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呼應了先前讀過創業與職涯規劃所說的集客式行銷變現方式,而且更詳細的介紹了現今數位產品已經存在的交叉補貼免費模式,這適合我用來規劃部落格的免費內容及其相關配套。
類似的內容之前也在自我行銷的部份討論過,軟體開發人員在架設部落格,並產生免費且有價值的內容時,可以同時思考這幾種交叉補貼的免費模式,看能否引用到自己的副業中。
我現在就有滿多的想法湧現,或許可以一一測試這些形式,看哪些是最適合我們的,同時也能打造不同於現在的商業模式。
本書的重點摘要如下:
所有免費的形式,其實是同一件事的變形:1. 把錢從一種產品移轉到另一種產品,2. 從一個人移轉到另一個人,3. 從現在移轉到以後,4. 或先進入非金錢市場,之後再回來。經濟學家把這些稱作交叉補貼 (cross-subsidy)。
交叉補貼的精髓就是,不管用哪種方式,一定得有人負擔成本,不是由你直接買單,就是由提供免費資源對自己有利的其他人負擔。
人們有時是靠間接付款取得產品。我們讀的免費報紙是靠廣告收入發行,而廣告支出是零售商行銷預算的一部份。行銷預算已經算進產品成本中,所以人們最終是以購買更貴的產品作為付款方式。
超級市場的免費停車場,是利用產品售價加成來支付;免費樣品則靠有人購買付費產品來補貼。
禮物經濟中的交叉補貼,通常比較不著痕跡,例如部落格供人免費閱讀,而且通常不夾帶廣告,但這不表示你每次造訪都不涉及交換價值。
看了免費的內容,回報是注意到某位部落客的貼文,不管是造訪還是連結,都能強化名聲。這位部落客可以用這個名聲得到更好的工作、提高網路排名,或者找到更多的顧客。
交叉補貼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運作:
1. 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從賣爆米花補貼賠本電影,到餐廳賣貴的葡萄酒補貼便宜的餐點,免費則是更進一步免費奉送。
2. 日後付費補貼現在免費。免費行動電話綁約兩年,就是這種時間補貼的典型例子。
3. 付費者補貼免費者。男人花錢才能進夜店,而女人免費進場。根據付費的意願或能力,把市場區隔成幾個群體的做法,是定價理論的傳統基礎。
而交叉補貼的免費模式通常有四類:
1. 直接交叉補貼
免費的東西是吸引你掏錢購買另一樣東西的任何產品,如免年費的信用卡是因為你向零售商買東西,銀行跟零售商收服務費創造收入,零售商再把他們負擔的費用轉嫁給消費者。(信用卡逾期不繳,利息更是高的嚇人)
2. 三方市場
免費的東西是內容、服務、軟體或其它;免費的對象是每一個人。
例如,無線廣播讓人免費收聽,無線電視讓人免費收看,媒體業是把聽眾或觀眾賣給廣告主,這就是三方市場。網路的出現,讓媒體的商業模式延伸到許多行業。
經濟學家把這種模式稱作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因為有兩組截然不同的使用者群體,相互支撐而產生綜效:廣告主付錢給媒體,以接觸消費者,消費者再回過頭來支持廣告主。最後付錢的人是消費者,他們間接支付加入行銷費用而產生的較高價格。
3. 免費增值
免費的東西是搭配付費加值(premium paid)款的任何東西;免費對象是基本款的使用者。
免費增值是網路商業模式最常見的一種。內容從免費到昂貴分級,有些網站會有加值付費的專業版或軟體,功能比免費版要多。
跟傳統化妝品或保養品的免費樣品模式雷同,但這些樣品有真實的成本,只能少量贈送。
對於數位產品來說,免費相對於付費的比例倒轉過來,典型的線上網站是採 5%守則,5%的付費者養活其他所有的免費使用者。這套方法行得通的原因,在於用數位產品服務免費使用者的成本趨近於零。
4. 非金錢市場
免費的東西是人們選來贈送,不期待付費的任何東西;免費對象是每一個人。
禮物經濟:金錢不是唯一動機,利他精神一直存在,但網路給了它一座平台,因為流通成本為零,使得分享成了一種產業。
勞力交換:利用服務的行為都會創造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改善服務本身,或者把產生的資訊用在別的地方,這等同用自己的勞力交換免費的東西而不自知。例如登入網站時要解開一些驗證碼,利用人的視覺比對技能來得到辨識好的驗證碼。
5. 剽竊
網路音樂是最好的例子。在數位重製和點對點流通的夾殺下,音樂的真實流通成本掉到谷底。有些歌手乾脆讓作品在網路上可以免費下載或觀看(youtube),作為演唱會宣傳、販售商品、授權和取得其他付費形式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