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要寫老婆相關的創業主題,例如她們公司拿到知名日本品牌的代理權,但因為被老婆虧說要不要乾脆把系列名稱改成她的創業筆記,讓我痛定思痛,決定先拉回來寫我自己透過閱讀所累積的感想與心得。
這陣子看了兩本書,一本跟高科技創業有關,書名為《跨越鴻溝》、另一本則和創業心態有所關連,書名為《
開創心態》。
這兩本書都讓我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跟 ChatGPT 問答來釐清我心中的一些疑問,尤其是《開創心態》所闡述的內容,更是跟我先前進修時所聽聞的理論直接相關,有些反直覺、甚至可以說是反主流。
其實一直想寫這兩本書對我的啟發,但又一直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就遲遲無法開始進行,今天終於想通了,先從《開創心態》開始討論。
跟 ChatGPT 的問答就好像在做學術研究一樣,越挖越深,所以我得先收斂一些觀點,把它們寫成文章,然後跟這領域的學者請教一下。
今天這篇就先當成我的草稿,試著把混亂的思緒整理成一個有脈絡的思考框架,這樣我才能繼續往下探討。
《開創心態》並不是一本新書,它是華頓商學院的 Adam Grant 教授在 2016 年出版《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的翻譯書,這本書以前也曾被翻譯過,當時的書名是《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
書中的一個觀點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就是「許多成功的創新者,在一個領域冒險、在另一個領域保持穩定。」
作者也舉了好幾個實際案例說明很多創業者,在一開始嘗試新點子時,並不是放掉原本的收入來源,而是保留「安全感的基礎」。
這個觀點似曾相識,以前在《
低風險創業》這本書中也看過,樊登的說法是「你在一個領域內感受到安全,才能夠在另外一個領域內充分創新。」
我原本以為「這句話」是樊登的原創,現在看來應該是引用 Adam Grant 教授的研究,只是換個說法;這句話確實引起我很大的感觸,因為它背後的邏輯是:
1. 風險分散 → 不是把所有賭注壓在同一個點,而是讓穩定的一面去支撐不確定的一面。
2. 心理安全感 → 如果生活其他面向夠穩定,就比較能承受創新的失敗。
3. 策略性試驗 → 透過「部分下注」的方式,可以更有耐心地觀察,調整方向,而不是一次失敗就全盤皆輸。
當初這個觀點對我來說有衝擊的原因是,它有點反直覺、或是說反主流觀點;我們每次說到創業者時,總是會說他們賭上自己的身家,華人社會裡,長期以來也很強調「吃苦耐勞」與「破釜沉舟」的精神。
創業好像就是要賭上人生,例如熬夜寫程式、借錢創業等情節;相反地,如果說「我創業時還保留正職工作、慢慢觀察市場」,聽起來就沒那麼「正統」。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風險轉嫁與否的問題,投資人往往希望創業者 ALL IN,是因為這樣能確保創辦人沒有「退路」→ 等於把風險綁死在團隊身上。
如果創業者還有另一份穩定工作,投資人會擔心你「心不在焉」,專注度不足;所以投資人會全力推動你放掉「安全感」,展現更高的「承諾度」,讓風險被轉嫁給創業者,而投資人買到的就是創辦人的全情投入。
「燃燒自己、拼搏到底」這不單純只是句口號,而是大家都想看到的故事情節。
以上這些論述,是我先前身為創業者或是投資者時都認同的主流觀點,但卻在疫情發生時讓我不斷地懷疑自己的想法,於是我現在更傾向於「風險控制」或「選擇的自由」等做法。
而台灣的新創環境,投資人和市場(包括我自己) 都希望看到創辦人全力以赴,哪怕這樣做其實增加了創辦人的風險。
《開創心態》談的正是「心理學上的真實風險管理」:創新不必孤注一擲。
1. 風險不是完全避免,而是分散;創新者不是什麼都不敢做,而是把風險分配到不同領域。
舉例來說,愛因斯坦在專利局上班,保有收入;同時利用下班時間研究相對論。他在「職涯收入」上保守,在「學術創新」上冒險。
2. 保留一個「安全基礎」;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在有「心理安全感」的前提下,更能承受挫折,也更能持久投入。
很多創業者在初期,會先兼職、接案、或保有副業,這不是缺乏勇氣,而是「建立容錯空間」。
3. 冒險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性的;
很多成功的創新者其實很「保守」:他們在生活的某些部分(工作、家庭、財務)很穩定,但會在特定領域(新點子、新技術)冒險;這樣可以避免「一次失敗就全盤皆輸」的風險。
4. 心理效應:降低焦慮與認知偏差;
當一個人 ALL IN 時,壓力會急速放大,容易導致:焦慮 → 失眠及判斷錯誤、認知偏差 → 過度執著於錯的方向,因為「我已經投入這麼多,不可能錯」。
有安全網時,人會更冷靜,做出更清晰的決策。
《開創心態》書中引用過一個研究:兼職創業的人,存活率比全職創業的人高 33%;因為兼職者能在市場不確定時,有更多時間調整、迭代,而不至於因為資金壓力快速倒閉。
講了這麼多,其實就跟《
低風險創業》的那句話類似,只是更詳細地說明了這樣做背後的理論根據與實證研究。
仔細思考過後,其實「創業」跟「投資」幾乎有著一模一樣的心理特徵,那就是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長期實驗與堅持,重點是要有餘裕與安全感,不要有賭徒心態。
我們長期被灌輸的觀念是「沒有退路,才會全力以赴」,但實際上心理學研究顯示 → 有退路,反而能讓人更有勇氣去嘗試新東西。
從中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題,為什麼「安全感」對創新創業來說這麼重要? 因為它帶來:
1. 降低焦慮 → 不會因為經濟壓力而過度恐慌。
2. 提升專注 → 能把注意力放在創新與創業的思考,而不是生存焦慮。
3. 增加續航力 → 可以多試幾次,不至於失敗一次就全盤皆輸。
換句話說,「安全感」不是要讓我們處於安逸狀態,而是要讓我們勇於挑戰、敢去冒險。
這邊再分享一個小故事,以前我就讀 MBA 時曾跟同學討論,是有錢創業比較容易成功,還是因為沒錢有強烈動機去創業比較容易成功?
當時就分成了兩派,白手起家的同學說當然是沒錢才要去創業阿,有強烈的動機;而比較常做投資的同學則說,根據他的觀察,有錢創業比較容易成功,心態上比較穩定,不會急功近利。
記得那天回家後,我也問老婆同樣的問題;老婆回我,當然是有錢創業比較容易成功阿,我自己當時是站在白手起家的那一方辯解。
多年後回頭看當初的爭論,不管是從保有餘裕的角度,又或是「安全感」是創新的燃料等說法,都說明了有錢創業的成功機率會相對高一點。
別說我們很無聊,爭論這個議題幹嘛,這是很根本的問題,我甚至都覺得這比教什麼創業技能都重要;這通常會陷入「動機」vs.「資源」的兩難,但如果把「心理學」與「風險管理」拉進來,就會更清楚。
有錢創業的優勢:
1. 安全感 = 心理彈性;
有錢就意味著可以承受更長的試錯期,不會因為第一個產品失敗就結束;有了「不怕死」的空間,人就能做更大膽的實驗。
2. 餘裕 = 更好的決策品質;
有錢可以請對的團隊、買對的資源,不必自己被小事壓垮;研究顯示,當人陷入經濟壓力時,決策品質會下降(短視、焦慮、過度保守)。
3. 風險分散能力;
有錢可以同時嘗試多個方向,而不是把所有籌碼押在一個點子上;這就很符合「反脆弱創業」的精神。
沒錢創業的優勢:
1. 強烈的動機;沒錢的人創業動機往往來自「生存壓力」,會更拼命,效率也可能比較高。
2. 高適應力;沒錢時,只能用最少的資源解決問題,會培養「靈活思維」和「低成本實驗」的能力。
3. 故事性強;投資人、媒體常愛這種「白手起家 → 成功」的故事,因為聽起來更傳奇。
綜合以上的分析,多年前我們各自的說法都沒有錯,因為:
1. 有錢 ≠ 保證成功,但確實提高了「成功機率」,因為「安全感」讓你能長期堅持、反覆迭代。
2. 沒錢創業 ≠ 註定失敗,只是壓力大,容易做出短視決策;能成功的人,往往靠「超強的適應力」和「超強的人脈/運氣」。
用一句話來說:有錢創業像是「帶降落傘跳傘」,沒錢創業像是「自由落體」→ 都可能活下來,但成功率天差地遠。
至於為了錢而創業的「生存壓力」,比較像是外在動機,我才剛在《
請問侯文詠》這本書的閱讀心得中討論過。
外在動機的好處是能「瞬間驅動」行為,在短期內爆發力很強;但壞處也很明顯,一旦外部壓力或獎勵消失,動力也會快速下降,而且人在壓力下容易短視、焦慮,做出錯誤決策。
把外在動機用於創業上:「我沒錢所以必須成功」→ 會讓人拚命,但也可能讓人急著變現,錯過長期布局。
因為台灣整體社會才剛走出「生存壓力」不到兩個世代,連我爸媽都還處於「工作就是為了生存」的價值觀,所以社會風氣還是以「外在動機」為主流思想,就連教育系統也是。
滿特別的是,以侯文詠所處的年代,會特別強調自己「內在動機」的人真的不多;他其實跟我父母是同一個世代的,但想法比較接近我這個世代,我爸媽則跟他爸媽那代的想法比較接近。
也就是說,雖然是處在同一個時空背景與環境下,但我們兩邊的觀念差了一個世代;而我也能想像到,在我這個世代中,肯定有人還是維持在我爸媽那年代的想法,這就又差了一個世代了。
難怪侯文詠的書可以熱賣好幾代的學生群體,從我的學生時代就在讀,而現在的學生去看也一樣能有所收穫,因為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變動似乎有些遲緩。
好像有點扯遠了,拉回來講一下內在動機,因為它主要來自對事情本身的熱情、好奇心與成就感,所以優點就是能夠「長期驅動」,讓人在沒有外部獎勵的情況下,依然持續努力。
不過內在動機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短期內爆發力沒那麼強,而且需要一個「安全環境」才能持續(如果活不下去,再強的熱情也會被壓垮)。
把內在動機用於創業上:「我真的想解決這個問題」→ 即使短期遇到挫折,還是能堅持下去,因為動力來自於興趣與使命。
所以最理想的創業動能是擁有「安全感」讓你不用被外部壓力壓垮,然後靠內在動機維持「續航力」。
說到這,又想起了我最近才讀過的《
佛畏系統》,裡面談到就算有安全感或有餘裕,也不代表就能創新,還是要有很強烈的「內在動機」推動;書中舉例有十幾間房子在出租的包租公,未必多有創造力,不見得能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
我老婆看到這,肯定會懷疑這句話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因為她一直覺得我打從心底鄙視包租公的存在,但得澄清我並沒有看不起包租公,只是對於不事生產的食利階層很不以為然而已。
富二代中也有令人敬佩的人物,例如
星宇航空的張國煒,他大可以拿著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遺產四處揮霍,但就他在媒體前的表現,架不住人家是真心愛航空業阿!
有句話說的好:「不怕不爭氣的富二代,就怕富二代比你還拼命。」這就是典型的內在動機驅動。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安全感對創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安全感 ≠ 自動帶來創新」。
安全感只是提供了「土壤」,但要不要長出創新的果實,還得看「內在動機」和「價值驅動」。
或許你會問,為什麼光有「安全感」也沒用呢? 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1. 安全感可能讓人安於現狀;
包租公有穩定現金流,生活無虞,反而少了「探索」的驅動力;有些人滿足於穩定收益,就不會去冒險或挑戰新事物。
2. 創新需要能量投入,而非只是條件;
安全感提供「創新的可能性」,但真正的創新,需要「不滿現狀 + 好奇心 + 意義感」這些內在動機推動。
3. 社會價值 vs 個人收益;
創新通常帶來社會價值(新產品、新解法、新事業);但安全感只保證個人收益,未必轉化成對社會的貢獻。
沒有安全感 → 難以維持長期創新(因為被生存壓力耗光能量);只有安全感 → 容易選擇安逸而非創新。
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始終是內在動機與意義感,而不是單純的安全感或外在動機。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安全感 = 土壤,讓你能在創新道路上活得下去;內在動機 = 種子,決定你會不會真的去長出新東西。」
最容易創新的組合 = 有安全感的環境 + 強烈的內在動機。
上述的討論乍聽之下有點反直覺,因為以前比較常聽到的是下定決心、全力衝刺,一個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成功;留有退路,意味著分心,也代表專注度沒這麼高,可是統計結果卻是這樣做的成功機率比較高。
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結果,常常跟直覺或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衝突;留退路 → 專注力可能稍微分散,但心理狀態更健康,試錯空間更大,長期成功率更高。
不一定是專注度越高越成功,而是「專注 + 安全感」的組合,才能真正讓創新走得久。
「專注 + 安全感」的說法,讓我又聯想到《
佛畏系統》所談到:人要在兩種系統間切換,留有餘裕去搜索可能性,一旦發現可行的想法,就要集中注意力,想辦法突破。
但這兩者的心態其實是矛盾的,像我們講到專注跟安全感,通常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就像在舒適圈裡面一樣,不太會主動去突破或發揮專注力,而這也是「創新心理學」中的核心矛盾。
安全感通常讓人安於現狀 → 適合「探索」但不會逼迫「專注突破」;專注突破往往來自壓力或使命感 → 可是壓力太大又會壓垮創新力。
安全感是油箱,專注是引擎 → 只有油箱(安全感)= 車子有油卻不開、只有引擎(專注)= 油燒完就熄火;兩者配合,才能持續奔跑。
《佛畏系統》說人類大腦必須在「探索(exploration) vs. 利用(exploitation)」這兩種系統間切換,這兩種系統分別對應到:
1. 探索模式(安全感 + 廣撒網);靠安全感維持,廣泛嘗試,不怕失敗。
2. 專注模式(專注 + 執行突破);一旦找到值得的方向,就啟動專注模式,集中火力突破。
這種「動態切換」就是所謂的「雙模態心智(dual-mode mindset)」。
「動態切換」或「雙模態心智」在幾個學術領域裡都有對應的理論:
1. 組織行為與決策理論(March, 1991)→ 探索(Exploration)vs. 利用(Exploitation)。
2. 腦神經科學 → Default Mode Network(DMN) vs.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
3. 管理學 → 組織雙元性(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March (1991) 提出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之後,其實在創業與創新研究裡被大量引用,也延伸出幾個很有代表性的理論。
1. 組織雙元性(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強調要同時具備探索與利用能力。
2.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 → 把探索/利用轉換成快速實驗的實務方法。
3. Effectuation 理論 → 從心理與行動邏輯切入,強調控制風險的探索。
4. 動態能力理論(Dynamic Capabilities) → 從戰略角度整合探索與利用的能力。
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在寫文獻回顧,但我原意並非如此,只是越探討怎麼感覺跟以前學過的理論越有關係。
舉例來說,以前在 MBA 的設計思考課程中所學到的探索流程,以及用在實務專題上的精實創業(Lean Startup),反覆強調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再加上我近兩年在商管課程中當業師所學到的「
做了再說、想清楚再做」,其中講的因果邏輯、效果邏輯,其實就是
Effectuation 理論。
其實上完課程後,我還是懵懵懂懂地,現在才曉得我只看到了一個切入點、而不是從自己最根本的疑惑出發,所以才無法跟上課的內容有所連結。
經過上面的討論後,再把 Effectuation(做了再說) vs. Causation(想清楚再做)對應到前面說的「雙模態心智」,就比較能理解當時授課老師要我們進行切換的主要用意。
當時我有嘗試引入《快思慢想》中所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來對照,但其實無助於我自己理解為什麼需要用到它。
從學習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方式其實是 Why → How → What,但其實我們透過學校上課學到的往往是反過來 What → How,到最後也不明白 Why。
印象中,課程內容也有講到「
DMN vs. ECN」,主要是想像力網路跟注意力網路的切換,這是腦神經科學的範疇,但也是點到為止,只留下淺薄的印象,幸好我有把它們寫成筆記,不然連想都想不起來。
透過底下的表格,就能有效地把看過的書跟上過的課程內容連結在一起:
換句話說,這些理論其實是不同學科對同一種人類決策與創新的「雙模態現象」的描述;Effectuation / Causation = 雙模態心智的創業實務應用。
有趣的是,當我們在進行「創業家思維與決策模式」課程內容時,並沒有討論到「安全感」這個因素,這也就導致了當時我帶的學生問我:
「創業家們在創業前的工作是否多半已經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及較高的職位,亦即代表具有一定的資產及收入?若是如此,他們是不是能尚有餘裕的去大膽嘗試,抑或是大膽燒錢一次。但
如果對我們這種剛進、甚至還沒進社會的學生來說,沒有背後的資金支撐,這應該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態?
我覺得扣除閱歷、心態等比較飄渺的東西,務實的考量有沒有退路,似乎也是我們這一代在這個當下所著重的點。」
現在總算能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他的問題了,雖然晚了一年半,但這也表示我有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端看自己何時能夠有所啟發而已。
那要怎麼把「安全感 / 餘裕」放進 Effectuation / Causation 的脈絡?這問題也困擾我很久,是阿,現在我了解「安全感」對創業來說很重要,然後呢?
於是,我先做了一個假設 →「安全感是能進入 Effectuation 的前提」:
1. Effectuation 的邏輯是:先用手邊資源開始做,逐步探索可能性。
2. 沒有安全感(財務壓力太大、沒有退路),即使知道要 Effectuation,也可能動彈不得。
3. 每個月背著高額房貸,可能不敢用「可承受損失原則」去試驗小專案;餘裕才能讓 Effectuation 可行。
4. Exploration 本來就有高失敗率,如果沒有安全感,創業者通常失敗一兩次就退出。
5. 有了安全感,才能承受「長時間探索 → 多次試錯」的過程。
6. Causation 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與專注,但如果過早「孤注一擲」,很可能是在錯的方向下大注。
7. 有了安全感,創業者能夠等到信號夠明確(PMF 出現),再專注投入。
8. 沒有安全感的人,反而容易「太早 ALL IN」,因為沒有耐心慢慢試。
根據以上的假設條件,安全感 / 餘裕是進入「雙模態心智(探索 ↔ 專注)」的開關,沒有安全感 → 很難進入探索(Effectuation),更容易陷入短期焦慮。
「安全感」讓你能試錯,也能專注;「內在動機」則是推動你不斷在兩種模式間切換的核心燃料。
也就是說,安全感是基礎,內在動機是核心,Effectuation/Causation 是具體操作方法。
基於「安全感是能進入 Effectuation 的前提」這個假設,我們可以把上面所有的討論整理成一個三層的心智模型:
第一層:基礎條件 – 安全感與餘裕
功能:提供心理與資源上的「緩衝區」,讓人有勇氣去嘗試。
沒有它會怎樣:人在生存焦慮下,只會短視近利,無法進行長期探索。
呼應的理論/書籍 →《開創心態》:真正的創新者不會孤注一擲,而是保有退路、《低風險創業》:反脆弱模式,下行損失固定,上行收益無限。
第二層:動力核心 – 內在動機與意義感
功能:提供持續探索與突破的驅動力。
沒有它會怎樣:有安全感卻缺乏動力,可能只會停留在舒適圈(例:包租公案例)。
呼應的理論/書籍: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內在動機比外部壓力更能帶來長期行動力、《佛畏系統》:真正能推動創新的,是內心深層的使命感,而非單純的餘裕。
第三層:行動模式 – 雙模態心智(探索 ↔ 專注)
功能:決定創業/創新者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採取適合的策略。
模式一:探索(Effectuation / Exploration / DMN)
「做了再說」,基於手邊資源嘗試,允許失敗。
適用於環境不確定、需要尋找新方向時。
模式二:專注(Causation / Exploitation / ECN)
「想清楚再做」,目標導向,集中資源突破。
適用於方向已明確、需要擴張或執行時。
呼應的理論/書籍: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Effectuation vs. Causation, 《Lean Startup》: MVP 測試(探索)→ Pivot/Persevere(決策)→ Scale(專注)。
簡單來說,「安全感」是進入創新創業遊戲的門票、「內在動機」是驅使我們不斷探索與突破的燃料,而「雙模態心智」是我們在創新創業旅程中的操作模式。
創新創業不是靠 ALL IN 的熱血,而是「在安全感中找到內在動機,然後在探索與專注之間靈活切換」。
學術界常討論「動機(內在 vs. 外在)」或「決策模式(Effectuation vs. Causation)」,但很少有研究把安全感/餘裕放在基礎條件,作為「創新創業模式啟動的先決條件」。
我則傾向把現實的狀況考慮進來,從心理需求 → 行為動機 → 行動模式,來理解創新創業者的思考脈絡與因果關係。
這篇文章並非是嚴謹的學術論文,畢竟我不是這行的專家或學者,只是單純從創業者的視角來分析「安全感」對於創新創業的重要性。
如果真的要進一步做學術上的探討,可能要先把現存的學術理論都了解過才行,例如:
1. 安全感 / 餘裕的重要性;
- 心理學: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安全需求是更高層次發展的前提)。
- 創新管理:Nassim Taleb 的《反脆弱》,以及 Sarasvathy 的「可承受損失原則」。
- 行為科學:研究顯示在資源稀缺狀態下,人的認知帶寬會下降,難以創新。
2. 內在動機與意義感;
-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自主、勝任以及歸屬感會驅動內在動機。
- 創新心理學:Amabile 提出「內在動機原則」。
3. 雙模態心智(探索 ↔ 專注);
-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提出組織必須平衡探索與利用。
- Effectuation 理論 → Effectuation (效果邏輯) vs. Causation (因果邏輯)。
- 腦神經科學 → 大腦的 DMN(預設模式網絡)vs. ECN(執行控制網絡)切換,與創意生成/專注執行相關。
- 《快思慢想》→ 系統一 vs. 系統二。
這樣的三層模型算是高度的跨領域整合,但還是著重在「心理學」多一些,畢竟「安全感」是這個模型的基礎,也是最能反映創新創業者的真實狀態與行為模式。
近年來,有不少研究在各自的角度支持「安全感 / 餘裕 → 更能探索與創新」;但把「個人安全感(或財務緩衝)」明確放進 Effectuation ↔ Causation 切換模型的學術文章仍然很少。
以下是可以用來支撐上述三層心智模型的相關研究主軸:
1. 心理安全感有利於學習與創新 → 心理安全感被認為是促進發言、學習行為與創新成果的關鍵條件(屬於團隊與組織層級);雖然研究重點在團隊與組織,但它提供了「安全感是創新土壤」的強力支持,與模型的第一層相符。
2. 資源寬鬆(Slack)/財務緩衝有利於探索、R&D、韌性與績效 → 多篇研究顯示,不同型態的「資源寬鬆」能提升探索與產品創新、或在動盪中提升韌性與績效(含中小企業與產業情境)。疫情等突發危機下,具備寬鬆/緩衝的創業型企業更能調整並展現韌性。
3. Effectuation「可承受損失」→ Effectuation 的核心就是以「可承受損失」取代「預測最大收益」;但多數研究仍著重決策邏輯本身,較少把「個人/家庭層的安全網」當成前置變項去衡量。
綜合以上,目前似乎還沒看到直接把「個人財務安全感」或「創業者可用緩衝」作為自變項,來預測:(a) 探索/利用的切換時機;(b) Effectuation ↔ Causation 的動態權重;(c) 長期創新的績效。
目前的研究只能以「心理安全(團隊/組織)」或「資源寬鬆(公司/產業)」作代理變數,來間接支持本文所提出的心智模型。
如果能系統地把「個人安全感/餘裕」作為 Effectuation 的啟動條件來進行探討與分析,或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但我畢竟不是要做學術研究,只是剛好看到《開創心態》這本書,被書中觀點給衝擊到了,順勢把近期閱讀、跟創新創業有關的書籍做一些統整。
至於創業者該如何建立安全感與餘裕,這就是實務操作上的問題,我打算下一篇再繼續分享自己的看法,這篇已經寫太長了,我自己都快看不下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