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富國的糖衣』重點摘要 (上)

最近看了幾本書,「富國的糖衣」就是其中一本會讓人改變觀念的書,我本來也是傾向「自由貿易主義」,對於政府的一些關稅保護或補貼政策嗤之以鼻;原本認為讓市場來提高公司或個體的競爭力是最佳選擇,殊不知這也是陷入迷思。

或許是長久以來被歐美先進國家洗腦的緣故,總以為「高度競爭」及「自由貿易」才能讓企業保持活力及高效率,但作者用歷史的富國發展脈絡告訴我們,這一切都不是原本想的那樣。

不管是個體或企業,都應該在其幼年或幼稚期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培養足夠的競爭力後,再慢慢的面對挑戰與競爭,並從中獲取養份漸漸茁壯。

以下是本書的部份重點摘要:

1841 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批評英國自己透過高關稅和大量的補貼方式,攀上經濟的巔峰,卻鼓吹其他國家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他指控英國在到達世界經濟巔峰的地位後,一腳「踢開梯子」,也就是過河拆橋之意。

這是相當顯而易見且聰明的做法,任何人只要達到卓越的巔峰,便會踢開讓他達成目的的梯子,以防止其他人跟上來。

富裕國家藉由迫使貧窮國家實施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政策,已經是踢掉梯子,過河拆橋了。

已經穩固的國家不希望其他國家循著他們過去成功的模式,也就是採用國家主義政策 (例如關稅、補貼、限制外國貿易) 而成為競爭者。

對開發中國家來說,自由貿易根本無效,在「保護主義」進口替代工業化這段期間,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成長率是實際自由貿易時代的兩倍。

根據「自由貿易理論」,每個國家都會有某些產品的「比較優勢」,也就是比其他國家更擅長生產某些東西;國家較為密集利用其較富足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也就是比較優勢所在。

如資本較勞動相對富足的德國,可以比瓜地馬拉生產成本更便宜的汽車和填充玩具,但若把生產要素投入汽車工業,因其生產過程較能密集利用資本,會更有利。

儘管瓜地馬拉在汽車和填充玩具的生產效率都低於德國,仍應專攻填充玩具,因其生產過程利用勞動力多過於資本。

一個國家越是奉行其「比較優勢」的先決模式,消費能力就越高,可能是由於自身生產量的增加 (本身具比較優勢的產品),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和專攻不同產品的其他國家增加了貿易量。

當企業能自由選擇時,會合理地專攻本身相對擅長的領域,並與外國業者交易。

以上結論是根據「生產資源可以在經濟活動間自由移轉的假設」;這假設意指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釋出的資本和勞動力,能立即且無須耗費成本的被其他經濟活動吸納,經濟學者稱之為「完美要素移動性」,貿易模式的調適不會造成問題。

但這個假設成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