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新產品技術開發的感想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 (三) 獲取高薪的方法
勞動力這個商品要怎麼高價賣出去?
兩個關鍵:
1. 沒有「使用價值」就賣不出去。
2. 沒有「價值」就會被認為是「暴利」。
商品不能只有「使用價值」,還要有「價值」;其原因是「暴利商品」或許短時間內可以大賣,但購買者不一定打從心裡接受這個價格。
商品一定要有相應的「價值」,唯有購買者認同這個商品所耗費的勞力。
「不能只有使用價值,價值也必不可缺」這個原則也包含勞動力這個商品。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使用這個勞動力所能獲得的好處;也就是對企業的助益,就是能「產生盈利」。
若勞動者的「使用價值」高,能藉由工作為公司產生巨大盈利,企業方的「需求」就會增加,勞動者便有機會要求高薪。
企業不會花高薪雇用「沒有使用價值的勞動者」。
提升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最快的方式就是「加班」,增加工作量來幫助企業盈利,努力達成業績目標。
許多人為了追求「高薪」,犧牲假日拼業績,長時間勞動。
但如同先前的章節所討論的,薪水是取決於「勞動力的價值」,然後才是根據「需求與供給的關係」→ 優秀的人薪水比「基準」多一些;評價低的人比「基準」少一些。
薪水的基礎並不是「使用價值」,而是取決於「價值」。
因此,勞動者應該要先想辦法具備高價值,而非高使用價值,這個順序不能錯。
以「暴利商品」為例,它有很高的使用價值,但由於價值低,顧客並非心甘情願地出高價購買。
勞動力必須要有讓購買者 (企業) 認同的努力,才會有相應的「價值」,讓企業願意付那出樣的「價格」 (薪水)。
為了爭取加薪,「拼命衝業績 (提高使用價值)」應該要排在提升「價值」之後。
只要達到業績,你的考績上就會有好評價,也能提升公司對自己的「需求」,這的確有助於加薪。
然後,藉著改變這種「需求與供給的關係」,對薪水的影響也只是一小部份,因為「勞動力的價值」並沒有改變,就算有,也只是以「附加價值」反映在新水上。
要記住勞動力價值包含「為獲得執行這項工作的能力所花費的勞力」。
「無論如何都要達成目標」的確可以培養出勇氣和不屈不撓的韌性,但這不過是在公司巨大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與學習新知識或新技術等充實自我的本質不同。
不懂提升「勞動力價值」就只能做到死。
利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工作賺錢,即使達成好業績,企業支付的錢也不是針對你的工作成果,而是為了你達成工作成果所耗費的體力、精神「得以恢復的費用」。
不追求自己實力的提升,把時間和勞力花在追求考績評價的人,就要保持每天都「全力跳躍」的狀態。
不改變「勞動力的價值」,就只好每一天花時間、體力和精神衝業績,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來賺錢。
一旦停止「跳躍」,你的評價會瞬間下滑,薪水也會跟著降低。
當然,比別人工作更久、花更多時間,總能多得到一些回饋,或許能多少累積一點「實力」;但我們不該指望「可能」。
所謂的勞動力價值,包含知識、經驗、技術等自己「累積的實力」,這些都是薪水的「地基」。
深奧的知識、涉略廣泛的經驗、高度的技術,必須耗費大量的勞力和時間才能累積這些價值。
有了地基,就能簡單地維持高薪;沒有地基,就必須一直跳躍才能碰觸到更高的地方。
例如企業的獨立董事或顧問,就是憑藉著「過去累積的實力」執行工作,這些職位都是「兼職」,不用整天坐在辦公室,只要參加定期會議或偶爾參加活動即可。
但獨立董事或顧問的報酬通常都比新進人員或中堅人員的薪水高,因為這筆錢是支付給「他過去所累積的實力 (地基)」;累積的實力也提升了「勞動力價值」。
「只適用於當下的努力」不如「花費數年但有意義的努力」。
累積勞動力價值,必須花費時間跟紮實的努力,要讓人「高看」自己的勞動力價值,需要長期的學習。
反觀今天的加班費或本月的業績獎金,只要今天或這個月好好努力就可以獲得 → 成果顯而易見,垂手可得。
當我們只追求近利,就會輕視可以累積「勞動力價值」的努力,所以永遠無法建立「地基」。
看不到「成果」的勞動,大家都想避而遠之;例如跟著大師學習,累積經驗,對將來一定大有幫助,但願意屈身學習的人卻少之又少。
別「消費」你的勞動力,而是要「投資」它;今天的工作結束後,如果沒有什麼收穫可以累積,那就是在「消費」勞動力。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追求眼前利益的工作,就是酬勞很高,但「將來什麼也不會留下來」的工作。
如果以前累積的能力,現在卻派不上用場,這樣的「累積」便毫無意義。
不用過去的知識、技術和經驗也能執行的工作,不會被認定為勞動力價值。
工作的執行方式或知識、技術變化迅速的行業,不會肯定你「過去累積的能力」。
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選擇能夠累積更多價值的工作。
#就我來看,作者強調的無非兩點:一、多學習進修,累積實力;二、要選可以累積經驗或技術的領域。
#加班、衝業績到底能否累積實力,其實自己心裡最清楚;工作十年的經驗,究竟是一年的經驗重複做十次,還是真正有累積到十年的經驗,這中間的差距很大。
#很多人的心態是,只要多花時間在工作上就是認真的表現,殊不知公司並不是這樣看的;人的職涯天花板往往是自己跟公司間的認知差異所造成的,要先理解公司怎麼看待「勞動力價值」,然後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看新聞學財經分析』EPS、ROE、ROA 怎麼看?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 (二) 公司的盈利從何而來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使用價值與價值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是不是該換個運動呢?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逛展與參展的心情差異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待產業整合後再出手
從產業配置的角度看,有的產業集中度高,兩三個龍頭企業就佔據了產業中絕大部分的市佔率,研究這樣的產業就像數月亮一樣簡單。
「數月亮」的產業有個不太好聽的名字:寡頭壟斷產業;寡頭壟斷也分兩種,分別是國家給的和市場給的。
國家給的寡頭壟斷 (例如公用事業) 往往伴隨價格管制,長期投資回報一般不會太高。
只有市場競爭、產業洗牌後產生的寡頭壟斷才有「定價權」。
集中度高的產業一般門檻高,參與競爭的企業少,所以競爭有序,坐地收錢,旱澇保收,賺錢不辛苦。
最容易研究的競爭格局就是「一家獨大」,其它競爭對手都不成氣候。
稍差一些的競爭格局是「一超多強」,彼此之間雖然有競爭,但老大的優勢還是很明顯;再次一些的競爭格局則是「兩分天下」和「三足鼎立」。
這邊說的競爭是區域市場的概念,有些產業從全國的範圍看好像市場很分散,但是在某個特定的區域,市場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
銷售半徑小的產業,例如房地產、啤酒和水泥,容易在某個區域市場寡頭壟斷。
最賺錢的投資機會往往是簡單的,等企業競爭分出高下,在勝負已分的產業中投資產業龍頭,是「勝而後求戰」;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硬要去猜誰是最後贏家,是「戰而後求勝」。
在作者的投資生涯中,一直信奉四個原則:
1. 便宜是硬道理。
2. 定價權是核心競爭力。
3. 勝而後求戰,不要戰而後求勝。
4. 人棄我取,逆向投資。
產業格局往往決定結局;一些產品差異性不夠大的產業,只有達到一定的集中度才擁有一定的定價權。
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跨能致勝』(下)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跨能致勝』(上)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可複製的領導力 2』重點摘要與心得
『高收入的能力,學校沒教』(下)
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投資的三個基本問題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高收入的能力,學校沒教』(上)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桃園 Xpark 半日遊
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瓊斯盃籃球賽的觀後感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撞牆期」倦怠感上身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可複製的領導力』重點摘要與心得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熱血沸騰的單車環島之旅」故事的開始
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新官上任,先別急著大刀闊斧
1. 技術性問題,因為專業或經驗不夠所衍生的問題,例如不知道怎麼改進產品功能,才可以帶來更好的客戶體驗,這類問題相對容易處理。
2. 政治性問題,因為內部的權力角力而造成,有些流程或分工方法被權力架構所箝制,導致問題明明顯而易見,卻沒人敢動手去處理它;或是某人不願配合而導致其他人得繞過他來處理問題。
3. 文化性問題,由組織內部慣性所造成,例如習慣處理短期問題,而忽略長期問題,不能質疑老闆的決定、避免衝突等;這些都是企業長年累積,已成為組織文化。處理文化性問題時,得特別小心,因為這挑戰的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而是一大群人。
1. 不熟悉業務。
2. 未掌握相關的利害關係人跟期待。
3. 不了解公司內政治版圖。
4. 對企業文化了解有限。
1. 熟悉業務;對業務的熟悉度會決定看專業性問題的精準度,也是他人能否與你有效溝通的關鍵之一。
2. 跟利害關係人打好關係;「權力結構」跟「人際網路」都是能否做好事的關鍵,搞清楚哪些人有決策權,哪些人對擁有決策權的人有影響力,理解期待並盡力滿足。
無法滿足時,也要盡可能降低對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關鍵的利害關係人是你的直屬主管,務必確保彼此認知一致,溝通順暢。
3. 協調期待;當理解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後,通常會發現彼此間有衝突,或是得處理優先順序的問題,此時溝通技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這件事的難度相對高。
4. 適應公司文化;經過多次會議、跟關鍵利害關係人以及資深員工談過後,開始了解組織文化,看他們如何處理衝突?
空降或新手主管可以在到職的關鍵九十天內,花時間理解現狀,建立人脈網絡,並在相對小的地方做出一點點貢獻,用以撬動他人的「信任感」,讓自己後續方便做事。
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低估值的股票為什麼值得投入
簡單來說,一旦美國又開始「量化寬鬆 (QE)」 時,在貨幣供應量大增的情況下,所有東西都會往上漲。
疫情期間可不止美國實施 QE,包含歐盟、英國以及日本在內的所有先進國家,都相繼增加貨幣供應量並降低基準利率,以維持流動性。
但其後果就是通貨膨脹、萬物皆漲,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雖然有某種程度上的外匯管制,但也無法置身事外,造成後疫情時代的高房價、高物價等負面影響。
雖然現在主要國家都在升息及降低貨幣供應量,以降低流動性,想借此澆熄高通膨的火種,但就如作者所說,這個轉變也需要時間。
在貨幣政策的作用慢慢地發酵時,估值以及流動性應該都會被影響到;其中估值會被利率所影響,而流動性則會被貨幣供應量影響。
因此,同樣一間公司以及相同的盈利表現,在不同時期卻可能有不同的市場價格,這一切都是貨幣政策的影響所造成,當然也不排除有預期的心理因素存在 (行為經濟學)。
在此以作者的一句話做為心得總結:「所有的價格本質上都是一種貨幣供需的現象。」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投資中影響股價漲跌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其實只有兩點:
1. 估值,這代表價格相對於價值是便宜還是貴,估值決定了股票能夠上漲的空間。
2. 流動性,則決定股市漲跌的時間,流動性的改善需要時間,政策從預調、微調,到最終能夠成為市場上的推力,這個轉變也需要時間。
貨幣供應量 M2 的合理增速應該大致比名目 GDP 快;相對於經濟成長速度,當前的貨幣供應量只是一個基本的,能夠滿足現有經濟運行需要的水準。
如果貨幣供應量比經濟成長速度少,市場流動性不足,很多東西的價格就會撐不住;「所有的價格本質上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資金總量 = 所有東西的價格之和。
在紙幣發明前,以黃金、白銀當成貨幣的時候,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通貨緊縮」 → 這是因為黃金和白銀數量的增長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速度。
貨幣增發,所有東西的價格都往上漲;一旦貨幣供應不足,所有東西的價格都會往下跌。
要分清楚什麼東西先動,什麼東西後動,什麼東西是你更關心的其他東西的領先指標。
買的時候足夠便宜,就不用擔心做傻瓜。
所謂的投資,就要仔細辨識公司有沒有定價權;選股票,一定是先選行業,就像買房子一定是先看社區。
買房子先選社區,買股票先選產業;好產業就是有門檻、有積累、有定價權的產業。
定價權的來源,不外乎就是壟斷、品牌、技術專利、資源礦產或者是相對稀缺的某種特定資產。
有的產業因為技術變化太快而很難有積累,最明顯的就是高科技產業,電子、科技、媒體和通訊技術更新換代太快了。
有些東西可以百年不變,這種不變的東西,反而能夠有積累,長期回報更值得期待。
投資還要想好你要做什麼樣的投資者,就像做交易,你賺一塊錢就要有人虧一塊錢,是個「零和博弈」。
投資也可以有「正和博弈」,只要這個企業每年增長 30%,買到股票時估值已經在底部,那麼企業利潤這個蛋糕每年都在增加。
投資的方法千百種,不存在對和錯,適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投資的風險:
1. 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損失的金額再也回不來;這屬於高風險低回報,本金喪失的風險越大,最後虧錢的機率就越大。
2. 價格波動的風險,可能短期會跌,但也會漲回來,波動的風險是投資者必須承擔的;這屬於高風險高回報。
一般來說,股票的價格等於本益比乘以利潤,所以價格的變化就是因為本益比或是利潤的改變。
因此,「永久性虧損」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本益比的壓縮,如果是在本益比高的時候買,這錢有可能虧掉、回不來;另一個是利潤在歷史高點的時候,夕陽產業就有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
大多數公司的盈餘是波動向上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大多數長遠來看是越來越賺錢的。
做投資真正想賺到比別人更多的收益,就要保持一個判斷的獨立性。
短期來看,價格波動的風險永遠也沒辦法避免;但投資期限越長,能夠承擔風險的比例就越大。
股市在大家越沒有信心、越悲觀的時候,越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轉的時候。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逆時偵查」讀後感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在生活中應用「長尾效應」
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逆向投資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以實業的眼光做投資
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久違的五對五全場籃球
2023年8月5日 星期六
創業之路番外篇(三) 2020 碩專班專題演講 『臺灣學術創業之發展與挑戰』
本次演講的主要參考文獻為「台灣學術創業之發展與挑戰:科技基本法之省思與期許」,以下為演講內容的重點摘要:
由於學術衍生企業之核心技術主要來自大學校院,尤其是科技型創業的公司,還必須考量「技術移轉」與「專利歸屬」的細節,其機會、團隊、資源等面向與一般創業可能有所差異,造成「學術創業」可能更具挑戰性,並深受政府法規與外在環境的影響。
學術衍生企業分為四個主要過程:
1. 從學術成果產生商業想法 ( 研發成果商業化 )。
2. 從商業想法轉成新事業計畫。
3. 從計畫專案轉成衍生企業。
創始團隊的「社會網絡關係」可視為創業資源之一,其可提升團隊的創業能力,間接影響其衍生創業績效。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學術新創初期除了技術之外,創業相關的能力是很欠缺的;如果是學生創業而非教授帶頭創業,那「社會網絡關係」、「商業相關知識」以及「經營團隊」等關鍵要素應該都是「從零開始」。
新自由主義錯了嗎?
昨天看了本新書「 未來的戰鬥 」,這是皮凱提跟桑德爾的對談錄。 因為我剛寫完「 三小時看懂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的摘要與感想,所以對於皮凱提的大名耳熟能詳,但說老實話,桑德爾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整本書其實是圍繞著「不平等」這個議題,並從中延伸出許多更深層次的討論,有很多見解我從來沒...
-
從新聞中得知「南門市場」已經蓋好,要從中繼處遷回原址,而且號稱是百貨公司等級的市場改建案,都宣傳成這樣了,不去看一下好像也不行。 於是,老婆跟我就在連假期間,興高彩烈地前往新南門市場一探究竟,看是不是像報導說的那麼棒。 本來都已經想好要靠捷運來走完今天的行程,包含南門市場跟新光三...
-
終於度過上沖下洗的 2024 年,就如同游庭皓講的一樣, 2024 年最大的風險就是抱不住,如果有聽從皓哥的建議從年頭抱到年尾,那不管是在台股或是美股應該都會有所斬獲才對 (前提是投資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 )。 如下圖所示,今年台灣股市的表現可以說是全球第二強,甚至說是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