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本新書「未來的戰鬥」,這是皮凱提跟桑德爾的對談錄。
因為我剛寫完「三小時看懂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摘要與感想,所以對於皮凱提的大名耳熟能詳,但說老實話,桑德爾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整本書其實是圍繞著「不平等」這個議題,並從中延伸出許多更深層次的討論,有很多見解我從來沒想過,這種思想上的碰撞很過癮。
在他們的對談中,我才明白原來現在社會奉行的主流價值觀「新自由主義」,並不是打從一開始就被大家所推崇。
約莫在 1980 年代左右,才由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及美國總統雷根在國內大力推動「新自由主義」。
簡單來說,新自由主義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和政府主導的計畫在經濟上是毫無效率的,開發中國家應該開放他們的市場讓其他國家參與。
同時,新自由主義也強調要消除國營公司,並且減少對商業行為的阻撓。
由於這是在我出生前就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就會認定「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觀才是對的 → 政府不該干涉太多事情,一切應該交由市場機制決定。
因為「一切交由市場決定」的價值觀,到處瀰漫著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氛圍,更進一步來說,就是充滿著作者所說的「論才智至上」的想法,而且我們都認為這是合理的。
當周遭事物都被「商品化」後,就會開始形成一切「以錢為中心」的出發點,因為做什麼事都是可以被計價的。
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太久了,周圍的人價值觀都相差不遠,從來沒想過這個論點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就連最近新聞「牙醫系因為自費項目多,所以錄取分數超過醫學系」,我也覺得理所當然,畢竟人往錢多的地方去,這有什麼問題?
但皮凱提的這本新書,倒是提醒了我很多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 → 經歷過但未曾深思的部份。
記得有次我跟英國的指導教授在閒聊時,因為我想不到什麼可以講的,就硬擠一段誇柴契爾夫人鐵腕改革的事蹟,鐵娘子的作風,幫助英國重新回到強國行列 (我記得唸書時是這樣描述的)。
誰知道我教授滿臉不屑地回我說:「你真的認為她做的是對的嗎?」
我當時就有點矇住,畢竟我的語言能力還沒辦法去探討這麼深的政治問題,況且在我的認知中,她做的事情沒有問題阿!
舉凡減稅、國營事業私有化等「小政府」的概念,都是柴契爾夫人在任首相時的壯舉;我成長的過程中,剛好也是台灣在改革的路上,所以我勉強也算是小政府的信徒,認為政府不要管太多反而更有效率。
就連英國前首相卡麥隆於 2010 年在 TED 的演講「新時代的政府」,也是認同鐵娘子的政治理念,因此我覺得這應該就是正確的方向,絲毫不曾懷疑過。
但當我在英國生活時,開始發現有些地方不太對勁,火車票價怎麼年年調漲、公車票價格也是越來越貴,更別提 GP (家庭醫生) 永遠都在排隊,大學學費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從某個角度來看,使用者付費是沒有錯,但這些生活設施到底哪些是算公共服務、哪些算私人付費項目,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
在台灣,火車、公車、捷運系統都算大眾交通工具,都政府在管的公共服務,就更別提健保跟學費了,政府更是嚴格管制。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台灣政府是大政府、無所不管,先前還在文章「國際業務與產業結構」中抨擊政府管太多。
現在想想不寒而慄,如果我們真把現有的公共服務都商品化,任憑市場機制決定它的價格,那台灣會不會有一大半人都負擔不起呢?
先前我曾有疑問,為何國外留學的國家中,都是以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的國家學費特別貴,例如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像歐陸的其他先進國家如法國跟德國就幾乎是免學費。
現在看來,它們應該認為「高等教育」就是由市場機制所決定的,屬於「可商品化」的一環。
我原本也在思考台灣的高等教育是否應該進行改革,否則教育工作者的薪資天花板就在那邊,現在真的不確定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同樣道理,套到醫療體系也一樣,健保制度是一座大山,壓在所有醫療從業人員的身上。
如果台灣政府放開管制,把教育跟醫療都推由市場機制決定,徹底把這兩項服務商品化,那可能會是一般民眾不可承受之重。
像台鐵公司化後,沒看到效率提升多少,倒是先迎來票價的調漲,這更加深我們對於公共服務商品化的疑慮。
再者,如果原有的公共服務都商品化,一切向錢看齊的話,那麼所得上的不平等就會演變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甚至是交通資源上的不平等,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社會嗎?
教育資源上的不平等甚至會衍生其他社會問題,例如階層固化、財富反向重分配等問題。
吳軍在「教育是一輩子的事」也說道:「一個重視公平的社會,唯一能做的就是為每一個人提供公平的機會,維持一個垂直的通道,讓人們能夠在各個階層中自由流動。」
回到「論才智至上」的討論,我倒是滿驚訝作者在對話時所提到,高學歷者對於低學歷族群的鄙視程度 (或者應該說不願與之為伍的程度),更甚於其他弱勢族群。
雖然台灣社會強調多元發展以久,但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還是深植人心,我覺得主因還是在於職業上的不平等,反過來影響到教育理念上的失衡。
舉上述牙醫系的新聞為例,今天因為他們畢業後賺的錢比較多,社會地位就提升了,連帶科系的錄取分數也變高。
那如果今天藍領階級普遍領的跟大學教授一樣多錢,那大家是否慢慢就能接受職業只是種選擇、而非高低貴賤之分呢?
從不同的觀點切入來討論「不平等」這個議題,再加上先前所看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就能在思想上跟皮凱提進行互動。
當「食利階層」可以藉由所得不平等來獲得教育、醫療甚至是生活所需上的不平等時,這不就代表古代的貴族階層復辟到現代了嗎?
「人皆生而平等」這個理想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或許永遠也實現不了,但最起碼也應該給所有人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才對。
雖然我對於台灣的現狀還是有諸多不滿的地方,但想到這些推行「新自由主義」的國家,慢慢掉入階級固化的坑裡,再加上它們的貧富差距還在不斷地擴大,所得的不平等也帶來生活中更多的不平等,就覺得可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