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會計觀點或策略外,說明品牌效應的本質,就是要營造超乎預期的效果或感覺,先前在以價值為基礎的定價法中有討論過相關概念。作者是日本人,特別強調工作的義務感和負債感,並認為在工作上額外付出是合理的做法,這些付出未來會以另一種形式回饋給自己。
常聽到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的講法,身邊不管是同學或朋友,多數人是抱持這種想法,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會計觀點。
主要問題是在多付出的何時會回饋,用甚麼方式能收穫? 這些都充滿不確定性,所以多數人還是寧願選擇等價交換吧!
在我看來,個人也是有所謂的品牌效應,當我們願意多做一點,不執著等價才能交換時,或許就能慢慢贏得別人的信賴,這部份從過往的經驗中,深有體會[見心得]。
至於免費策略,作者的想法跟剛做完摘要的[另一本書]雷同,其重點在於創造大量有價值的免費內容,來實現集客式行銷。利用免費內容為他人提供超出預期的價值,建立目標聽眾,來打造自己的品牌。
以創業來說,行銷與創新是公司營運活動的兩大重點,講直白點就是怎麼賣跟怎麼做,而會計思維就是站在財務平衡的角度來看待這兩樣關鍵活動。這部份其實很難理解,創業家很有可能都是在似懂非懂間前進。
像我自己是技術背景出來創業[創業至今的感想(上)、創業至今的感想(下)、科技創業在台灣之我見],正常來說創新這部份問題應該比較小,但事實上當創業後心力分散到會計、行銷及日常營運後,慢慢就會降低對創新的關注度。由於每個月都會看到公司報表,時刻提醒自己財務的狀況,心態上就會偏向會計思維,想要撙節開支,刪減行銷與創新的費用。
至於行銷,怎麼經營公司品牌,坦白說剛開始是兩眼一摸黑,按照常見的做法參加展覽及相關協會,並參與教授學校與業界課程,希望能借此拓展公司業務;但這模式的成效不彰,雖然有累積一些客群,卻無法達成設定的目標。
因此,如何平衡會計、行銷與創新這幾項公司經營要素,是創業家一生的功課。我近期就在著手嘗試用最小成本來改變創新與行銷的既有模式,這些想法主要也是從閱讀與傾聽而來;更重要的是後續的實踐,如此一來才能具體評估改變的成效為何。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會計高手會發現企業的力量還是靠營業額。
無論是重組、刪減經費或展開新事業,如果沒有先達到一定的營業額規模,一切也無從談起。
營業額增加,顯示顧客認為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物超所值,正是有了這樣的顧客基礎,企業才有資格去談重組或展開新事業。
商品的銷量是由消費者來決定,不是企業主觀可以決定,包含其他人參與其中。
營業額是公正的指標,最近越來越流行經營瘦身,批判一昧追求營業規模的經營方式,這種想法肯定有其道理,但也過份低估了營業額的價值。
訂價是經營者的工作,決定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該以什麼價格銷售,需要絕佳的經營判斷能力。
訂價方法可分以下幾種:
1. 成本導向訂價法,把成本加上利益,得出產品價格。因為不存在定價低於成本價的風險,要加上多少利益也是自己全權決定。
2. 競爭導向訂價法,比較其他競爭公司的同類型產品或服務,訂定一個適當的的定價,是一種策略性的訂價方式。
3. 市場滲透訂價法,為了爭取市佔率,不惜把銷售價格壓得比成本還低。例如 PS 遊戲機剛推出時,SONY 是以低於成本價銷售,靠低價策略佔領市場,然後藉由銷售遊戲軟體,以及降低遊戲主機的生產成本來獲取利益。
4. 吸脂訂價法,在產品上市初期將價格訂高,儘快回收費用。
在為產品訂價時,成本以及其他競爭對手的狀況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忘記最能突破消費者心理的訂價設定,那就是心理價格。
能夠產生品牌效應的本質,應該是超出預期,提供高於價格的服務,慢慢地培養出品牌力。
單從會計策略的角度來看,提供高於等價價值的產品或服務,會造成企業的損失。但沒有損失的等價交換,對客戶而言也只是一場不賺不賠的交易,那該如何提供高於價格的附加價格呢?
如何提供高於價格的附加價值呢? 勞動在本質上就是提供超出預期的價值,對於已經拿到手的薪水,該怎麼回饋? 這種義務感和負債感正是勞動的本質,人一不小心就奉獻出遠超薪水的回饋,但這些付出又會以另一種形式回饋給自己。
對上班族來說,額外付出可能另一種形式回饋給自己,如客戶對你的信任、在公司內部的評價上升,也可以是工作技能的提高;如果是企業,收穫就是品牌效應。
提供超乎預期的服務,最後還是會獲得相應的回饋。所謂的經濟,與其說是嚴謹的等價交換,不如說是在付出與收獲的時機之間,取得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在會計觀點要避免提供過多價值,但如果轉移到打造品牌效用時,卻需要積極實踐。
企業經營,需要的正是這種超越會計思維的經營判斷。
免費是最強武器! 超出預期的終極訂價策略,免費提供。既然沒有要拿回等價報酬,免費提供的價值全都超出預期的服務。
積極的免費策略,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除了未來發生的營業額外,還能學到專業技能,建立信賴關係。這種方式建立的信賴關係,便是金錢無法買到的品牌效應,這種信賴之後會轉換生意與金錢回到自己身上。
大眾文化有個特性,就是不壓低成本就很難普及。網路上的許多內容也因為大多免費,為社會帶來極大的變化。
熟客才是生意長久的根本! 事業的持續性並不是由企業規模或資產多寡來決定,而是由商品的熟客,也就是由粉絲獲得保證。
會計與行銷為一體兩面,中間夾著庫存管理。庫存過多需要報廢,會虧損;庫存過少則會造成機會損失也有可能錯失商機的風險。
讓庫存保持在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只有結合價格設定、免費策略、品牌效應和掌握熟客等行銷策略,會計思維才真的能活起來。
在這樣的時代,庫存決定生死的關鍵,透過市場行銷來喚醒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再根據需求管理庫存,就變成企業經營的重要課題。服務業的庫存就是人才,員工過多就會產生剩餘人力,員工過少又會忙不過來。
會計思維: 盡可能削減人事費用。
行銷思維: 人事縮減過頭,有可能錯失商機。
會計思維只是以某種特定觀點看待事物,它的缺點就是只能看到現實的一個面向,有時會錯過其他重要的要素。
品牌效應等沒有被放進資產負債表的要素,指出了會計思維的局限性。
可以從行銷的觀點,將一些會計看不到的東西挖掘出來,不管是會計中出現的計算,或是行銷中產生的感覺,這兩種立場都很重要。
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創新。
彼得杜拉克對管理的功能提出以下說明:"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所以企業有兩大基本功能行銷與創新,這兩大功能才是創業家的功能"。
想要獲得客戶,除了行銷外,創新也不可少。但在會計上創新這個要素也會被排除在資產負債表外。
創新要素包含:能開發新技術的優秀員工、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或公司內部積累的知識技術等,這些要素和行銷有關的顧客基礎一樣,在會計思維上都很容易被忽視。
會計視角會排除行銷和創新兩大功能的重要性,因此無法僅靠會計思維來做判斷。
但如果完全不從會計視角考慮,便進行行銷或創新,也是在走鋼索。
對創業家來說,客戶是誰? 需要怎樣的行銷策略? 應該展開怎樣的創新,時刻牢記這些在資產負債表外的要素,並發揮會計知識的長處才是最重要的。
請將會計、行銷與創新的重要性,刻印在腦海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