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請問侯文詠 (全)

侯文詠的書很難寫摘要,因為他都是先講故事、再引出觀點,所以如果我單純只擷錄觀點,就會變的很奇怪;雖然我還是硬做了摘要,但建議去看書比較通順。

這本書可以說是「跟自己的對話」,藉由問答、故事的呈現方式,引起了我的共鳴,可以說是「認識自己」或是「自我覺察」的一本書。

其中一個主要重點是「內在動機」、或是文中所述的「內在價值」,這也是我年紀漸長後才開始在思考的方向。

通常一般人的起點都是從「外在價值」開始的、我也不例外,但「內在價值」更像是自己內心真正在乎的東西,是需要慢慢地去挖掘出來的。

為什麼說要「挖掘」出來呢? 因為我們內心真的想要的東西,往往早已經被外在價值給淹沒了,很難辨識什麼才是真正對自己有意義、價值,而且自己真的在乎。

本書還有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主要是這句話:「學會用說故事來自我表達,並且從述說自己的故事開始,試著把自己的情感、觀點透過故事表達給別人。」

侯文詠確實不是空口說白話,他在《成長系列》幾乎都是先說自己的故事、然後才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情感。

例如我才剛看完不久的《不乖》,讓我很佩服作者,怎麼能用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來說明一些有價值的觀點,更重要的是,討論的內容幾乎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情境。

書中有句話也讓我深思了很久:「把目光放遠 → 假如這是一件需要做五年、十年,甚至是更久的事情,用什麼樣的資源、或者什麼樣的風險,是你可以歡喜自在地承受的?」

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假如有個目標不容易達成,短期內也看不到成果,如果要用五年或十年的時間去做,那我有能力做這個規劃、並督促自己穩步前行嗎?

這又要回到「內在價值」及「外在價值」的辨識,如果是屬於內在價值,我通常是重視過程大於結果;相反地,外在價值則是結果大於過程。

基於「內在價值」去做這件事,做的當下我就很開心了,享受這個過程,也不在乎它的結果是否如預期;但為了「外在價值」就不同了,我是為了結果去做這件事,如果沒有預期的回報,那麼中間的過程就是場苦難。

舉例來說,直到中年我都還在打全場籃球,往正面想當然是多運動才會健康,但事實上我不在乎比賽的輸贏、也沒那麼重視打球是不是真的會讓我更健康,這種激烈運動甚至還有受傷的可能性。

我真正享受的是在場上奔馳的感覺,那是一種自己還活著的體悟。

再舉「寫作」為例,很多人是想進行商業變現、想賺錢,而我不是;我單純就是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跟觀點,把我的情感寄託於文字中,有時寫著寫著反而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教書」這件事也不是我的志業,旁人看我去教課總是會問說賺多少錢,早期的我其實也有比較功利的想法;但現在的我去教課或演講,就單純是想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產業心得,如果這些時間的付出能夠為自己、為他人帶來些微改變,那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穫。

轉念之後,比較能區分哪些是自己的「內在動機」、哪些是「外在動機」,不是嘴上講講、心口不一,而是怎麼想、就怎麼去做。

這樣的我確實比以前要快樂很多,知道做哪些事該享受那個「過程」、哪些事要緊盯「結果」,不再混為一談。

最後,作者提供了我一個關於「堅持」與「放棄」的新觀點:「看見了另外一種或更好的可能,因而放棄眼前堅持的事,和因為失敗、挫折而放棄了堅持,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隨著時間累積,不管是別人給他的價值,或者是他自己原來的價值,一點一滴全都轉化成了他自己內在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不同的價值發生衝突時,當然,也就全變成他自己的矛盾。

驅動作者成為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動機是成就、榮耀、財富這些「外在價值」 → 為此,所以作者關心病人能不能「治癒」;而驅動修女的動機卻來自她所信仰的「內在價值」 → 為此,因此她關心的是「病人」。

因為這樣的差別,當面對一個無法治癒的病人時,作者顯然走投無路了;可是對修女來說,無法治癒的病人仍然還是病人。

關心的範圍,造就了能力的極限。

作者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一個人從事的工作缺乏「內在價值」時,可以變得多麼脆弱、有限。

當年作者在大學聯考入學志願填下醫學系時,對於這個工作「內在價值」思考得並不多;考慮的只是做這個工作可以得到什麼 (what),或者是如何 (how) 可以得到這個工作。卻很少想過,我的人生為什麼 (why) 要從事這個工作,我為什麼 (why) 喜歡它? 它為什麼 (why) 對我有意義、價值?

一個工作本身如果少了這些,不但無法給你的生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更無法支撐你長遠地走下去的。

當做一件事情時,要怎麼樣才能區分動機來自於「內在價值」或「外在價值」呢? 當你渴望做一件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報酬,甚至讓你花時間、付錢,你也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呼應你「內在價值」的事。

當作者詢問臨終的病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幾乎都是關於「內在價值」的。

大部分病人覺得最重要的是:「關係」 → 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親人、朋友等;最多人感到後悔的是有生之年來不及跟自己在乎的人好好相處、最懊惱的是和他們之間的不圓滿的關係。

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在臨終前能夠和自己關心的人和解、擁抱、好好告別。

在「關係」之後,所有人都會反省的是:「意義」 → 自己的這一生到底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幫助,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貢獻? 很多人甚至後悔自己的人生,都在浪費時間。

你用什麼價值去衡量你的人生,決定了將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當年那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 → 很久之後重新回顧時,作者驚心動魄地發現它不只是選擇,更精確地說,它所代表的,其實是在那個選擇之後兩條截然不同的遭遇與命運。

身在其中的人是不可能看見這些的。在那個當下,能帶領你走到目的地的,只有內心那個隱諱而模糊的召喚。

要求一個孩子,在對自己內在缺乏瞭解、對外缺乏認識的前提下,就為自己訂下一個明確的「志願」(落點),並且全力衝刺,這就和在球被擊中的那一剎那,要求外野手算出高飛球的落點,並在精確的時間移動到落點接住球是一樣的「不合邏輯」。

因為外野手無法計算出球的落點,因此一開始他所能追隨的只有他內心的直覺和判斷。這和追隨「內在召喚」的思維是很接近的。

作為一個外野手,漏接當然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同樣的,呼應內在召喚也不保證一定成功。但你不能因為一次漏接,就否定了這個外野手。同樣的,眼前的失敗也不能否定你曾有過的努力。

「呼應內在召喚」的過程其實更接近一場馬拉松長跑,因應這樣的過程,從一開始,就必須有一種能夠長期走下去 → 或者,更進一步說,讓自己能夠「歡喜自在」的準備。

如果成果無法在短期之內實現,後繼的資源、體力消耗殆盡,反而挫折了個人的決心以及自信。

把目光放遠 → 假如這是一件需要做五年、十年,甚至是更久的事情,用什麼樣的資源、或者什麼樣的風險,是你可以歡喜自在地承受的?有了這樣資源配置的基礎,你才能從容、無後顧之憂,全力以赴地去追隨、呼應內在的召喚。

如果未來不存在「一定成功」的保證,在做這些事情的當下,就應體會到這個過程本身的快樂,而不是把一切寄望都放在成果之上。

寫作的時候,與其期待出版之後的收入或掌聲,還不如當下就享受那個從無到有的創意

從生命的角度來看,一個一直歡歡喜喜地呼應自己內在召喚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任何損失的,不是嗎?

J 型曲線」指的是當學習者努力掙扎去克服一個新挑戰時,他的技能在剛開始通常會呈現下滑的曲線,一旦通過這些最低點之後,表現就會履創新高。

讓我們停下來的,是對困難的想像。

「角色本色」只能從兩難時的選擇看出來。人在壓力下如何抉擇,代表他是怎樣的人 → 壓力越大,抉擇反映出的本性也越真實而深刻。

在某些特別的時刻,我們面臨真正的壓力、兩難,我們所作的選擇,才能證明自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我期許自己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響往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 每次在困難中,這些想望總是為作者帶來意義和力量,讓作者得以面對想像中的困難,繼續堅持下去。

放棄其實是比堅持下去更難的決定。

看見了「另外一種」或「更好」的可能,因而放棄眼前堅持的事,和因為「失敗」、「挫折」而放棄了堅持,對作者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

不管堅持、或放棄,只要生命繼續走下去,事後你總是會發現,比成功或失敗的結果更重要的,或許是那種對自己的人生心安理得,沒有遺憾的感覺。

一個接受別人捐款幫助的孩子,並沒有因為從別人那裡得到資源而感到快樂。反過來,讓她擺脫痛苦,給她帶來奮鬥的力量,卻是因為她想要「幫助別人」的承諾。

我們總是把「得到」、或著是「擁有」當成快樂唯一的根據,並且用這個來衡量自己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卻很少想過,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有極限的。

當「得到」或「擁有」不再能滿足我們時,能為別人「付出」什麼反而提供了一線解決問題的曙光。

不要看終點,那只是幻象。專注著腳底下的路,那是你現在唯一能擁有的真實。抓住這個真實,一步一步踩,你一定可以踩到終點的。

菲爾普斯的教練說過:「我的訓練哲學是 → 過程比結果重要。因為過程是掌握在我們手裡的,是我們能力範圍內可以決定的,而結果大部分卻決定在於別人做了什麼。」

試圖去掌握那些「無法掌握」的事情,對於你並沒有任何幫助。

「過程」比「結果」重要的意思是:設定一個能夠達成目標的計畫,並且把它分解成為每天的待執行內容,讓自己專注在每天、此時此刻的練習中,一步一步地達到那個結果。

你越是去思考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你就越是無法專注在此時此刻的訓練;反過來,你越是專注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面,你對事情的結果就越有幫助。

格局:對局勢、態勢的理解和把握。即一個人對事物所處的位置 (時間和空間) 及未來的變化的認知程度。

具備讀書習慣的人,因為擁有更多來自那個更廣大世界的資訊、想法,總是能夠給我們許多令人驚喜的觀點。

故事是把觀點或想法傳達給別人,最強而有力的橋樑;因為是故事,所以容易引起共鳴、被記住,因為被記住,所以留下來了。

學會用說故事來自我表達,並且從述說自己的故事開始,試著把自己的情感、觀點透過故事表達給別人。

當生命遭遇困境、或重大選擇時,經驗固然很好,但比經驗更重要的是回到問題的「本質」,從那個本質來思考,選擇。

只有回到本質思考,我們在取捨之間,才有更重要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決定時,才能有真正的安定和開闊。

所謂的「本質」指的是一開始,你和某一件事產生關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由。

教育是在傳遞知識給孩子,還是用考試在篩選,分類孩子? 整個受教育的過程,我們到底是教導孩子學會思考、關愛、分享、尊重? 還是,我們只是複製了整個社會私利、競爭的價值給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