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創業之路 (二)

上一集說到「家庭背景」對於「創業動機」的影響,這集就要開始進入實務面,創業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國外博士班在繳交論文等待口試時,往往要等上一段時間,記得我當時從送論文到口試當天,應該還有近兩個月的等待時間。

既然都覺得自己是創業路上的「天選之人」了,就不用浪費時間拖延,趁口試前直接飛回台灣,準備公司設立的事宜。

由於回台前已經跟潛在的投資人談好設立的「資本額」及「出資比例」,因此返台後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就開始進行設立公司的流程,當然經過一些討論及發生點意外,比例有些許更動,但這並不影響大局,看似一切還在掌握中。

我是委託會計事務所協助辦理「公司登記」的,想著後面還有一個「口試大魔王」,沒辦法自己跑流程,於是就匆匆忙忙的搞定這一切;然後直接訂來回機票,飛過去口試,然後口試完只留給自己「三週」左右的時間就要處理好所有畢業的流程,再飛回台灣接著處理公司的事。

其實我當時心臟很大顆,完全沒料到口試後的工作量其實還滿大的,導致後續為了不想改機票,每天跟時間賽跑,才在期限前幾天辦完所有手續,坦白說人的潛力可以深挖,一旦被逼急了,甚麼都有可能。

講到我的博士班口試,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那一個月真的過的很慘,以後有機會再分享。

說到這邊,其實我現在也「不理解」當初為何要這麼趕? 不管是開公司還是處理博士論文口試及畢業流程,都是趕趕趕,彷彿被追殺似的。

現在想想,當時如果不要那邊趕,把一些想法釐清楚,說不定也不會有後來發生的許多事情了。

或許當時的我,只是不想讓時間空在那邊,一畢業回台就有事可以做,不讓自己有太多「遊手好閒」的機會。

我的離校手續雖然趕,但沒出甚麼差錯,一切順利只等著拿「畢業證書」,而我回國前已經先跟學校申請了畢業證明,因為我是 11 月畢業,但畢業證書要到隔年的 5 月才會統一寄發。

我早就確定不會參加畢業典禮,所以直接在台灣等畢業證書即可,先拿畢業證明是為了後續有需要,才預做準備。

回到台灣時,公司已經登記好,用錢找人幫忙果然很順利,但說真的剛忙完一陣,而且不斷生病一直沒完全康復,導致腦袋一直放空中。

但辦公地點還沒找,該怎麼走出第一步也不知道,就開始瞎忙,雖說先前透過網路有跟一些潛在客戶聯繫,但畢竟跟「實際營運」還是有所差別。

後來請長輩暫時商借一間沒人用的房間充當辦公室,因為沒網路只能連手機的網路基地台,偏偏那個地方的手機訊號不強,讓我前幾個月過的有些痛苦。

同時,我天真的想說,邊去學校兼課應該能提高公司的能見度,之後說不定還可以找學生來公司實習或上班,一舉兩得。

於是,就拿著自己的博士畢業證明,回母校去應聘兼任助理教授,然後一切就看似順利地往前走...嗎?

錯錯錯,都是錯,兼任的事是搞定了沒錯,但公司最重要的「營收在哪裡」?

雖然聽長輩的建議,在公司只有我一人又沒客戶的情況下,先領個生活費意思意思就好,但總是要找到客戶讓公司動起來吧 ! 

那客戶在哪裡?

讓我們重回「創業前的準備」,我是個剛畢業的菜鳥,上一集曾說過唸書時有些產學合作的經驗,也有私接案子的成果,但這些看起來都不足以撐起公司的營運,要知道產學合作是用「學校的名義」去接案子,跟我們這種新創公司能比嗎? 

多數人創業是已經在「原產業」有過一些「經驗」與「人脈」,不管是挖原公司的客戶,還是本來服務的客戶願意跟著私奔,我都沒有這種機會,當然也少了一些糾紛。

本來預期之前產學合作的公司可以作為「早期的使用者」導入,先幫忙一把,誰知道公司開下去後,跑去跟他們副總簡報,才知道完蛋了,對方是想要我們這個團隊的人跟技術,而不是想跟我們做生意,這下「巴比Q」了、我這個傻逼。

而另一間「技術合作」很久的公司,則因為我們的產品尚未達到他們「認同」的水準,希望我們繼續努力做到他們的要求後,才能開始「採購」。

媽呀,這怎麼跟「事前規劃」的都不一樣,那我要怎麼繼續玩下去阿。

是的,因為公司創立後,太多事不如「預期」,這也說明當初事前的準備出了很大的問題,我真的是「太急了」。

為了讓公司有營收、別「乾燒錢」,事實上我也只領點生活費而已,只好拿起電話詢問以前認識的朋友,有沒有人給口飯吃,產品暫時賣不成,做點專案也可以。

幸好有個老朋友願意給個機會,幫襯一把,於是乎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在跑學校兼任、處理家裡的房屋事、自己的終身大事以及爭取有現金流的專案中度過。

因為我把公司的費用支出壓到極低,所以這樣經營一年後竟然沒有「虧錢」,真是神奇。

但是,因為我「省過頭」了,公司並沒有請專業的財會人員,只有讓外面的會計事務所記帳,其他是我自己充當會計記流水帳,然後自己跑銀行等雜務,原以為自己曾在當兵時當過預財士,簡單的財會應該可以勝任吧?

誰知道這就是個笑話,這個地雷在短期內不會爆,等後來找人投資時做「盡職調查」,才一次爆開,炸得我頭昏眼花。

講真的,「財務會計」這部份,我真的不懂也不重視,當時的觀念就是讓事務所記帳,我想辦法把產品做出來,再把它賣出去就好。

其他的事碰到再說,就是這種搞不清楚狀況的「天真想法」,之後對我造成很大的困擾。

如果重新再來一次,我肯定會把公司內部的制度都盤算好再出手,但你懂得,沒有先一步踏出去「踩雷」再想辦法解決,不知道要花上多久時間才能學會創業 →「先行動後思考」。

好啦,不知不覺就講完創業前準備到創業的第一年了,現在回想只有兩個字形容,那就是「混亂」。

不過各位看倌可以試想,我一個理工博士畢業後,每個月只領生活費 (大約只比當時的「最低薪資」再多一些),然後四處找案子的悲慘狀況,真的只有悲哀。

但換個角度想,至少我還年輕「頭還低的下去、腰還彎的下去」;更令人害怕的應該是人至中年或老年,還要「從頭開始」,到那時就不確定我的腰還夠不夠軟了。

下一集將把時間快轉至創業第二年及第三年,當團隊慢慢成形,產品開始有人青睞,專案的營收也如計劃逐步降低,看似漸入佳境的公司營運,到底潛藏著哪些危機呢? 敬請期待!


重點整理與提醒:

「創業前的準備」很重要,但通常會跟你預期的不太一樣;「計畫趕不上變化」,窮則變,變則通。

有些錢可以省,但有些錢別省,尤其是財會相關的工具值得投資;當初我是「無知」,也不單純是想省錢。

前一集有提到家裡其實有經營工廠,但也是交給會計事務所記帳,大多數的傳統中小企業應該都是這樣幹,我只是如法炮製,最後卻滿頭包;「無知者無懼」,所以我還是勇敢地向前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