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九) 預算是大公司才需要做的事?

郝哥寫財務相關的題材真的是一流的,這並不是說他其他部份寫的不好,而是當他講到財務相關的觀念時,才讓人有那種舉重若輕的感覺。

我自身的經驗,就是郝哥說的那種靠「感覺」創業的人,什麼「預算」根本就一竅不通,甚至可以說當時腦中完全沒有這個觀念存在。

但說也奇怪,無知者反而無畏,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才最敢衝,現在了解越多,反而越來越保守。

對於郝哥所言,我大致認同,但由於新創公司有很高的「不確定性」,能做出合理的專案預算就已經很棒了,想要做年度預算或長期預算相對有難度。

至於營運計畫書 (BP) 我也後來曾經做過,通常是用來唬投資人跟騙自己往前走的,用來加強自己的信心也是一個好手段啦。

如果在不涉及執行面、可預期事項較多的情況下,我覺得引入這三種預算方式來幫公司規劃短、中、長期的預算,就非常適合。

舉例來說,老婆跟我開設一間投資公司,從一開始就有應用正確的財務規劃方式進行;從每次的投資 (專案預算),匯整投資預算後討論年度現金流 (年度預算),再到五年或十年後期望公司長成的樣子 (長期預算),都在討論過程中默默地就被完成了。

其中困難的點在於,有時短期預算跟中期或長期預算是相衝突的,那該怎麼取捨?

舉例來說,公司的專案預算是獲利的,年度現金流也沒有問題,但長期來看無法有效累積資產,但馬上轉型又會碰到年度現金流的問題、甚至專案預算都可能是虧損的,那到底是做還不做。

當長遠的利益跟眼前的利益相衝突時,怎樣的決策才合適,這就考驗著掌舵者的智慧了。


短、中、長期的預算觀念也可以導入個人職涯或家庭生活中,但會遭遇同樣的狀況。

當前的工作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長期來看不利於後續發展,但果斷轉型又無法滿足短中期的需求時,該如何抉擇?

同理,家庭旅遊花費鉅資購買體驗,長期來看有價值,但短中期的預算嚴重赤字,該如何決策?

購買自住房屋是眾多家庭的大事,長期來看具有財務與心理上的安定價值,但從短中期的預算來看,會排擠掉生活體驗與工作選擇上的可能性,這也是令多數人難以入眠的重大決策。

長期來看,身體健康很重要,但短期的行為通常是犧牲健康來換取即時的報酬,如果連眼前的生存危機都無法度過、遑論未來健康與否。

用財務預算的觀念來管理風險、提高價值的同時,請別忽略短、中、長期目標的矛盾與衝突,這都需要從長計議,才能擬出較為可行的執行方案。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預算,為的是管理風險、提升價值!

公司通常會在年底進行下年度的預算,主要有三個目的:

1. 明年計劃要做哪些事情?

2. 需要多少資源?

3. 預計可以賺多少錢,需要花多少錢?


新創公司或是營運中的公司,募資時也需要做所謂的 BP (Business Plan),也就是「營運計畫書」。

營運計畫書中當然也要放預算,不然投資人就沒有辦法知道你要怎麼花錢、怎麼賺錢,甚至應該投資你多少錢。

大公司資源比較多,做預算是要做「資源配置」,如果連資源較多的公司都需要做預算,那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是不是更應該精打細算呢?

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需在事先做好規畫,也就是做好預算,這樣在風險來的時候才會比別人多一分的準備、多一分的保障。


三種讓企業穩健運作的預算規劃分別是:

1. 專案預算 → 賺不賺錢。

所謂「專案」就是從頭到尾把事情做完。

「專案預算、就是看我們做這件事情到底要花多少錢,能收多少錢,最後淨利剩多少錢。

公司在設立時,一定都是從「專案預算」開始做起。

不管是提供服務也好、販賣產品也好,都要看販賣服務和產品這個任務,到底要花多少錢,到底能收回多少錢,最重要的目的是看做這個任務「賺不賺錢」。

有很多人做生意就是「覺得」會賺錢,因為「覺得」這兩個字就往前衝了,完全忽略了預算的存在。這種情況又分成兩種:

A. 知道花多少錢,不知道收多少錢

藝術家或技術背景出身的創業者,因為想把事做好,所以在資源的投入上面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就「一定要花這麼多錢」。

但有關收入的部份,不是他們的專長,也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所以要嘛就是沒有收入預算,要嘛就是隨便抓一個數字。

到最後如果會賺錢,就真的是老天保佑了。


B. 知道收多少錢,不知道花多少錢

知道可以賺到多少收入,但卻忽略了成本的計算。

很多開餐飲店的朋友,覺得他的產品和定價應該可以有足夠的獲利,甚至可以估算每天來客數以及翻桌率。

但在實際經營時才發現,光裝潢家俱就吃掉一大半成本,接下來的租金、員工、水電,以及浪費掉的食材,這些成本都沒事先考慮進來。

最後收的錢雖然不少,但是花得錢卻更多。


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種狀況,都是提醒我們,做生意千萬不能靠「覺得」會賺錢,就很無知樂觀的去執行,這樣做的風險會很高。

試著認真從頭到尾把創業或做生意當成是專案預算,精打細算後,確認賺錢機會非常大,而且自己也有承擔風險能力,這時再去做也會比較有方向、有底氣。


2. 年度預算 → 夠不夠錢。

雖然叫年度預算,但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期間」預算。

公司是由各種不同的專案所累積而成,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服務就構成了不同的專案。

就算是相同的產品與服務,針對不同的客人或是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甚至是不同的區域,這也都是不同的專案。

就公司而言,在每一年度內,匯集這些所有的專案預算,就變成了年度預算。

既然專案預算是確認「賺不賺錢」,所以能被匯總到年度預算的專案,理論上都是公司認為賺錢或者是應該要做的專案。

年度預算匯整的目的是要看「現金流」,白話說就是「夠不夠錢」。

年度計畫,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看現金有沒有不足的地方,這就等於是能夠預先看到現金的需求,預先安排資金的籌措,才不會臨時碰到「資金缺口」卻沒錢可用,被迫擱置計畫。


3. 長期預算 → 值不值錢。  

如果做這個生意持續個三、五年甚至是十年,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個「樣子」更精準來說,就是到底未來會不會變成一個「有錢人的樣子」?

所有的公司都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夠永續經營,而且持續不斷地賺錢,就算起起伏伏,也能夠慢慢累積自己的資產,越過越好。

長期預算就是試著把自己未來要經營的計畫拉長,不管是幾年,看應該做什麼樣的調整跟修正,才可以讓自己持續不斷地賺錢、持續不斷地累積利潤、累積資產。

假設維持現在的生意模式,而市場一直萎縮、產品服務價格一直下降,那麼呈現出來未來三到五年的長期預算,就不會是一個持續累積資產和財富的狀況。

這時公司就必須思考如何轉型,並反映在長期預算上,讓公司看起來會是一個能夠持續累積淨資產的「樣子」。


預算本質就是「財務計畫」,目的是要幫公司管理風險、提升價值,而透過以上三種預算方式,可以實現短、中、長期三類不同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一次去現場聽演唱會

上週末,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到小巨蛋聽「張學友  60+ 巡迴演唱會」,這是老婆跟我期待以久的活動,也是我們人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 說來有趣,舞台劇、音樂會以及一些藝術表演,我們反倒不陌生,唯獨演唱會沒去過,之前了不起就參加簽唱會或 Live House 的小型演出。 不是我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