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習慣紅利』重點摘要(上)

先前有看過艾爾文的書跟 Youtube 頻道,他持續創作出許多內容,也是位很好的說書人。

這次推出的新書「習慣紅利」,我覺得是把最近很熱門的話題,包含自我成長、內在動機、提升生產力以及建立習慣等,由作者的觀點及自身實驗做一次總整理。

整本書我看的很舒服,雖然書中的很多想法大多都在其他地方有看過,但作者從自身實踐的經驗出發,提出他的詮釋,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敘述方式。

專注在過程、長尾效應、被時間驗證、選擇與習慣等議題,都是跟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息息相關,我特別喜歡作者的這句話:肚子餓了會限制住人的視野,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追求夢想,反而會讓你厭惡那個夢想」,真的試過一遍的人就會發現這句話真是名言。

我老婆常常跟我說,每個人的時間跟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想同時做好每件事。這也跟作者提到專注的習慣有所共鳴。

專注以及提升生產力等,在這學期的課程中我有好好的「實踐」,所以收穫應該比學生更大,改天也寫篇文章來記錄整學期的心得。

話說,怎麼感覺我活一把年紀了,才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透過一些方式重新認識自己,這個開悟也來得太晚了吧!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真正會讓人產生成就感的行為,都包含兩個因素:你感覺自己在「進步」,或是你沉浸在「創作」的氛圍中,這些過程幾乎都是聚焦在「心裡內部」而非外在環境。

看見事情有進展,比完成事情來得快樂。

專注在「過程」的每一步,而非結果;目標不是用來達成的,而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方向」,不要把目標看作是終點,應該看成是一個中繼點,作為自己邁向成就的「路引」

讓目標指引自己,在執行的過程中,自然會摸索出更多的方法,不用一直擔心目標能否實現。重視過程的好處,既要朝著遠方的目標,也專注眼前的腳步。

專注在過程可以讓目標更易於拆解,拆解後的目標也降低行動的難度,更容易培養成習慣。

當目標難度超出自己能力太多時,會進入能力的「恐慌區」,一開始就不會有出發的動力。

從一個領域培養出的習慣,其「紅利」會漸漸溢出,變成你投入下一個習慣的資源,讓你有餘裕強化另一個領域的習慣,周而復始。

「閱讀量」是一道門檻,人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太多本書,閱讀的效益也並非即時回饋,能夠長期累積閱讀量的人相對較少。

培養閱讀習慣將能帶來知識上的紅利,產生「長尾效應」,逐漸形成「知識護城河」,成為自己的能力優勢。

凡是能被時間驗證的事情都很有價值,能夠縮短時間驗證的方法也很有價值,閱讀量就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顯示一個人的談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縮短別人認同自己實力的時間。

存錢、時間管理、定期投資、累積筆記等習慣,都包含「長尾效應」,在未來都可以帶來更多的「人生紅利」,個人也因此可以慢慢地開拓出一道護城河,在河的另一端將有充裕的心力準備,養成下一個能力或是給予自己喘息的空間。

當一個人體會到自己正在「成長」時,心中會燃起人生的希望;當一個人在「創作」時,也會感受到生命的飽滿。追蹤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同樣會激發出「成就感」,不斷推著自己往前,讓自己更願意行動。

當知道自己當初原本沒那麼有信心完成的事,可以因為自己的成長而一步一步「實現」,就更能激勵自己持續向前進。

金錢複利需要「長期思維」,人生複利也需要;投資理財要選擇適合自身的風險屬性,職涯規劃也要;資產配置是為了避免「系統性的風險」,多元的工作技能也是。

人一生都在不同的選擇中徘徊,每一個的選擇都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思維;每一次的選擇經驗也會成為下一次的選擇依據,累積起來就成為「選擇慣性」。

當認同選擇是一種習慣,那就要小心自己每一次的選擇;人都有自己習慣的選擇意識,要打破這層意識,就不該依據表面結果做選擇,要改成依據「底層價值」來選擇。

底層價值 (Underlying Value) 常見於投資上評估一家公司的獲利體質,目的在找出這家公司現存的基本獲利能力,排除商譽、成長願景等無形資產。

依據底層價值來做選擇,就是選擇背後真正有利於自己的根本價值

最不好的選擇習慣,是都不做選擇,以無作為的方式任由本能習慣操控自己。

做決定的好習慣,不要「拖延」,馬上下決定。拖延是抉擇的天敵,每一次的拖延會造成下一次的拖延;在做過決定的考量後,就不要拖延,盡快下決定。

不需要等到有十足的把握才可以行動,經驗上只需要「六成」的把握就可以開始,剩下的邊做邊調整都來得及。

為了克服拖延,要為自己的決定「設定期限」。告訴自己只要某一個時間點到了,就要下一個決定。

許多時候無法做決定,並非能力真的不足,而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擔心這個決定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

以目前的能力來煩惱未來,採用的是「固定思維」,應該反過來用未來的自己看現在,改從「成長型思維」的角度問自己:如果將來的能力成長了,會怎麼看待現在這個決定。

自問如果做了這個決定,三年後回頭看是會後悔還是認同,五年後或十年後的自己會如何看待呢?

用成長型思維角度看自己的方式,是引導我們的大腦從未來看待現在,思考如果今天做出了這個決定,成長後的自己到底能否接受,從不同的角度更全面地思考這個決定。

把未來拉到眼前

追逐夢想或顧及現實? 跳出二選一的選擇習慣。 決定要追逐夢想比較難,還是決定要放棄夢想比較難?

能擁有追求夢想的機會很幸福,至少旁觀者是這麼認為,但如果在擁抱夢想之後,卻必須放手,箇中滋味又有多少人願意嚐?

果斷抉擇需克服「規避損失」的人性,作者認為下定決心追逐夢想比較困難,因為會煩惱該不該追求,代表勢必有其他事情需要取捨,而且後果經常是要人放棄現有的東西,會讓人更排斥失去的感覺。失去的感覺令人痛苦,這是人抗拒改變的主因之一。

現實通常跟錢有關,這是燃料,沒有它發動不了,不夠時也走不遠。

現實與夢想並非哪一個重要的問題,而是排順序的問題;作者傾向把燃料多準備一些,先顧好現實再追逐夢想,並計劃何時有能力追逐夢想。

肚子餓了會限制住人的視野,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追求夢想,反而會讓你厭惡那個夢想

很多的成功故事,代表很多的成功機會,好像只要去做真的都可以實現,實則不然;物以稀為貴,人會想要的成功往往都是少數人才能擁有,是需要花時間投入,需要專心、堅持才能實現的事。

一個人把心思分散在越多地方,越難把一件事做好

擁有很多的機會,其實是一種危機;畢竟人的能力跟時間有限,如果任由「注意力」被瓜分,將難以累積手中的成就,一直周旋在不同的機會中,更難看清真正適合自己的機會是什麼。

很多的適合是來自持續的磨合。

找到「喜歡」的事情前,總是會先經歷「討厭」的事;要成就未來的大目標,必須專注眼前的小目標,一天一天磨合,一步一步靠近。

專注做好一件事,夠好就好;專心把眼前的事做好,同時對自己的堅持付出擁有成就感。

當你可以把一件事做好,通常就能做好很多事,但如果想把很多事同時做好,往往很難做好任何一件事。

培養「專注」的習慣,學會分辨眼前的機會,然後篩選對的事情再聚焦;先把一件事做很多次,再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後面就會跟著更好的機會。

先專注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就,再藉由該領域的成功跨足下一個領域。將來的職場會需要更多擁有多重技能的人,也不是指一次學會很多事,而是先在一個領域「紮根」,站穩腳步後再逐步擴展更多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