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我的投資筆記 (三十) 怎麼衡量投資績效上的「不對稱性」?

最近我閱讀了霍華‧馬克斯的「投資最重要的事」,對書中的內容深深著迷,這是一本有在投資的人都必看的好書。

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都是以往我感到困惑的地方,雖然我已努力地閱讀投資的相關書籍,但仍然沒有解惑,反而因為更多的專有名詞而感到苦惱。

但這本書用了「一般人」都能懂的文字敘述,從最基本的觀念開始解釋。

大師果然不一樣,不需要艱澀難懂的詞彙,僅用簡單的話語,就能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說明投資路上該注意的事項。

要說我自己唯一的遺憾,就是太晚看到他的書了。

回到本文的主題,就是透過霍華‧馬克斯在 2022 年底發表的投資備忘錄所解釋的「不對稱性」,應用在衡量我自己的投資績效上。

霍華‧馬克斯說:「主動投資業務的核心完全在於不對稱性。如果經理人的業績沒有超過市場回報和其相對風險狀況 (源於他對市場領域、策略和激進程度的選擇) 所能解釋的範圍,那麼他根本就沒有能力賺到報酬。」

其實他說的很好理解,如果「主動投資」無法避免在下跌市場中造成的全部損失,以及無法避免當市場表現上漲時錯失太多收益,那倒不如就直接投資大盤指數型 ETF

也就是說,我可以透過霍華‧馬克斯檢視投資績效的方式,來衡量自己在投資績效上是否具有「不對稱性」。

如果不具備投資績效上的「不對稱性」,那我乾脆早點洗洗睡了,別搞什麼主動投資,盡快投入被動投資的懷抱就好。

以下透過我們跟大盤的「年度報酬率」來呈現績效差異,從 2021 迄今列出五個年度的數據,並同時列出整段時間的累積報酬差異。

以下比較的指數主要有:「標普 500 指數」與「那斯達克指數」。


2021 年是我們剛進入美股的時間點,還在熟悉這個市場的投資標的與操作方式,但很幸運地剛好碰上牛市,所投資的個股從低點反彈,因此在投資績效上略為贏過大盤表現。



2022 年就是標準的熊市,適逢庫存循環調整,標普 500 指數跌幅近兩成、那斯達克指數超過三成。

這一年的操作非常辛苦,我們在年初將能源股獲利了結後,就轉進防禦型的股票,例如醫藥股跟必要性消費品,但還是難逃一劫。

幸好在年底時觸底反彈、績效轉正,但當年度 9 月到 11 月這段期間,真的是很難熬,持續將股利再投入,接刀子接到滿手血。



2023 年是績效表現相對落後的一年,因為前一年所投資的個股均陷入帳面上虧損,我們不願意造成永久性的本金損失,因此未將防禦性類股轉移至成長型的科技股。

這一年迎來科技七巨頭的復甦,由於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話題性,股市反彈的時間相當急促,但這波我們完全沒跟到,持續用股利加碼攤平我們在防禦型個股的成本。

由於市場上的資金全面流向科技股,導致我們的持股積弱不振、表現不佳,這是比 2022 年更難熬的一年。

從心態上來說,看到別人在高歌猛進,但自己的持股還在下探,真的不好受。

但內心裡又相信所持有的個股只是暫時被錯殺,現在正是撿便宜的好機會。

這一年是考驗自己信念的時候,到底是不是真心相信自己所選擇的,並能堅持下去。



2024 年所持有的個股終於回升,雖然遲到了,但總比不到來得好。

這幾年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提醒 → 就算是市場真的錯了,它也不是一年內就會馬上修正,可能是兩年或三年才會認錯,但投資人或許早就撐不住了。

因為這一年市場多頭的表現,再加上我們先前在底部持續加碼的成效浮現,這年的績效終於又再次超越大盤。



2025 年初又迎來幅度較大的回檔,大盤指數由漲轉跌,這波的向下震盪已經超過 10%,隱約有提前進入熊市的徵兆,但目前還無法進行判斷。

受惠於前一年對於降息循環的提前佈局,我們的投資績效才能夠在大盤指數轉為負報酬時,維持亮麗的正報酬表現。

由於記取了 2022 ~ 2023 年的教訓,為避免大盤指數反彈時沒跟上的窘境,我們開始利用個股股利定期定額投資標普 500 指數 ETF




雖然在 2023 年時,我們無法跟上大盤績效,但將時間尺度拉長到投資美股的這四年多來看,年化報酬率接近 20%、累積投資報酬率超過 108%,算是遙遙領先標普 500 指數的 60% 與那斯達克指數的 38% 累積投資報酬率。

目前我們「主動投資」的績效看似勝過「被動投資」,但能否持續還是未知數,畢竟四年多的投資時間還不夠長,或許等十年後再來判斷也不遲。

但就霍華‧馬克斯所說的「不對稱性」來看,我們需要修正及思考的是,該如何在熊市轉牛市時跟上大盤績效。

想要在大盤負報酬時減少損失、但在大盤正報酬時跟上甚至超越,這算是有點矛盾,因為兩者的資產配置其實不太一樣。

要在對的時間點抓住全面轉換的契機、又或是循序漸進的移轉策略,這都考驗著主動投資者的判斷。

很明顯地,我目前還沒有上述的時機辨識或策略執行上的能力,只能先從防禦的角度出發,盡可能讓每年都產生正報酬、避免負報酬。

如果哪天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達到主動投資上的「不對稱性」時,或許就是轉成被動投資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