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全)

原本隨手翻完這本書就想還給圖書館了,後來耐住性子看完,還是有一些認知上的收穫。作者擅長用故事跟研究成果來敘述他想表達的事情,這個方式可以讓人懂得理論的前因後果,就邏輯上是比較合理的。

至於我一開始為何不想細看的原因,除了字又多又小,再加上這種敘述方式要很仔細的去研讀書中講的故事及研究成果,因為作者並非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講出結論,而是用多個故事與研究穿插而成。

但他剛一開始詮釋生產力的方式,確實有吸引到我的目光。最大收穫是了解到人有做決定的機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有自主權再加上賦予意義在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上面,就能讓人掌控自己的人生,並往內控型人格轉變。

至於認知隧道的理論與影響,可以在匱乏經濟學中找到更好的解釋;當我們提及把遠大的目標化為一連串可能做到的短期目標時,基本上就是在講工作目標的分解法。關於這部分我寫過幾次心得:職涯發展生產力計畫

最後,如何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描述成某種故事,這是很重要的技能。當我在分辨老練的作者跟新手時,往往都是根據他們能否從自身的經驗,說出令人身歷其境的故事情節來;當人有代入感時,就容易體會故事中要傳達的重點,而這也是作者或講者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生產力的週末,可能是指帶孩子到公園散步;有生產力的平日,卻是以光速帶孩子到托兒所,然後趁早進辦公室。

所謂的有生產力,就是善用體力、腦力與時間,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有意義的報酬,讓自己不用很痛苦、很掙扎、壓力很大,就能做完事情,而且不必犧牲自己所愛的人事物。

絕不是越血汗就越有生產力,也絕不是越努力工作,就會做完更多事。

生產力其實來自用某種方法,做出某些選擇。我們選擇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設定日常決策,將決定我們是否具備生產力。

研究指出,懂得自我激勵的人賺的錢比同業多,幸福感也更高,更加滿意自己的家庭、工作與整體人生。

人們想善於自我激勵的先決條件是,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身行為與環境。

製造動力的第一步,就是給人們機會做決定,讓他們感受到自主權

只要把人放在可以練習掌控的情境,喚醒心中的內控感,他們就會開始習慣掌控自己的人生。人只要越覺得可以自己掌控人生,就真的可以掌控人生。

內控型的人成功時會讚美自己,失敗時也會責怪自己,不把責任歸給外在因素外控型認為人生事件大都不由自己掌控,通常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付大環境的改變,壓力會比較大。

天生兩個字是在說你無法掌控。能力是可以學的,那是一種努力過後的結果。

訓練員把讚美留給努力做自己不在行的事的人,讓他學會相信自己。

人只要把苦差事變成有意義的選擇,自然有動力做事。把難關變成自己在乎的選擇

人要有主控感才會有動力做事。讓他們練習做選擇,就可能學會運用意志力。

人一旦抓到自己做選擇的訣竅,就會習慣成自然,知道如何督促自己做事。

做選擇讓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這選擇如果符合自身的價值觀與目標,也更能激勵自己。

養老院的老人有兩種非常不一樣的心態,一種是我可以做選擇,我依舊主宰自己的人生,一種是我只是來這裡等死的。反叛或不守規矩的老人會如魚得水的原因,在於他們知道如何掌控生活。

最能帶來動力的選擇是做到兩件事的決定:
1. 讓人相信主控權在自己手上。
2. 賦予我們的行動崇高的意義。

習慣把不得不去做的事變成有意義的選擇,證明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後,心中會出現內控感。

人會為了更崇高的使命,選擇去做眼前需要完成的小事。


高生產力的理想規範,既鼓勵團隊意識,也鼓勵人們冒險,這些稱為心理安全感


人類大腦如果被迫從放鬆的自動化狀態,突然間驚慌地集中注意力,可能出現認知隧道問題

認知隧道會導致我們過度注意眼睛正前方的一切東西,心思都放在最急迫的任務上。

人其實可以學會在放鬆集中精神之間切換,不過那需要刻意練習。

在心理學上,稱習慣性的預測為建立心智模型,每一個人都仰賴心智模型告訴自己世界如何運轉,有些人的模型比別人清楚,他們會詳細想像即將發生的對話,以及今天要做的事,因此更能選擇哪些事要注意、哪些事可以忽略。

懂得管理注意力,習慣建立心智模型的人,成績較好,也賺比較多錢。把周遭的事當成故事告速自己,就會更知道注意力該擺在哪裡。

說故事在各式各樣的情境都很重要,每一間公司都想要會說故事的人。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描述成某種故事,這樣的人直覺就知道如何把點連在一起,也懂得這世界是如何運行的

生產力要高,就要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在心中建構好由自己當家作主的心智模型,養成強迫自己預測的習慣。要強迫自己思考,開始思考後,就成功一半。

人們不得不追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時,將帶來不可思議的創新與生產力。把遠大的目標化為一連串可能做到的短期目標,最後才能付諸實現

豐田生產方式的基本精神是讓最低階的人員做決定。生產過程不免出錯,組裝線上的工作會是第一個看見問題的人,理應授權他們找出解決辦法。

最靠近問題的人員做決定,靠著讓團隊自行管理自己,自己決定要怎麼做事,鼓勵合作的精神,建立承諾與信任的文化。

組織會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永遠不准員工有機會犯錯

教人們用機率思考,能顯著提勝預測未來的能力,化直覺為統計估計。

把預感變成機率,質疑自己的假設,與不確定性共處,才能學會用機率思考。

最會做選擇的人,是最努力設想各種未來的人。強迫自己設想各種未來的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讓自己接觸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就能知道哪些預測比較可能或不可能成真。

把可能性寫下來,仔細思考,哪些是最可能發生的事? 理由是甚麼?

最有影響力的科學理論,通常奠基於前人的努力,不過組合方式相當不尋常。

靠組合舊點子激發創意,不是新鮮事。很多創意過人的人,其實是知識的仲介者,他們知道如何把不同產業、不同族群的知識帶到其他地方。

大自然讓地貌多元的方法,靠的是偶爾來點干擾,暫時擾亂生物生長的環境。生物學稱這種多元理論為中等干擾假說,干擾不多也不少時,地方上會有多豐富的物種多元性

每個棲息地一開始會被各種物種占據,但隨著時間過去,其中幾種會逐漸佔地為王,這種現象被稱為"競爭排斥原理"。

有三件事可以增加發想的生產力
1. 個人經驗,最優秀的設計師比任何人都還要常想著自己的經驗。

2. 要和驚慌與壓力當好朋友,驚慌失措實際上是我們開始願意接受新事物。

3. 適度的干擾,有破壞,有變化,才能讓我們看清楚事情。

所謂的創意就是解決問題,把創意想成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從被動接收一切準備好的數據,變成千辛萬苦才得到數據,很辛苦才搞懂的數據記得比較牢。學會理解資訊比得到更多資訊重要,找到答案了解答案是兩回事。

現實生活中,我們運用數據的能力,跟不上收集數據的速度。資訊越多反而越難運用。

工程設計流程:定義困難→收集資料→想出解決方案→討論方案→實驗

一旦心中先有一個做決定的框架後,就很難改答案。

若要協助人們從新角度看待過去的經驗,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正式的決策法。

碰到新資訊時,請強迫自己運用那個新資訊,會在大腦中建立起心智文件夾,這正是學習最重要的步驟。

我們在人生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實驗,每一天都是尋找更好的決策框架的好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