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 (二) 公司的盈利從何而來

勞動者生產的「剩餘價值」就是公司的盈利。

假設薪水與勞動者的努力和工作成果無關,只是單純作為「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支付給勞動者,那就可以明白為何公司期望勞動者「超時工作」。

勞動者生產的價值與勞動力的進貨價格 (勞動者的薪水) 兩者並不一樣。

企業雇用勞動者 (買進勞動力),讓他們工作,生產「剩餘價值」;換個角度來看,勞動者付出超乎自己薪水的勞力來生產價值,才有所謂的剩餘價值產生。

在這樣的結構下,為了賺取剩餘價值的企業,當然會要求勞動者工作更久、生產更多商品。

企業為了賺取盈利,必須要求勞動者生產「超出自己勞動力的價值」;但勞動者的想法是「至少對得起自己的薪水」,只願付出相對應薪資的勞力。

勞動者的勞動可分為兩種:

1. 為自己生產「薪水價值」的勞動。
2. 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

其中,生產等同自己薪水價值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而為企業盈利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則稱為「剩餘勞動」。

只要勞動者的工作超出自己生活所需的必要勞動,便會產生剩餘價值,這就是企業的盈利。

在資本主義經濟下,商品的價格取決於「商品的價值」,而勞動力也是一種商品;因此,企業只要支付符合其「勞動力價值」的薪水給員工,就有權利要求他在約定的時間內工作。

但考慮到勞動者的人權,現在已經採用法律來加以規範工作時數。

回到先前的討論,勞動力的價格 (薪水),並不是取決於使用價值 (勞動者的工作成果如何),而是取決於價值 (明天也能以勞動者身分繼續工作的必要費用)。

對企業來說,勞動者一整天工作的精疲力盡,就是「最好的狀態」;但強迫勞動者加重負擔,長時間勞動也還是有其限度,勞動者自身也有「人類的極限」。

萬一超過極限,勞動者身心都累垮了,隔天就不能再工作了;因此,企業也不能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榨乾。

企業追求的是盈利,但必須有限度,這就是「絕對剩餘價值」的極限。

在企業追求賺得更多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技術革新,商品會變得更低價;因此「相對剩餘價值」是自然產生的。

但生產力提升會造成商品的生產成本下降,製造商品的勞力減少,「商品的價值」也會跟著降低。

資本主義的結構本身就是要「技術革新和成本縮減」,因此商品的價值降低現象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企業的盈利不提升,為之工作的勞動者也無法生存;很多時候,推動技術革新的並不是企業股東,而是在現場工作的勞動者。

然後諷刺的是,勞動者努力的結果,竟是在削減自己的「勞動力價值」。


我個人覺得「資本論」主要討論的是需要「勞動」的工作類型,然而是否可以直接套用在「知識經濟」的工作類型上,則有待商榷。

舉例來說,軟體工程師開發的軟體,可能只需要一次性的勞動,後續的收入都是公司的「剩餘價值」,那軟體工程師的「勞動力價值」又該怎麼計算?

其實只要跟智財權有關的工作內容,都應該有同樣的疑問,當版權本身也可以變現的時候,那該如何定義勞動者的「勞動力價值」呢?

作者所說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定義,是否能用在知識工作者的身上,這點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後再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