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第二曲線』 效率 VS. 效能

這幾天又重新把「韓第」的「第二曲線」翻出來看,其實他在好幾本書都提到第二曲線的觀念,包含「你拿甚麼定義自己」一書中,也有個章節是在講第二曲線。

不過當「第二曲線」做為一本書出版時,還是有相當多的內容與觀念是值得我記錄下來的,在其它書中因篇幅關係並沒有如此深刻討論。

以下就是我看到覺得很精彩的一個部份,同時也是常令人困惑的地方。

效率和效能的分別,在實際運作上有所不同;效率從產入端開始影響,效能卻要從最終成果回溯。

彼得‧杜拉克指出:「天底下最徒勞無功的事情莫過於發揮極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該做的事。」 

本書作者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只因成本較高,看似較無效率,就不去做原本該做的事,這樣也不妥當。」

英國政府要求監獄削減成本,提高效率,因此許多監獄為了維持必要的保安水準,只得砍掉他們認為是非必要性的服務。

問題在於早有明證,這些非必要活動 (例如教育和園藝等活動)是防止受刑人出獄後再犯最有效的方式。

換句話說,追求效率的節約會導致更多人因再犯而回籠,長期而言,反而會「提高成本」。  

假如他們從一開始就先看最終成果,比較獄政的不同層面所發揮的長期功效,那麼決策或許就會有所不同。

組織都希望提升效率,因此會實施緊縮政策,並削減成本;如此一來,就比較不可能展開未經規劃或協調的行動。

當組織中的個人或團體發現無法在未經許頋的情況下擅自行動時,就會扼殺他們積極主動的精神,帶來混亂。

中央擔心組織失去動能,士氣不振,於是忍不住加強管控,變得更中央集權,各單位不滿處處受限,開始放棄嘗試。

當組織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創意時,「效率」反而扯了「創造力」的後腿。

追求效率的壓力也會提高「化約主義」的誘惑:「認為整體是部分的總和,只要把系統分解為各個不同片段,並設法讓各部分達到最佳狀態,就能夠得到最理想的整體結果。」

於是,組織變成環環相扣的眾多部門所構成的複雜網路,「交易時間和成本」也隨之增加。或許在工程領域,「化約主義」的概念還行得通,但如果用在組織身上,就形成危險的謬誤。

我剛好也有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童子賢先生表示:「追求完美容易落入短期最佳化陷阱,因為這不符合長期利益。」

只要是著眼在局部的狀況,就很難窺視全局,因為局部的最佳化或是短期的最佳化,放在全局或是長期來說,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或決定,但這往往要回頭看才會發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