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的機殼還有免用螺絲起子拆拔,以及主機板上非常人性化的防呆功能,現在組裝電腦幾乎是不用專業知識就能自己動手 DIY。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硬體
甚至有的機殼還有免用螺絲起子拆拔,以及主機板上非常人性化的防呆功能,現在組裝電腦幾乎是不用專業知識就能自己動手 DIY。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Soft Skills 軟實力』習慣的重要性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Soft Skills 軟實力』自我負責與突破職業倦怠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Soft Skills 軟實力』生產力計畫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讀後感與見解:從商業模式解釋為什麼每個行業薪水差這麼多
今日閱讀: 免費! 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秘密 重點摘要
這本書呼應了先前讀過「創業與職涯規劃」所說的集客式行銷變現方式,而且更詳細的介紹了現今數位產品已經存在的交叉補貼免費模式,這適合我用來規劃部落格的免費內容及其相關配套。
類似的內容之前也在「自我行銷」的部份討論過,軟體開發人員在架設部落格,並產生免費且有價值的內容時,可以同時思考這幾種「交叉補貼的免費模式」,看能否引用到自己的副業中。
我現在就有滿多的想法湧現,或許可以一一測試這些形式,看哪些是最適合我們的,同時也能打造不同於現在的「商業模式」。
本書的重點摘要如下:
所有「免費」的形式,其實是同一件事的變形:1. 把錢從一種產品移轉到另一種產品、2. 從一個人移轉到另一個人、3. 從現在移轉到以後、4. 或先進入非金錢市場,之後再回來;經濟學家把這些稱作「交叉補貼 (cross-subsidy)」。
交叉補貼的精髓就是,不管用哪種方式,一定得有人負擔成本,不是由你直接買單,就是由提供免費資源對自己有利的其他人負擔。
人們有時是靠「間接付款」取得產品;我們讀的免費報紙是靠廣告收入發行,而廣告支出是零售商「行銷預算」的一部份。
行銷預算已經算進產品成本中,所以人們最終是以購買更貴的產品作為付款方式。
超級市場的免費停車場,是利用產品售價加成來支付;免費樣品則靠有人購買付費產品來補貼。
「禮物經濟」中的交叉補貼,通常比較不著痕跡,例如「部落格供人免費閱讀」,而且通常不夾帶廣告,但這不表示你每次造訪都不涉及「交換價值」。
看了免費的內容,回報是注意到某位部落客的貼文,不管是造訪還是連結,都能「強化名聲」;這位部落客可以用這個名聲得到更好的工作、提高網路排名,或者找到更多的顧客。
交叉補貼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運作:
1. 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從賣爆米花補貼賠本電影,到餐廳賣貴的葡萄酒補貼便宜的餐點,免費則是更進一步免費奉送。
2. 日後付費補貼現在免費;免費行動電話綁約兩年,就是這種時間補貼的典型例子。
3. 付費者補貼免費者;男人花錢才能進夜店,而女人免費進場。根據付費的意願或能力,把市場區隔成幾個群體的做法,是定價理論的傳統基礎。
而交叉補貼的免費模式通常有四類:
1. 直接交叉補貼
免費的東西是吸引你掏錢購買另一樣東西的任何產品,如免年費的信用卡是因為你向零售商買東西,銀行跟零售商收服務費創造收入,零售商再把他們負擔的費用轉嫁給消費者 (信用卡逾期不繳,利息更是高的嚇人)。
2. 三方市場
免費的東西是內容、服務、軟體或其它;免費的對象是每一個人。
例如,無線廣播讓人免費收聽,無線電視讓人免費收看,媒體業是把聽眾或觀眾賣給廣告主,這就是三方市場。網路的出現,讓媒體的商業模式延伸到許多行業。
經濟學家把這種模式稱作「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因為有兩組截然不同的使用者群體,相互支撐而產生綜效:廣告主付錢給媒體,以接觸消費者,消費者再回過頭來支持廣告主。
最後付錢的人是消費者,他們間接支付加入行銷費用而產生的較高價格。
3. 免費增值
免費的東西是搭配付費加值 (premium paid) 款的任何東西;免費對象是基本款的使用者。
免費增值是「網路商業模式」最常見的一種;內容從免費到昂貴分級,有些網站會有加值付費的專業版或軟體,功能比免費版要多。
跟傳統化妝品或保養品的免費樣品模式雷同,但這些樣品有真實的成本,只能少量贈送。
對於數位產品來說,免費相對於付費的比例倒轉過來,典型的線上網站是採 5% 守則,5% 的付費者養活其他所有的免費使用者。
這套方法行得通的原因,在於用數位產品服務免費使用者的成本趨近於零。
4. 非金錢市場
免費的東西是人們選來贈送,不期待付費的任何東西;免費對象是每一個人。
禮物經濟:金錢不是唯一動機,「利他精神」一直存在,但網路給了它一座平台,因為流通成本為零,使得分享成了一種產業。
勞力交換:利用服務的行為都會創造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改善服務本身,或者把產生的資訊用在別的地方,這等同用自己的勞力交換免費的東西而不自知。
例如登入網站時要解開一些驗證碼,利用人的視覺比對技能來得到辨識好的驗證碼。
5. 剽竊
網路音樂是最好的例子。在數位重製和點對點流通的夾殺下,音樂的真實流通成本掉到谷底。
有些歌手乾脆讓作品在網路上可以免費下載或觀看 (youtube),作為演唱會宣傳、販售商品、授權和取得其他付費形式的方法。
『Soft Skills 軟實力』職涯發展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Soft Skills 軟實力』技術與創業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Soft Skills 軟實力』自我行銷
『Soft Skills 軟實力』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
看到作者將這個過程整理成「十步驟學習法」,可以更有系統的依照該流程去學習新事物,同時我也勉強算是這方法見證者之一。
從我的經驗來說,步驟五「建立學習計劃」之前的工作,有著決定成敗的「關鍵影響」,後續當然也可以回頭來微調學習計劃。
當我每週都能達到預期目標時,是相當有「成就感」的,而過程中實作所發現的問題,再去探索答案,也激發了更強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效率。
當自己要將過程中「實作的經驗」與「探索到的答案」分享給學生時,又要經過一番整理,將這散落四處零散的知識片段重整起來,有系統的分享與傳授。
其實我覺得每次開新課程,授課教師自己學習到最多,同時應該也最興奮,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自主學習,雖然過程痛苦,但成果是甜美的。
如果在畢業之後就停止接受教育,會漸漸讓人生處於劣勢。
「自主學習」是一項關鍵能力,可以提升進階技能與知識。
學習某件事物的最佳方式是,在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之前,就跳下去開始做,要專注在「實際參與」並且「盡早去做」。
動手實踐前對一項主題有足夠的知識,就能挖掘出內心更強大的「創造力」與「好奇心」。
「唯有當你找出問題,而且想知道答案時」,才會有想法,知道什麼是重要的。然後再把學到的知識重新投入實踐,看學到的新工具是否適合當下的狀況,並解決問題。
探索新領域,了解需要解決的新問題,一步步深入想了解的知識,解決在實踐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為自己所發現的知識感到興奮。
了解三個關鍵,學習一項新技術:
1. 如何開始,了解一開始需要哪些基本資訊。
2. 主題的廣度,要學習的事物範圍有多大以及該如何進行。
3. 基礎知識,學習哪些 20% 的知識,就足以應付工作裡 80% 的應用。
1. 綜觀全貌。
2. 決定範圍。
3. 定義成功。
4. 尋找資源。
5. 建立學習計畫。
6. 篩選資源。
7. 學習恰到好處的基礎知識。
8. 實作。
9. 具備足夠學以致用的知識。
10. 教導他人。
利用「時間表」幫助決定「學習範圍」,把主題的範圍縮到適合的大小,以符合整體的學習因素和可用的時程。
「成功準則」主要取決於你想從學習經驗裡獲得什麼,重點是確保你能在流程結束後,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是否符合目標。
「建立學習計劃」的好方法,就是看看別人怎麼教;好的技術書籍都會在每一章為後續章節奠定基礎。
篩選資源,留下少數最有價值的部分,幫助你達成目標。
針對學習計劃裡的每個模組,重覆步驟七到十「基礎學習→實踐→深入學習→教學」 的循環,直到實現目的為止。
多數人常犯的兩個學習錯誤,第一是在知道得太少的情況下就太快行動;二是事前準備工作做得過多,太晚投入。
要學習夠用的知識,讓自己能「盡早開始實作」,又不能多到沒有探索知識的機會,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專注於學習最小量的知識,只要足夠能開始下一步驟的實作即可。
先不要讀任何資料,直接開始實作,做中學。
當你回頭去找問題的答案,這些你學到的知識不僅更有價值,還會記得更多,因為你學習的都是對你重要的事物。
「好奇心」是學習的關鍵,特別是對自主學習來說;快速學習的時期主要都是受到好奇心所驅動,想要了解世界是怎麼運作的,所以我們會問問題,然後尋找答案。
透過閱讀與實驗來解決實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著探索問題的答案,會學到更多與主題有關的新知識,盡可能徹底理解正在學習的主題。
要確定你已經學會某件事物,就是去教別人你所學會的知識。當你跟他人解釋時,無形中就能補足自身學習的落差。
這個流程會真正剖析與理解你正在學習的主題,也會以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來組織這些資訊。
1. 寫部落格文章。
2. 製作 Youtube 影片或教學。
3. 簡報。
4. 和朋友或另一半對話。
5. 在線上論壇回答問題。
學習流程背後的觀念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付出努力才能學會如何教育自己。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資料與資訊
「資料探勘」早在十幾年前唸書時就有耳聞,但資料科學倒是近五年來才知道有這門學科。
就我的理解來說,資料探勘就是如何從大量資料中找出有用的資訊,而「資料科學」就是利用這些有用的資訊來做分析,從而達到預測的目的。
網際網路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資料,要用人為收集並篩選毫無效率,因此誕生了「網路爬蟲」來自動抓資料,這應該也是早期 Google 在建立搜尋演算法時跟其它公司有所差異的地方,它們的爬蟲跟建立索引的效率比其它搜尋引擎好上不少 (個人猜測)。
話說好幾年前在上「行銷課」時,有位老師超愛講網路爬蟲,然後再用以分析資料擬訂行銷策略;這樣看來資料探勘跟資料科學已經是「現代行銷學」的一環,作為行銷的工具被使用。
就是聽到這位老師一直講網路爬蟲,當年有位同學跟我還跑去中研院上 Python 網路爬蟲的實作課程。
因此,我覺得有志走「數位行銷」的人,未來除了「消費心理學」、「市場分析」與「產品定位策略 ( STP 分析)」的學習與應用外,也要了解資料探勘與資料科學,至少該知道怎麼在行銷的過程中使用它們,就算自己不會,還能找會的人來協助。
S是市場區隔 (Segmentation)、T是市場目標 (Targeting)、P是市場定位 (Positioning)。
最怕的不是自己不會,而是連這項工具都不知道,那就更別提找人來協助了。
就創業家來說,初期的「 STP 分析」很重要,至於要不要做「數位行銷」就看所屬產業是否適合。
怎麼講著講著就從資料探勘跟資料科學講到數位行銷了,但在這個領域它們確實有很大的施展空間,一門學科能蓬勃發展那肯定是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
在數據爆炸的時代,能妥善應用的人就會脫穎而出。
說到雲端運算,從十幾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相關概念,當時也有廠商提出相關產品;但多年前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網路速度也不夠快,也缺乏基於「雲端應用軟體」;再加上人們的使用習慣一時間無法轉換過來,導致早期推出產品的廠商都死在沙灘上。
來到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人們慢慢習慣透過網際網路處理各種事務,這也給予「雲端服務」成長的動能,不管是 Google 推出的各式免費雲端服務 (包含電子信箱、行事曆、地圖導覽等),或是把線下服務搬到線上的網路銀行、電商及外送等,加上日漸普及的「電子支付」,都象徵著「雲端服務的輝煌時代」到來。
這也代表要一直新增「雲端伺服器」,相關產業都能分到一杯羹;現在由於生成式 AI 的崛起,「AI 伺服器」的相關產業更是受惠的一方。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資料探勘 (Data Mining)」是從大數據中尋求與萃取出潛在寶貴資訊與洞察的過程。
「資料科學 (Data Science)」是應用統計學、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及其他方法與技巧來試圖了解資料,從中萃取意義,並據以做出預測的一門學科。
搜尋引擎的大部分工作是為查詢做好準備,把頁面資訊儲存及整理在伺服器上:使用「網路爬蟲 (web crawler) 」掃瞄網頁,把重要內容儲存於一資料庫中,以便能夠快速回應後續的查詢。
搜尋結果是根據一個「預先運算」的快取頁面資訊索引,不是即時的網際網路頁面搜尋。
以瀏覽器為基礎 (Browser-based) 的系統的反應速度可以媲美以個人電腦為基礎 (Desktop-based)的系統,並且讓你可以從任何地方存取資料。
「雲端運算」的優點很多,它們供應的軟體總是最新的,資訊儲存於專業管理有大容量的伺服器上,客戶資料隨時都有備份;一份文件只有一個版本,不會發生同一份文件在不同的電腦上可能有不一致版本的情形。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Soft Skills 軟實力』指導他人是掌握學習的不二法門
『Soft Skills 軟實力』覺察自身的知識落差
我確實習慣掩飾自己的弱點,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很可笑;明明知道自己哪邊偏弱或不安卻又不願花時間去加強,是有點在「逃避」的味道。
以前當學生時,對於理論工具如「微積分」、「線性代數」或「統計」等不擅長,在唸碩士做研究時就盡量避開,往自己能力較強的程式語言或其它偏實務的學科方面下手,盡量以實作面取代理論面的創新,這樣也不是說不行,但其實是把自己的發展限制在一個範圍內。
還好當時有正視自己「英文」能力不行,未來會是一個顯著的「弱點」,這倒是有面對它,雖然過程中有好幾次想逃避,但最終還算有達到自己的目標;現在還是頗不擅長,但至少面對它時不會感到不安,因為心裡相信自己終究可以解決這方面遇到的困難。
在接近 40 歲的現在,我覺得還是要面對自身的弱點,解決理論工具不足的問題,讓自己在「創新研發」這條路上能走的更遠。
這個覺悟來得好晚,如果博士剛畢業回國的那個時間點有想通,那到現在應該也積累了不少能量吧!
人生沒有後悔藥可以吃,剛畢業時就一頭熱闖進「創業的世界」,想說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學位,應該不用繼續苦讀了吧,趕快賺錢比較實在;不過這到底算不算藉口,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
理論工具的不擅長,確實制約了我在創新發展上的可能性,雖然後續又跑去唸了 MBA,這算不算是另一種逃避呢?
只能說,先面對它,才有機會解決它;這個道理人盡皆知,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就好難做到阿!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如果不解決自身的弱點,通常會成為「限制職涯或人生發展的因素」。
發現缺乏的知識並且補足它們,越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上走得更長遠。
我們習慣掩飾自己的弱點,找藉口說自己太忙沒有時間停下來,把這部分的「知識落差」補上,避開自己覺得弱或感到不安的部分;就算明白「知識落差」對自身所造成的痛苦,往往還是不會有所作為。
當沒有「全盤透徹地理解」一件事,就只能笨拙地摸索去做,導致投入大量時間做重複性的工作。
不斷地嘗試覺察自己是否有任何無法理解或清楚的地方,列個清單持續追蹤相同主題出現的頻率。
填補「知識落差」的關鍵就是找出它們,一旦知道自己的「知識落差」為何,以及它如何阻礙自己的發展,通常就能弄清楚該如何填補落差。
重點是要確實了解自己需要「學習」甚麼,確定有將「焦點」限制在「明確的範圍」內。
當在對話或討論過程中遇到完全不懂的事,千萬不要掩飾,問就對了,這樣才能對每件事一清二楚。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軟體總結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奇亞幣終於突破 10 XCH !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軟體系統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 編程及程式語言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會計思維(全) 會計、行銷與創新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九) 預算是大公司才需要做的事?
郝哥寫財務相關的題材真的是一流的,這並不是說他其他部份寫的不好,而是當他講到財務相關的觀念時,才讓人有那種舉重若輕的感覺。 我自身的經驗,就是郝哥說的那種靠「感覺」創業的人,什麼「預算」根本就一竅不通,甚至可以說當時腦中完全沒有這個觀念存在。 但說也奇怪,無知者反而無畏,什麼都不...
-
從新聞中得知「南門市場」已經蓋好,要從中繼處遷回原址,而且號稱是百貨公司等級的市場改建案,都宣傳成這樣了,不去看一下好像也不行。 於是,老婆跟我就在連假期間,興高彩烈地前往新南門市場一探究竟,看是不是像報導說的那麼棒。 本來都已經想好要靠捷運來走完今天的行程,包含南門市場跟新光三...
-
終於度過上沖下洗的 2024 年,就如同游庭皓講的一樣, 2024 年最大的風險就是抱不住,如果有聽從皓哥的建議從年頭抱到年尾,那不管是在台股或是美股應該都會有所斬獲才對 (前提是投資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 )。 如下圖所示,今年台灣股市的表現可以說是全球第二強,甚至說是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