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2025 關稅戰過程中的思考與應對

美國的對等關稅風波越演越烈,眼看短時間內是無法收拾善後了,再加上中國不斷地反擊,這次看起來是要硬槓了。

這是一場不流血的戰役,不管是關稅戰、貿易戰又或著是貨幣戰,中美兩大國對抗所產生的餘波都不是台灣所能夠承受的。

先不講「實體經濟」的影響,那或許不是即刻能體會到,因為迎面而來的先是股市大崩跌,這次就算有做好股債配置都沒用,因為股債又雙殺了!

2022 年美國聯準會狂爆的升息循環導致股債雙殺後,不到三年又再次發生同樣現象,而且這次算是人為所造成的後果。

看來以後合理的配置要變成股、債、金、現了,否則當股災來臨時,如果債券又像這次一樣大跌,這勢必也會迎來信貸緊縮,造成遍地黃金卻沒現金買的窘境阿!

先前我曾寫過一篇「熊市真的到來了嗎?」分析近年股災來臨時的下跌狀況,這些歷史數據是用來提醒我們為最壞的狀況做準備。

我們自己也反覆的檢視,如果今天台股或美股真的從高點下殺 50% ~ 60% 的話,對我們會不會有任何影響? 如果真殺下去可以做哪些動作呢?

這個假設是有所依據的,因為無法預測關稅戰會演變到什麼程度,但我們可以先做好準備,迎接衝擊。

經過仔細的推敲後,發現就算從高點崩跌 60%,我們都還能夠繼續在市場上存活下來,那至少就已經做好了第一層的防護。

畢竟不管股價怎麼跌,股利也是照樣發放,今年的獲利狀況跟預期不會有太大的落差,要有影響也是明年的事了。

即便如此,上週美股已經從頭跌到尾了,我的心情還是有點小緊張;自從 2020 年疫情所引起的股災、與 2022 年庫存調整所引起的股災後,又大多頭了兩年,都快忘記空頭來臨時的恐慌情緒。

這次的跌幅之大、速度之快,未來肯定又是投資史上有名號的股災。

果不其然,本週台股一開盤就是跌停收場,接著就是連續跌兩天,三天大盤就跌掉快 20%,這期間融資維持率不斷下修,到今天都低於 130% 了,這代表一堆人被斷頭、直接被扛出去。

投資最大的風險就是「永久性的本金損失」,當你被迫離開市場時,幾乎沒有再翻盤的機會,但這個道理往往是發生後才學得會。

如果這次也讓我們順利撐過去,等於是在短短地幾年內,就經歷三次比較大的震盪,這其實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我也藉此累積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心態的磨練上。

很多事光看書是無法理解的,要親身經歷過後,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但這次的股災也給了我一次實驗的好機會,先前在「怎麼衡量投資績效上的不對稱性?」有提到我們在 2023 年時的績效表現並不好。

當時在市場週期底部時,我並沒有察覺到,所以也沒有積極地做出適當的操作,導致那一整年的績效落後給大盤甚多。

雖然我可以用自己是「防禦型投資人」搪塞過去,但內心裡還是耿耿於懷,其實我可以做得更好的。

之前所犯的錯誤,希望我們已經記取教訓、學到經驗,這次別再錯失機會,要善用「反向投資」的概念。

其實我最擔心的並非是股市上的波動,更可怕的是「實體經濟層面」的影響。

假如關稅戰遲遲無法結束,時間一拉長,說不定像 2008 年金融海嘯時的無薪假大軍,又要重出江湖了。

有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應該能夠體會到我為什麼會感到害怕;至於沒經歷過的人也沒關係,說不定很快就輪到你們第一次體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一次去現場聽演唱會

上週末,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到小巨蛋聽「張學友  60+ 巡迴演唱會」,這是老婆跟我期待以久的活動,也是我們人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 說來有趣,舞台劇、音樂會以及一些藝術表演,我們反倒不陌生,唯獨演唱會沒去過,之前了不起就參加簽唱會或 Live House 的小型演出。 不是我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