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開工日的急性胃炎

只能說運氣真的很差,開工的第一天難得迎來好天氣,結果從早吐到晚。早上起來以為只是常見的胃脹氣,吃了一些胃散後,沒想太多就直接吃早餐,下場就是直接吐出來。

中午休息過後,想說沒這麼倒楣吧,就喝了點水,結果繼續吐,走到這步也知道是應該是急性胃炎了躲不掉,只好乖乖去醫院的急診報到。

人在不舒服時,對時間會特別敏感,開車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怎麼這麼不順,非常不耐煩,然後等急診時更是快抓狂,像急性胃炎這種病應該去診所就可以,到醫院的急診它的優先權會被排在很後面。最後打了止吐針跟拍 X 光片及拿藥,就耗了我兩個多小時,真是傻眼。

回到家後,想說又打了止吐針跟吃止吐藥,晚上吃點粥應該沒問題了吧,誰知道又大吐特吐,回頭去看醫院給的衛教黃紙,才了解到嘔吐後禁食 4 ~ 6 小時,喝少量溫開水;無嘔吐時,可飲食流質液體,以水稀釋的運動飲料 (1:1)、清湯。等 12 小時後,才可試著進食溫和的軟質飲食 (稀飯、蘇打餅及白吐司),嘔吐後 12 ~ 24 小時避免飲用牛奶,採清淡飲食並漸進增加進食量。

太心急著吃東西,讓我多吐了一次,然後因為吃止吐藥會有嗜睡反應,這兩天都昏昏欲睡,好不容易開工遇上好天氣,就這樣在嘔吐與昏睡中度過,真是無言。

不過很久沒碰到急性胃炎,在大吐特吐後,特別能體會到沒有健康的身體,就別提甚麼雄心壯志。人在生病的時候,甚麼事都做不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保持健康的身體來迎接生活中的ˋ種種挑戰,才是長久之道。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兔年行大運

這個春節連假特別長,往年從台中回來時就要準備開工了,但連同今天竟然還有四天的假,真是讓人不太習慣阿!

這次過年,不出意外地又在到處拜廟中度過,每年都是同樣的戲碼,過年連假不是放鬆,而是更累,然後又要應付長輩們層出不窮的怪招,認真來說我不喜歡農曆過年。

但不管怎樣,虎年發生很多出乎意料外的事,不管是戰爭、通膨又或是疫情蔓延後解封等,希望兔年能夠橫掃一切不好的事,讓所有厄運都褪去,好運滾滾來吧!

新年快樂!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台北未來幾年的房地產趨勢為何?

學期結束後,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神遊一樣,從一個狀態抽離然後還沒進入下一個狀態的「轉換期」。

本來覺得很重要的事,好像突然間也沒有這麼重要了,這應該就是先前討論過的「隧道效應」,當人專注在某件事的時候,往往會放大它的重要性,然後排擠其他事務的時間。

#隧道效應的定義請參考「匱乏的思維模式」。

當脫離那個狀態時,又覺得似乎也不需要花這麼多時間,這種感覺還真有趣。

這幾天又重新關注了近期房地產的走勢,去年台北地區的房地產爆衝,漲的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隨著通膨的降溫、貨幣政策緊縮以及景氣狀況不明,現在是量縮價不降的情況。

希望接下來有機會重演 2016 ~ 2019 的緩跌狀態,但就算是那時跌幅也有限,爆漲 30% ~ 40%後,才緩跌 10%~15%,實在無感;當薪資的調整追不上物價及房價漲幅的速度,接下來的生活只會越來越辛苦。

先前分享了很多「自我成長」的書,但當面對現實的時候,會不會也有無奈的感覺呢? 或許日韓及中國年輕人的「躺平主義」是有其道理的。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過年前的大採購

過年前的手總是特別的癢,看到舊外套跟舊鞋子就想買新的,昨晚去賣場看了當季品覺得太貴了,今天前往 Outlet 一次買足外套、帽T 跟 登山鞋,買的時候很爽,但付錢時看到價格就不是太高興了。

想起從以前到現在的外套都可以穿 5 年以上,買件品質比較好的防水外套,好像也說得過去。反正,人只要想要花錢,就會有說不完的理由來支持自己消費,我今天驗證了這個論點。

最近因為看到幾篇文章,因此我又從圖書館借了不平等的童年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這兩本書,打算過年期間仔細閱讀以上兩本書,並輔以拼教養階級世代這兩本我早已購入閱讀的書,來探討台灣社會有關教養的議題,單純想從不同面向來了解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沒有特別功利的想法,只是想探索一下。

另外,天氣突然從夏天變成冬天氣候,寒冷的時候就需要泡溫泉,礁溪的溫泉泡起來就是舒服,延年益壽應該不是假話,要持續幫自己存健康,每天一點點就可以,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多年後應該會為了現在的行為感到慶幸吧!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農曆年前的最後一個假日好天氣!

今天熱的不像冬天,但天氣預報已經提醒我們,明天就開始變天,彷彿在暗示大家把握最後的好天氣,趕緊大掃除吧! 因此,老婆跟我今天就決定不出門,乖乖在家大掃除,趁著還有陽光露臉的時候,把不適合濕冷天氣做的家務事先處理掉。

恰好,今天中午時以前協助買房的業務來訪,這幾年下來慢慢變成朋友關係,也從她那邊了解到目前市場確實是量縮的狀態,但還沒看到台北價格有下滑的趨勢,或許未來兩年有鬆動的可能性吧! 雖然政府目前端出許多法案來抑制房價的上漲,這兩年的漲幅太誇張了,但成效如何有待時間的驗證。

昨天終於等到灌籃高手電影版的上映,坦白說內心滿滿的感動,想不到等了 20 年終於等到決戰山王,感謝井上雄彥的努力,也希望有天能再看到漫畫中主角的風采,這部對人生影響很大的漫畫,永不放棄的男人 → 三井壽。

看完電影後,順便到誠品信義走走,年底就要停業了,想想有點感傷,畢竟這間真的陪伴我們好長一段時間。就在隨手翻閱時,偶然看到畢德歐夫又出新書了,名為「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

每次看到他在雜誌上的連載文章,我老婆都會暗諷說哪來這麼多小黃司機的故事可以講,不會又是自己虛構瞎扯的吧,但人家就是把連載的文章集結成一本書了,這就是本事。

按照我以往的習慣,就在誠品找了個位置把這本書看完了,說不上有甚麼深刻的心得,只能說作者是少數會重點提及「原生家庭」跟「世代累積」,對年輕人財務影響的台灣作家。

先前我有提到,台灣作者一般來說比較重視「自我成長」與「內在動機」,像畢德歐夫這樣一再強調世代累積的作者相對較少。

對於畢德歐夫一直說北漂族要在台北立足的難度,以及原生台北人但因種種緣故,家道中落或歸於平凡的小故事,一再提醒我們如果已經累積財富要懂得守;如果沒有上一代的資源,就要攻守兼備,畢竟富一代通常都是「犧牲打」最辛苦的世代,但他們也是讓下一代成就夢想的基石。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終於結束這學期的課程,我學到了甚麼?

經過了四個多月的奮戰,我終於完成自己當初制定的授課進度表,雖然整個過程不盡完美,但也算是有達成自己預定目標,也讓自己按照先前的閱讀內容,來調整自己的做事習慣,然後才有辦法走完這個過程。

現在回頭看整體的授課內容,真的是用我無數個夜晚慢慢熬出來的,但還是努力做到了,這邊要給自己的努力一個讚。

先前的文章有讀到,人最有成就感或存在感的就是做到兩件事:

1. 覺得自己有在「成長」。

2. 在「創造」東西。

透過授課內容的討論,我確實覺得自己有成長,這跟「費曼學習法」講的一樣,當要教別人的時候,自己會想辦法把原本不太熟悉的部份,快速學習上手。

有點故意做這個實驗,找自己的碴,強迫自己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總覺得自己比學生還累,雖然他們也說負擔很重,但我應該是這教室裡面付出最多時間,但收穫也最大的那個人。

上手這套方法後,接下來就可以複製到很多地方去,今年的目標正在計劃中,希望自己慢慢累積一些好的習慣,把拖延的壞習慣改掉。

人還是要一直「學習」,才覺得自己沒有白活,但偶爾也要喘口氣,讓自己別這麼累,保持身體健康才有辦法持續往前走。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坐在對面的人』重點摘要(下)

中國的作者在切入點的選擇上,往往跟台灣的作者有所差異。如先前所提到的,台灣作者比較會討論「自我提升」與「內在動機」,焦點通常放在個人的內心世界;而中國作者比較喜歡分析「外在環境」帶來的影響。

同時看兩岸作者寫的書,有互補的效果,不管是由內而外或是由外至內,都能協助我們用不同的切入點來檢視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連結,以及我們該如何跟自己對話。

挑選最愛的三句話:

1. 生活品質是目的,錢只是手段。

2. 誰承擔決策的代價,誰才有決策的權利。

3. 決定屬於自己標準答案的權利,只有你自己才擁有。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人生選擇沒有客觀上的對錯之分,同一個選擇可能對有些人是好的,而另一些人卻會為此懊悔。

人脈資源和資訊,很多時候比錢重要得多;要懂得「閱讀社會運行的規則」,有意識的把有利的環境轉變為實在的人脈。

透過理解世界的運行規則,這樣的人很容易就能成為職場競爭中的贏家。

只有真的從事了某個行業的工作之後,才會看清其中種種不合理之處。

公司看中的,與其說是名校生具備的知識,不如說是他們更出色的學習知識的能力,以及名校畢業生之所以脫穎而出的性格成因 → 「上進心」;他們往往更願意付出努力,換取競爭優勝的「成就感」

如今的年輕人裡,也存在一種特別的類型:他們多年刻苦付出,就是為了在踏入職場之後,有選擇「不繼續刻苦」的權利;他們是為了自己努力,不是為企業努力。

這些優秀的職場新人,過去十多年所經歷的人生,考高中、考大學、考研究所,熬到深夜也寫不完的作業,週末和假期的補習課程,一次又一次的分數排名,在導師施壓下不得不做的專案;哪怕是角鬥場中的勝利者,也是「會累的」

這些年輕人在踏入職場之前,其實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工作;他們年輕卻筋疲力盡。

不同的人對於金錢有著不同的尺度。

事業成功的人會自帶一種權威光環,讓他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也會不斷加固本人的「自我認同感」;這種絕對的自信,讓他無論在家庭中還是職場上,都有一種強勢的「魅力」

在逆境中,那些在順風時闖下一番事業的性格特徵,都不見得能協助翻盤;所謂的「成功特質」,如「敢於冒險的性格」和幾乎有些「盲目的自信」,更像是雙面刃,是有利還是有害,似乎是取決於大環境和趨勢,而不是取決於自己。

很多成功人士以及我們這些旁觀者,都無法判斷那些成就有多少是來自「本人的奮鬥」,又有多少是來自「時代大勢的饋贈」

有些白手起家的創業老闆,認為他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己有過人之處,而是純粹因為「時運」,而所有的時運都不會永恆存在。

任何一個成功的故事,最初都是由一個念頭開始的;「對未來的想像力」,是發展事業的第一道門檻,而想像力取決於個人經歷,以及生活圈所提供的參照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在職場上學會取捨和拒絕,才能把加班之類被「別人的事業」蠶食的經歷搶回來,用於澆灌只屬於自己的成果。

資訊就是金錢,但獲取資訊也是需要成本的,有時候明知是坑,你也得往裡跳,「用錢換經驗」

年輕或新入行時,如果一時遇到挫折,也不用灰心喪氣,獲取資訊確實是有成本的,你很難規避這一點。

自己創業有個樂趣,客戶不是認可我從屬的公司,也不是認可別人製造的產品,而是認可我自己開創的,眼前所有的一切。

誰承擔決策的代價,誰才有決策的權利。

人有個特點,對現實不滿時,會在想像中美化自己當初沒有選擇的那條路,然後為了自己的選擇後悔。但後悔的時候要記得,另一條路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完美。

生活品質是目的,錢只是手段;為了手段放棄目的,為了錢放棄生活品質,這是在邏輯上不能成立的觀念。

人在知道自己的勞動有「價值」時,就會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每個人對社會的認知,都侷限於自己的生活圈,而這個圈子,只是整個社會的其中一個小角落。

人們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命運完全可以糟糕到讓人接觸不到知識,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努力的條件。

哪怕結果不能改變,堅持也並非沒有意義。 人生的意義不是結果,而是體驗;能夠提供體驗的不僅是結果,真正提供人生體驗的是過程。

揮汗如雨的日夜,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失去意義。

努力並不會讓自己超越天賦和成長環境的限制,但可以超越對自己的限制,獲得比「從前的自己」更好的體驗。

在某一件事上堅持,未必能保證在競爭中勝出,但必然會導致「自我的蛻變」,從而讓人生變得更有意思一些。

不要因為外界已經存在的事實,就主動放棄自己選擇的權利。

在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上,從來就是只有參考答案而沒有標準答案。 一本書的作者提供的只能是參考答案,正如我們的父母、上司和社會的價值導向,提供的也都只是參考答案。

決定屬於自己標準答案的權利,只有你自己才擁有

『習慣紅利』重點摘要(下)

今天快速瀏覽「習慣紅利」的重點摘要後,覺得艾爾文這本書的企圖心真大,幾乎涵蓋現在市面上討論自我提升的內容,甚至連投資理財都有,雖然我知道他最早的書就是寫理財的。

投資自己是為了「功利目的」又或是為了「獲得啟發」,其實有時也沒辦法分辨的那麼清楚,只要記得要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就好。

今天的重點摘要,選出我最喜歡的一句話:「鎖定學習可以累積進步的事情,也是留給自己工作上的主控權;學習能夠帶著走的技能,而非是需要依附在公司環境底下的專業能力。」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最重要的事當成最重要的事。

先想好未來的自己要去哪裡,才能定位現在的自己該做什麼。

人每一天的「做事品質」,都在決定未來的「人生品質」

每天早上先花幾分鐘分辨事情「優先順序」的習慣,晚上回顧當天是否都忙於不重要的事,幾年後一定會感受到手中事情的「成效」越來越高。

養成習慣隨時聚焦在有「價值」的事情,會讓工作與人生聚焦在對的地方,克服「拖延」心態。

工作能否精進,跟做的事情本質有關,但跟做的人本身更有關。

如果能找到「系統化」的方法,更快處理好日常的工作,或是把工作的方法「標準化」,就能更高效地完成事情,多出時間去完成其他工作。

鎖定學習可以「累積進步」的事情,也是留給自己工作上的「主控權」;學習能夠帶著走的技能,而非是需要依附在公司環境底下的專業能力,才能運用到下一份工作中。

藉由「工作習慣的紅利」開發更多的工作技能,不至於被當前的工作或產業環境限制,逐漸精進自己的能力,讓自己不被環境綁住。

要成為厲害的人,最快的方法是在厲害的人身邊「蹲著」。

學習是投資自己最好的方法,作者認為學習有兩個主要目的:

1. 為了「功利」,要如何在這世界上生存下去? 賺到錢的知識,可以生存的技能,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賺錢。

2. 為了獲得「啟發」,自己活在這世上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的生活趨於穩定,自然就會去思考活在世上的意義。

「學習要有輸入也要有輸出」,培養能力時,吸收知識只是基本的學習,能夠延伸知識才是進階的學習;吸收是輸入,延伸是輸出。

經過自己詮釋的學習,對內容的理解程度會更好,無論是透過書寫心得、筆記,或許口述給另一個人聽,都能讓大腦「重新組織」學過的內容,往後運用時也更容易回想。

持續輸入與輸出也會帶來學習的「習慣紅利」,有利於你將知識融會貫通,避免使用時找不到頭緒。

如果不知道該怎麼辦時,請「閱讀」; 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兩種:運用執行力或運用創造力。

當目標清楚時,需要「執行力」去落實每天的待辦事項。

當工作或人生進展停滯不前時,需要「創造力」來突破現況。

啟發解決某種問題的創造力,「閱讀」就是金錢成本跟便利程度最有效的方式。


值得培養的四十個習慣

一、關於能力發展的習慣

1. 閱讀習慣。

2. 寫作習慣。

3. 通勤時間學習。

4. 工作前的準備流程。

5. 工作遠離分心事物的習慣。

6. 整理工作桌面。

7. 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8. 定期規劃三到五年後的事。

9. 守時的習慣。

10. 培養能夠進入心流的習慣。


二、生產力習慣

1. 設定目標的習慣。

2. 拆解目標步驟的習慣。

3. 追蹤目標進展的習慣。

4. 設定期限標竿的習慣。

5. 回顧當天工作的習慣。

6. 從簡單的第一步做起。

7. 分辨事情優先順序。

8. 為內在誘因做事情。


三、金錢習慣

1. 先支付自己的習慣。

2. 長期投資的習慣。

3. 定期投資的習慣。

4. 遠離負債的習慣。

5. 掌握金錢花用去向 (記帳)。

6. 追蹤個人資產淨值。

7. 存緊急預備金。

8. 規劃年度預算。


四、思維與選擇習慣

1. 思考底層價值的習慣。

2. 記錄想法的習慣。

3. 長期思考的習慣。

4. 正向思考的習慣。

5. 避免二分法的思維。

6. 運用決策流程做決定。


五、晨間習慣

1. 早上寫好當天待辦事項。

2. 早上安排事情優先順序。

3. 早上空出 15 分鐘學習。

4. 早上關注周遭好的事情。


六、健康習慣

1. 定期運動的習慣。

2. 定期補充水分的習慣。

3. 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

4. 規律的睡眠作息。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坐在對面的人』重點摘要(上)

這位中國的 HR 作者,也同樣有講到台灣現在當紅的「知識變現」「人生體驗」以及「長期專注」等話題。

但就我觀察,因為社會環境及文化的差異,對岸的作家更強調「教育」「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像先前我在「微小疊代」一書,也有看到類似的說法。

台灣的作者相對重視「自我成長」「強化內在動機」「提高生產力」以及「習慣的養成」等,強調內在的心理活動層面多於外在環境的影響,這中間的差異不知道是否為台灣的城鄉差距較小,而中國落差較大的關係。

最近看到一位知識型的 Youtuber 薑餅資,也是在討論如何讓自己變的更好的方法,相對來說比較少看到台灣的作者去做「橫向比較」與「社會觀察」,是因為同溫層效應嗎? 

這點我也不太理解,或許就如作者所說,我們生活的圈子都只是社會的一個小角落,有太多人事物是我們不熟悉的,因此也很難做出分析與討論。

我喜歡書中的兩句話:

1. 父母無須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問題,因為父母就是「起跑線」本身。

2. 一個人的「氣質」,是由他如何度過從前的人生而決定。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人無法做出自身認知之外的決策,這就是命運的邊界;改變命運的最有效的嘗試之一,就是用各種方式改變思維、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閱讀」就是一種高報酬的自我投資選項,能幫助跳脫原本線性的思考模式,打破框架和想像。

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知識變現」的途徑並非只有在生產中運用知識,傳授知識也可以是一種變現的途徑。

人活著,就是為了「體驗」:體驗努力的過程,體驗事業帶來的成就感,體驗感情的甜蜜和悲傷,也體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瑣碎。體驗越多,人的一生就越充實,體驗就是人生的意義。

如果父母的「視野」「閱歷」不足,那麼孩子更容易對他們的干涉產生叛逆心理。

成年的子女已然在自己的閱歷之上,總結出自己的「價值觀」,他們並不認同更大的年齡意味著更高的權威。如果父母憑藉年齡和身份,強迫子女做某件事,家庭矛盾反而因此激化;越是具備「多元化」閱歷的父母,也越能包容自己不了解的領域。

當小孩意識到對方的建議,不僅來自年齡的增長,更來自勝過自己所見所聞的「見識」「視野」,就更容易理性思考其中的得失。

父母無須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問題,因為「父母就是起跑線本身」;無論是在經濟條件還是閱歷和觀念而言都是如此。

除了氣質,家庭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也很深遠。

對於把理想作為工作目標的人而言,一份工作產生的價值能不能打動他,直接決定了他是否選擇這個職業。

一個長期擔任管理者的人,在工作中會堅信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因為在他們的自我認知裡,自己才是決策者和團隊的核心。

公司之所以勸退 35 歲以上的員工,也是因為他們通常已經躋身管理層,薪水太高,對企業工資成本總額的影響太大;當企業改制時,管理層也需要換血,只是這些被公司卸掉的包袱,也大多有家庭和孩子,是這個家的頂梁柱。

年齡劣勢,有再多技能都不堪一擊。

四十歲的年齡,這一個劣勢就可以抹殺用五頁 A4 紙才能寫完的專案經歷、資深工程師的職稱,以及一大堆證書等所有優勢。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都會漸漸明白,只有屬於自己的事業才是真正的穩定。

閱歷豐富的中年父母,在完全陌生的未來面前,也和孩子一樣一無所知,因為他們的閱歷無法提供任何參照;更重要的是,他們其實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人生道路的規劃,除了需要考慮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價值觀」

多數父母替孩子決策時,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一種選擇可以從大環境中獲取紅利」,沒有考慮這個選擇是否適合孩子個人的特質。

對家人和孩子只願意付出金錢,而不願意付出時間的人,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

成年子女要把自己放在和父母平等的位置上,建立有效的威攝機制,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味的說服和懇求。

在家庭中,人和人的關係也可以用「弱國無外交」來類推,當子女的經濟不獨立,那自然會受制於父母。

子女在經濟獨立後,人格也要獨立,要認識到這是一場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子女向父母索要認同的過程。

一個人的「氣質」,是由他如何度過從前的人生而決定。

當一個人「長期專注」於某一件事時,他能夠獲得的,不僅是屬於某個領域內能力的提升,還有屬於人本身的「自我蛻變」

『習慣紅利』重點摘要(上)

先前有看過艾爾文的書跟 Youtube 頻道,他持續創作出許多內容,也是位很好的說書人。

這次推出的新書「習慣紅利」,我覺得是把最近很熱門的話題,包含自我成長、內在動機、提升生產力以及建立習慣等,由作者的觀點及自身實驗做一次總整理。

整本書我看的很舒服,雖然書中的很多想法大多都在其他地方有看過,但作者從自身實踐的經驗出發,提出他的詮釋,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敘述方式。

專注在過程、長尾效應、被時間驗證、選擇與習慣等議題,都是跟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息息相關,我特別喜歡作者的這句話:肚子餓了會限制住人的視野,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追求夢想,反而會讓你厭惡那個夢想」,真的試過一遍的人就會發現這句話真是名言。

我老婆常常跟我說,每個人的時間跟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想同時做好每件事。這也跟作者提到專注的習慣有所共鳴。

專注以及提升生產力等,在這學期的課程中我有好好的「實踐」,所以收穫應該比學生更大,改天也寫篇文章來記錄整學期的心得。

話說,怎麼感覺我活一把年紀了,才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透過一些方式重新認識自己,這個開悟也來得太晚了吧!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真正會讓人產生成就感的行為,都包含兩個因素:你感覺自己在「進步」,或是你沉浸在「創作」的氛圍中,這些過程幾乎都是聚焦在「心裡內部」而非外在環境。

看見事情有進展,比完成事情來得快樂。

專注在「過程」的每一步,而非結果;目標不是用來達成的,而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方向」,不要把目標看作是終點,應該看成是一個中繼點,作為自己邁向成就的「路引」

讓目標指引自己,在執行的過程中,自然會摸索出更多的方法,不用一直擔心目標能否實現。重視過程的好處,既要朝著遠方的目標,也專注眼前的腳步。

專注在過程可以讓目標更易於拆解,拆解後的目標也降低行動的難度,更容易培養成習慣。

當目標難度超出自己能力太多時,會進入能力的「恐慌區」,一開始就不會有出發的動力。

從一個領域培養出的習慣,其「紅利」會漸漸溢出,變成你投入下一個習慣的資源,讓你有餘裕強化另一個領域的習慣,周而復始。

「閱讀量」是一道門檻,人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太多本書,閱讀的效益也並非即時回饋,能夠長期累積閱讀量的人相對較少。

培養閱讀習慣將能帶來知識上的紅利,產生「長尾效應」,逐漸形成「知識護城河」,成為自己的能力優勢。

凡是能被時間驗證的事情都很有價值,能夠縮短時間驗證的方法也很有價值,閱讀量就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顯示一個人的談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縮短別人認同自己實力的時間。

存錢、時間管理、定期投資、累積筆記等習慣,都包含「長尾效應」,在未來都可以帶來更多的「人生紅利」,個人也因此可以慢慢地開拓出一道護城河,在河的另一端將有充裕的心力準備,養成下一個能力或是給予自己喘息的空間。

當一個人體會到自己正在「成長」時,心中會燃起人生的希望;當一個人在「創作」時,也會感受到生命的飽滿。追蹤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同樣會激發出「成就感」,不斷推著自己往前,讓自己更願意行動。

當知道自己當初原本沒那麼有信心完成的事,可以因為自己的成長而一步一步「實現」,就更能激勵自己持續向前進。

金錢複利需要「長期思維」,人生複利也需要;投資理財要選擇適合自身的風險屬性,職涯規劃也要;資產配置是為了避免「系統性的風險」,多元的工作技能也是。

人一生都在不同的選擇中徘徊,每一個的選擇都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思維;每一次的選擇經驗也會成為下一次的選擇依據,累積起來就成為「選擇慣性」。

當認同選擇是一種習慣,那就要小心自己每一次的選擇;人都有自己習慣的選擇意識,要打破這層意識,就不該依據表面結果做選擇,要改成依據「底層價值」來選擇。

底層價值 (Underlying Value) 常見於投資上評估一家公司的獲利體質,目的在找出這家公司現存的基本獲利能力,排除商譽、成長願景等無形資產。

依據底層價值來做選擇,就是選擇背後真正有利於自己的根本價值

最不好的選擇習慣,是都不做選擇,以無作為的方式任由本能習慣操控自己。

做決定的好習慣,不要「拖延」,馬上下決定。拖延是抉擇的天敵,每一次的拖延會造成下一次的拖延;在做過決定的考量後,就不要拖延,盡快下決定。

不需要等到有十足的把握才可以行動,經驗上只需要「六成」的把握就可以開始,剩下的邊做邊調整都來得及。

為了克服拖延,要為自己的決定「設定期限」。告訴自己只要某一個時間點到了,就要下一個決定。

許多時候無法做決定,並非能力真的不足,而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擔心這個決定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

以目前的能力來煩惱未來,採用的是「固定思維」,應該反過來用未來的自己看現在,改從「成長型思維」的角度問自己:如果將來的能力成長了,會怎麼看待現在這個決定。

自問如果做了這個決定,三年後回頭看是會後悔還是認同,五年後或十年後的自己會如何看待呢?

用成長型思維角度看自己的方式,是引導我們的大腦從未來看待現在,思考如果今天做出了這個決定,成長後的自己到底能否接受,從不同的角度更全面地思考這個決定。

把未來拉到眼前

追逐夢想或顧及現實? 跳出二選一的選擇習慣。 決定要追逐夢想比較難,還是決定要放棄夢想比較難?

能擁有追求夢想的機會很幸福,至少旁觀者是這麼認為,但如果在擁抱夢想之後,卻必須放手,箇中滋味又有多少人願意嚐?

果斷抉擇需克服「規避損失」的人性,作者認為下定決心追逐夢想比較困難,因為會煩惱該不該追求,代表勢必有其他事情需要取捨,而且後果經常是要人放棄現有的東西,會讓人更排斥失去的感覺。失去的感覺令人痛苦,這是人抗拒改變的主因之一。

現實通常跟錢有關,這是燃料,沒有它發動不了,不夠時也走不遠。

現實與夢想並非哪一個重要的問題,而是排順序的問題;作者傾向把燃料多準備一些,先顧好現實再追逐夢想,並計劃何時有能力追逐夢想。

肚子餓了會限制住人的視野,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追求夢想,反而會讓你厭惡那個夢想

很多的成功故事,代表很多的成功機會,好像只要去做真的都可以實現,實則不然;物以稀為貴,人會想要的成功往往都是少數人才能擁有,是需要花時間投入,需要專心、堅持才能實現的事。

一個人把心思分散在越多地方,越難把一件事做好

擁有很多的機會,其實是一種危機;畢竟人的能力跟時間有限,如果任由「注意力」被瓜分,將難以累積手中的成就,一直周旋在不同的機會中,更難看清真正適合自己的機會是什麼。

很多的適合是來自持續的磨合。

找到「喜歡」的事情前,總是會先經歷「討厭」的事;要成就未來的大目標,必須專注眼前的小目標,一天一天磨合,一步一步靠近。

專注做好一件事,夠好就好;專心把眼前的事做好,同時對自己的堅持付出擁有成就感。

當你可以把一件事做好,通常就能做好很多事,但如果想把很多事同時做好,往往很難做好任何一件事。

培養「專注」的習慣,學會分辨眼前的機會,然後篩選對的事情再聚焦;先把一件事做很多次,再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後面就會跟著更好的機會。

先專注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就,再藉由該領域的成功跨足下一個領域。將來的職場會需要更多擁有多重技能的人,也不是指一次學會很多事,而是先在一個領域「紮根」,站穩腳步後再逐步擴展更多的能力。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好久不見的淡水老街!

今天趁著手頭的事忙到一個段落,剛好天氣陰涼但沒有下雨,跟老婆搭捷運去淡水逛一逛,這應該是我們睽違幾年的淡水之旅。

出了捷運站,看到似曾相識的街道,但卻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逛起,只好請老婆查一下 Google 評價,先往魚丸湯的店家前進;我點了它的魚丸湯跟肉包,湯還不賴但肉包很普通。

而後又前往我們此行最想吃到的淡水特色小吃阿給出場,很久沒吃到阿給了,但吃完後覺得,記憶中的味道才是最美好的。

天色越來越暗,又開始下起了小雨,於是我們開始往回走,搭捷運準備前往下一站臨江夜市。不得不說這一趟真的好遠,單趟 52 分鐘跟搭高鐵去台中是一樣的時間,昏昏欲睡中我們終於回到市中心。

每次到臨江夜市,就會去吃我最愛的一口酥臭豆腐,今天依舊好吃。但這中間發生一個小插曲,老婆買的手搖飲,在我吃臭豆腐的時候飲料杯底破掉,此時真的很糗,還好旁邊的攤位大姊幫忙處理,下次應該去她的攤位吃一下。

今天感覺是一次很簡單說走就走的小旅行,但回到家我還是有著深深的疲憊感,看來只要搭車搭比較久,就像是出門到很遠的地方去,這種距離感跟時間感,應該不容易調整回來,畢竟疫情期間悶在家中已成習慣。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七) 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

人往往會因為思維上的僵固性,而無法有效辨識現存的商業模式 (交易結構) 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我們往往會覺得眼前既存的種種事務、必有其道理,而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方式了,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如果肯用心去剖析生活中所碰到的交易行為,以及需要做決策的地方,或許可以辨識出企業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