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好債與壞債 (上)

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在「富爸爸與窮爸爸」,欠債這件事在東亞民族來說,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

先享受後付費的觀念是當「美國文化」強烈入侵台灣後,才被年輕人慢慢接受。

但今天要進一步了解何為好債? 何為壞債?

基本上對於好債的認知是:「借來的錢是用於建立資產、創造正向現金流,也就是說當借債但現金流為正時,可視為好債務。」

當然這要視「負債資產比例」的高低而定,每個人所能承擔的風險不同,有些人可以承擔 70% 的負債資產比,但多數人或許高於 40% 就覺得受不了。

但謹記一點,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向現金流」,並留意盡量借長債而非短債,避免「系統性風險」。

那壞債就是相反的情況:「借錢來用於消費,無法產生任何現金流,反而增加自己財務上的負擔;如果是壞債,那通常負債資產比都會超過 100%。」

或許單純看「負債資產比」都知道哪些債是不該欠的,但人在面對消費的誘惑時,往往分不清甚麼是有用的「資產」,而哪些只是「垃圾」。

個人理財能力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清楚認識哪些是好債及壞債,如此才能從容的建立自己的資產,創造「正向現金流」。

那麼問題來了,自住的房子到底算好債還是壞債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