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不理性的力量』給的越多,得的越少

先講實驗的結論,確實有點反直覺,也值得參考,不管是在職場或家庭都可以借鑒。

當進行簡單、機械性的工作時,提供「高額獎金」確實能夠激發出更好的「工作表現」。但當你要受試者運用大腦時,結果卻適得其反。

對於需要大腦思考的工作,低額到中等的績效獎金確實能發揮作用,但當獎勵金額太高時,它卻會引起過多的「注意力」,讓人分心。

高獎勵金可能會製造出不必要的壓力,因此拖累工作表現。

父母激勵小孩或是主管激勵員工,都要考慮到這點,並不是給的獎勵越豐厚,小孩或員工就會越拼,表現越出色。

如果是計時性或計數性的工作,僅需動作的熟練度,那確實可以用高獎勵來激發潛能;但如果是要鼓勵多思考、提升想像力或創新,高獎勵卻可能造成額外的壓力,反而導致成效不佳。

看到這個實驗,我聯想到:如果上一代的父母從事偏勞力性質的工作,往往會用高壓或高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小孩努力,甚至是用「負面激勵」或「同儕比較」來進行對話。

在他們的工作經驗中,這樣是有效果的,有錢賺又有時間壓力,大家就會拼命做。

只是當場景移轉到「知識經濟」的現代,當父母以相同方式期待小孩時,或許容易得到反效果,他們可能也無法理解,為何不認真唸書又或是工作上為何不像他們這麼拼。

在舊有的觀念中,「愛拼才會贏」,現在是不是還一樣? 又或是要另外加入其他元素,這也是值得探討的部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