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富足 (八) 凡事皆有成本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很多人在決定一件事情該做還是不該做時,通常是看其他人做不做,如果大家都做,自己也會跟著做,不去想做了以後有沒有好處。

稍微肯動一點腦筋的人會看做了以後有沒有報酬,如果有報酬就會去做;但他們卻很少考慮「報酬率」,也就是報酬跟成本的比例。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了「成本意識」,但也會經常陷入以下 4 個誤區:

1. 捨不得拋棄「沉沒成本」;我們花了幾百元買電影票,看了 10 分鐘後覺得電影很無聊,再看下去就是浪費時間,但就是不甘心離開。

堅持看完電影,不僅沒有受益,還浪費了自己兩小時的時間;很多人都聽過「沉沒成本」,也知道「沉沒成本」不再是成本的道理,但是真到了自己頭上還是不願意放棄。

2. 任何資源使用起來都會產生報酬;使用資源來創造價值時,「機會成本」不是零。

舉例來說,我們拿 10 萬元去投資股市,最後不賺不賠,這時表面上看起來沒有虧,其實我們已經虧了,因為這些錢如果不去炒股,每年至少還能收利息,因此它的「機會成本」就是定存利率。

投資的報酬如果不如定期存款都是虧錢的,哪怕看上去是小賺;購買市場指數型 ETF,跟隨大盤,是投資股票的基準點;無法跑贏大盤的人,都會白白付出「機會成本」

3. 人們天生厭惡損失;雖然懂得做事情有「時間成本」的道理,可以忍著不去拿免費的好處,但只要有機會把自己的損失補回來,即使花時間,他們也願意去做。

這時他們不會考慮找補回來的損失,是否超過進一步花出去的成本。

4. 很多人過於看重「成本」,而忽視了「品質」和「效率」。

絕大部分時候,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與普通品質沒有明顯差別,它們的差別只有在關鍵時刻才會顯現出來;當然,獲得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需要增加成本。


「成本意識」應該伴隨我們的每一天,這樣才不會付出了高額的「隱性成本」而不自知。

一個人想要每件事都做到低成本、高報酬是很難的,更何況在追求低成本時需要做很多比較,而比較本身也是有成本的。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讓報酬和成本的比例在整體上達到最大;作者有三點體會分享:

1. 不要光算明面上的成本,還要算隱性成本;明面上的成本加上隱性成本才是總成本,總成本低了,報酬率才會高。

2. 人的格局要大、境界要高;貪小便宜的事情永遠不要去做。 

3. 對於那些好得難以置信的事情要特別小心;免費的東西、特別便宜的東西都屬於這一類。
 
你惦記別人那點利息時,別人在惦記你的本金;當你發現有便宜可佔時,通常是陷入麻煩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九) 產學合作要怎麼做才算成功?

這是我創業夢想的起點,一直很佩服德國的某家公司,他們的創辦人都來自慕尼黑工大的團隊,甚至主要創辦人就是在攻讀博士班的時候創業,公司的主要產品當然也就跟他的論文有所相關。 後來這間公司逐漸成為世界級的公司,台灣主要的設備大廠也都採用他們的產品;就算他們已經是這麼成功了,但主要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