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不當行為』舌戰群英

先前讀到「不理性的力量」,而後我又找了一本「行為經濟學之父」的書來讀,搞清楚甚麼是非理性行為,以及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跟經濟學或財務學結合後,怎麼形成一個新的分支「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

這本書讓我獲益良多,值得一讀,以下是重點摘要: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若要從經驗中學習,有兩個要素不可或缺: 「頻繁練習」與「即時回饋」。

當上述兩項條件存在時,無論學騎腳踏車或學開車,即使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事故,我們最後總是能夠學會。

然而生活中有許多問題並未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如住屋、房貸或工作上的抉擇,就沒那麼多練習或學習機會;至於存退休金或投胎轉世,基本上一生只有一次

學習是需要練習的,我們比較可能做對的其實是「利害關係」較低的小事,而非「利害關係」高的的大事。

若關鍵在學習,那麼隨著利害關係升高,決策品質就可能會隨之降低。

假如你決定創業,因為你過度自信,自認有九成的成功機率,實際上絕大部份的新創事業是以失敗告終,那麼你不是僥倖成功,就是連餬口都快成問題,也可能乾脆放棄,關門大吉另做打算。

市場儘管冷酷,卻無法將人變得理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