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站在個人投資角度時,要砍掉虧損的部位,認列損失金額,人人都捨不得。
站在公司經營者或專業經理人角度時,要拯救一家業績下滑的公司,會選擇賣掉虧損的部位,只有「清除公司包袱」,讓賺錢單位繼續生財,公司才有機會「存活」。
財務知識在個人與公司經營的道理是相通的;財務報表就是一家企業經營的成績單。
財報不能單看一張:財報只看損益表,就會有許多不知道的狀況發生。
財報是一個立體的概念,要將「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三表合看,而三張表中,最重要的是現金流量表;如果沒看現金流量表,就等於沒看財報。
「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代表真正有「該筆金額流入或流出公司」,而「資產負債表」是「當天餘額」的觀念,損益表則是推估的概念。
以下用「賣菜阿婆」的例子來說明財務報表上的所有重點:
1. 賣菜阿婆怎麼知道要賣些甚麼? 她怎麼知道要賣水果或賣漁產比較好賺?
這就是「產品策略 (product strategy)」,只是阿婆不會講專業術語。
2. 每天收攤時,阿婆都會算今天收了多少錢,順便跟昨天賣菜的狀況比較一下。
這就是「銷貨收入與銷貨分析」的觀念。
3. 將今天的收入減掉早上進貨的成本,就知道今天賺了多少錢。
這就是「銷貨毛利」,而且她不用付稅,因此毛利 = 淨利。
4. 怎麼知道和其它菜販之間的競爭狀況,決定該賣水果或蔬菜比較好,還是賣其他東西?
這就是「產品組合分析(Product portfolio analysis)、競爭者分析(Competitor analysis) 」的觀念。
5. 怎麼知道每天要進多少貨?
這就是「存貨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
6. 怎麼知道攤販的「經營能力」好不好?
這就是企業中的「周轉率觀念」,例如「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
但阿婆不懂這些,她只看空箱率;例如每天進了 5 箱蘋果,收攤時有 5 個空箱,但香蕉也進 5箱,收攤時卻只有 1 個空箱。
她立刻知道蘋果的銷量最好,而空箱率就是存貨周轉率的概念。
7. 該進一顆 100 元的蘋果來賣,還是一顆 10 元的蘋果來賣?
這就叫「客單價分析 (Average Selling Price analysis) 或銷貨分析」。
如果客戶的平均購買單價只有 50 元,就該進一顆 10 元的蘋果來賣,因為她知道她的客人買不起,得花很久時間才有機會賣掉這顆高價的蘋果。
8. 賣菜時怎麼知道要和常年往來的批發商談「月結付款」,賣東西時則要盡量收現金?
這就是「應收應付管理,營運資金管理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的一環。
9. 參考一整年的銷售狀況,以及競爭者是否有賺到錢,還有一些客人的反應等因素,來調整自己明年的產品種類,決定要繼續賣水果還是轉賣其它東西。
這就是企業「每月一次的經管會議」,或是一年一度的啟動大會 (kick-off meeting)。
賣菜阿婆從來沒學過財務報表也不懂會計,但卻以相同的概念買了一輩子的菜;沒學過財務會計但卻能理解阿婆做生意的方式,因為這些是生活中大家已有的概念。
坦白說,作者真的很強,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財務報表,以及用最生活化的語言讓我們理解,這是我在其他會計書籍中未曾見過的,如果能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接觸到這本書就好了。
以下簡單介紹三大報表的內涵,掌握財報的全貌:
1. 損益表 (Income Statement 或 Profit & Loss)
有損失、有收益,它告訴我們一段期間內,公司預估是出現損失或收益?
損益表代表怎麼「賺錢」。
2. 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
了解在特定的某一天,公司有多少現金、應收款、存貨、固定資產等資產;同時,又欠了廠商多少貨款、欠銀行多少貸款等負債項目? 股東又出資了多少錢?
資產負債表中,資產代表怎麼「花錢」;負債代表怎麼「找錢」。
3. 現金流量表 (Cash-flow Statement)
瞭解公司資金的來源有哪些,揭露公司資金最後被用到甚麼地方;現金流量表就是一張能知道公司資金流入與流出動向的報表。
以上就是工作上最常聽到與看到的三張報表;財務知識要學得好,要把三張報表擺在一起閱讀,以立體的觀念看待,才能掌握全貌與相對應的關係。
會計師的五種查核意見:
1. 無保留意見,最好的一種,公司表現良好。
2. 修正式無保留意見,財報可信度頗高,第二好。
3. 保留意見,有難言之隱,勉強及格的財報。
4. 無法表示意見,看不懂,不及格。
5. 否定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