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我的創業筆記 (三) 創業前該有什麼樣的心理準備?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回頭去看了以前寫的幾篇創業文章,發現沒有違和感,這代表我那時的認知到現在已經趨於穩定,但也有可能是我沒有什麼長進所導致的。

為了不重複寫類似的內容,我先把之前寫的文章列出來,然後再聊聊我的一些看法:







創業了接近十年後,就會慢慢體會到「景氣循環」對於公司的影響;並非只有投資需要考慮景氣循環的問題,在創業時也得思考產業的庫存循環狀態。

這邊所謂的景氣循環,我覺得就是很多人口中所說的「時機點」,有人創業時剛好碰到產業的復甦期或成長期,在大量補庫存的情況下,創業沒多久就賺到第一桶金,也因此後續對於風險的忍受度比較高。

但相對的,也有些人創業時剛好碰到產業的衰退期,雖然很努力,但當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往往是事倍功半,說不定還從此一蹶不振。

對「科技創業」來說,也有所謂的生產力週期,如果創業的主題剛好走在需求前沿,那當生產力處在上升週期時,可能就乘風而起了。


那到底什麼是「生產力週期」,這跟我們常聽到的產品生命週期有關係嗎? 這一直是我心中的疑問,在創業前我看了很多書都有提到所謂的週期觀念,但都有看沒有懂。

「庫存週期」其實相對好理解,就把它想成最近中元普度的時候到了,有在拜拜的都要買點乾糧、或是說颱風前夕大家跑去賣場跟麵包店掃貨;這都是我們個人因為某種因素先囤庫存,但消化掉這些庫存需要時間,因此賣場的銷售額就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態,突然衝高、然後又降到低點一陣子。

而企業也同樣有庫存週期,所以常聽到有所謂的淡旺季之分,這都是因為有某些因素影響供應鏈上面的庫存水位,進而造成整體產業景氣的榮枯。

所以說,大好之後往往伴隨著大壞或平淡,這都是庫存週期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因此當我們在創業時,碰到景氣大好也別急著擴張,先釐清楚這到底可持續性的增長,還是因為庫存循環所導致的現象。

如果盲目地在庫存上升時進行擴張,那當因庫存去化而造成的業績衰退時,公司經營就會遭遇極大的挑戰。

剛結束不久的疫情,其實就是一個很經典的庫存週期案例,這四年來就上演著從狂拉貨到去化庫存的整個循環過程。

當然,對剛創業的人來說,寧願先碰到景氣大好,累積實力後再抵抗後續的下行風險;但如果時機點抓的不對,那可能一創業就只能先燒老本、比氣長,耐心等待庫存去化後,再度回到上升期為止。

判斷景氣週期或者說產業的庫存週期重不重要,我個人認為很重要,這就是我們口語常說的「時機」。


想做科技創業的人除了要知道庫存週期外,我覺得還要更進一步探討「生產力週期」,我們常在講創新創業,那創新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就是增加生產力。

所有科技創新的主要目的都是增加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所以我們在這個領域創業就要了解生產力的週期是怎麼一回事。

說真的,我以前唸書時,最多聽過「產品生命週期」,但生產力週期是等到創業後,又回學校去進修 MBA 課程後才聽過。

在人類的歷史中,生產力並非像現在一樣,而是很長地一段時間都停滯不前,既然生產力沒有任何增加,那景氣的循環基本上就是依循著庫存循環而變化。

但自從「科技」一詞出現在近代歷史中,人類的生產力迎來了重大的提升,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漸漸地歸納出一套生產力提升的週期概念,而我們在做產品開發時,其實是跟生產力週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舉例來說,最近我去逛展覽,發現現在通用的一般型 GigE 工業相機已經有支援到 5G 的頻寬,但只有少數公司推出相關產品,而工業電腦廠商也還沒把 5G 的網卡整合到一體式的機種中。

當科技在往前推進的時候,前沿的技術也不見得會馬上有人採用,而是會有一個導入期,因為這時候新推出的東西相對昂貴,其他相關的供應鏈廠商也會觀望。

但要知道,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就算有 5G 相機,但沒有相對應的 5G 網卡,也無法發揮其效用;或許你會說這問題很簡單,就是價格問題,等到進入成長期,成本降下來就會有廠商願意推出產品。

但成本為什麼能降低? 這肯定是市場慢慢地有需求產生,就算在原本高價的區間,都有人因為需要而買單,當銷售量漸漸上升時,成本才有下降的可能性。

所以你等我、我等你,大家都在等一個市場不得不用的契機;那這個契機是怎麼來的呢?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提升生產效率而來的。

如果像古代一樣,沒人有提升生產力的想法,那依照現狀 1G 相機堪用就好,因為生產端也沒有提速的必要,因此市場也就沒了需求,在這種情境下 5G 相關零組件的公司都做白功,永遠無法賺回開發的成本。

那有沒有可能,等著等著,突然蘋果或台積電要開發一個新產品或新製程,導致整個供應鏈的效能都要上升一個等級,這時市場上需要的是 10G 才夠用、直接跳過 5G,這種跨代升級的方式也不無可能。

因此,生產力循環通常是由某個跨時代的科技突破,然後迎來實際的應用需求 (提升工作效率) 而開始的,例如 2000 年的網際網路、2010 年的智慧型手機以及 2020 年的人工智慧。

從思科、Google、蘋果到現在的輝達等,都是這幾輪生產力循環的主要得益者,而相關的供應鏈廠商也在科技突破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點。

技術的突破相對容易掌握,可是市場的接受度卻是個變數,所以當下技術的領先者卻未必是最後的贏家。

好的產品放在對的時間,就是對的產品;好的產品放在不對的時間,那就只是好的產品而已。


這邊再舉個例子,很多年前就有朋友判斷,未來有線傳輸的速度越來越快,既有的銅線傳輸方式已經不敷使用,以後的傳輸線都會變成光纖傳輸。

基於這個判斷,他們在多年前就先行開發了光電轉換 IC,並實現用光纖取代銅線的傳輸方式,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目前市場應用的主流卻還沒整個轉換過去。

這一方面是以光纖作為傳輸線的成本過高,既有的市場應用還不需要到這麼高速;另一個方面當然可以在生產端下手,持續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

這個趨勢我個人是認同的,但市場的契機還沒到,所以就得慢慢等待;所謂的契機,我個人覺得是當主流廠商認為產品技術已成熟、應用上確實有其必要性時,就會導入使用。

很多時候都是要等到主流廠商認可後,該技術才會被市場廣泛地接受;沒錯,我講的就是蘋果。

這就是「科技創業」很無奈的地方,雖然你成功地掌握技術前沿,也預判了未來的應用趨勢,但被市場接受的時間點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這就是「時機」的重要性。

可能你先起跑了,但等到市場的接受度慢慢提高時,公司已經奄奄一息;但後進者反而精神振奮地抓住這個機會,跟上市場推廣的節奏。


那我扯這麼多的用意是什麼? 就是創業要注意以下兩點:

1. 不要壓身家;就算你覺得自己是技術領先者,但時機卻可能會遲到。

2. 謹慎擴張;有時賺到了錢,並不是自己天縱英明,而是剛好碰到了庫存的上升週期,這時反而要警惕景氣下行的風險。

我在創業的過程中,一路上遇到很多人都壓身家 ALL-IN,這是指連住的房子都拿去貸款的意思;但當景氣或時機比自己預期還晚到的時候,壓身家反而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或許你的產品技術、想法或方向都是對的,但氣不夠長,等不到時機來臨的那一刻。

豪賭一把,輸比贏的機率高多了,因為輸到一個程度你就出局了,再也沒有扳回局面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生成式 AI 能否改變我的工作模式?

最近這幾天又重新把 ChatGPT 拿出來用,自從它升級到新版本 4o 後,我還沒有使用過;因為新學期的授課需求,終於有動力來感受一下 AI 的威力了! 這學期我打算全面導入 ChatGPT 來協助同學們撰寫程式,讓大家熟悉有 AI 輔助的工作流程是怎麼一回事;授課者總是得身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