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我的創業筆記 (八) 一定要有錢才能創業嗎?

這個問題真的是問到我的心坎裡了,經歷了快十年的創業過程,我的回答:「肯定是阿,沒錢要創啥業阿?」

幾年前去進修 MBA 時,也跟有創業經驗的同學們聊過這個話題,這時分成兩派,一派是認為初期資金足夠的團隊比較容易成功;另一派則是覺得就是沒錢才要創業搏一把機會,要是不缺錢,就好好地去上班就好了阿,幹嘛賭一把大的,冒這麼高的風險呢?

其實我覺得各有其道理,但我是比較偏向有錢才去創業的那派;我的思維很簡單,資金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就有試錯的空間、容錯率會比較高,這並不是說犯多大的錯都可以,沒做好財務跟風險的控管,就算初期資金充足,也可能一次爆雷就失敗了。

曾有前輩跟我說過:「邁向成功的路上,都是經由不斷犯錯才能探索出來的。」

這句話我很懂,會犯錯就是因為想嘗試,不嘗試就不會犯錯;如果一個人都不嘗試,請問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成功的路?

但我要提醒一點,那就是要先檢視自身的條件,事先想好並控制風險,要做好即使發生最壞狀況,自己也能承擔的準備,這樣才不會倒在探索成功的路上。

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接受失敗或犯錯,但不能容忍一次失敗或犯錯就倒下、再也爬不起來的情況發生。

從上面的論述來看,當然是起始資金越充足,容錯空間越大,能有機會在犯錯後修正再出發,這是很合理的邏輯;但也有可能一個不好就把自己玩崩了,要知道當口袋有錢的時候,真的是會不把錢當錢看。

有創業經驗的人,在財務跟風險控管上應該會比小白更謹慎,他們會盡量把錢花在刀口上,增加試錯的機會,當嘗試的次數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這是機率問題。

不要說創業,上述的觀念也適用在「職涯發展」上;記得以前看電視時聽過一句話:「是不是有錢人的小孩什麼都比較會」,有錢人的小孩不見得比較聰明,但因為環境的關係,他們的容錯空間比較大,可以更大膽地去嘗試與探索,久而久之就會比較願意挑戰未知。

願意挑戰人少的路,這條路不外乎就兩種結果:一種是死路、所以沒人走,另一種是沒被開闢過的路、所以人煙稀少,先到的人獨佔資源。

資源足夠的人,可以勇敢地去嘗試人少的路,在評估過後碰到死路都還有機會走回來,嘗試下一條路;資源不足的人就只能賭這條不是死路,賭錯了就只能倒在路的盡頭。

做事要留有裕度,保有餘裕非常重要,因為它能讓我們做事情有彈性;沒有餘裕的人會避免犯錯,因為他不能有任何閃失,避免犯錯的這個思維一旦形成,行為就會相對保守,盡量避免挑戰未知的事物。

講到這邊,我又想起一個小故事,這次是跟教養有關;我的指導教授先前跟我聊天時說道:「現在小孩的資源太多了,反而讓他們不懂珍惜與善用,覺得浪費掉也沒關係。」

這邊的資源不單純指錢,還包含時間等關鍵資源,因為沒有生存的壓力,所以時間也是可以被浪費的。

因為世代不同,我是支持有餘裕的模式,但自己要管控好,要明白有資源是可以更有本錢去探索自己,可以容忍犯錯、允許自己大膽的嘗試與挑戰,而不是讓自己躺平擺爛。

我教授說他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叛逆期,所以他無法理解自己的小孩在青春期的行為;至於為什麼沒有叛逆期,說來有點心酸,我教授知道自己家裡沒有資源,他沒有犯錯的空間,只能小心翼翼地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條路,途中也沒有太多嘗試未知的機會。

怎麼講創業講到這邊來,好像有點扯遠了,但不管是創業、職涯發展又或是教養的觀念,我覺得都大同小異,那就是有餘裕才能增加試錯的次數,能嘗試的機會越多,就越往成功更進一步,這是機率的思維層次。


至於我的另一派同學,說創業就是要搏一把賺大錢的,就我了解,因為他自身就是這樣成功的,這算倖存者偏差嗎? 

就算前面失敗了 99 個人,但最後那位成功了,他也會說搏一把的方式可行。

但是否沒錢真的不能創業? 那倒也不是,沒錢也是有分程度的,如果你只有 10 萬,但每次嘗試、就算失敗最多也只損失 1 萬,那就能試誤 10 次,反之,如果你有 1,000 萬,但每次嘗試失敗就損失 500 萬,那最多就試誤 2 次而已。

所以說,有錢、沒錢是相對而言,但弔詭的是通常你越有錢,就會把目標放的越遠大,有 1,000 萬就想挑戰 2,000 萬才能做到的事,絲毫不顧及到一旦失敗,可能就會倒地不起。

如果有 1,000 萬的資源,但每次試錯最多只花費 10 萬,那你可以嘗試 100 次,成功 次的機率比連續 100 次失敗的機率高太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你不成功都難。

所以低成本創業到底可不可行? 

事實上是可以的,尤其是在現代科技的推波助瀾下,透過網路經營個人品牌的成本極低,就算不成功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這樣就可以不斷地試錯、累積經濟,直到成功為止。

昨天聽游庭皓的直播時,他也有提到類似的觀點,因為他自己就是透過極低的成本來經營自媒體,經過多年的努力後,現在也擁有一群忠實的聽眾每天收聽,這是相當振奮人心的低成本創業案例。

皓哥在節目中也有提到他的大學同學,有些人去開咖啡廳、有些人合資去開店,但最後都沒獲得成功,反而負債累累,影響到他們後來的人生選擇權;他自己則是用經營副業的方式,在有正職的情況下,先寫聯合晚報的專欄、然後才跨足到自媒體,初期的付出主要是他的時間與精力,成本極低。

知識型的創作者是最有本錢可以發展個人品牌的、甚至開設一人公司,因為他們本職工作就是透過自己的專業能力與時間來產出智慧財產權,然後再到市場上銷售。

知識型創作者被聘用跟自己創業的最大差別,其實就在於前者由公司付錢購買你的專業能力與時間,公司承擔產品銷售的風險;而後者就是由創作者自行承擔風險,沒有人先為你的專業與時間付費,一切都交由市場來決定你的產出成果值不值錢。

因此,如果手上沒有足夠資源,那就先把目標放小一點,提升自己的容錯率、降低試錯的成本,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成功率;謹慎地控制個人財務並勇敢地承擔風險,才有機會塑造個人品牌,擁有屬於自己的智慧財產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九) 產學合作要怎麼做才算成功?

這是我創業夢想的起點,一直很佩服德國的某家公司,他們的創辦人都來自慕尼黑工大的團隊,甚至主要創辦人就是在攻讀博士班的時候創業,公司的主要產品當然也就跟他的論文有所相關。 後來這間公司逐漸成為世界級的公司,台灣主要的設備大廠也都採用他們的產品;就算他們已經是這麼成功了,但主要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