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過書局,偶然看到樊登的書「還煩惱嗎?」,翻了幾頁,裡面跟創業及管理有關係的內容,應該都是從他的另外兩本著作「低風險創業」及「可複製的領導力」衍生出來的。
我也馬上從圖書館預約這兩本書,加強一下自己在這些領域的理解,尤其是領導力這部分。
分享書中幾個有趣的句子「尋找邊際成本更低的收入模式」、「管理者是透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以及「不創業,就永遠是在拿自己的時間去換錢」等。
看一本書,同時也被作者推薦好幾本相關領域的書,這種感覺還不賴,至少我認為樊登的書讀起來是比劉潤的書有收穫不少。
看完樊登的分享後,心裡在想,雖然我的「創業之路」跌跌撞撞,但好歹也撐到現在過了好幾個年頭,中間有過失誤但也有啟發,或許我也可以把創業前後的故事及歷程記錄下來。
不管是給自己留個「回憶」,又或是從這個過程中能讓其他創業者避開坑坑洞洞,「減少損失」及「降低風險」,應該都是好事一樁。
那廢話不多說,故事開始:
小時候,家裡是機械加工廠,就是那種聲音很大的工廠,這種家庭,其實也不怎麼在乎讀書讀得好不好,正常來說不讀書承接家業即可,講白點就是不讀書就去做工,再怎樣也不會餓死。
不過對比同樣開工廠的其它親戚來說,我爸媽算是比較希望子女能多讀點書的,因為做工的真的很辛苦。
不過嘛,因為有跟上台灣的經濟起飛,普遍來說家裡的氛圍還是覺得有機會自己「創業」當老闆,絕對好過去給別人請,我是覺得很多觀念都有其時空背景,當時創業有所小成的人,當然都覺得創業比較好。
如果父母是公務員或三師 (老師、醫師、律師),肯定是希望書讀高一點,往他們認定比較好走的路去走。
於是呢,在下我小時候就跟我姐一起在工廠磨練,當時應該是沒有「童工」這種說法,國小三年級能做啥事?
就是工廠裡面最簡單的工作,幫忙處理好的規格品穿衣服 (包報紙),依數量算錢,稍大一點就去倒角機幫鐵板倒角,現在看來應該很少父母會讓自己小孩去做那個,畢竟還是有危險性,但在當時好像很自然,反正別人放假去玩我們就是要在工廠磨練。
當時心中當然很悶,又是愛玩的年紀,也沒這麼會想,常趁爸媽不注意就偷溜,不過在我心中這個過程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原來賺錢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所以我一直覺得「創業的種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種下,後來國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都還是有去工廠幫忙。
印象深刻的是國中,覺得自己反正也考不好,說不定唸個五專或後來唸完二專就出社會工作了,考完聯考還沒放榜的那個暑假,就直接在工廠跟正職員工一樣,磨了兩個月的外圓磨床,每天上班就是聽收音機,早八晚五,比上班族還像上班族。
賺多少錢我已經忘了,只記得那種生活很枯燥乏味,學到技術之後,每天就是做重覆的動作,人就是綁死在工廠裡,真的是「拿時間換錢」。
高中時,我進一步的對做生意賺錢有興趣 (因為常聽家裡面的人在討論),也會買理財雜誌來看,是比那個年代的小孩成熟一些,但也有限。
畢竟還是不知道靠自己要怎麼賺錢,只有黑手技能出了工廠啥都不會,有自學程式語言,但也是半桶水,更何況當時身邊沒人懂要怎麼靠軟體賺錢,自己也沒有管道接觸。
後來,就跟以前的朋友弄了學生都會玩的 → 遊戲光碟;當時的第一個生意竟然是賣遊戲光碟給同學!
記得 CD 燒錄器當時剛上市,我用身上所有的錢買了台 IDE 2 倍速的燒錄光碟機,專門拷原版光碟跟大補帖來賣,其實當時光華商場已經很多人在賣了,我們就是拼價格。
只不過,這個生意還沒開始就被我爸給毀了,它不僅違法,也佔用了我太多時間,被發現後就馬上被禁止,人生的第一次創業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但我覺得,這次還是有點收穫,從採購光碟機、光碟片、光碟盒、標籤貼紙以及原版碟片,然後再製作出可以銷售的盜版光碟,這是我第一次自己處理生意中所有的供應鍊與銷售過程,雖然浪費很多時間也沒成功,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大學前,跑去以前老師跑出來單幹的小補習班當助教,說是助教其實是打雜的,錢沒多少但事不少。
從旁邊看著補習班老師自己當司機載學生、授課然後還要處理學費及教室內外的環境等,同時也要協調其它課程老師的時間,這也是一種「微型創業」,真心覺得累,才知道做哪一行只要是初創都不簡單,校長兼撞鐘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嘛,我內心深處是想創業,但看看自己好像甚麼也不會,要創啥鬼?
真正的「轉折點」應該是在大學,大一大二書唸著唸著,寒假還是有去工廠打工,但說實話我都不知道以後要做啥,是繼續考研究所然後畢業去公司上班,還是有甚麼機會完成我想創業的夢想?
至少在大二前,我還看不到未來。直到大二下進了實驗室做實務專題,剛好指導教授有在接產學合作,反正就是幫業界做一些開發;這就有點意思了,於是我不計代價積極的投入,想不到以前自學的「程式設計」在這個地方派上用場。
幫著教授做了幾個案子,然後自己也同時有私接一些軟體專案,最後都順利完成,為了推甄研究所,也跟著去參加幾個國內的「專題競賽」跟「論文發表」,人嘛就是這樣,當有明確的目標時,就會有用不完的精力。
當時就是兩個想法,摸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能力是可以在業界混口飯吃的,如果不夠用的話,再想辦法去研究所繼續鑽研。
一直都半桶水的我,為了可以在業界站穩腳步,也是想盡辦法把水桶給填滿。
在這過程中,大學教授跟私接的軟體專案都要給我錢,後來我都沒收,內心覺得別人給我機會磨練,讓我知道自己的水準在哪,這就是最大的報酬了,那時真的是一心想驗證自己的能力,也是整體實力進步很快的時候。
知道自己能力的不足,但又隱約覺得某個方向可以成為未來創業的機會,我離開原本的學校到離家比較近的學校唸研究所,同時又幫自己設定了幾個目標:想在唸書時就鍛鍊自己有技術開發及被業界採用的「實務能力」,又希望能培養出國唸書的「學術能力」。
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如果想在這個領域創業,我希望起點能高一點、接觸的面能廣一些。
碩士班順利畢業後,也因為學術上有一點小成績,因此申請國外的博士班沒有太大的問題,在出國前,有短暫去公司上班,然後又跟大學教授做了幾個小案子,這件事延續到我出國時都還在跑當地的客戶服務,總之到目前為止,雖然都沒有太大的成功,但也有了一些心得體驗。
攻讀博士班的過程中,因為有跟碩士班的指導教授合作,因此同時也在做國內的「產學合作案」,當時真是「蠟燭兩頭燒」阿!
我心中的盤算是,趁著唸博士期間,也累積之後能「創業的能量」,因此不能斷掉跟國內的聯繫。
博士口試前,我博士班的指導教授也推薦我去一間研究中心兼職,雖然很為難,畢竟時間有限,但我還是緊抓住這次機會,前往見識一番,了解在國外工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以上的過程,再加上一些創業資料的收集,不管是在心理層面還是實際營運層面,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於「創業的準備」是足夠的,想不到這才是我天真的開始。
我大概用了一集來說明「創業前的準備」,以及「創業的動機」與「家庭背景」等。
家庭的氛圍對於「創業動機」的影響頗大,當然還有之後一連串的過程會加強或減弱創業的動力,但只要有火種,我覺得冥冥之中會把人導引至有火的地方點燃。
或許是我在就學的過程中,一直表現出以後想自己創業的想法,所以我遇到的老師也都默默地在旁協助,一點一滴的把我往那個方向推進,這也是「吸引力法則」中提到的。
所以說,父母對於小孩行為的影響非常大,「家庭教育」可能會成為主要影響因子,「學校教育」除非遇到更大的吸引力,不然在慣性作用下,可能會跟父母駛向同一個軌道上。
下一集,我將說明創業開始時遭遇的種種問題,以及所做的一些蠢事 (當時覺得自己很利害),並分析如果重來一遍,怎麼做可能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