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當時間排滿滿時,便是退步的開始?

這個重要的概念值得被討論:為什麼當時間排滿滿時,便是退步的開始?|《匱乏經濟學》|文森說書

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突然想到以前讀到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在測試的是「延遲享樂」的自制力,然後追蹤自制力表現較佳的小孩,長大後成就普遍較佳。

如果跟『匱乏經濟學』歸納的想法一一對照,會不會是有自制力的小孩本身家庭條件較好,平常就可以吃到糖果或甜點,物質不虞「匱乏」,因此才會擁有自制力放棄爭奪眼前的糖果,來獲得後續更大的利益。

反之,家庭條件差的小孩,因為「匱乏」影響他們的判斷,寧願先吃到眼前的棉花糖再說,匱乏帶來更多的匱乏。

如果真如上述推論,那麼用「棉花糖實驗」來確認後續小孩的成就是有所偏差,因為家庭條件也是影響小孩日後成就的重大因素之一。


為什麼欠缺只會帶來更多欠缺?   為什麼「匱乏」會讓我們自亂陣腳,招致更多壞結果? 接下來將說明影片中所整理的『匱乏經濟學』概念。

當我們對某件事物越匱乏時, 心智就偏好去尋找那些事物。

「隧道效應」:人們在面臨壓力和困難時,只會看見眼前利益,而忽略成本和風險。

隧道效應會帶來另一個負面影響,缺乏前瞻性思考。

在隧道內的多半是立即可得到的利益,其特點是立即看得到成效,但不一定重要,且完成期限近在眼前;隧道外的往往是需要長時間經營但很重要,其完成日期較遠,它所帶來的利益較難進入隧道視野裡。

經濟學中的「雙曲貼現」,可以用來解釋隧道效應的狀況;我們容易為了爭奪眼前的糖果,而放棄明日可得的盛宴。

心智越忙碌時,就越難克制自己的第一個衝動,「自制力」大受影響,容易作出較差的決定。

以上種種因素,就可能導致匱乏帶來更多匱乏。

不是匱乏的人才會做出拙劣決定,而是每個人變得匱乏時,都會影響他的判斷力及自制力。

解決之道:「刻意寬鬆」有助於思考長久目標及抵禦突發狀況,避免「隧道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