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投資中不簡單的事』投資的觀念

才剛了解到「經驗主義」的好處,這章就提到「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經過了幾年的投資實作後,確實有感受到有經驗跟沒經驗的差別。

先不談會不會賺大錢,而是有經驗的人會比較容易判斷市場當下是什麼狀況,相對容易做出適當的決策。

光是鍛鍊個人投資的心態,就要花上很多時間了。

作者還有講到一個重點,那就是投資人專不專業,要看其投資組合在熊市的績效表現,因為長期來看,如果有某幾年是負報酬,那其長期投資報酬率就不會好看;與其在牛市拼命衝刺、倒不如想辦法在熊市做到不虧損,這樣整體下來的投資報酬率也不會差到哪去。

另外,本章也提到「科技」會改變我們的認知,例如「規模不再是商業模式的敵人」,當客製化也能透過軟體做到量產的時候,那就會在「邊際成本」下降的同時、提高「邊際效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而事實上日本的 Keyence 在某種程度上就做到了這點。

而對投資者來說,最困難地就是判斷技術的趨勢,不管是科技變化快或慢,都很頭痛;在這個時代做投資確實不容易。


本章節重點摘要:

成長很難判斷其持續性,持有具有價值的股票至少能抗通膨。

長期拿著現金肯定虧,而長期來看股權肯定賺錢,畢竟人類社會要發展,資本就必然會獲得回報;所以在股票市場永遠都要有部位,選擇相對好的機會,做時間的朋友,至少不能是敵人。

做價值投資,把時間拉長,是賺兩方面的錢:

1. 賺的是企業被低估的錢,這個是市場過度悲觀、市場情緒化定價所帶來的機會。

2. 賺的是企業成長的錢,是管理團隊不斷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創造的新收益。

底是圓的,頂是尖的,因此風險控制必須是無時無刻的;高槓桿的市場一旦下跌,免不了會出現踩踏事件,容易形成「尖頂」。

對股票的炒作只能支撐股價一時,只有基本面的良性發展,才能長久地支撐股價上漲。

不管科學技術如何進步,人性的貪婪和恐懼都是不變的;做投資,經驗是無法替代的。

在資本市場的波動中,每隔幾年或十幾年都必然要大震盪一次;做投資要居安思危,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各種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

對於職業投資人來說,決定其長期報酬率的,並不是他的股票在牛市中能夠漲多少,而是他在熊市中的表現。

自動化技術與生產管理 MES 系統、全流程的軟體等技術,讓複雜商品與服務的客製化與規模化量產成為可能,並有機會實現規模上的邊際利潤,規模可能不再是商業模式的敵人,這也是製造業產業升級的重要邏輯之一

電子商務不僅在總體效率與成本、長尾市場突破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而且在累積與分析用戶數據、挖掘用戶潛在需求,並以此啟發上游企業更多的研發與創新方面,有著更多新的可能性。

數據已經比消費者自己、比企業更能夠深刻了解消費者,電商將從過去的交易方式轉變成新的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這可能也是未來新零售的一個重要邏輯。

技術進步的速度決定著一些創新產業化、商用化的進程。

「品牌效應」就是產品與消費者體驗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累積與傳播。

對投資者來說,預判技術的演進與變遷非常困難,技術進步越快的產業越難把握,一個技術變化少的、工藝最佳化在方向上穩定的產業,既存領先者可能更容易持續累積優勢。

時間與規模化: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與多變化 VS. 企業要求的效率與規模化。

過慢的技術進步阻礙了創新產業的發展,但反過來看,過快的技術變遷又會使得企業無所適從,它在過去三年學會的能力可能在三年後就不管用了,這對投資者來說不是好事。

好的生意是時間與規模的朋友,企業的優勢與核心能力是可以通過持續的學習與創新,不斷最佳化與加強的,從而實現時間上的可連續,以及空間中的可規模化。

這個時代的商品已經變成產品、服務、流程與客戶經營的融合;硬體是軟體、硬體、內容與服務的融合;軟體是雲端處理與大數據;顧客不單指買賣的消費者,而是成為用戶,參與生產、創造與體驗的全過程。

企業是產品與服務規則的制定、維護、最佳化與創新的組織者;組織是社群與生態。

零售不僅是一種交易與供應鏈的組織模式,更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溝通機制,是基於資料科學對消費者的研究,以及對企業創新的啟發;網路更加像是市場的民主投票器,是一個線上永動的巨大 A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