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書局看到福哥(王永福)出了新書「遊戲化教學的技術」,就讓我想起一年多前讀的這本書「工作與生活的技術」,因此又從圖書館借回來再看一遍。
不得不說福哥很令人佩服,在書中說到攻讀博士班的進度不如預期,但是在新書裡面已經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了,歷時整整 11 年,難以想像的堅持,而且也達成他進修的初心,讓教學的技術不再只是商業類書籍,也同時在學術研究上有所貢獻。
當我來到快 40 歲的年紀,很高興有位前輩已經領跑 10 年,而且他還願意把自己這 30 年來的心路歷程一一跟我們分享,讓我們了解到他當年也曾經迷惑困擾過,也面臨過停滯期,甚至都讓他說出「我不想再過這種生活,但又不知道要怎麼做」,讓讀者非常有代入感,彷彿在訴說這個年紀的心聲。
福哥在 40 至 50 歲已經懂得用自己的「天賦」來成就自己,所謂天賦就是找到一件你願意耐著性子、花時間把它做到最好的事情。
知道自己擅長的事並願意投入時間來放大效果,這也讓我思考該如何在未來的一兩年內,得想方設法規劃,讓自己在接下來的 10 年裡,可以找到自己的天賦來成就自己,真是好難的課題。
更難得的是,福哥還想更進一步,用自己的天賦來成就別人,把教學的技術推廣出去,幫助更多的老師,而且也能間接幫助更多的學生;如果能做到,那真是功德一件,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位好的老師提攜,勝過家財萬貫。
每天寫下要進行的工作,並反覆確認,是很多高效率工作者都會做的事。這是因為腦子是用來處理事情,不是用來記事情的;寫下來才會聚焦,如果沒有記下來,連要完成什麼都不知道。
我這幾天都模仿這些高手的做法,一早就把今天要完成的重要事項寫下來,明定目標並聚焦產出,先把想產出什麼或想完成什麼抓出來。
然後,腦中自然而然就會開始分配這些任務的時間,像我今天下午精神不好時,就提前將本來晚上要運動的時間往前挪。視情況排程,重點是產出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這些都是要靠內在動機[自我負責、論在職進修的動機],激勵自己,讓自己承諾自己要做到。像我在寫部落格也是激勵自己的一種方式,這樣也比較容易判斷過去一段時間內,有什麼產出是可留下來而且看得到,讓自己覺得驕傲的成果。
我老婆一直告誡我,人的時間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非常公平,「你不可能甚麼都想要」,每個目標都會吃掉你的時間。因此,選擇自己的時間花在甚麼地方非常重要,常聽到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這句話不無道理。
太多工作方法的書都會講到自律,我先前的讀書心得有無數篇都在講自律,這部份可以直接用關鍵字搜尋;但我不自律時也會發牢騷,於是就有這篇心得生活中的恆毅力的誕生。
福哥有提到在家工作更有生產力的五個秘訣:
1. 固定工作時間。
2. 寫下重要工作。
3. 排除工作干擾。
4. 掌握工作節奏。
5. 學習效率工作。
我目前正在努力模仿與學習中,其中排除工作干擾跟掌握工作節奏,是我覺得相對困難的事。
尤其是在轉換工作內容時,要進入專心工作的狀態非常困難,總是會一直分心,其實就是內心有點抗拒轉換(這點還滿奇怪的,明明就知道不做不行),要進入專注模式才能達到最高的生產力,但我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方式來快速提高專注力。
自從這學期開了新課程後,因應新的授課內容,我就像書中說的用「每週工作計畫」幫自己實現目標,每週對焦並且每週調整。
雖說寫下目標,也不一定會達成,但是如果沒寫下來,就連要達成什麼都不知道。
到目前為止,完成的還算順利,甚至在開始的一個月左右,就已經規劃完成接下來 3 個月的進度,然後每週拼命達成設定的目標。這過程中,有時遇到我不熟悉的主題或技術時,很想放棄或是偷懶跳過,但又想到會影響整個課程內容的設計變更,只好硬著頭皮完成它。
現在看來,效果還不差,至少回顧這兩個多月的進度,竟然都符合我當初的規劃目標,這應該是除了論文寫作與攻讀學位外,我人生中少有的「按規劃目標,照進度做事」。
我常在想寫了這麼多心得除了給自己看,作個記錄,是否有天也能透過文字影響別人,就跟福哥一樣分享他的心路歷程,讓像我一樣的讀者受益。
或許就跟福哥講的一樣,除了常寫跟技巧外,「生命豐富,寫作才能豐富」,我必須在現實生活中「持續累積養分」來支持我寫作;嘗試或追求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也是我自己對未來的期許。
當我們在講到「銷售」或「行銷」時,就是讓別人接受我的想法或產品。這其實在先前集客式行銷中有提及。
但福哥進一步點出,銷售或行銷是「問題導向」而非「產品導向」。
客戶購買東西或接受任何觀點,本質上不是這個產品或想法有多好,而是這個產品或想法可以「解決客戶遇到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產品、觀念或想法,可以幫忙對方解決難題? 銷售/行銷,就是一個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過程。
「信任的建立」,可以說是銷售或行銷最重要的關鍵;出書在台灣賺不到大錢,但完成一本書或寫一些文章,對「個人品牌」的加值卻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這點在先前的自我行銷也有相同的看法。
在學習及吸收新知時,福哥建議要多讀幾本相同領域的書;想辦法找到自己看得懂、能吸引的書,先透過好書來建立基本觀念,再回頭去看那些相對複雜的書。讓書來適應你,而不是你去適應書。
常有社會人士認為有社會經驗,出社會的歷練大過於學校的學習,在這點福哥也提出他的看法:學習不等於考試;在學校的學習無法取代工作、創業或社會上的學習;社會上的經歷也無法取代學校裡的學習。
工作幾年後,回去讀一個學位所帶來的「認知升級和成長」,也許看起來很緩慢,但是很巨大。最大的改變不是在課堂中學到了什麼,而是與「人以及知識的連結」,還有「寫論文的過程」。
我非常認同論文寫作是「被逼迫成長」的自學,每個人的投入及體會都不一樣,自己走過、經歷過,才能知道其中的辛苦與甜美。
我自己寫過好幾本碩博士、期刊及研討會論文,最痛苦的是一開始擬定整個框架大綱,然後隨著骨架架好,開始填血肉進去的時候,就會越來越輕鬆,整本論文的架構也會越來越清晰;架構的反覆調整很正常,萬事起頭難,就是要先硬著頭皮做下去,才會有倒吃甘蔗的時刻。
先前碰到我指導教授時,才跟他提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我覺得學習不單純是在學校裡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只要一直喜歡學習,很多事情就會慢慢的變化與成長。
同時,我也認同福哥所說「掌握自學與查找資料的能力」非常重要,一輩子受益無窮。
永遠都要相信自己,不要讓別人來定義你。在福哥的書中有講到一段,他親戚認為他是懶散及「眼高手低」的小孩,這段對話讓我覺得好熟悉,怎麼覺得我媽還是哪個長輩也對我講過類似的話。
不過,我通常是左耳進右耳出,自己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父母或親戚或許是好意,但他們切入的角度不同,從保護小孩的「風險規避思維」,跟我們主宰自己人生的「價值導向思維」,肯定會有所衝突,這時請「相信自己」。
當福哥的文章講到「習慣的養成」時,我心中噹的一聲,又是習慣習慣再習慣,從原子習慣開始都是反覆強調習慣的重要性,例如 Soft Skills 軟實力、習慣致富人生實踐版、軟體開發人員職涯發展手冊、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
在這篇心得的最後,直接引用了福哥書中三個重要的心態設定與重點摘要:
1. 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我還不知道背後的深意。
2. 假設一切都會透明公開,你會怎麼做決定?
3. 沒有用不到的經歷、用不上的學習。
碰到停滯期,「不要讓自己停下腳步」,雖然看不到前方的路,仍然要摸索著前進,讓自己嘗試、突破,「堅持成長」。
我們經常「高估」了一年會有的改變,卻嚴重「低估了持續十年」帶來的變化。別讓下一個十年白白過去。
「追求成長」,讓我們更有權利決定想做什麼跟不做什麼。
大改變要從小地方開始練習,遇到不舒服的環境時,請先不要抱怨,而是積極想一下怎麼改變現況;如果沒辦法改變別人或環境,那就改變你自己。
當你覺得自己機會不夠多、不夠好時,是不是應該「再學習、再成長」? 也許這麼一來機會就慢慢展開了。
成功是一種心靈的平靜,當你知道自己盡其所能地變成最好的自己,你不只獲得了滿足,也從而獲得了平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