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富足 (八) 凡事皆有成本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很多人在決定一件事情該做還是不該做時,通常是看其他人做不做,如果大家都做,自己也會跟著做,不去想做了以後有沒有好處。

稍微肯動一點腦筋的人會看做了以後有沒有報酬,如果有報酬就會去做。

但他們卻很少考慮「報酬率」,也就是報酬跟成本的比例。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了「成本意識」,但也會經常陷入以下 4 個誤區:

1. 捨不得拋棄「沉沒成本」;

我們花了幾百元買電影票,看了 10 分鐘後覺得電影很無聊,再看下去就是浪費時間,但就是不甘心離開。

堅持看完電影,不僅沒有受益,還浪費了自己兩小時的時間;很多人都聽過「沉沒成本」,也知道「沉沒成本」不再是成本的道理,但是真到了自己頭上還是不願意放棄。


2. 任何資源使用起來都會產生報酬;

使用資源來創造價值時,「機會成本」不是零。

舉例來說,我們拿 10 萬元去投資股市,最後不賺不賠,這時表面上看起來沒有虧,其實我們已經虧了,因為這些錢如果不去炒股,每年至少還能收利息,因此它的「機會成本」就是定存利率。

投資的報酬如果不如定期存款都是虧錢的,哪怕看上去是小賺;購買市場指數型 ETF,跟隨大盤,是投資股票的基準點。

無法跑贏大盤的人,都會白白付出「機會成本」。


3. 人們天生厭惡損失;

雖然懂得做事情有「時間成本」的道理,可以忍著不去拿免費的好處,但只要有機會把自己的損失補回來,即使花時間,他們也願意去做。

這時他們不會考慮找補回來的損失,是否超過進一步花出去的成本。


4. 很多人過於看重「成本」,而忽視了「品質」和「效率」;

絕大部分時候,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與普通品質沒有明顯差別,它們的差別只有在關鍵時刻才會顯現出來。

當然,獲得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需要增加成本。


「成本意識」應該伴隨我們的每一天,這樣才不會付出了高額的「隱性成本」而不自知。

一個人想要每件事都做到低成本、高報酬是很難的,更何況在追求低成本時需要做很多比較,而比較本身也是有成本的。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讓「報酬」和「成本」的比例在整體上達到最大。


作者有三點體會分享:

1. 不要光算明面上的成本,還要算隱性成本;

明面上的成本加上隱性成本才是總成本,總成本低了,報酬率才會高。


2. 人的格局要大、境界要高;

貪小便宜的事情永遠不要去做。 


3. 對於那些好得難以置信的事情要特別小心;

免費的東西、特別便宜的東西都屬於這一類。
 
你惦記別人那點利息時,別人在惦記你的本金。

當你發現有便宜可佔時,通常是陷入麻煩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北海道自駕八日遊 (一) 札幌的夜晚

這次的旅行我們採取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模式,飛機中午才飛、回程也是晚上起飛,一切都以能夠睡飽再出門為宗旨。 由於預約了機場接送再加上環宇商務中心的尊榮通關,我們早上就晃晃悠悠地直到九點才把行李準備好,然後等車來接。 幸好天氣不錯,不然拖著大包小包也挺麻煩的,唯一錯估的是我們時間還是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