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我的投資筆記 (十) 是不是應該先投資自己?

如果去看十本講理財觀念的書,大概有九本都會說投資前要先投資自己。

在先前的系列文章中,我也說明了「人力資本」的估算方式,雖然有點籠統,但勉強夠用來分析。

既然在初期「人力資本」的成長速度遠大於存款的速度,那我們當然該先投資自己阿! 

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嗎? 那為什麼每本理財書都一再耳提面命的提到它的重要性呢?

我覺得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會去看理財書的人,很大一部份是想要賺「投機財」;他們就是因為本業薪資成長緩慢,再加上不願意或沒有方向去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等於是這條路卡死了,所以才想從別條路走。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本業一直在成長的人,會這麼重視投資理財嗎? 這真的未必,因為他們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了。

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本業的成長速度放緩,或是根本就停滯的時候,才會有時間去思考人生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

所以要不要「投資自己」的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人生的不同時間點切入,會比較合理一些。


首先是青少年時期,我覺得現代的年輕人養成期大概介於 15 歲到 25 歲間,會是一段關鍵的黃金時刻,這期間如果沒有好好思考怎麼「投資自己」,未來再花上幾倍的功夫可能都很難達成類似的效果,而且這段時間的累積往往都是在打基礎。

為什麼我把時間拉到這麼早? 

因為這段時間你本來就沒什麼賺錢能力,就算有、了不起就是打工實習,那種少年股神或是少年創業家是特殊案例。

因此,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投資自己」,但這點偏偏很困難。

我說困難的原因是,投資自己之前,還得先認識自己才行,這就像你想要投資某間公司的股票,總是要先了解它是做什麼生意的吧!

但要在這麼早期就認識自己真的有難度,以我自己為例,每次我都以為自己已經很懂自己了,但在不同的階段卻往往對自己有不同的認識。

那認識完自己之後怎麼做呢? 

接下來就該按照對自己最適合跟最有利的方向去規劃,別往反方向規劃,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讓你厭惡自己。

又要舉我自己為例了,我在 15 歲至 20 歲間其實沒什麼「投資自己」的想法,單純地走一步算一步,甚至會按照家人的期許或規劃走。

在唸大學的時候,我偶然發現了一個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之後就全心投入。

當時的學長都說我不計較、像個呆瓜一樣幫人做事,但錢都是別人在賺,但他們不知道我內心的想法是,我終於找到一個有能力做、也不排斥做的事,這是我的「舞台」跟「機會」。

當我自己有這個意識出現的時候,當時才發現其實我原來並不認識自己、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才會一直茫茫然地且戰且走,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真的自己想做,大多是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而做。

但是當我真正為自己而努力的時候,是不會感覺到累的,反而覺得很有挑戰,也有成就感。

因此,「投資自己」前請先「認識自己」。

從那之後,我每隔幾年就會跟自己對話,重新了解並認識自己,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往哪邊走、什麼事是我真正在意的、之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還要做哪些努力才會變成我想變成的人。

弄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投資自己才會更具體、更有效率。


在青少年時期的「自我投資」,很多時候的目的不是錢,而是「未來」。

我再舉個例子說明為什麼認識自己後會影響到之後的選擇,進而影響自己的人生走向。

我在唸書的時候就想創業,當時是受家中的影響,但內心裡一直不想從事跟製造業相關的產業,也不想跟開店,當時沒想明白為什麼會這麼抗拒,年紀漸長後才慢慢懂為什麼。

很多專家都說,潛意識裡的想法跟行動都跟童年時期密切相關。

我從小就看著父母守著一間工廠哪都去不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再加上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時期,一有空就被叫去工廠打工,培養自主賺錢的意識,但這些過往卻讓我後來極度厭惡「用時間來換錢」這件事。

年輕的自己其實不懂這麼多,只是看到可以擺脫這一切的時候,就想盡辦法抓住機會,讓自己可以跳出這個循環。

現在回想,原來當年自己會努力是因為害怕自己又過上跟父母一樣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的動力來源就是「害怕」與「恐懼」。

難怪後來我幾乎都跟父母唱反調,他們覺得怎麼做比較好,我就選擇相反的路走,因為我潛意識中就害怕跟他們一樣。

認識自己後,投資自己就會比較聚焦,盡可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


再來是成年期大約 25 40 歲的期間,這段時間應該是職涯發展的黃金期,如果青少年時期有打好基礎,在這個階段的選擇應該會比較多。

但到底要挑選錢多發展性高的工作,還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工作呢?

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疑問,當我年輕時會說挑有興趣或有挑戰性的工作,現在則會說先挑選發展性高、自己也不那麼排斥的工作,先想辦法累積自己的「第一桶金」再說。

沒有本金的人,很難去規劃下一步,而且現在台灣的職場薪資 M 型化分佈, 別人一年的薪資可能是你的好幾倍。

在這種情況下,花同樣的時間,產出差距過大,後面只會越差越多,時間的「複利效應」會很明顯。

要討論人生的「自主權」或「選擇權」前,應該先思考要怎麼達成財務的自主權。

財務自主後,人才有「選擇」的權利,不然為了生活根本無從選擇。


然後是中年期大約是 40 歲至 50 歲,這個階段很尷尬,如果在成年期已經順利累積到第一桶金的人,他可能已經在思考怎麼兼顧家庭、興趣跟健康了。

但如果財務上沒有累積的話,中年人就是三明治結構:上有老、下有小,壓力極大又不能沒有收入,這時候根本無路可選,更別提投資自己了。

每個人的現況都不是突然轉變而成的,而是透過一連串的選擇與過程,逐漸變成現在的模樣。

在該「投資自己」的時候沒投資,後來可能連投資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我覺得「投資自己」這個說法對某些人來說是假議題,因為當他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無路可選,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中老年期大約是 50 歲至 65 歲,這個時期的最大危機是中年失業,因為一旦失去現有工作,再就業的難度相對高,而且待遇跟工作環境跟先前可能落差很大。

如果能保住工作、不被裁員,那就算成功一半,說不定可以熬到安全下莊。

正常來說,到這個階段三明治的壓力應該會小很多,反而有機會投資自己的興趣以及退休生活,但這邊的投資或許已經跟職涯發展比較沒關係了。


綜合以上所述,我覺得是該先投資自己,而且越早越好;如果太晚意識到這點、得過且過,那後續可能連投資自己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一次去現場聽演唱會

上週末,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到小巨蛋聽「張學友  60+ 巡迴演唱會」,這是老婆跟我期待以久的活動,也是我們人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 說來有趣,舞台劇、音樂會以及一些藝術表演,我們反倒不陌生,唯獨演唱會沒去過,之前了不起就參加簽唱會或 Live House 的小型演出。 不是我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