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我的創業筆記 (四) 創業要考慮哪些要素?

這個主題是我在看劉潤的《底層邏輯2》這本書時的感想,結合我自身在創業過程中的體悟,跟他書中的內容相映照。

說來也有趣,我先前看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時,真心不覺得他寫的好,在某次心得評論中,我甚至說劉潤的書不如樊登的書,記得那時我剛看完《低風險創業》這本書,有感而發。

但這次看完《底層邏輯2》後,倒是覺得他把「方法論」兜成一個系統了,坦白說很多概念都不是他的原創,但他硬是用數學的方式把這些思維統合在一起,這對我來說也有所啟發,尤其是在「創業思維」方面。

我在創業前的思考方向是盡量避免「製造業」或是「量產成本高」的產業,這邊的量產成本不單指錢,還包括時間。

會有這個想法除了個人主觀因素外,主要還是當時接觸到了軟體產業,知道它的特性就是量產無成本,但風險都卡在研發時期。

其實類似的產業,現在都已經有了非常貼切的形容詞,那就是智慧財產 (IP) 產業,其中包含所有跟創作相關的都算是,例如影音、小說、圖案、影像等。

舉例來說,最近爆紅的 3A 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紮紮實實耕耘了十年,投入超過新台幣 12 億的資金,這中間十前期間零收入,只要一個不好,不僅投資人全賠出局,團隊的所有付出跟時間也歸零,風險超高。

台灣的生技產業也是高風險的產業之一,尤其是新藥開發,在拿到藥證並順利銷售前,沒人知道這個投資是賺是賠。

因此,生技產業雖然高毛利,但進入門檻超級高,像藥華藥過了十多年,中間經歷過風風雨雨,投入資金過百億,差點也是全盤皆輸的局面。

所以想要創業前必須先了解自己想要創是什麼樣的業,自己能承擔的風險程度到哪裡,思考後再出手會比較好。

而在《底層邏輯2》這本書中也有提出一些思路給我們參考:想要自己的公司業績能夠指數成長,就必須前後關聯,每次工作的產出都能成為下一次工作的基礎,這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就叫「複利效應」。

這個想法也可以用在個人的職涯上面,如果前後關聯弱,甚至幾乎沒有關聯性,不管上一步怎麼努力,下一步都只能重新再來,這樣就很容易忽好忽壞,或者原地踏步。

如果你是做保險業務的,發現這行不好做,就去開餐廳,然後發現也不好做,又跑回去公司上班做助理。

這前後幾件事之間是沒有關聯性的,很難獲得「指數增長」,這三件事的成功機率,完全是獨立的隨機事件。

我們要明白,「勞動力」這種生產要素幾乎沒有數學意義上的前後關聯特性。

假如我是一名按摩師傅,前天我服務了五名客人、賺了 4,000 元,昨天狀態好服務了六名客人、賺了 5,000 元,但今天身體不舒服只能幫三名客人按摩、賺了 2,000 元。

這三天賺的錢並沒有前後關聯性,只受當天各種情況的影響,這也是獨立事件。

如果說隨著時間的推進,後期賺的錢是在前期的基礎上越來越多,那才具有「前後關聯性」。

然而,同樣是勞動力,醫生、律師、工程師、諮詢顧問或管理者又不太一樣。

前一年積累的經驗,連本帶利的成為後一年的能力,看上去工程師這種勞動力具有前後關聯的屬性,但它帶來的增長比例較低。

作為專業職的員工,工程師有一條「學習曲線」,這條曲線早期陡峭上升,到後面迅速變慢,甚至可能下降,因此想要無限制的提升是不可能的。

體力勞動者的「增長曲線」明顯要比腦力勞動者來得緩慢,而且其天花板的上限很明顯,因為每個人一天的工作時間就這麼多,就算持續提升工作效率或時間單價,也無法獲得「指數型增長」。

舉例來說,你本來是產線的組裝菜鳥,一天只能組 50 組馬達,過了幾個月後你的效率越來越高,變成一天能組 100 組馬達,但你覺得幾年後可以變成一天組裝 500 組馬達嗎? 單靠人力我想是很困難的。

所以我們在這時會引進「科技」的力量,導入自動化設備用於生產,來提高財富創造的效率。

另一個生產要素:資本,也具有前後關聯的特性,今天我賺到的錢,可以變成明天的本金繼續投入,從而獲得指數增長 (複利效應)。

從上述的討論可得知,勞動力的弱前後關聯性,再加上「資本」與「科技」的強前後關聯性,必然導致財富向資本方集中。

尤其是「科技」所帶來的指數增長以及財富的集中效應,更是超過「資本」所帶來的。

因此,在選擇產業前,得先了解該產業是屬於「常態分佈」,還是「集中分佈」的。

集中分佈的產業通常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這才有「指數增長」的機會,反之,常態分佈的產業相對分散,誰都沒辦法佔據很高的市場份額。

舉例來說,餐飲市場天生是一個趨於分散的市場,誰都沒辦法壟斷這個市場,就算有「科技」和「資本」的加持,到最後還是需要人去處理餐點及包裝餐點。

其實不只是餐飲業,整個服務業都是如此,比如理髮、維修、美容、醫療及健身等,對所有「服務業」來說,最重要的的生產要素都是「勞動力」,所以它們會呈現常態分佈,「資本」和「科技」只能發揮輔助價值。

而勞動力的前後關聯性很弱,因此這種產業的財富分配相對平均,誰也無法贏家通吃。

反過來說,網際網路或音樂等 IP 產業,就是大者恆大、贏家通吃的產業。

在這類領域創業前先想清楚自己能否幹得過別人、獨霸市場。

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就因為某些產業的勞動力屬性特別強,財富極度分散,才有可能讓創業者存活下來。

但後續想要「指數型成長」非常困難,除非能把「勞動力」這個要素從商業模式中獨立出來,調整結構把核心生產要素轉為「資本」及「科技」,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指數型成長。

講白話點,就是勞動力密集產業或服務業也可以獲得「指數增長」,但關鍵就是把勞動力密集的部份交給別人去做 (授權),自己只做資本和科技的部份。

但在一個指數成長型的創業模型裡,「投資人」至關重要。

不拿投資的指數成長企業幾乎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也只有具指數成長潛力的公司,才能滿足大部分投資人的胃口。

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既然扯到科技,那初期就是要研發產品,這就需要錢。

在產品沒開發出來前,半毛錢都賺不到,因此這種類型的創業都會有個「損益兩平」的臨界點,在到達這個點之前,就必須有不斷地投資才有可能看到突破的那一天。

當然,也有可能看不到產品現世或產品不如預期的情況,這就是「高風險投資」的由來。

指數增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器晚成」,不管是投資還是創業都一樣,要突破「臨界點」往往很難,可是一旦突破了,後面就有機會一飛沖天。

生技產業中的新藥開發,很明顯就有這個特質,因此我才會一直關注藥華藥的新聞。

東扯西講了一堆,其實我想要表達的就是,並非每個人創業都要往高風險的指數成長型創業去, 1 個獨角獸的誕生可能伴隨著 999 個屍體。

思考自己的能力與資源後,先從容易存活的常態分佈產業 (主要生產要素為「勞動力」) 生存下來,然後等資源更充足後,有興趣再去挑戰轉型,想辦法讓企業指數型成長。

我自己在創業前其實沒想這麼深,十年前什麼也不懂就跳進來了。

後來才知道不同類型的創業模式原來差異這麼大,有些是立即或短期可以看到錢的,但後續的成長動能緩慢;有些則是前期超級燒錢,但突破臨界點後可能會有巨大的收益。

如果要直接挑戰科技創新、創業,理論上應該要同時考慮「募資」才對,畢竟僅靠著自有資金應該很難把產品孵出來,並跨過那個存亡的臨界點。

事實上,我就是那個想靠自有資金硬幹的蠢蛋。

以前我看到別人創業馬上就能賺錢時,都在想為什麼我們投入研發這麼長的時間,燒了一堆錢都還有沒有看到成果,沒成果就代表沒錢,這種日子其實很難熬。

現在的我,則比較能客觀地看待這一切,本來創業的種類就很多,如果想追求後續的高成長,就要先扛過研發燒錢期,在跨過臨界點前都是考驗。

這時就要想想高風險、高報酬這句話的意思,高風險就代表著也有可能沒報酬,你的時間與精力都浪費掉了。

那你可能會問我,那為何不先追求以「勞動力要素」為主的創業模式呢? 

例如先接專案生存下來,先做「專案公司」,再伺機轉型成「產品公司」。

這個建議非常理想,但現實中我就沒看過幾個人成功轉型過,從以人為主、再到以產品為主的思維跟流程完全不同,一個不好就一日專案、終身專案了。

但如果要我一直接專案,那還不如直接去上班比較實在。

所以說,創業前要先了解自己「不想要做什麼」。

最後,咬牙堅持下去應該是所有做「產品公司」的創業者的共同心聲吧,不跑到最後一刻,誰都很難知道成敗。

當然,中間因為資金不足而掉隊的人也不再少數,我曾親眼目睹幾位壓身家的創業者,最後連產品都沒做出來,根本沒機會推到市場上去就宣告公司解散。

所以我還是得奉勸以產品為目標,覺得自己的創業題目有指數型成長的機會,先想好「募資計畫」吧! 

別傻傻地壓自己的身家上去,最後連開牌的機會都沒有就出局了,還揹一身債,那真的很可惜又可憐。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頭不舒服的緣由

昨天其實有點混亂,一方面我的頭又開始不舒服起來,這還真是久違的現象,也不知道是前天的冰吃太多還是怎樣,反正它就又跑出來作怪了。

每次只要我頭一有狀況,很多當天預計要完成的事就會延遲或是品質很糟,我卻對這點無可奈何,畢竟其他身體的部位出狀況,只要不影響大腦思考,基本上還是可以工作,但不管是頭暈或頭痛,就真的無解了。

但偏偏昨天有重要的事要完成,只好頂著不舒服的感覺,硬著頭皮上。

本以為今天會緩解一些,結果還真的是只好了一些,可是今天得去客戶那邊測試,這是已經安排好的事情,躲不掉。

從很年輕時我就有頭痛或頭暈的問題,疫情前更是嚴重到一個極點,反倒是疫情期間有時間好好休養,再加上規律運動,才讓症狀越來越輕微。

這麼多年下來,其實我一直在尋找引發頭不舒服的原因,像這種偶發性的我還沒確定原因,但激烈運動後所引發的不舒服,倒是找到解法了。

以前打完球後,大概休息個三小時,我就會慢慢感覺到頭不舒服,最早一直以為是氣血不足,供氧上不到大腦所造成的。

直到最近才揭曉答案,其實是因為肩膀肌群的「急性肌肉酸痛」所引起的現象。

有些人只要肩膀或背部的肌肉緊繃,就會引起頭部的不適,恰好我就是那其中一位,而且還特別嚴重。

這聽起來很直覺阿! 那為什麼我到近期才發現呢? 

原因就是,急性肌肉酸痛發作的當天,其實我是還不會立即感受到肩膀酸痛的,所以是頭先不舒服,然後隔天肩膀才會酸痛。

就因為這個發作順序的關係,所以我一直沒把它們聯想在一起。

那為什麼突然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那就是在上上次打球後,當頭開始不舒服時,我偶然做了幾個伸展的動作,突然發覺不舒服的現象有舒緩,我就仔細觀察哪個動作的幫助最大,它主要是伸展到哪個位置,然後再去按住那個肌肉、感受一下對頭部的影響,原來還真的是它造成的。 

不過我按的當下,肌肉本身並沒有酸痛的感覺,由此說來,急性肌肉酸痛應該是會先造成肌肉的緊縮,然後拉扯到往頭部延伸的部份,才會造成頭不適的狀態。

然後,隔天才真的會感受到肌肉酸痛,但這時肌肉已經放鬆掉,所以我頭部也不會不舒服了。

既然知道形成的主要原因,上週打完球後,我就做了個實驗,當頭開始不舒服的時候,我用同樣的方式找到罪魁禍首的肩膀肌肉,然後貼了兩塊撒隆巴斯上去,賭一把有沒有效。

其實貼之前我心中是有點不安的,我不是怕沒效,是怕會更嚴重。

但這次顯然是賭對了,貼上去後,三十分鐘內就覺得肩膀慢慢發熱,然後頭部的不適感同步消退,我自己在那邊按半天都比不上兩塊酸痛藥布的功用,真心傻眼!

就因為這次的經驗,我懷疑自己先前偶發性的頭痛或頭暈,都是肩膀或背部緊繃所引起的,只是還不清楚為何它們會突然發作,跟激烈運動過後的急性肌肉酸痛不同,凡事總要有個規律,肯定是什麼因素引起肌肉緊繃才對。

我因為頭部的原因看過很多醫生,但看病的當下都不是發作的時候,所以醫生都沒有懷疑過是急性肌肉酸痛所引起的狀況,反倒是認為我有貧血的問題,大腦供氧不足所引起的。

人的身體真是奧妙,所以我一直想做個實驗,等我下次偶發性的頭暈或頭痛時,會不會吃一顆肌肉鬆弛劑就好了。

那為什麼我這次沒有如法炮製,再貼撒隆巴斯呢? 

主要原因是我不曉得是哪邊緊繃,甚至我覺得可能是整個肩背都一起緊縮了,所以才想說吃一顆全身性的肌肉鬆弛劑,看有沒有用。

當然,我先前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常用一些小訣竅來緩解症狀,但不是每次都有效,我也不確定這次有效的原因為何。

小訣竅就是狂喝熱茶、吃巧克力或喝熱巧克力之類的,但它們有時見效、有時完全沒幫助。

如果讓我確認是肌肉緊繃所引起的,那應該就可以對症下藥,並更進一步追蹤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不過根據先前的經驗,我倒是總結出幾個情況下特別容易引發不舒服的現象,主要就是喝代糖飲料或是吃冰。

關於代糖飲料,我自己做過實驗,幾乎是每次喝比較多代糖飲料後,過沒多久就會不舒服,這應該也是肌肉緊蹦所引起的,但代糖為何會觸發肌肉緊繃,這個機制我就不了解了。

說起來也好笑,這症狀都跟著我這麼多年了,但還是沒有找真正原因,主要是因為它是隨機出現,而且也不是天天發作,不夠重視的情況下,就一直拖到現在了。

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確認原因,並盡量避免再次發作,或是說發作時也知道該怎麼緩解症狀,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我的投資筆記 (十一) 體驗經濟的時代來臨了嗎?

最近中國新出了一款 3A 遊戲 (高成本、高規模、高品質) 大作「黑神話:悟空」,這是一款單機遊戲,卻瞬間引爆眾人關注,上市沒幾天就賣破 1,000 萬套,同時 300 萬人上線玩,這真是令人驚嘆阿!

我也跟風看了一下遊戲實況,看到它的過場動畫,這根本電影等級的製作吧! 

再加上遊戲本身場景及動作的細膩程度,難怪會大受好評。

但我很好奇外國玩家玩起來的感覺如何,畢竟我們華人本來就很熟悉西遊記這個故事,至少人物都不陌生。

不過我們今天講的主題是「投資」不是玩遊戲,事實上我也很多年沒玩過遊戲了,因此也很難評價這款遊戲的好壞,只能說它的畫面實在是太精緻了。

要跑得動這款遊戲,我想配備等級肯定很高,至少我這台低配的電腦肯定是跑不動。

這又牽涉到另一個重點,那就是「創造市場需求」,現在一般人的工作需求用不到頂級配備的電腦,所以科技雖然一直在進步,但面向大眾的消費型電腦市場其實停滯很久了。

而玩這種頂規的遊戲,又把高階電腦配備的需求給創造出來,於是我也開始在思考,娛樂需求或許也是生產力循環的重要推手,誰說「娛樂」不重要,它可是人類的精神糧食呢!

先前看過投資相關的書籍,裡面提到因為「電影」跟「遊戲」能否熱銷的不確定性太高了,導致投資人很難判斷,就跟買樂透一樣賭手氣的。

既然娛樂產業本身的「不確定性」高,那我們就來思考它衍生出來的相關供應鏈嘛! 

高階電腦的相關供應鏈,包含顯卡、品牌廠、主機板、記憶體等,應該都會迎來一波拉貨潮,這在後疫情時代是相當難得的,而且這次並非只有筆電獲益,一般桌上型應該也同步受惠。

最猛的是,這款遊戲並非僅有 PC 的版本而已,它也有 PS 5 的版本,這下好了,連帶 PS 5 也會再大賣一次。

大作橫空出世真的是創造需求,而這個需求其實不影響人類的生存,而是帶動愉悅的情緒。

從遊戲這個點出發,我們再來聊聊跟娛樂相關的現象,近期最明顯的應該是美國泰勒絲的演唱會,她的全球巡迴演唱會真的是衍生出無限的商機,商周甚至專門做了一期以她為標題的「演唱會經濟」。

而這個演唱會經濟其實在台灣也慢慢發酵中,從高雄的世運主場館到台北的大巨蛋,都是利用演唱會來帶動整體的觀光、旅遊商機。

至於剛結束的奧運也是,別忘記運動競技比賽也是「娛樂」的一環,而且它還有額外好處,可以帶動運動風氣,讓身體更健康。

台北大巨蛋從去年啟用後,每場的棒球賽都吸引上萬人去觀看,我自己也有去大巨蛋體驗,但我是去看籃球的,只能說可以在那種環境看球,真的很舒服。

如果能模仿東京巨蛋的經營模式,那台北大巨蛋的未來還有更多可能性。

再來就是近期台灣興起的郵輪旅遊,我也好奇去參加了一次,體驗真的很好。

以台灣為母港經營的郵輪會帶動另類的觀光財,而且郵輪的後勤維修與採購也都會貢獻給台灣本土的供應鏈,發揮綜效。

從上述的這些娛樂項目,我們可以把它們都歸類在「體驗經濟」的一環中,然後再來思考有哪些部份會因此而受益,重點是會長期持續性的獲利。

投資旅遊、觀光相關的股票或事業都要很小心,它的「景氣循環」有時很難預測,尤其是台灣本土的內需。

前段疫情期間不能出國,所以國旅大爆發,但解封後就一落千丈,現在奄奄一息。

隨著台灣 GDP 的持續成長,可以觀察到在餐飲業、食品業或零售業的表現都越來越好,穩定性相對較好。

台灣未來內需產業的成長,很有可能是由「體驗經濟」驅動,只要出口景氣不墜,大家手上有閒錢就會花在體驗上面。

從某個層面來看,這也是邁向已開發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我的投資筆記 (十) 是不是應該先投資自己?

如果去看十本講理財觀念的書,大概有九本都會說投資前要先投資自己。

在先前的系列文章中,我也說明了「人力資本」的估算方式,雖然有點籠統,但勉強夠用來分析。

既然在初期「人力資本」的成長速度遠大於存款的速度,那我們當然該先投資自己阿! 

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嗎? 那為什麼每本理財書都一再耳提面命的提到它的重要性呢?

我覺得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會去看理財書的人,很大一部份是想要賺「投機財」;他們就是因為本業薪資成長緩慢,再加上不願意或沒有方向去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等於是這條路卡死了,所以才想從別條路走。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本業一直在成長的人,會這麼重視投資理財嗎? 這真的未必,因為他們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了。

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本業的成長速度放緩,或是根本就停滯的時候,才會有時間去思考人生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

所以要不要「投資自己」的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人生的不同時間點切入,會比較合理一些。


首先是青少年時期,我覺得現代的年輕人養成期大概介於 15 歲到 25 歲間,會是一段關鍵的黃金時刻,這期間如果沒有好好思考怎麼「投資自己」,未來再花上幾倍的功夫可能都很難達成類似的效果,而且這段時間的累積往往都是在打基礎。

為什麼我把時間拉到這麼早? 

因為這段時間你本來就沒什麼賺錢能力,就算有、了不起就是打工實習,那種少年股神或是少年創業家是特殊案例。

因此,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投資自己」,但這點偏偏很困難。

我說困難的原因是,投資自己之前,還得先認識自己才行,這就像你想要投資某間公司的股票,總是要先了解它是做什麼生意的吧!

但要在這麼早期就認識自己真的有難度,以我自己為例,每次我都以為自己已經很懂自己了,但在不同的階段卻往往對自己有不同的認識。

那認識完自己之後怎麼做呢? 

接下來就該按照對自己最適合跟最有利的方向去規劃,別往反方向規劃,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讓你厭惡自己。

又要舉我自己為例了,我在 15 歲至 20 歲間其實沒什麼「投資自己」的想法,單純地走一步算一步,甚至會按照家人的期許或規劃走。

在唸大學的時候,我偶然發現了一個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之後就全心投入。

當時的學長都說我不計較、像個呆瓜一樣幫人做事,但錢都是別人在賺,但他們不知道我內心的想法是,我終於找到一個有能力做、也不排斥做的事,這是我的「舞台」跟「機會」。

當我自己有這個意識出現的時候,當時才發現其實我原來並不認識自己、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才會一直茫茫然地且戰且走,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真的自己想做,大多是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而做。

但是當我真正為自己而努力的時候,是不會感覺到累的,反而覺得很有挑戰,也有成就感。

因此,「投資自己」前請先「認識自己」。

從那之後,我每隔幾年就會跟自己對話,重新了解並認識自己,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往哪邊走、什麼事是我真正在意的、之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還要做哪些努力才會變成我想變成的人。

弄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投資自己才會更具體、更有效率。


在青少年時期的「自我投資」,很多時候的目的不是錢,而是「未來」。

我再舉個例子說明為什麼認識自己後會影響到之後的選擇,進而影響自己的人生走向。

我在唸書的時候就想創業,當時是受家中的影響,但內心裡一直不想從事跟製造業相關的產業,也不想跟開店,當時沒想明白為什麼會這麼抗拒,年紀漸長後才慢慢懂為什麼。

很多專家都說,潛意識裡的想法跟行動都跟童年時期密切相關。

我從小就看著父母守著一間工廠哪都去不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再加上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時期,一有空就被叫去工廠打工,培養自主賺錢的意識,但這些過往卻讓我後來極度厭惡「用時間來換錢」這件事。

年輕的自己其實不懂這麼多,只是看到可以擺脫這一切的時候,就想盡辦法抓住機會,讓自己可以跳出這個循環。

現在回想,原來當年自己會努力是因為害怕自己又過上跟父母一樣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的動力來源就是「害怕」與「恐懼」。

難怪後來我幾乎都跟父母唱反調,他們覺得怎麼做比較好,我就選擇相反的路走,因為我潛意識中就害怕跟他們一樣。

認識自己後,投資自己就會比較聚焦,盡可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


再來是成年期大約 25 40 歲的期間,這段時間應該是職涯發展的黃金期,如果青少年時期有打好基礎,在這個階段的選擇應該會比較多。

但到底要挑選錢多發展性高的工作,還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工作呢?

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疑問,當我年輕時會說挑有興趣或有挑戰性的工作,現在則會說先挑選發展性高、自己也不那麼排斥的工作,先想辦法累積自己的「第一桶金」再說。

沒有本金的人,很難去規劃下一步,而且現在台灣的職場薪資 M 型化分佈, 別人一年的薪資可能是你的好幾倍。

在這種情況下,花同樣的時間,產出差距過大,後面只會越差越多,時間的「複利效應」會很明顯。

要討論人生的「自主權」或「選擇權」前,應該先思考要怎麼達成財務的自主權。

財務自主後,人才有「選擇」的權利,不然為了生活根本無從選擇。


然後是中年期大約是 40 歲至 50 歲,這個階段很尷尬,如果在成年期已經順利累積到第一桶金的人,他可能已經在思考怎麼兼顧家庭、興趣跟健康了。

但如果財務上沒有累積的話,中年人就是三明治結構:上有老、下有小,壓力極大又不能沒有收入,這時候根本無路可選,更別提投資自己了。

每個人的現況都不是突然轉變而成的,而是透過一連串的選擇與過程,逐漸變成現在的模樣。

在該「投資自己」的時候沒投資,後來可能連投資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我覺得「投資自己」這個說法對某些人來說是假議題,因為當他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無路可選,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中老年期大約是 50 歲至 65 歲,這個時期的最大危機是中年失業,因為一旦失去現有工作,再就業的難度相對高,而且待遇跟工作環境跟先前可能落差很大。

如果能保住工作、不被裁員,那就算成功一半,說不定可以熬到安全下莊。

正常來說,到這個階段三明治的壓力應該會小很多,反而有機會投資自己的興趣以及退休生活,但這邊的投資或許已經跟職涯發展比較沒關係了。


綜合以上所述,我覺得是該先投資自己,而且越早越好;如果太晚意識到這點、得過且過,那後續可能連投資自己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我的創業筆記 (三) 創業前該有什麼樣的心理準備?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回頭去看了以前寫的幾篇創業文章,發現沒有違和感,這代表我那時的認知已經趨於穩定,但也有可能是我沒有什麼長進所導致的。

為了不重複寫類似的內容,我先把之前寫的文章列出來,然後再聊聊我的一些看法:







創業了接近十年後,就會慢慢體會到「景氣循環」對於公司的影響。

並非只有「投資」需要考慮景氣循環的問題,在「創業」時也得思考產業的庫存循環狀態。

這邊所謂的「景氣循環」,我覺得就是很多人口中所說的「時機點」。

有人創業時剛好碰到產業的「復甦期」或「成長期」,在大量補庫存的情況下,創業沒多久就賺到第一桶金,也因此後續對於「風險」的忍受度比較高。

但相對的,也有些人創業時剛好碰到產業的「衰退期」,雖然很努力,但當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往往是事倍功半,說不定還從此一蹶不振。

對「科技創業」來說,也有所謂的「生產力週期」,如果創業的主題剛好走在需求前沿,那當生產力處在上升週期時,可能就乘風而起了。


那到底什麼是「生產力週期」,這跟我們常聽到的產品生命週期有關係嗎? 

這一直是我心中的疑問,在創業前我看了很多書都有提到所謂的「週期」觀念,但都有看沒有懂。

「庫存週期」其實相對好理解,就把它想成最近中元普度的時候到了,有在拜拜的都要買點乾糧、或是說颱風前夕大家跑去賣場跟麵包店掃貨。

這都是我們個人因為某種因素先囤庫存,但消化掉這些庫存需要時間,因此賣場的銷售額就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態,突然衝高、然後又降到低點一陣子。

而企業也同樣有「庫存週期」,所以常聽到有所謂的淡旺季之分,這都是因為有某些因素影響供應鏈上面的庫存水位,進而造成整體產業景氣的榮枯。

所以說,大好之後往往伴隨著大壞或平淡,這都是庫存週期所表現出來的現象。

因此當我們在創業時,碰到景氣大好也別急著擴張,先弄清楚這到底「可持續性的增長」,還是因為「庫存循環」所導致的現象。

如果盲目地在庫存上升時進行擴張,那當因庫存去化而造成的業績衰退時,公司經營就會遭遇極大的挑戰。

剛結束不久的疫情,其實就是一個很經典的庫存週期案例,這四年來就上演著從狂拉貨到去化庫存的整個循環過程。

當然,對剛創業的人來說,寧願先碰到景氣大好,累積實力後再抵抗後續的下行風險。

但如果時機點抓的不對,那可能一創業就只能先燒老本、比氣長,耐心等待庫存去化後,再度回到上升期為止。

判斷景氣週期或者說產業的庫存週期重不重要,我個人認為很重要,這就是我們口語常說的「時機」。


想做科技創業的人除了要知道庫存週期外,我覺得還要更進一步探討「生產力週期」,我們常在講創新創業,那創新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就是增加生產力。

所有「科技創新」的主要目的都是增加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所以我們在這個領域創業就要了解生產力的週期是怎麼一回事。

說真的,我以前唸書時,最多聽過「產品生命週期」,但生產力週期是等到創業後,又回學校去進修 MBA 課程後才聽過。

在人類的歷史中,生產力並非像現在一樣,而是很長地一段時間都停滯不前,既然生產力沒有任何增加,那景氣的循環基本上就是依循著庫存循環而變化。

但自從「科技」一詞出現在近代歷史中,人類的生產力迎來了重大的提升,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漸漸地歸納出一套生產力提升的週期概念,而我們在做產品開發時,其實是跟生產力週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舉例來說,最近我去逛展覽,發現現在通用的一般型 GigE 工業相機已經有支援到 5G 的頻寬,但只有少數公司推出相關產品,而工業電腦廠商也還沒把 5G 的網卡整合到一體式的機種中。

當科技在往前推進的時候,前沿的技術也不見得會馬上有人採用,而是會有一個「導入期」,因為這時候新推出的東西相對昂貴,其他相關的供應鏈廠商也會觀望。

但要知道,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就算有 5G 相機,但沒有相對應的 5G 網卡,也無法發揮其效用。

或許你會說這問題很簡單,就是「價格問題」,等到進入「成長期」,成本降下來就會有廠商願意推出產品。

但成本為什麼能降低? 

這肯定是市場慢慢地有需求產生,就算在原本高價的區間,都有人因為需要而買單,當銷售量漸漸上升時,成本才有下降的可能性。

所以你等我、我等你,大家都在等一個市場不得不用的契機。

那這個契機是怎麼來的呢?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提升生產效率」而來的。

如果像古代一樣,沒人有提升生產力的想法,那依照現狀 1G 相機堪用就好,因為生產端也沒有提速的必要,因此市場也就沒了需求,在這種情境下 5G 相關零組件的公司都做白功,永遠無法賺回開發的成本。

那有沒有可能等著等著,突然蘋果或台積電要開發一個新產品或新製程,導致整個供應鏈的效能都要上升一個等級,這時市場上需要的是 10G 才夠用、直接跳過 5G,這種跨代升級的方式也不無可能。

因此,「生產力循環」通常是由某個跨時代的科技突破,然後迎來實際的應用需求 (提升工作效率) 而開始的,例如 2000 年的「網際網路」、2010 年的「智慧型手機」以及 2020 年的「人工智慧」。

從思科、Google、蘋果到現在的輝達等,都是這幾輪「生產力循環」的主要得益者,而相關的供應鏈廠商也在科技突破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點」。

技術的突破相對容易掌握,可是市場的接受度卻是個變數,所以當下技術的領先者卻未必是最後的贏家。

好的產品放在對的時間,就是對的產品;好的產品放在不對的時間,那就只是好的產品而已。


這邊再舉個例子,很多年前就有朋友判斷,未來有線傳輸的速度越來越快,既有的銅線傳輸方式已經不敷使用,以後的傳輸線都會變成光纖傳輸。

基於這個判斷,他們在多年前就先行開發了光電轉換 IC,並實現用光纖取代銅線的傳輸方式,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目前市場應用的主流卻還沒整個轉換過去。

這一方面是以光纖作為傳輸線的成本過高,既有的市場應用還不需要到這麼高速。

另一個方面就必須在生產端下手,持續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

這個趨勢我個人是認同的,但市場的契機還沒到,所以就得慢慢等待。

所謂的契機,我個人覺得是當主流廠商認為產品技術已成熟、應用上確實有其必要性時,就會導入使用。

很多時候都是要等到主流廠商認可後,該技術才會被市場廣泛地接受;沒錯,我講的就是蘋果。

這就是「科技創業」很無奈的地方,雖然你成功地掌握技術前沿,也預判了未來的應用趨勢,但被市場接受的時間點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這就是「時機」的重要性。

可能你先起跑了,但等到市場的接受度慢慢提高時,公司已經奄奄一息。

但後進者反而精神振奮地抓住這個機會,跟上市場推廣的節奏。


我扯這麼多的用意是什麼? 那就是創業要注意以下兩點:

1. 不要壓身家;就算你覺得自己是技術領先者,但時機卻可能會遲到。

2. 謹慎擴張;有時賺到了錢,並不是自己天縱英明,而是剛好碰到了庫存的上升週期,這時反而要警惕景氣下行的風險。

我在創業的過程中,一路上遇到很多人都壓身家 ALL-IN,這是指連住的房子都拿去貸款的意思。

但當景氣或時機比自己預期還晚到的時候,壓身家反而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或許你的產品技術、想法或方向都是對的,但氣不夠長,等不到時機來臨的那一刻。

豪賭一把,輸比贏的機率高多了,因為輸到一個程度你就出局了,再也沒有扳回局面的機會。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久違的自動化展觀展心得

這週是自動化展,疫情前我們很重視的展覽,但在疫情後很多事都變了,展覽還是那個自動化展,但我的心態現在就是去找人聊聊天,順便看看有什麼新鮮事。

因為事先已經想好要去哪些攤,所以其實中間也沒太多閒逛的時間。

首先跑到供應商的攤位打聲招呼,順便聊聊他們接下來的產品規劃,但想不到竟然沒太多新的想法,反而是主推「低成本的方案」,這兩年對於自動化零組件來說,日子並不好過。

聽朋友說,今年業績是去年的一半,而去年是前年的一半,搞到他們總部都不敢推新產品,一直延遲開發時間,持續觀望中。

在展覽館一館一樓逛了幾間有興趣的攤位,但總感覺今年有點冷清,人似乎少很多,今天星期五應該要很多人來看展才對。

到了一館四樓後,直接去找我們另一個供應商,想不到新接觸的業務竟然以前有照過面,我記得他的臉,但完全忘記在哪邊看過,但我們還是充分溝通了產品未來有可能提升的規格,以及我們的需求。

但聽到這個業務說台灣今年的業績已經爛成一鍋粥了,同時一些自動化產業的代理商或經銷商都很慘淡,連續聽到幾個人都說一樣的話,看來今年應該算是自動化產業的谷底了吧! 希望能盡速反彈才好。

連續聊了兩間供應商後,其實我已經有點累了,但想到有間客戶還在二館的四樓,只好趕緊過去看一下。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二館四樓通常是展一些很雜的攤位,以前都沒什麼人會去逛,但出乎意料外的今天好多人阿!

到了客戶攤位後,讓我更驚訝的是他們老闆竟然會自己跑來現場顧攤,真神奇,再加上各地區的業務經理幾乎都到了,怎麼會這麼重視這個展覽? 我滿頭問號。

跟客戶分享最近業界的近況後,也順便討論了一下未來產品合作的方向與可能性,客戶也畫了好多大餅,好吃好吃。

雖然說今天我是去看展的,但這一路上一直碰到熟人,感覺就像是來到一場久違的商業同學會一樣,其實東聊西聊還滿開心的,至少跟內行的人分享情報,還有人願意聽。

做我們這行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滿無奈的,別人問你在幹嘛,說都說不清楚,講了別人也不懂;唯有在這種專業的展場中,才會有如魚得水的感覺,大家溝通起來沒有障礙。

離開展覽館,又回到日常的生活,其實撇開工作上的「專業」與「成就感」不談,我們在意的往往就是很簡單的事情 → 上班有挑戰也有成就感,下班有錢也有生活儀式感,就是這麼單純。

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我的創業筆記 (二) 工程師該怎麼評估自身價值?

這個問題有點深奧,但我還是想來討論一下。

有些人會覺得很奇怪,自己在這間公司怎麼只值這個錢,換間公司、工作內容也未必比較艱深,但薪資的地板價硬是比原來公司的天花板還高,這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呢?

在「微小疊代」這本書中有提到「二次分配」的概念,但我這邊想從「資方的角度」來聊聊工程師的價值是從哪邊開始算的。

如果是從事產品設計相關的工程師 (研發工程師),那他對公司的貢獻是間接的,因為他的工作成果還要經過製造、銷售後才能變現,也就是說並不容易直接計算他的實質產出 (變現轉換率)是多少。

就因為是間接貢獻,在薪資跟績效掛勾的情況下,就需要有人來進行評估,這就是九邊在書中講到「二次分配」的由來。

那我們也可以講說,研發工程師的價值其實跟其他功能部門息息相關,如果產品製造強、銷售也強,那研發工程師在產品的「賦能」就會越明顯。

講白話點,就是對一個產品提高附加價值跟對一萬個產品提高附加價值,其總價值的提升是不同的。

當然,講更現實的層面,你在小公司做韌體工程師,公司這個產品的銷量每年只有 1,000 台,毛利更是低到只有 20%,那公司能付你多少薪水?

同樣的技術與產業知識,你跳槽到台達電去,公司類似產品的銷量每年就有 100,000 台,毛利還更高有 25%

同樣在做技術開發,能「影響」的產品數量就差了兩個量級,創造的價值當然就提高了阿!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知道,1,000 台跟 100,000 台要求的產品標準當然不同,高毛利肯定也要有技術上的「競爭優勢」,這也就對研發工程師有著更高的要求。

更進一步來說,如果這名韌體工程師又跳槽到聯發科去,公司產品的銷量是 1,000,000 台起跳,毛利更高達 50%,那這個總產值的差異又更大了。

所以研發工程師的價值在於他能影響到的「附加價值」有多少,這邊可以分拆成「產品單價」、「產品毛利」以及「產品數量」三個部份來計算其所能提升的總產值。

講了這麼多,有沒有看出一個問題,好像不是因為工程師自己本身的技術有多好,所以值多少錢,而是要看公司本身的這個職位是不是就值這個錢,然後你夠水準可以勝任。

再講更清楚一些,這就是「舞台」的差異,大的舞台可以放大研發工程師的技術能量,提高總體價值,然後再透過二次分配,賺回屬於自己的報酬。

就算你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困在一個小公司裡,產品製造常出狀況、銷售端又侷限在某個小範圍內,那可以額外創造的「附加價值」也很有限。

講到這邊也給想創業的工程師提個醒,有時候在公司呼風喚雨,覺得自己的能力值更多的錢,憤而跳出來自己單幹,卻忘了是公司提供這個舞台才能讓你展現完整的實力。

當全部都自己來的時候,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就拉高自己的「變現轉換率」。

如果你覺得自身能力完全能勝任大公司的工作內容,那其實不用太過猶豫,就該到更大的舞台去發揮。

只是說,千萬要搞清楚這個「價值創造」的機會,是公司帶給你的、還是你帶給公司的,想清楚這點很重要。

堅持每天運動真不容易!

先前疫情時,不用一直往外跑,保持每天運動的習慣相對簡單。

但像今天這樣得先開車過去客戶那邊,然後花上好幾個小時專心寫程式,再一路塞車回台北,精氣神都被耗盡了。

剛在吃晚餐時,我覺得自己就像機器人一樣在進食,腦袋完全放空,憑藉著本能在行動。

在開車回家的過程中,不禁想著,幸好現在不用去上課了,不然更慘,應該會整個人進入暴走狀態吧!

回到家後,休息了一下,結果反而更想睡。

「不行阿,還要去運動耶!」我內心不斷地跟自己呼喊著,想不到還是在電腦前睡著了,幸好坐著不好睡,沒過多久就自動醒來了。

我盤算著時間,待會還可以看點明天要修改的程式內容,然後等運動後、精神好一點,再來寫部落格的文章好了。

說也奇怪,雖說要規劃去運動,但我的屁股怎麼黏在椅子上動彈不得,內心一直有股聲音說:「今天都這麼累了,放過自己吧!」

每次在這種時候都很掙扎,於是我又拿出大絕招,不斷地洗腦自己說:「運動完,洗完澡會很舒服喔! 也會更有精神,不要再拖了。」

好吧! 這次我又被說服了,乖乖地去運動,然後又是全身爆汗,沖完澡後果然舒服多了,精神上的疲憊緩解了不少,但身體上的疲累依舊存在。

我覺得是星期天打籃球的後遺症,應該是「延遲性肌肉痠痛」所帶來的不適感,剛好今天特別嚴重。

本來是想寫篇文章探討「工程師要怎麼認定自己的價值」,但實在沒腦力再組織內容了,乾脆寫了這一篇廢文,提醒自己要努力堅持下去。

不過說真的,一個月打個幾次全場籃球,我怎麼覺得身體又開始變壯了,這種跑、衝、跳的全身性有氧運動,還真是鍛鍊自己的好方法。

如果一個月能打上四次全場,再搭配每天的有氧運動,我的身體狀態應該會更好。

但話說回來了,要是每次打完錢的後三天都這麼累,這也不行吧,難道就要一直在疲倦、恢復、再疲倦、再恢復的循環中度過每一週嗎?

算了,其實能打到兩次就很奢侈了,每次打完、滿頭大汗時,我都有種小確幸的感覺,覺得好爽、心滿意足,也不過就是打場球罷了。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我的投資筆記 (九) 投資到底要不要會看公司財報?

今天突然想到這個議題,會看財報的會跟你說懂財報很重要,投資一定要會看財報;但看不懂財報的會說,懂財報也沒用,要懂人性才能在投資中賺到錢。

那到底投資要不要先看公司財報? 或者換個問法,投資到底要不要懂這個產業的結構呢?

好深的問題阿,像我自己買金融股,但金控的財報我是有看沒有懂,唯一能看懂的是產業趨勢以及幾個關鍵指標。

講白一點,看懂財報跟不懂財報的人,當他們在做出決定要投資時,其行為都是一樣的。

手指點一點,把張數填好、價格設定好,然後最重要的是把錢準備好,投資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

那懂跟不懂的人到底差在哪邊呢? 

我個人覺得主要差在心慌不慌,夠了解公司營運狀況的人,就有比較大的機率在股價被低估時買進;要知道買一點股票跟重倉一間公司,這兩者承擔的心理壓力是不同的。

但是嘛...有些人天生膽大,重押沒在怕的,所以他們的行為其實跟有做研究的人是一樣的。

以外人的角度來觀察,根本也分不清楚這個人到底是真的懂、還是碰巧跟上行情。

所以現在投資達人特別多,每個人只要有賺到錢,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法,只是說個人的見解能否適用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專業投資人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有賺到錢嗎?」

因為終究大家還是結果論,你講了一大堆,那到底你有沒有賺到錢?

這個質疑通常在其他領域比較少見,但在「投資」這個專業上就是這麼現實。


那我們這些非專業的投資者,到底要不要去看公司財報或分析該產業的現況呢?

我自己覺得有時間就加減看一下,至少心裡會比較踏實,有時這個印象就會影響到你之後的投資決策判斷。

而且如果每次都能反思一下自己成功或失敗投資的「決策過程」,那或許也能增加未來成功的機率。

說到底,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還不就是為了增加自己投資成功的機率嘛! 

我的創業筆記 (一) 都拼到高學歷為什麼還要去創業?

前幾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學歷無用論的本質與高學歷階級的創業機會成本」,坦白說作者的解釋非常到位,為了避免自己的認知失調,所以學歷有用或無用論都會有各自的支持者。

我也曾為高學歷努力拼搏過,但不像作者是一路資優生唸上去,我是從底部慢慢往上爬,所以要說學歷有用或無用,我大概都能舉出一些例子,並能輕易地換位思考。

至於作者所說的高學歷創業的「機會成本」問題,我倒認為文組跟理工科系還是有點差異,畢竟我現在周遭創業的朋友,大多數都算是高學歷的一群人,不過這可能跟我們比較偏向科技或工程創業有點關係。

有問過幾個朋友,他們的背景都是當前最熱門的電資科系畢業,也都擁有頂大學位以及大廠的工作經驗,那為什麼還要自己跳出來創業?

其實我覺得比較主要的原因倒不是因為要賺更多錢,畢竟像聯發科或外商給的薪資也非常高。

但他們一致地認為要想掌握自己職涯的主動權,還是得自己出來創業,在公司的上升通道跟天花板都有其限制。

因此,如果是理工科系為主的高學歷創業,常常不是為了生存而戰,而是帶有其他的目的。

事實上,我這幾年才對於「科技創業」或「創新創業」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說來也好笑,怎麼會都創業這麼多年了,才覺得自己比較懂這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但人生就是這樣,常常聽別人說都聽不懂,然後自己經歷過後才突然頓悟。

就因為自己偶爾會有一些創業上的感想,所以乾脆仿照「投資筆記」,再來寫個「創業筆記」好了,這樣就能把突如其來的感觸給記錄下來。

這個決定很突然,但希望能夠一直維持下去,直到我停止奔跑的那一天為止。

我的投資筆記 (八) 從產業類股 ETF 報酬率判斷產業週期

在美國景氣循環週期中,其實不同產業的週期也不太一致,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出某些產業會比較快反應當前的景氣狀況,而某些產業則較為滯延。

先前我們提到可以透過大盤指數的 ETF 來判斷當下的景氣/股市熱絡情況,如果同時將產業類股的 ETF 跟大盤指數一對照,就能得知哪些產業的表現是落後大盤的,然後再進一步去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舉例來說,本年迄今的標普 500 指數 ETF (SPY) 的報酬率是 18.4%,就依這個為基準來看到目前為止哪些產業是落後的。

讓我們先列出美國不同產業類股的 ETF,然後再標出到目前的報酬率為何:

1. 原物料類股 ETF〈XLB〉        :6.07%

2. 通訊服務類股 ETF〈XLC〉    :19.39%

3. 能源類股 ETF〈XLE〉            :6.76%

4. 金融類股 ETF〈XLF〉            15.92%

5. 工業類股 ETF〈XLI〉             :12.52%

6. 科技類股 ETF〈XLK〉            :18.12%

7. 必需性消費類股 ETF〈XLP〉  :10.53%

8. 房地產類股 ETF〈XLRE〉       :3.54%

9. 公用事業類股 ETF〈XLU〉     :15.86%

10. 健康照護類股 ETF〈XLV〉    :10.15%

11. 非必需消費類股 ETF〈XLY〉:3.38%


從上面的數據可得知,到目前為止非必需消費、房地產、原物料與能源類股的表現都遠低於大盤績效。

要知道標普 500 指數事實上就是從上述的 11 種產業中,挑出績優股作為成分股,某種程度上可視標普 500 指數是這些產業類股的加權平均數。

在這種情況下,落後大盤就是落後加權平均,是扮演拖油瓶的角色。

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就可以快速聚焦到某個表現落後的產業類股上,進一步了解它落後大盤的原因為何,並判斷何時有機會跟上。

例如房地產類股從美聯儲開始升息循環後,就一路走跌,但它的反彈趨勢也很明確,在停止升息到開始降息之間,已經補漲了不少,但還是遠落後給大盤指數。

這時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利率的因素對房地產類股的影響是高度正相關,並回頭去檢視歷史資料。

如果假設成立,那麼當「降息循環」開始的時候,就將迎來房地產類股的補漲,那我們就有足夠的信心在低檔時建倉。

事實上,在停止升息後,房地產類股已經迎來非常大的反彈,在降息循環開始前,或許已經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的邏輯思維,搶先一步佈局。

在這種情況下,當開始降息時,反而有可能先迎來一波賣壓,因為先前底部建倉的人獲利了結,轉往下一個低基期的產業建倉。

但從長遠來觀察,在降息循環的過程中,房地產類股應該會逐漸重回成長的軌道。

從既有的資料去辨識可能的機會,理性的做出假設、透過歷史資料來檢視,並勇敢地相信自己的判斷,最後就有待時間來實證。

從這個過程中,我想隨著每一次對產業的判斷與經驗的累積,都會不斷修正自己對產業的認識,以及對景氣循環連動性的深刻理解才對。

這才是我覺得做投資最有趣的地方,知道自己這次投資為何成功或失敗,並了解來龍去脈,當經驗不斷地累積,就會讓下一次的決策更合理、成功的機率更高一些。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