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深奧,但我還是想來討論一下;有些人會覺得很奇怪,自己在這間公司怎麼只值這個錢,換間公司、工作內容也未必比較艱深,但薪資的地板價硬是比原來公司的天花板還高,這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呢?
在「微小疊代」這本書中有提到二次分配的概念,但我這邊想從資方的角度來聊聊工程師的價值是從哪邊開始算的。
如果是從事產品設計相關的工程師 (研發工程師),那他對公司的貢獻是間接的,因為他的工作成果還要經過製造、銷售後才能變現,也就是說並不容易直接計算他的實質產出 (變現轉換率)是多少。
就因為是間接貢獻,在薪資跟績效掛勾的情況下,就需要有人來進行評估,這就是九邊在書中講到二次分配的由來。
那我們也可以講說,研發工程師的價值其實跟其他功能部門息息相關,如果產品製造強、銷售也強,那研發工程師在產品的「賦能」就會越明顯;講白話點,就是對一個產品提高附加價值跟對一萬個產品提高附加價值,其總價值的提升是不同的。
當然,講更現實的層面,你在小公司做韌體工程師,公司這個產品的銷量每年只有 1,000 台,毛利更是低到只有 20%,那公司能付你多少薪水?
同樣的技術與產業知識,你跳槽到台達電去,公司類似產品的銷量每年就有 100,000 台,毛利還更高有 25%,同樣在做技術開發,能「影響」的產品數量就差了兩個量級,創造的價值當然就提高了阿!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知道,1,000 台跟 100,000 台要求的產品標準當然不同,高毛利肯定也要有技術上的競爭優勢,這也就對研發工程師有著更高的要求。
更進一步來說,如果這名韌體工程師又跳槽到聯發科去,公司產品的銷量是 1,000,000 台起跳,毛利更高達 50%,那這個總產值的差異又更大了。
所以研發工程師的價值在於他能影響到的附加價值有多少,這邊可以分拆成「產品單價」、「產品毛利」以及「產品數量」三個部份來計算其所能提升的總產值。
講了這麼多,有沒有看出一個問題,好像不是因為工程師自己本身的技術有多好,所以值多少錢,而是要看公司本身的這個職位是不是就值這個錢,然後你夠水準可以勝任。
再講清楚一些,這就是舞台的差異,大的舞台可以放大研發工程師的技術能量,提高總體價值,然後再透過二次分配,賺回屬於自己的報酬;就算你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困在一個小公司裡,產品製造常出狀況、銷售端又侷限在某個小範圍內,那可以額外創造的附加價值也很有限。
講到這邊也給想創業的工程師提個醒,有時候在公司呼風喚雨,覺得自己的能力值更多的錢,憤而跳出來自己單幹,卻忘了是公司提供這個舞台才能讓你完全展現實力;當自己來的時候,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就拉高自己的變現轉換率。
如果你覺得自身能力完全能勝任大公司的工作內容,那其實不用太過猶豫,就該到更大的舞台去發揮;只是說,千萬要搞清楚這個價值創造的機會,是公司帶給你的、還是你帶給公司的,想清楚這點很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