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投資股票」當成是自己要「創業」來看待,那應該就會謹慎許多,至少會想從公司財報中去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現金流的狀況以及產業上的競爭優勢。
在自己創業時,最怕每個月入不敷出,那等於是做白工,沒賺錢還倒貼,這就是「現金流」的問題。
如果在「商業模式」上,都是先付後收,那麼肯定要天天追著錢跑,最理想的狀態還是先收後付,早早就收到客戶的錢、但可以晚點才付給供應商貨款。
產業上的「競爭優勢」也很容易聯想,假設家裡附近只有一間便當店,價格跟菜色都可以接受,那它相當於寡佔產業,即便調漲價格,客人還是得買單,這就是「定價權」。
可是如果開便當店的門檻不高,其他人看到這麼好賺,就一窩蜂地一起開店,當客人可替代的選擇變多後,原先便當店的護城河就消失了,那定價權也因此不再存在。
所以產業上的「競爭優勢」非常重要,不然很難從眾多公司中殺出重圍,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職涯發展上面,如果當下看到某個工作號稱門檻不高,學幾個月或一兩年就能領高薪,請務必額外小心,低門檻、高報酬勢必會吸引人們蜂擁而上,最後供需平衡或往對需求方有利的方向走,那就得不償失了。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股價的短期起伏,反映的只是旁觀者們的情緒波動,與企業價值無關。
放掉猜測市場的情緒變化,以買企業的心態做投資,心情不受急漲急跌所影響。
護城河:每三四年就得重挖一次的護城河,其實不算護城河;沒有護城河,就不斷會有前浪死在沙灘上;沒有先發優勢的產業,其實很難有所謂的護城河概念。
作者剛進入基金業時,公司的資深合夥人跟他說:「想成為優秀的基金經理,只要記住兩點;第一,把客戶的錢當作自己的錢來珍惜;第二,把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當作一級市場的實業投資來分析。」
用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首先要考慮「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做生意的最終目的便是賺取「現金流」,因此做「實業投資」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企業的「商業模式」與「現金流」狀況。
投資首選「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的行業,因為這樣的產業有門檻,有先發優勢;如果產業越來越分散,說明產業門檻不高。(門檻代表行業護城河)
好公司的兩個標準:
1. 它做的事情別人做不了;這是門檻,決定利潤率的高低和趨勢。
2. 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複做;這是成長的可複製性,決定銷售增速。
如果兩者不可兼得,寧可要有門檻的低增長 (可持續性),也不要沒門檻的高增長 (不可持續)。
成長 VS. 門檻:成長是未來的,難預測;門檻是既成的,易把握。
高門檻產業,新進入者難存活,行業供給受限,競爭有序,有利於企業盈利增長;低門檻產業,行業供給增長快,無序競爭,誰也賺不到錢。
用自己的錢投資實業,還要考慮產業的「競爭格局」以及公司是否具有「比較優勢」。
白話說,就是後來者想顛覆既有龍頭的地位,得看自己能為客戶提供哪些不可比擬的價值,以及相對競爭對手的「比較競爭優勢」在哪裡。
寡頭壟斷產業的利潤增長往往不斷超出預期,而市場集中度低的產業則常常陷於「惡性競爭」和「價格戰」的泥沼之中。
投資「製造業」更應關注「工程機械」、「核心汽車配件」、「白色家電」這類的寡頭產業。(白色家電指冷氣、冰箱和洗衣機)
做投資要研究經濟規律、產業格局、供需關係和商業模式,而不是整天去猜測市場的情緒變化,才是投資人持續的競爭優勢。
市場的主題炒作往往是短期的,長期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產業競爭格局、公司競爭優勢和定價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