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這本書快速看完,主要觀念基本上也在很多地方都被提過,只是作者身體力行後,再把他實踐的方式說出來,這邊快速整理幾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部份:
資產 = 負債 + 資本
「資本」才是真正擁有的財富,資產的好壞很多時候要看負債品質的好壞,好的負債會帶來收入,持續累積資本,壞的負債只會持續消耗資本;因此資產的優劣主要看負債。
好的負債越多越好 (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資本的累積速度會加快,這時稱為「財務槓桿」的應用,房地產買賣為最顯著的例子。
收入可以分為:勞務(工作)收入、系統性收入、半被動收入及其它收入,所謂資本主義主要內涵是要能靠資本賺錢,但在韓國不勞動而有收入,感覺很像不勞而獲 (台灣或許也有類似狀況),因此作者將常見的「被動收入」改稱為「系統性收入」。
建立一個系統來獲取收入,在建造系統時也需要花費一次性的勞務或資本,而後就不需要再投入自己額外的時間就能獲得收入,例如股利收入、房租收入 (代租代管,不需利用自己時間)。
我這邊新增一個挖礦或種幣收入的選項,前期投入資本與時間架設設備,後期就是穩穩出幣拿去交易所賣,它應該也可以列在系統性收入的範疇。
就我來看勞務/工作收入還滿容易定義的,舉凡正職或兼職工作,只要需要利用自己時間而獲取的收入都為勞務收入。
半被動收入需要專業技術或經驗,並週期性的付出時間修改或維護,例如書的版稅、線上課程或 Youtube 頻道或文章發表平台收入等。
至於其他收入應為買賣股票、房地產或加密貨幣等資本利得的收入等。
以上幾個收入可以發現,系統性收入及其它收入基本上都需要資本來運作,勞務收入及半被動收入則跟「自己的專業技能與時間」有比較大的關係,畢竟說到底「專業技術」需要透過「工作時間」來變現。
至於創業者應該介於勞務收入跟半被動收入之間,前期需要投入自己大量的時間,但能否變成半被動收入還是要看公司的形態而定。
至於變成系統性收入則要看自己能否成功將公司建立起系統而定,這點相當困難,所以創業家應該還是屬於半被動收入為主,同時利用專業、資本與時間賺錢。
說了這麼多,還是要找時間盤點自己有哪些收入來累積資本,同時判斷資產品質優劣,也就是負債的好壞。
如果未來需要有更多自己的私人時間,那就要想辦法增加不需要工作時間即可有收益的資產,所謂資產配置應該也要包含收入的配置才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