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不理性的力量』工作的意義

這個章節我反覆看了幾次,因為這個問題確實一直存在我的心中,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嗎? 除了錢之外其他事都不重要? 

理想與成就感只是存在於想像中,還是本來就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中呢?

作者用了一些簡單的實驗回答這些問題,人的天性是達成目標及完成任務;就如同我自身的登山及環島經驗一樣,這些過程「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無情的磨難」,但卻為我創造極大的成就感。

以下是內容擷錄及整理:

多數人對身份認同與工作之間的深刻關聯性,似乎都有一定的認知。

「工作」已成為現代人身份的重要內涵,而非只是賺錢餬口的手段,許多人也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個人尊嚴」及「人生意義」。

「反不勞而獲」的基本概念其實與經濟學概念 (生物多半會選擇以最小的勞力換取最大的收穫) 互為衝突。

根據傳統經濟學的看法,任何支出 (包括精力) 都是一種成本,因此生物不可能會主動去做勞心勞力的事;如果能夠免費取得相同的食物,為何要浪費時間去工作?

除了薪水以外,還有哪些事情可以構成工作的意義? 只要所做的事情與「自我形象」有關,就足以成為動力,更賣力工作。

現代專業分工將一件事情分割成許多細瑣的環節,使每個人只負責其中很小的部份,讓人完全不清楚整個流程的進展,看不到最後工作的結果。 

專業分工跟亞當‧斯密提出的「效率」概念有關,在「國富論」中指出專業分工可以為生產流程創造出極高的效率。 

當我們把一些工作分割成較小的環節,便可以創造出「局部效率」→ 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上更專業。

但專業分工也會讓人付出代價,馬克思點出「勞動異化」的重要性;一位「異化」的勞工將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他的勞動目標,以及生產的流程產生疏離感。

這將使工作成為一種事不關己的「外部性活動」,因而讓人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及意義。

現代的「知識經濟」工作需要運用到許多想像力、創意、思考能力以及二十四小時的投入,所謂的「異化」可能是當今職場中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

考慮到「內在激勵因素」以及「工作意義」對工作動力及生產力的重要性,當員工無法看清全局,以及工作意義及工作成就感被剝奪,專業分工就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上述的內容我是認同的,就自身經驗出發,我也更傾向於弄清楚整個事情或流程的來龍去脈,而不甘心只是做著自己不清楚也不確定有無貢獻的環節。

即使都一樣是在賺錢,我更願意做對產業或對人有幫助的工作內容而賺錢,不想浪費無謂的時間務虛。

可能也因為這個動機,所以我選擇自行創業,深刻體會到一個事業體從無到有,到底錢是怎麼賺進來的完整過程。

但對個人來說,財富的累積不見得要創業,賺錢有很多種的方式,創業只是讓自己更了解完整流程,我很慶幸有這個經歷,不論成敗也是自我成就的一種方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