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2023 童子賢先生專題演講『台灣產業與世界局勢』

上週聽到一個演講,主講人是我敬佩已久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先生,就如同主持人所介紹的一樣,在我的印象中他是為數不多的「文青」產業大老,除了是「誠品」的早期投資人外,別忘記他也是「華碩」的創辦人之一。

因為我自己的刻板印象,所以格外期待童先生的演講能跟其他產業大老有所差異,別總是以「技術」的角度看產業發展,這個視角在理工學院雖然很熟悉,但衷心盼望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更了解台灣產業跟世界的連結。

從今天的主題『台灣產業與世界局勢』就知道應該會如我所願才是。


首先,童先生以「總體經濟」的角度切入,讓我們明白台灣的經濟結構組成,高度仰賴進出口國際貿易,其進出口貿易額佔 GDP 120%,是世界之最;就連高度仰賴製造出口的德國,其進出口貿易額都佔不到 GDP 80%

其中,科技產品與零組件佔台灣出口貿易額 56%,難怪會說台灣是科技島,這或許是理工人才在台灣的起薪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吃香的原因之一吧!

同時做個比較,韓國進出口佔 GDP 70%、日本僅佔 27%、中國 39%;從這些數據來看,台灣經濟結構的內需動能不足,撐起國家經濟命脈需仰賴國際貿易。

『台灣以出口帶動經濟』

但國際貿易高度仰賴安定和平的國際環境,這幾年因為美中貿易戰開打,造成劇烈震盪,再加上疫情及烏俄戰爭,台灣經濟是在風雨中逆勢成長。

美中脫鉤後,中國當局有所恐慌,設計的核心技術都在美國,而製造代工又掌握在台商手上;因此中國用「國家補貼」的方式來彌補這個空缺,大力支持所謂的「紅色供應鏈」。

這是因為中國不甘心只付出土地跟勞動力,它要擺脫第一級代工或是國際工廠的形象,隨著國民所得增加後,中國想要走出自己的路。

同樣地疫情過後,美國也有恐慌,疫情期間發現製造都掌握在國外甚至是敵對國手上,當製造基地都在海外時,可以說連 OK 繃都無法自己製造。

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說,美國公司是努力貫徹並專注在設計及品牌等高附加價值的部分,在全球分工合作的情況下,這是最合理的選擇,奈何每個國家現在興起一股「保護主義」的潮流。

因此,現在探討經濟面就必須先理解各國政治現狀,還有它們彼此之間的外交結盟情況。

所以說要徹底知道各國間的恩怨情仇,免得霧裡看花,看不懂國與國之間的微妙關係,還必須進一步了解各國歷史。

講到這邊,可以了解到童先生確實用了「很不理工」的切入點,來說明台灣產業與國際局勢,而這個切入視角是「經濟」與「歷史」。

再來談到「人口結構」,中國目前的人口結構比美國還老,一胎化政策解除後,中國人口還是繼續往下掉;少子化的原因是社會富裕造成女權抬頭,因此選擇少生或是多生的情況很普遍。

當中國這個昔日的世界工廠,其「人口紅利」已經不佔優勢,又適逢各國興起「保護主義」,因此造成新力量崛起,分食製造業大餅,產生全球「再平衡」。

首先,近期火紅的 AI 伺服器,美國本土採用的伺服器需求會轉移到墨西哥製造;這會造成台廠對西班牙語的需求升高,童先生還特別問了一句:「學校現在有教西班牙語嗎?」

從「區域保護主義」來看,就會形成歐洲需求、歐洲設廠,美洲需求、美洲設廠;其它地區需求,就會在台灣或東南亞設廠。

最近新聞媒體一直報導越南缺電,這是因為當地工業高速發展,每個國家在經歷高速發展時期,都會有用電量大增的情況。

以現狀來說,越南民間還是把中國當成頭號敵人,這是有歷史的因素存在;但奇特的是越戰才結束沒多久,但越南目前非常親美。

印尼跟泰國都是台灣製造業外移東南亞的首選;馬來西亞因為人口跟國民所得關係,適合少量多樣的製造,跟台灣類似。

在童先生看來,中國基層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幾乎沒有,主要是人力仲介公司主導,而人力仲介公司又跟官方關係密切。

演講中提及台灣現在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特別以蔣百理的「國防論」來形容台灣的優勢,那就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這邊主要是指「教育水準」跟「勞動條件」;去歐洲設廠可能會奄奄一息,德國沒有太多的半導體人才供給。

而美國的勞動條件跟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不太一致,近期看報導就知道台積電在美國建廠並不順利,還不斷地需要台灣人力飛過去救援;反倒是日本建廠相對順利,或許日本跟台灣一樣「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

不管是從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又或是半導體產業來看景氣狀態,2023年上半年應該是谷底,第三季後就會逐漸開始復甦。

再加上未來的新科技應用,例如 VR/AR 的應用、生成式 AI 的應用、電動車或自駕車等,光纖寬頻及伺服器產業都會爆發,半導體應用領域在未來十年不會停止發展。

台積電跟聯發科是兩家台灣半導體的世界級產業,光台積電 2022 年營所稅就超過一千億,因股利發放間接課徵的個人所得稅,應該也有一百億以上。

而電動車的興起,半導體產業也不會缺席,從產值來看:全世界汽車產業產值約兩兆美元,半導體產業約五千多億美元。

燃油車最早 90% 都是機械,而現在 70% 是精密機械,30% 電子電機;而電動車 70% 是電子電機,30% 是精密機械,這就是台灣科技產業切入的機會所在。

台灣產業發展從個人電腦到筆電,然後到手機或是說半導體產業,接下來則是電動車產業;像特斯拉的馬斯克創 SpaceX,就是希望未來自駕車時代,可以自己透過「低軌衛星通訊」,而不用透過電信商。

新科技的應用湧現,就會造就新的需求冒出頭,這都是台灣產業的新機會。

當然,有新的需求誕生,就會有舊的需求消失,很多國家都宣布 2030-2035 停售燃油車,未來加油站會越來越少,而充電站崛起;因此修車產業需要轉型,傳統機械修護有很大機率會被淘汰掉。

不止電動車,新產業如智慧城市包含交通,醫療等;智慧外骨骼,可能會取代輪椅。 現在工作的面向比以前寬十倍。


補充說明:

台灣的人口數量、土地面積以及國民所得,都跟荷蘭相近,或許台灣的發展方向可以參考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小而美、精緻生活、公民素質高及教育好

CP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未來會影響台灣外貿的狀況,以出口為主的台灣,還是要想辦法突破現狀,在經濟上結盟。


中美對抗,現狀是中國在半導體、石油跟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而美國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


會後提問:中國的比亞迪賣的比特斯拉好,未來台灣相關產業該怎麼辦?

童先生回覆如下:

中國大陸政策非常支持電動車產業,生活條件跟戰鬥條件一致,會變強;中國大陸政府在電動車跟綠能都非常支持,比亞迪跟寧德時代,都是國家在背後當靠山。

「和碩」也有積極佈局輕型電動車產業;不用跟汽車大廠正面對決,光找「利基型汽車市場」就做不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