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讀到這篇「從商業模式解釋為什麼每個行業薪水差這麼多」,覺得滿有意思的,所以也從它的內容來分享一下我的讀後感與見解。
文中提到一個重點,在台灣的高薪與低薪,很多時候不是教育程度有多高、努不努力或認不認真所決定的,而在於最一開始的行業選擇是甚麼。
白話來說,所選擇的行業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薪資的地板價跟可預期的天花板價。
為什麼這麼多文章都說「選擇比努力重要」,就是在講投入的努力所得到的回報,跟一開始選擇的方向息息相關。
當然,以台灣行業的薪資結構來看,確實是過於失衡,農業、零售、餐飲、行政與文字及藝術服務業相對於工程、金融與醫藥從業人員的薪資差異過大,整個國家雖說是以科技立國,但這些產業能吸納的就業人口實際有限,且門檻也相對較高。
從以前常講的四師:醫師、教師、律師及會計師具有高薪高社會地位,演變到今日大概只剩新進的醫師,還能在首都圈勉強有不錯的生活品質;新進的教師、律師及會計師早已經失去薪資的競爭力。
所以父母其實也別去主導孩子以後要從事甚麼行業,因為幾十年後的行業變遷誰又能預料的到呢?
把焦點拉回文章本身,作者從「商業的角度」來解釋薪資差異的問題,其中歸納出兩個切入點:
1. 商業模式的不同。
2. 價值能否被證明。
講到商業模式,通常被問到的都是,是否有標準作業流程? 這個模式是否可複製? 可規模化的機會有多大? 邊際成本是遞增還是遞減?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上,會被反覆討論。
從可複製性/可規模化,然後又講到邊際成本遞減,大致上就說明了「以人的時間為主要生產要素」的行業,如果無法讓製造或流通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那麼該行業的報酬大致上會以「工作的時間乘以時薪來看待」,人的時間在這就是邊際成本。
時薪則是看供需決定,如果行業門檻越高或擁有該技能的人數越少,那時薪也會相對較高,但依然難以跳脫高工時換取高工資的模式。
如果只能用時間來換取收入,那當然還是「選擇高時薪的行業」,想辦法往那邊努力,畢竟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就是 24 小時,能用來交換的時間也有限,唯一能提升的就是時薪。
換個角度想,不然就把自己的時間賣給具有壟斷、高毛利、可規模化或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等特性的公司,這樣公司越賺錢,分配給你的時薪也就越高。
美國現在市值最高且薪資中位數名列前茅的公司幾乎都是軟體或是雲端服務,某種程度上就從現實層面驗證這個說法。
因此,也不是所有工程師都能賺到高薪,要看所在的公司是否具有類似上述的特性。
工程師所在的行業並非是一個封閉性的就業市場,就供需的角度來看,當市場上全產業欠缺工程人力時,薪資的地板價會相對較高。
醫師也是高時薪的工作,主因是因為由政府進行控管名額,因此長年保持水準以上的薪資水平。
教師及律師自從政府降低培訓門檻及廣開錄取名額後,從本來的供不應求變成「供過於求」,該行業的人力需求相對封閉,而且內需市場逐漸萎縮中,又難以出口外銷,因此新進人員的薪資大不如前。
說了這麼多,到頭來「薪資水平」還是要看行業的特性及商業模式而定,有些行業就特別賺,它可能具有上述的特性又或是具壟斷性的行業,那從業人員高薪就很合理。
選擇了某個行業,大致上就選擇了該行業的薪資分布結構,同時決定從業人員薪資的地板與天花板價,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真的要比較薪資就找同行比,別跨行比,不然會很心酸。
除了行業選擇外,在同業中,想要領的比別人多,就是看你做的工作是否容易「突顯自身價值」;同樣是在軟體公司上班,做後勤支援工作跟產品研發主力,對公司來說價值就天差地遠。
有些職位的工作內容是公司產品的核心,貢獻相對容易被量化 (用營收說話),因此個人的價值容易被看到或放大。
一般來說,公司有兩大部門的貢獻比較容易被看到,一是銷售或業務,另一個就是產品研發,會不會賣跟會不會做,決定了公司的營收來源及毛利高低。
銷售或業務的貢獻最好識別,它可以直接用業績/營收/金錢來量化,這不管在哪個行業應該都是最容易「突顯自身價值」的職位。
研發工程師就要看行業別,純軟體工程師的產品相對來說距離客戶較近,比較容易評估其貢獻度;跟硬體相關或捆綁的工程師,因為整個生產流程太長,牽涉到的人事物比較廣,有時候比較難辨識哪個職位貢獻比較大。
說白話點就是,營收高獲利佳到底是業務會賣? 產品做的好? 還是大環境佳或商業模式特殊? 這都影響了個人價值衡量與貢獻度評估。
就像先前在「微小疊代」所討論的,個人的價值要經過兩次評估,第一次是市場評價,另外就是公司內部評價。
當獲利不好時就都別討論其他,全部都該檢討;但當獲利佳的時候,如何爭取「公司內部的高度評價」,那又是另外一回事,請參考「提高職場能見度」的技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