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病懨懨的一週

下午又有一場演講,這是上半年的最後一場,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倒不是說今天的演講帶給我多大的壓力,而是感冒後身體還沒完全恢復,這幾天都提不起勁做事。

這對我來說滿反常的,希望透過今天跟同學們的交流後,可以振奮自己的士氣。

今年跟往年不同的是,以往都是過年後才會慢慢加溫、事情越來越多,而不是突然爆衝。

但今年則是上半年就安排了許多行程,方向也不太一致,一下子工程技術、一下子商業模式,讓我自己都感到有點混亂。

雖然很多事情都是自找的,但我心中明白,想要轉型、單憑嘴巴上說說是不夠的,要拿出實際的行動,才能找到自己可能可以發揮的契機。

這個過程比我想像中難,眼前彷彿一片迷霧,知道要往前走,但不知道前進的方向對不對,也不知道這個行進方向會到達哪個地方。

只不過,結束上半年後,又要回歸到技術相關的主軸,這又是另外一個戰場。

每次當我專注在一邊時,就會覺得另外一邊的事其實也沒這麼重要,然後再回歸時又是另一個感受,想想很矛盾。

但這週並非完全沒收穫,除了工作上的進展外,我讀了一本小馬宋的書,裡面講到的行銷概念,讓我恍然大悟。

要知道我除了進修 MBA 時有唸過「行銷管理」,平常自己也會讀行銷相關的書籍,但可以說從來沒讀懂過。

這次透過小馬宋的書,讓我大腦自主思考了好久,彷彿對於行銷 4P 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並非只是流於字面上的定義而已。

真的很奇怪,以前都有唸過的「商業模式」、「行銷管理」等內容,現在想想都是有讀沒有懂,過了這麼多年後,才覺得自己似乎可以再多深入了解一些。

嚴格說來,這上半年對我來說還滿精彩的,補充了很多以前應該知道、但卻沒能了解的事。

但依照過去的慣例,我希望下半年可以更精彩,畢竟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嘛!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2024 擔任『精實創業』課程業師的感想

在偶然的機會下,老婆跟我受邀至創業課程中擔任業師,分享自己的經驗、並協助解決同學們在創業實作時所遭遇的問題。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體驗,但坦白說是高估了我們兩個的程度,所以針對這次的邀請,我還是很謹慎地先做了一些準備。

如果只是單純分享我們的創業經驗,以及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那我分分鐘都能上台講個沒完沒了。

可是要我們去分析不同的「創業主題」、並提供一些專業的建議,這就另當別論了。

由於事前就收到授課老師的課程安排規劃,心中大致上對於此次擔任業師的準備方向也有了些想法。

要設法先把「創業教育」中所用到的方法論跟工具都弄清楚,這樣才能把自己的經驗對應到適合的環節,同時針對自己不熟悉的部份加以強化。

我曾接受過創業教育的訓練,雖然現在記得的內容也不算太多,但至少東拼西湊下,應該還能理解同學們是在哪個階段。

但老婆就完全是從實務派出身,因此事前其實也花了點時間在灌輸她所謂的「創業教育」到底是什麼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底下這兩篇「文章摘要」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為要去當業師,就要強迫自己融會貫通一些本來似懂非懂的東西,這也是「費曼學習法」的真諦。

這次我第一次擔任這個角色,心中也不斷給自己鼓勵,千萬不要漏氣阿!

在外部的壓力下,我確實用極高的效率去理解了先前一知半解的「商業模式」,在思考的過程中,也把商業模式圖牢記在心。

這不是要我們去填空、而是提供一個分析工具與溝通語言,讓我們跟創業團隊可以在同一個頻道上對話。

當然,在跟授課老師交換意見時,我們也得到了學術界當前正在探討的方向,已經從「機會辨識」轉向「機會設計」。

對我來說,「機會設計」這個說法,其實跟先前 William 提到的 「機會創造」意義上差不多,兩者都是動態形成的,並非一開始就在那邊。

透過這種問答的形式,讓我更覺得「方法論」的重要性。

像我們這種實務出身的人,很多時候思考方式都會仰賴過往的經驗,因此會有慣性思維、或說是思考盲區的問題。

學院派的方式往往都是先教導學生抽象化後的方法論,這樣才能夠映射到不同的應用案例上。

但實務派的學習方式剛好倒過來,先透過實際案例了解過程,隨著經驗的累積,再慢慢擷取出不同案例中共通的部份。

因此,像我這種半路出家的人,實務經驗過少而不足以讓我可以自行領悟。

只好輔以學院派的方式,同步學習抽象的「方法論」與「分析工具」,再慢慢摸索其映射的方式。

要應付不同創業團隊的問題,如果單純只從我自身的創業經驗出發,那肯定會出大問題。

但透過方法論及工具的分析後,倒也能從中給出合理的建議,這就是「抽象化」的好處。

其實我覺得在很多領域的學習都大同小異,只是在以經驗為基底的「創業教育」中又特別明顯。

要是讓完全沒有實務經驗的學生,直接學「創業理論」這種經過抽象化的學理,估計大家就是飄在天上,學完了都沒有感覺。

先導入簡單的案例分析、或是輔以實作,再來套入方法論,這或許才能真正降低學用之間的落差,也是現代創業教育的核心教學技巧。

有點扯遠了,這就是我跨界擔任創業課程業師後的主要感想,跟在工程領域當老師還是不太一樣。

但這只是個人經驗,也未必就真的差異這麼大,有從中得到新的體驗就好。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十) 精力管理金字塔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效率提升的先決條件是你有充足的精力面對日常生活中繁雜的事務。

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分為四層:

1. 最底層是「體能」;

體能好、心肺能力強的人,大腦供血、供糖、供氧都充足,工作效率也會更高。


2. 第二層是「情緒」;

心理學中有大量的證據證明,積極和穩定的情緒對人的記憶力、認知力和決策力都有正面影響。


3. 第三層是「注意力」;

提出心流理論的心理學家米哈里說過:「注意力是我們能夠擁有自主控制最重要的資源。」 


4. 最頂層是「意義感」;

意義感是人活著的最高追求,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目標或使命感。人生的意義感是驅動我們做事的「底層邏輯」 


好的精力 = 好的體能 + 積極的情緒 + 不被雜事左右的注意力 + 生命的意義。


精力充足,提升效率的先決條件就有了;作者分享幾個提升效率方面的心得:

1. 遵循二八法則,只做最重要的事;

80% 的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學會專注與克制,明白「少即是多」,是被大量資訊包圍的現代人所需的自律。

肯花大量時間專注地做一件事,才能在如今資訊爆炸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核心目標」並實現它。


2. 多做有「槓桿」和「複利效應」的事;

用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收益,這個思維同樣適用於人生目標的實現。

只要是能給你的成長帶來持續的累積,就是可以堅持做下去的事,才會有「複利效應」。

對作者來說,做自媒體、寫書、開發課程都是有「複利效應」的事,它們能幫助作者建立更大的影響力。


3. 做時間價值更高的事;

如果一件事交給別人做的成本比你自己做要低很多,就可以把它外包出去,把你的時間留給能產出價值更高的事。

建立成本意識,把時間當作資產,計算投入產出比會讓你更容易聚焦於自己的目標。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突如其來的重感冒

本來就覺得身體有點不對勁,但想說應該也沒啥大事,也就沒有特別注意。

直到前天晚上感冒症狀很明顯了,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但症狀都出現、一切都太晚了,昨天就迎來了我今年的第一次重感冒,我似乎已經很久沒有得過這麼重的感冒,可以說昨天躺在床上一整天,動彈不得。

其實我以前在結束某個階段性任務時,身體都會不舒服一陣子,今年還在疑惑說怎麼沒有發生,結果就來了個大的感冒。

對我來說,感冒就是種身體給我們的警訊,強迫我好好休息,放下其他的事情,什麼都不要管。

因此,一方面承受身體不舒服帶來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又享受著生病所帶來的休息機會。

說來諷刺,非要等到生病了才能好好休息,這是什麼道理? 

但我相信這個說法應該很多人都會認同,甚至有些人是連生病了都不能休息,只好先吃藥把症狀壓制住,硬著頭皮把工作完成。

胡思亂想一通後,等症狀緩解後,還是得重新回到工作的崗位上阿!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2024 碩專班專題演講感想『基於軟硬體共同設計之機器視覺技術』

今年又被邀約至碩專班做專題演講,我還是想玩點新花樣,畢竟都過了一年如果還是講同樣的題目,那不就代表自己這一年來都沒什麼進步嘛。

一般來說針對聽眾的背景差異,我在選擇演講題目時的傾向性會比較明顯;像在職專班都是業界人士,我就會思考比較專業與深入的主題。


一、主題設定

有鑒於去年在碩專班的演講題目是「機器視覺技術之即時性應用」,今年還是持續針對這個主題討論,但換個角度去探討「機器視覺技術」,把演講主軸從「即時作業系統的導入」轉移至「軟硬體共同設計」。

軟硬體共同設計是我自己正在進行的主題,把這領域的發展分享給大家當然沒有問題,但我轉念一想,畢竟這個場合的聽眾是來自不同系所的人,要是專業領域落差太多,那不就跟鴨子聽雷一樣。

因此,我想辦法加了點料,在討論專業領域前,先講一些工程領域通用知識的內容,這包含:

1. 技術驅動創新。

2. 安索夫矩陣 (Ansoff Matrix)。

3. 技術驅動創新的決策思維。


話說我為何會想講這些東西,主因來自於我自己本來也搞不清楚狀況,從我自身的困惑出發,猜測其它工程專業的同學也會有同樣的疑惑,所以才特別準備相關的內容,並參考以下幾篇的摘要:




從這些內容中,我萃取出自己覺得重要、並想要分享的部份,其中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1. 科技其實包含了兩個不同的概念 → 科學和技術。

2. 「科學研究」就是把錢變成知識;「技術開發」就是把知識變成錢。

3. 技術強調新穎性,而工程則強調可重複性,能大量複製,能產生可預期的效果。

4. 解決了從「技術」到「工程」的所有問題,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5. 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最後到商業成功的全過程。


以上簡短的幾句話,就把從科學到商業的流程給說完了,並且讓我們清楚明白「工程」在這整個流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坦白說,我自己以前一直對於科學研究、技術、工程這幾個名詞感到困惑。

就連拿到博士學位後,我都還搞不太清楚自己做的哪些工作是「研究」、哪些是「技術開發」,又或著是在解決「工程問題」。

說起來很蠢,但我原先真沒搞懂過,就傻乎乎地一路走到畢業。

反倒是這幾年從「商業視角」回推過往所做的事情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二、內容呈現

這次演講時,特地在開頭時就把這段一直困擾我的事情,說清楚、講明白。

然後再透過「青黴素」跟「E-Ink」這兩個案例,說明怎麼從「科學研究」到最後的「商業模式」成功。

像上述兩個「技術驅動創新」的案例,從最初的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然後再到工程量產以及商業銷售,整個週期都是幾十年起跳的、非常困難。

但相對地,困難的事一旦挑戰成功,其「影響力」就非常巨大。

其實,我主要是想跟在場的教授說,很多時候你們的研究主題之所以可以「技術轉移」,是因為已經很接近技術開發跟工程量產的交界處。

所以要搞清楚自己的主題到底是在做研究、技術開發還是工程上的量產問題,這點「認知」非常重要。

如果覺得自己是在做前瞻的研究主題,那就別一天到晚想要技轉搞錢了。

反之,如果知道自己就是著眼在「技術開發」或解決「工程量產」的問題,那就趕緊讓它可以落地應用賺錢,證明自己的解決方案可行,別用「只是做研究」的說法,來掩飾無用的技術開發或工程量產問題。

接著,我提到「安索夫矩陣」,主要用在分析企業策略以及個人職涯規劃上。

分析工具本身並不重要,但利用工具的思考過程對自己肯定會有所幫助。

社會人士每天都太忙碌了,忙到都忘了自己到底在幹嘛,只顧著解決眼前的問題、趕著當救火隊員,根本無力思考自己的「職涯規劃」。

我特意加入這段內容,主要是想說同學們都來在職進修了,肯定是希望自己在專業及職涯上,都能有所改變吧!

我還偷渡了創業思維的決策模型,包含了「效果邏輯」和「因果邏輯」;這段的分享是我自己的私心,因為今年上半年都在接觸創業課程的內容,所以也希望能讓這群碩專班同學能了解一下這邊的差異。

很多時候,提高「認知」水準並非只是知道了什麼,而是要知道哪些事情是真的重要;但不管怎麼說都要「先知道」才有戲阿!

人最害怕的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是根本不知道「原來自己不知道」。


三、新的方向

上面講了一堆後,才進入今天的主題,但我演講時沒有抓好節奏,導致講完前面的內容已經耗掉一半的時間,後半段又是搭噴射機衝刺。

在專業的部份,跟去年演講最大的差異是加入了 FPGA 的實作,讓大家了解軟硬體設計在機器視覺上面該怎麼開發,實際上有哪些應用會需要,並透過以下兩篇論文進行講解:

1. 基於 FPGA 的多精度神經網路推理加速系統。

2. 基於軟硬體共同設計之可動態調整即時物件偵測與辨識加速器。

另外,還特別分享了 AMD Embedded+ 架構解決方案,以及未來 AI PC 對我們這個領域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最後,我用了一個工業機器視覺的「技術驅動創新」案例來收尾,在技術開發的部份主要參考「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for Visual Quality Inspection」這篇論文,它主要是把異常偵測的技術應用在機器視覺上面。

未來,我們在做工程實現時,就可以把「異常偵測」的技術實現在 AI PCFPGA 上,這也呼應了前面所提到「從科技到商業應用」的全過程,並針對特定的應用領域提供了實際案例。


四、心得感想

在這次的演講準備過程中,我才真正深刻的體會到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然後一路做到產品開發及商業應用等,有多麼地不容易。

每一個階段都環環相扣,只要中間某個環節被卡住,就無法落地應用、也無法產生任何價值。

說也奇怪,這次演講內容所提到的每個部份我好像都有參與過,但都是很片面的了解,從來沒有過系統化的去思考整個過程與形成的脈絡。

這或許也是現代專業分工的弊端,每個人都只了解自己負責的部份,最多可能也不超過上下一階。

但事實上,要真正認知到自己工作內容的價值與重要性,就必須從整體來進行考量,並非只著眼在自己擅長的那一小部份。

噴了這麼多口水,事實上有點在打高空、唱高調了。

但認真地說,我自己是從整理本次演講的內容中獲益良多。

透過反覆的辨識才能定位自己所在的位置,「精準定位」後才知道該怎麼設計通往「目標」的路徑。

今日閱讀: 富足 (八) 凡事皆有成本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很多人在決定一件事情該做還是不該做時,通常是看其他人做不做,如果大家都做,自己也會跟著做,不去想做了以後有沒有好處。

稍微肯動一點腦筋的人會看做了以後有沒有報酬,如果有報酬就會去做。

但他們卻很少考慮「報酬率」,也就是報酬跟成本的比例。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了「成本意識」,但也會經常陷入以下 4 個誤區:

1. 捨不得拋棄「沉沒成本」;

我們花了幾百元買電影票,看了 10 分鐘後覺得電影很無聊,再看下去就是浪費時間,但就是不甘心離開。

堅持看完電影,不僅沒有受益,還浪費了自己兩小時的時間;很多人都聽過「沉沒成本」,也知道「沉沒成本」不再是成本的道理,但是真到了自己頭上還是不願意放棄。


2. 任何資源使用起來都會產生報酬;

使用資源來創造價值時,「機會成本」不是零。

舉例來說,我們拿 10 萬元去投資股市,最後不賺不賠,這時表面上看起來沒有虧,其實我們已經虧了,因為這些錢如果不去炒股,每年至少還能收利息,因此它的「機會成本」就是定存利率。

投資的報酬如果不如定期存款都是虧錢的,哪怕看上去是小賺;購買市場指數型 ETF,跟隨大盤,是投資股票的基準點。

無法跑贏大盤的人,都會白白付出「機會成本」。


3. 人們天生厭惡損失;

雖然懂得做事情有「時間成本」的道理,可以忍著不去拿免費的好處,但只要有機會把自己的損失補回來,即使花時間,他們也願意去做。

這時他們不會考慮找補回來的損失,是否超過進一步花出去的成本。


4. 很多人過於看重「成本」,而忽視了「品質」和「效率」;

絕大部分時候,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與普通品質沒有明顯差別,它們的差別只有在關鍵時刻才會顯現出來。

當然,獲得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需要增加成本。


「成本意識」應該伴隨我們的每一天,這樣才不會付出了高額的「隱性成本」而不自知。

一個人想要每件事都做到低成本、高報酬是很難的,更何況在追求低成本時需要做很多比較,而比較本身也是有成本的。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讓「報酬」和「成本」的比例在整體上達到最大。


作者有三點體會分享:

1. 不要光算明面上的成本,還要算隱性成本;

明面上的成本加上隱性成本才是總成本,總成本低了,報酬率才會高。


2. 人的格局要大、境界要高;

貪小便宜的事情永遠不要去做。 


3. 對於那些好得難以置信的事情要特別小心;

免費的東西、特別便宜的東西都屬於這一類。
 
你惦記別人那點利息時,別人在惦記你的本金。

當你發現有便宜可佔時,通常是陷入麻煩的開始。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勝算 (二十) 如何透過「資訊不對稱」賺錢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處理資訊方式的不同,決定了賺錢方式的不同。

商人 (或者說中間商),經常被很多人誤解為「投機者」,覺得他們不生產商品,不創造價值,只是從生產者手上買來,賣給消費者。

其實,商人就是我們血液裡的紅血球,把商品運送到商業世界毛細血管的最深度,連接了「買」和「賣」兩種生意。

在連接交易過程中,每個商人處理資訊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他們賺錢方式的不同。

精明的商人總是在靠「資訊不對稱」賺錢;而偉大的商人是靠消滅「資訊不對稱」賺錢。

作者說:「隨著科技的發展,商業的進步,在未來,從事中間商的人會越來越少。」

在「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中提到:「1 塊錢的最終商品裡,中間商可能佔了 90%。」

從這角度來看,中間商還真賺了我們不少錢;可是如果我們不讓中間商賺錢可行嗎,商品價格真的就會便宜嗎? 不一定。

請你仔細想想,每天你結束忙碌的一天,就能夠在超市買到篩選過、分類過、品質放心的青菜。

雖然比直接跟農民買要貴很多,但如果你開車去田間直接買所付出的成本,和農民付出的成本相比,只會更高。

經濟學告訴我們,90% 已經是中間商所賺取的最低比例了;沒有中間商,你花的錢只會更多。

中間商連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交易是「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完成的一個過程。


精明的商人跟偉大的商人兩者的差別在於:

1. 精明的商人會把「資訊不對稱」當作好朋友,想辦法透過保持或著放大「資訊不對稱」來賺錢。

2. 偉大的商人會把「資訊不對稱」當敵人,想辦法透過消滅「資訊不對稱」來賺錢。


所謂的「資訊不對稱」就是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舉例來說,過去我們買衣服是要討價還價的,但即使最後我們談到了心中的價位,是否真的划算,其實心中也沒底。為什麼?

因為這件衣服是店家從通路進的貨,店員肯定知道底價,但她不會告訴我們。

在「討價還價」之間,我們在試探她的底價,她也在試探我們能給出的最高價。

站在這家服裝店的角度,她賺的就是「資訊不對稱」的錢。

我們不斷和店家討價還價,甚至還貨比三家來確定店家的底價,這本質上就是在用「資訊博奕」的方式,來克服資訊不對稱。

現在如果你想買一件衣服,如果不急,很有可能去多個電商平台搜尋價格。

如果電商平台上同樣的商品更便宜,我們可能就直接購買了。

這些電商平台本質上也是幫助你消滅「資訊不對稱」。

這種消滅「資訊不對稱」的方式,比我們自己討價還價、貨比三家的效率更高。

隨著效率的提高,整個商業世界裡的「中間商」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在以前的商業環境下,假設有 100 個中間商,那麼到了電商平台這個階段,可能就只剩 60 個中間商靠「資訊不對稱」賺錢。

未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連接效率將會更大幅提升,資訊將越來越透明。

當資訊越來越透明、連接效率越來越高,想靠「資訊不對稱」賺錢就越難。

反而是那些順應時勢,懂得利用這些新技術去降低「資訊不對稱」的商人,會得到市場獎勵,賺到錢。

消滅資訊不對稱,是為了讓更多人去做「創造價值」的事。

商業的發展,就是資訊越來越透明、越來越對稱的過程,做「傳遞價值」的人不得不去做「創造價值」的事,去生產更豐富、更多的商品/服務,提高了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量。

有些人對「中間商」有敵意,認為他們自己不勞動。

但如果沒有中間商,我們可能無法接觸和購買到商品,因此他們的存在是必要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些商人可以透過消滅「資訊不對稱」賺錢,這就勢必會讓一些靠「資訊不對稱」賺錢的人沒有生意可做,這批人就被趕到了「不得不去創造價值」的領域。

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不到自己不行動就會錯失什麼。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畏難」心態,過分放大了行動的難度,導致自己遲遲邁不出行動的第一步。

有拖延症的人往往都有「失敗恐懼症」,他們的內容被一個錯誤的邏輯束縛,即「做事失敗 = 我能力有問題 = 我是個沒價值的人」。

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願開始,導致拖延。


作者對付拖延症的秘訣有以下 3 點:

1. 立刻做;

困難的事情先搭框架,初步填充,再反覆迭代完成。

對於自己不想做、有畏難情緒的事情,先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只做 5 分鐘就停止。

正常來說,5 分鐘後通常就有了接下去做的動力 (生理現象),人一旦進入專注的狀態 (心流),就很難感受到時間流逝。


2. 系統做;

用量化和拆解思維拆解要做的事情。

列一個任務清單,把大的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小項目,每完成一個項目就打勾,打勾的儀式會讓你產生不虛度時間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些正回饋會在當下給你源源不絕的動力。


3. 享受做;

拖延是多數人的通病,不要埋怨自己,陷入情緒的內耗。

多用「積極的暗示」,告訴自己如果我現在開始做這件事,就會比同齡人成長得更快。

學會分清主次,先做重要的事,在做之前可以用描繪「願景」的方法描繪完成任務後的成就感。


最關鍵的核心問題是要去拓展自己的「認知能力」,認清做這件事的重要性和可能會因為拖延而遭受的損失,才會由內而外地萌生「執行動力」。

「執行力」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核心原因,尤其是在賺錢這件事上。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心神不定的緣由

自從課程結束、然後我去出差回來後,總覺得無法集中注意力、心神游移不定。

仔細回想,這應該不屬於階段性任務結束後的低潮期,雖然我每次結束一個任務後都會恍神很久,但這次應該真的不是。

為什麼我這麼確定不是「習慣性恍神」呢? 

主要是今年上半年的行程是一個接著一個,不是穿插其中、就是不間斷地連著,所以基本上應該也沒有空檔可以放空才對。

至於是不是太累所導致的,我也認為不是,畢竟中間還是留有轉換期,時間上並非完全沒有餘裕,這在一開始安排行程時就有考慮過。

因此,我開始思考是不是「外在因素」所影響,最近因為美股跟台股都在狂飆,我們在兩邊的資產都有很顯著的增長,而這也大幅度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在「匱乏經濟學」一書中有提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當我們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時,往往都會產生所謂的「隧道效應」,對周圍同時發生的事敏感度降低、甚至視而不見。

我也在反思自己是否因為資產的大幅度波動,已經超出了心中可容忍的範圍,所以才會有這種心神不定的感覺。

以前曾聽人說過,人控制資產多寡的能力是漸進式成長,當你突然獲得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資產時,有時反而是場災難。

換句話說,最近情緒上的不安,也可以視為是持有資產的波動,已經超過我當前的心理閥值了。

可能要經過反覆地訓練,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閥值」,而這也代表我自己的能力還侷限在某個程度。

想要真正做到從容不迫、處變不驚,還需要再次拉升自己的眼界、以及持續擴增可操作資產的上限。

當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設定這個目標、做這些事,那再來就是怎麼做到、以及做什麼事。

把通往目標的路徑給設計出來,然後再緩步邁進。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會反覆經歷害怕、不安,然後再到習慣。

而一旦習慣這個狀態,表示自己的能力範圍又擴大了一些,可以再繼續前進。

坦白說,我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停止這個循環,又或者這輩子都沒有停止的那一天。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九) 選擇適合自己的市場

現在連「分散市場」的錢也越來越難賺,書中所說的「努力 10 分就能賺到 10 分的錢」,也越來越困難。

劉潤在「勤奮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了!」一文中有更詳細的說明。

賺錢越來越難,勤奮已經不夠,未來的優勢都是認知的優勢,未來的競爭也都是認知的競爭。


關於「分散市場」跟「頭部市場 (集中市場)」的討論,底下有幾篇我覺得有參考價值的文章:





這些文章談不上有多麼獨特的見解,但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當前現象背後的「商業邏輯」。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市場」,會讓自己活得更好一些。


這個世界上存在兩個市場:

1. 分散市場;

例如畫廊、飯店等較難壟斷市場的特定產業。

做得好可以很優秀,但不可能有很高的市佔率;進入這個市場,努力 10 分就能賺到 10 分的錢、努力 80 分,就能賺到 80 分的錢。

舉例來說,繪畫產業就屬於分散市場,它不是金字塔型的收入結構,而是梯形台。

你的畫可以賣 5 萬元/平方公尺,也可以賣 50 萬元/平方公尺,每一層都能養活一批畫家。

另一個典型的分散市場就是餐飲業,全中國最大的餐飲企業市佔率也才 1 %


2. 頭部市場;

例如網際網路公司、電商等一旦成功就很容易壟斷市場的企業。

容易壟斷,贏家通吃。

在這個市場中,10 分的努力是沒用的,80 分的努力也是沒用的,至少要 90 分才能存活下來,但真正優秀的都是 98 分、極致的是 99 分。

然而,99 分和 98 分的差距依然是巨大的,它們之間的收益,可能相差 100 倍。

舉例來說,音樂產業最優秀的幾個歌手 (如泰勒絲) 的收入是次一級歌手的百倍以上、運動產業也雷同。


選擇適合自己的市場,賺你真正想賺的,而且屬於你的錢。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八) 深度思考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思考的深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願景和目標為我們指引了方向,要深入地思考從起點到終點的「實現路徑」。

深度思考:看透事物的內在規律,做出正確決策的思維能力。

多數人之所以學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因為還停留在學生時代的思維方式,等著有人告訴你「正確答案」。

每個人的境遇不同、能力不同、起點不同,在職場上、親密關係、個人成長、財務投資等方面,根本不會有標準答案可抄。

我們唯一能從成功人士身上學到的,就是他們思考和認識問題的方式。

當你明白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就能激發自我思考,達成目標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哪個路徑更快,以及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後該如何改善。


黃金圈法則的思維模式由三個圓圈組成:

1. 最內層的圈叫「Why」,即為什麼,對應我們做某件事的目標。

2. 中間層的圈叫「How」,即如何做,對應我們做事情的方法。

3. 最外層的圈叫「What」,即做什麼,對應方法的執行。


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大多是從外到內的,先考慮「做什麼」、再想「怎樣做」,最後才問「為什麼」。

優秀的人的思維方式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 Why → How → What


「由內而外」的思維方式不僅適用於激勵人心,還適用於鼓勵行動:

1. 職場上,讓管理者與員工建立同步目標,激發員工的主動性。

2. 教育上,讓學生先知道知識的原理,促進他們的行動。

3. 人生目標上,激勵自己,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 


願景就是「Why」,拆解願景、制定計畫就是「 How」,計畫制定後的執行過程就是「What」。


在工作和個人成長中,我們常用到的 PDCA 循環如下:

1. P → 有了願景後確定行動計劃 (Plan)。

2. D → 執行計畫 (Do)。

3. C → 在執行過程中檢查問題、發現問題 (Check)。

4. A → 解決問題,反覆迭代出最好的行動計劃。  


如何運用以上所說的思維來達成自己的 5 年目標呢? 作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 想清楚黃金圈法則中的「Why」,即你為什麼要實現這個目標,實現它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2. 把目標向下拆解,思考它由哪些不同的維度組成,針對每個維度確定一個量化的指引目標;可以考慮的維度有主業、副業、投資、套利和個人影響力等 5 個維度。

3. 將指引目標繼續往下拆解,細到可以指導我們執行的程度為止。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