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個同學閒聊,他就讀私校國中部的女兒正在準備一項專題競賽,而我這同學一直希望他女兒能往軟硬體結合的方向走,而不只是單純地寫寫程式碼而已。
因為這同學自己是法律相關的專業,理工的方向並不熟悉,因此就向我們幾個交流比較密切、又就讀理工相關科系的同學請教該怎麼做。
當我看到他女兒前兩年參加比賽的專題報告時,嚇了一跳,全英文的簡報不說,這個小組已經能自己用麵包板插出想要的電路,而且也自行撰寫了單晶片控制它。
讓我不禁想問,現在的競爭已經這麼白熱化了嗎? 為了競逐文化資本,把經濟資本跟社會資本都壓上去了。
在我的提議下,這同學打消了讓她女兒往更難的題目發展的想法,轉而回頭把既有的題目做的更深入一些。
為了這個提議,我建議他找另一位同學加入指導,畢竟術業有專攻,電子電路又不是我的專長嚴格來說單晶片控制我也不熟。
後續可能還會為了他女兒的想法開一個產品會議,比賽時雖然有把雛型做出來,但那離真實可用的產品太遠了,如果真的要體驗整個電子產品的開發流程,應該要從最源頭的使用者需求開始討論起,然後再往下展開相關的功能模組並實作。
其實這就是一次微型創業的過程,但市場面就交給我那同學去處理,自己的女兒自己負責。
希望他女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軟硬體整合的眉角,還充分體會了一個想法到實際落地要經過多少關卡,不論成敗、這都是人生中的養分。
在許多中產階級家庭裡,父母間教養風格的差異,相當程度反映出照顧工作的性別分工;父親的「自由放任」,往往是建立在母親的「規劃培養」基礎上。
在時間緊縮的條件下,規劃培養的教養方式也強化「代間關係」的文化矛盾 → 既要促進親子關係的民主化與情感連帶,又要鞏固家長權威以利執行學習安排。
面對經濟資本雄厚的上層階級,專業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做為一種「階級劃界策略」,只能標榜「文化資本」的優勢。
有個案母親告訴他們唸小學六年級的小孩,將中學階段看成人生暫時失去自由的過渡階段,此時的「沒有選擇」可以幫助他在未來職涯上享有較多的選擇,才能贏得真正的「自由」。
有餘裕去「選擇」而不是「被選擇」過你的人生。
相對於勞工階級父親,中產階級男性的工作具有較大的時間彈性 (如休假較多或非固定工時),容許打破傳統的性別化照顧分工。
中上階級父母是全球化的得利組,他們透過跨國遷移進行求學、工作、經商,不僅取得學歷、外語等跨國文化資本,也將這些「文化資本」轉化為職涯發展與財富積累。
國際教育的保安策略凸顯了「教養實作」的文化矛盾 → 要求父母投入大量金錢成本,又需要密集情緒勞動,結果往往強化了教養的性別分工。
「教育母職」的使命讓母親進退維谷,他們既要細心營造親子連帶、保護孩子的快樂童年,又要規劃多元學習,好替孩子準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殘酷競爭。
為了提供培育孩子全球競爭力的「經濟資本」,父親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賺錢養家,反而導致「陪伴」的父職角色的時間擠壓,甚至是空間分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