限於現在的能力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台灣律師職人劇『最佳利益』

最近追了一部律師職人劇『最佳利益』。

講坦白的,每次邊運動邊看 Netflix 的時候,總是挑不到自己有狂熱可以一直看下去的劇,包含「魷魚遊戲」也一樣。

台灣先前熱播的「俗女養成記」及「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等,看了一下都覺得劇情不適合我的口味。

偶然看到新聞提到幾年前「天心」主演的「最佳利益」,由於先前非常忙碌,完全沒時間關注有哪些當紅的戲劇。

昨天在 Youtube 上面看了第一集後,就被它深深吸引,開啟了屬於我的追劇模式!

其實「做工的人」也是我一直想看的台劇,只是它在 MyVideo 上面才有播放,目前還沒有機會看到。

台灣的職人劇已經有日劇的雛形,略帶誇飾、節奏快速但不失去描述職場細節的處理。

讓在台灣生活的我們,更能透過觀劇來了解一個職業背後的精神與它的難處,這絕對是台劇的一大進步,至少我享受在其中,也期望未來能繼續透過戲劇來了解更多台灣在地的業種。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莫名的頭痛又來了

這兩天又遇到難對付的頭痛,彷彿定時就會來轟炸我一次,雖說這次症狀有減輕,但還是對生活及工作上造成很大的困擾。當它發作時,後腦的肌肉都是腫脹狀態,這次是左半邊比較嚴重,對於靜態工作者來說,頭痛就是最大的敵人,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思考及閱讀性質的工作,就連我想休息都很難。

先前有抓到一個訣竅,在不舒服時,想辦法讓新陳代謝快一點,就能早日解除症狀,而我最近吃中藥調養、規律運動以及正常睡眠,應該要能讓這個頭痛問題慢慢消失才對。只有生病了才會知道健康的重要,今年的疫情,讓生活步調變慢,反而是身體症狀全跑出來,剛好養病,想想也真是悲哀。

要維持健康的身體未來才有好的生活品質,繼續努力吧!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生活瑣事教我的觀念

居家上班久了,就會發現「生活瑣事」其實還滿花時間,以前去辦公室上班,反正這段期間家裡的事就與我無關,不用想太多;下班回到家後,也可以藉口說上班累了,能不做或少做就盡量不去碰它。

可是當藉口消失了後,就得面對層出不窮的生活瑣事,一開始覺得很煩,但一段時間後,發現其實可以用「優化流程」的方式來解決這些事情。

生活中的小事也隱藏著重要觀念,需要處理的事情可分成不緊急但需要較長處理時間、緊急但處理時間短或是不緊急且可以拖延。

如果能善加利用平行處理的觀念,讓需要較長時間處理但可自動化的事情先啟動,然後再去做處理時間短的事情,便可以同時完成兩件或多件工作。

從處理生活瑣事出發,延伸到人生大事,不管做甚麼規劃,讓可以平行處理且需要長時間發酵的事情早點開始進行,不管是工作、理財以及健康等,都納入考量。

每個時期重點關注的點都不一樣,但要確保所有已啟動的事都能夠順利進行,如此一來,當切換關注重點時,也不會有那種「我之前怎麼都沒注意到這部份,早知道先前就該做」的念頭產生,徒留遺憾。

當然,我自己也只是講講大道理而已,大多時候「知道但做不到」才是常態,知易行難更是現狀,面對它解決它才是正解。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貨櫃三雄大逃殺

本來已經在底部盤整的貨櫃三雄,藉由中國十一長假及限電的利空消息,突然來個殺盤,連續兩根跌停,陽明跌破百元重返雙位數,長榮也逼近100元,目前都已經到融資斷頭的深水區,估計今天應該會繼續殺下去,引發連鎖賣壓,然後大戶或外資再從底部撿便宜的船票。

這已經跟基本面沒有太大關係,完全是籌碼面的對做,也就是零和遊戲。必定是有人賠錢有人賺錢,誰當韭菜看昨天的散戶或融資出逃已經很明顯,原本雷打不動的融資終於也在股價跌破安全區後,來一波大逃殺。其實細心看就知道,借券賣的總數在這幾週增加的非常快速,我在9/1前也曾收到來自借券的要求,都是要借券賣出;對照現在的狀況,大概就知道這批空軍是想做甚麼,不就是收割融資的錢以及利用散戶的恐慌出逃來獲利,在短線利用籌碼面賺錢,這批人也真夠猛,今年含這次已經第三遍類似的操作模式。不過從基本面來看,確實沒太多變化,今年的獲利大致上已經確認,至於明年的狀況則要等農曆春節後才會明朗,這點跟今年沒太多差別。

經歷過面板股價腰斬以及貨櫃三雄大逃殺後,今年也學習到如何做好風險管控,心態上要遇到大殺盤也不恐慌的方式,如兆豐王所說的,做好資金控管才能在大逃殺時跟著撿一票。再來就是有耐心的等明年開獎吧!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財產只是測量商業頭腦的一把尺

關於這篇章的閱讀,心中特別有感,如果家裡是做生意的人,應該明白我在說甚麼;因為在生意人眼中,成功的量尺就是賺的錢有多少,因此「金錢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但這世上並非只有單一標準,否則諾貝爾獎得主或是醫生不會受人敬重,他們的錢又不是賺最多的;只要做的事能對人對社會進步有所助益,都可以是成功的衡量標準之一。

像本書的作者韓第,要說他這一生賺了多少錢,我想應該也很有限,但他的思想被遠在台灣的我們所學習,這未嘗不是一種成功;在我的 MBA 課程中,一再提及韓第所倡議的「第二曲線」,讓眾人認識他的思想與人生經歷,在我看來,比大多數企業家都要成功的多。

拿金錢當成功的唯一標準,那眼裡就只剩下錢,其他甚麼都看不到,這樣的人生也是有點悲哀。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金錢從來都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奇怪的是有那麼多人仍舊表現得好像它是唯一的標準。

對不少人來說,錢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讓家人過得更好、買到舒適生活的一個方式。

如果你是醫生,成功的量尺是治癒的病人有多少;教師的量尺是進步的學生有多少;如果你在企業界,那麼成功的量尺就是你賺的錢有多少,那是區分高下的方式。

在我們找到自己在金錢上「足夠」的定義之前,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個自由指的是能夠去追求自己人生真正目的的自由。

除非如此,否則我們會自願繼續當老闆或職業的奴隸,繼續亦步亦趨跟著他人心目中的優先次序。

安於「足夠」的意思是,必須放棄金錢的其他用途,錢不再是成功的象徵,不再能用來定義自我,也不再拿它當藉口或補償、不去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看重的東西,面對我們希望如何定義自己、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組合式生活

延續上一篇「生命的改變」所說的,通常要有個契機才能讓人展開生命的「第二曲線」,假使你覺得完全舒服自在,生活和工作都在掌控之下,或許你正誤把安全的幻象當做安逸的藉口。

枕著勝利的桂冠沉睡,不論對個人或企業,向來都很危險;人在如意的時候離開總是很難,因此才需要一個「打擊」來觸發改變,即使是個十分痛苦的打擊。

長期平靜無波、一個職業做到底的舊式觀念如今逐漸變成神話,考慮擁有兩三個非常不同的人生,各需不同的技術,各得不同形式的報酬,這種情形未來會更普遍。

作者因為父親過世的打擊,選擇了一個任期五年、之後沒有任何明顯出路的聘書,放棄他那舒適的「終身教授職」,而且薪水還不到原本薪資的 10% !

作者從最底層重新來過,但他的太太卻很肯定這麼做是對的,希望他能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這個選擇成為作者當時能做出的最好決定,也推他進入另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跳蚤經濟」是指,各種微型企業、自由工作者,都可以創造價值。

完全組合式的工作很適合中年的專業人士或經理人,他們有本錢去冒點風險,開拓一個獨立的工作生活。

所謂的薪資工作 (waged work) 和計酬工作 (fee work),這兩種收入的類型很不同,獨立工作者一般是以按件計酬來收費,不拿薪資,這個區別很重要,計酬是根據所做的工作付費,薪資是根據所花的時間付費。

計酬工作的價碼由工作者計算與提議,薪資則由雇主決定。

合理的「組合式生活」會包含薪資工作、計酬工作、志願工作、學習工作及家庭工作等,儘管每一種工作類型所佔的實際成分,會根據情況和重要性而變化。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作者看來是誤導人的講法,因為這個說法暗示工作和生活是兩件不同的事。

在組合式生活中,其思考主張就是「生活的絕大部分就是工作」,其關鍵點在於工作的平衡。

工作的變化其實跟休息一樣有效;從一種工作換到另一種工作,本身就能提振精神。

作者在鄉下寫作時,會在一天之中混合安排坐下來寫作「有收入的工作」、閱讀與研究「學習工作」以及認真的買東西、做晚飯等「家庭工作」。

人應該有「自由」安排適合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中年以後;作者主張,隨著年紀增加,就應該離開「組織」。

人到了中年,多數人開始失去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曾有的熱情和精力。我們希望自己逐漸降低的精力會被逐漸升高的智慧取代;但是,市場的需求往往是小包裝的智慧,類似以下對話「我們重視你的經驗和智慧,很想留你在公司,可是你只要每個星期二來就行了。」

到了五十歲,我們至少應該能好好安排自己的另外六天。


大多數人都是被迫走入組合式生活:時機從來都不會湊巧;作者辭去全職工作時,兩個孩子才十幾歲,當時他只在倫敦商學院有個兼課的合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可知的維生途徑。

作者的太太當時得知此決定,非常吃驚,但她看到事情的光明面,認為作者之後就可以專心寫自己的東西了;但作者的寫作經紀人就不那麼肯定,建議他別放棄白天的工作,並打擊作者「別指望靠寫作過活」。

我脫離組織,沒有任何頭銜:作者發現,建立一個組合式工作,說的比做的還容易。

作者先前的工作,一直在回應待辦事項,有電話就去接,信箱裡有需要處理的公司或信件就處理;雖然偶爾也會主動提議某個計畫,但推動作者人生前進的,基本上是「外來的邀請」或「他人的期待」。

突然間,信箱裡空無一物,只有報紙;沒有會議要開,沒有人要見,沒有「執行目標」,沒有「工作評估」,而行事曆是空的。

作者原先一直以為這是幸福來臨,其實不然,反而更接近恐慌,他覺得自己好像從生命中一個小而美好的洞穴跨出來,洞穴或許不舒服或窒悶,但至少是個安全的地方。

更讓人不安的是,他喪失明確的身分。

組合式生活可以重新定義「生活方式」,但至於他是甚麼人、做些甚麼,則一點也沒提;不再有一個標籤能告訴別人自己屬於什麼組織、有資格做什麼。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